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48期丨何益鑫:保持生活的簡單和思想上的純粹💂🏽‍♂️,對問題本身懷有真誠的興趣

時間:2020-12-28

 

本期嘉賓🧑🏿‍✈️:何益鑫👹🚣‍♂️,意昂3平台理學學士🤦、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博士後,現任教於意昂3。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學、《周易》卦爻辭👨🏿‍🍼。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等🪒。

求學之路

Q1、您本科讀的是物理學,研究生期間跨專業讀了哲學🥎,並成為了一名哲學學者☂️。您跨專業的主要原因是什麽🙆🙍🏿‍♂️?能簡單分享您的跨專業保研歷程嗎?

轉專業的問題一直會被問到。我高考誌願選的是物理,因為物理是最純粹的科學🍋‍🟩。它是科學當中最純粹的。數學也很純粹,所以當時也考慮了數學。這兩個學科吸引我🚼,也是因為它們比較難。

剛開始到物理系的時候💼,想得比較簡單。高中時其實對很多學科也不是很了解,但是讀了一些人的傳記🏌🏻‍♂️,比如愛因斯坦、玻爾🏄🏽‍♀️,就對那個物理學的英雄時代充滿了憧憬,覺得如果活成那個樣子的話↪️🧑🏼‍🏭,會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一種人生。但到了大學之後,你會發現物理系中接觸到的物理學家,他們在做的事情其實是比較具體的,大部分都在從事實驗物理◽️,一天到晚待在實驗室裏做各種細致的研究,真正能夠像那個時代的學者那樣開疆拓土的是很少的。不僅我們復旦物理系如此,放眼整個物理學界也是這樣一個狀況。

這個東西是時代所決定的🈂️,不是某個個人能起作用的🐒。這個時代說到底不是一個物理學的時代𓀀。我們剛入學的05年👨‍🏭,物理系的侯曉遠老師跟我們講🚵🏼,今年是世界物理年,因為愛因斯坦在這一年發表了三篇重量級的文章🖨👩‍🦱,改變了物理學的時代🤵‍♂️♎️。那一年大家在幹一個什麽事情呢🖖🏿?在呼喚尋找下一個愛因斯坦,為我們解決現在物理學遇到的瓶頸問題,帶來新的突破。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個學科在那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一種內卷化的狀況👩。要真正的實現有效的突破就要呼喚下一個愛因斯坦的出現。所以,當有這種呼喚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學科實際上是遇到了很大的發展上的問題👽🙇🏿‍♂️。

如果真是愛因斯坦的話🧑🏽‍⚖️,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對我來說🎥,已經回不到那種英雄的時代了,漸漸的對那個學科有點疏離🏅。因此我在物理系讀書的時候,雖然成績是不錯的,但學習上並不是很用心🧔🏻‍♂️,課余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跟別人玩,反倒是跟一些學宗教的、學哲學的走得比較近。

後來轉到了哲學,一方面是因為哲學在智性上給人的吸引力,一方面是自己對於人生的問題,比如自我掌控、自我塑造➜、自我實現比較感興趣🧑🏻‍🦼,就漸漸地接觸得比較多🔽,也聽了一些哲學系的課⌛️👩,其中就包括我導師的課👎。最後在大三下的時候決定讀哲學💒。

說到跨保這件事情,我得感謝意昂3當時面試我的老師🍋。我當時跨專業保研,存在兩個難題:一個是我自己在哲學方面的知識積累是非常少的,參加面試的時候🤢,連中哲史和西哲史都沒有看完,從知識的角度來講是不過關的🦮;另外一點我也是前段時間才知道的,我那個時候還沒有跨系保研的先例,所以當時負責我面試的張雙利老師跟學校往復申請,後來才通過的。所以,我能夠到意昂3官网讀書🧜🏿‍♂️,要感謝意昂3裏面一些老師的包容和幫助🛀🏿,不然是進不來的🪩。

Q2、您在復旦意昂3官网求學、北大哲學系做博士後時有怎樣的體驗和感觸🍩?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經歷🙏🏻?

我在讀研期間是比較低調的🏊🏻‍♀️,沒什麽特別有意思的東西。我那個時候比較向往隱居的生活,特別是在讀博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房間,就在房間裏面搞一些蘆葦的簾子,把墻面裝飾裝飾,把小空間隔一隔,帶點山林的氣息❤️‍🔥。我從小就向往這種隱居的生活,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隱居是跟“高人聯系在一起的🐏。對高人有一種想象🤏,這種想象跟金庸的武俠世界有關,在他的安排中,高人總是以這種形式出現,所以我那個時候是處於一種半隱居的狀態。

在整個讀書期間,我對意昂3的很多老師都不是很熟悉。有些老師是在快畢業的時候,甚至回來工作之後才接觸得比較多🖖🏻🐩。那時候聽課比較多的是中哲教研室的課🦋,還有是我導師的課。張汝倫老師的課基本上是每一門我都會去聽的,他主要開西哲方向的課,這些課我基本上都選過。

如果說讀書期間是半隱居狀態的話,那麽博後期間相當於真的隱居了。北大的博士後待遇還是不錯的,在住宿方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住在學校裏面,一種是給你錢👨🏻‍✈️,你到外面去租。那個時候學校裏面住不下,我就在北大南門找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我印象很深🤕🦙,海澱區-海澱路-海澱路小區6號樓4單元504。去年回北京去轉了一下,房子已經轉手,裝修之後不復原來的面貌了🟢。我去的時候剛好那個小區在給外墻加固保暖🏂🏿,雖然經過了翻新但總體來講還是一個很破的小區。旁邊是中科院的大院☛,小區很老很老🦃,很破很破👩🏿‍🍼,感覺像是在等待拆遷,很蕭條,裏面沒什麽人🤰🏼。找房子的時候那邊我也去過🤽🏼‍♂️,但因為離北大食堂太遠了,所以沒在那邊住。我住的是北大南門對面,離食堂很近🪮。從下樓到進食堂🏊🏻,大約1公裏🩵。

我在南門外獨居,基本不與人交往,特別是在前半年🚴🏼。房間很簡陋,是三室中的一間🚄,十個平方左右,我把它叫做“十方寓📏。我自己簡單布置了一下🟧,就待在裏面,除了吃飯不太出門,偶爾晚上有時間🐠,去學校裏面散個步🐪,到未名湖邊上走一走,就是這樣👷。這樣一種隱居的生活,對於學術來講還是幫助很大的,因為有大段的時間讓你去幹同一個事情。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那個時候靈感也比較多,產出也比較多。

16年過完春節回到那邊🧖,就開始研究《周易》卦爻辭的問題🌯。我在北京的導師幹春松老師,組織了一個《周易》的讀書班,我過完年就去參加了🧝‍♀️。讀到裏面的一個《明夷》卦🍶,覺得有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歷史故事,我就對這些個事情進行了考證,寫了第一篇文章。後來發現另一卦也是類似這個樣子,於是寫了第二篇🏂🏽。後來發現不單單這一兩卦是這樣子的,實際上很多卦爻辭串起來講👩‍❤️‍👩,可以把一個故事講得很完整🛌🏿,所以我就連續寫了10來篇文章,推定《周易》的卦爻辭原來全部都是歷史的敘事。

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只需涉及部分的卦爻辭,不是所有。為了說明所有的卦爻辭都是這個性質,我又對每一卦進行了逐字逐句的註釋。如果說前面的幾篇文章是卦爻辭歷史故事的“的話,那麽後面這個就相當於一個🤳🦵。原本還打算寫一個,就是從易學史的角度去探討後世的易學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所以按我當時的計劃,應該是三部書,《考》《註》《論》。但是最後一個《論》比較復雜,那個時候對易學史的了解並沒有那麽多,所以就沒寫🔯。《考》《註》兩個東西寫完是在十月初,正好是我30歲生日的前幾日。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紀念🙆🏽‍♂️。

這麽一個工作出來之後,真的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很多人抱有懷疑,但又不知從何發問。為了謹慎起見👩🏿‍🏭🤸🏼‍♂️,我又去考察了上個世紀以來的易學研究文獻,試圖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同時錘煉出一些方法論上的表述。後來幾個月,一方面是修改前面的稿子👚,一方面是讀更多的書,寫總括性的文章🧑🏻,這個事情斷斷續續一直到了17年的56月份才完成🤜🏼。這是在那個期間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這個東西寫完之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很多老師覺得不靠譜,同時也得到了很多老師和友朋的鼓勵🙍🏿。比如,176月《周易》讀書班結束的時候,經過一年多的來回,大家已經比較熟悉我的思路了🥲,把它叫做“周易何氏學或者何氏易,說可為一家之言🏉。幹老師還說,這個讀書班讀了這麽些年,有這樣一個成果也是值了。這一點我是確信的𓀘,這個東西將來會不會成為定解不好斷言,作為一家之言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我的自信是說,這樣一條理解的道路是不會有問題的🧑🏽‍🦰。至於裏面每一爻每一句具體如何解釋🙇🏼‍♂️,當然是可以商榷的。後來的幾年👳🏿‍♀️,我在各種場合也得到了不少的批評和建議。仔細想來🐜,我一直在期待的內在的批評還比較少。這件事情就是這樣。

如此一來,我博後的兩年時間就只剩下半年了🏌🏿‍♂️。最便捷的方式🦖,是用《周易》的成果申請出站🥯,這樣還可以提前幾個月出站,早點來復旦報到。我說我原定的不是這個計劃,我還是要做原來的東西。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我肯定來不及,要從頭做一個不一樣的研究的話,幾個月的時間怎麽夠呢?但我覺得來得及👨🏼‍🏭👩🏿‍🎨,所以還是按照我的節奏來🛢。4月中旬在復旦面完試,回到了北京,先把《周易》的問題了結了🚭,再緩緩地轉到那個地方去🌈。

中間還有一個插曲。性和理是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我打算在先秦儒學中考察這兩個概念,以便揭示心性之學在先秦與宋明之間根本差異。我先考察了先秦儒家理概念的多重含義🦖。先秦儒家的“非常的復雜,與宋明理學的那個相比,它的思想的內核、意義結構都是很不一樣的,我要作出區分。65️⃣、7月間就在寫這個問題🍌,形成了一篇7萬字的長文🦹🏼‍♀️。本來想接著寫,後來發現很難寫,就不往那方面想了🧓🏽。此後我就完全回到剛來北京的最初一兩個月構想出來的一個課題👮🏼‍♂️,也就是關於孔門後學的成德之學的演進歷程的研究👨‍🍼➔。

經過了大半個月的準備,我在8月中旬的時候開始寫這個課題。那時候精力集中🏋️‍♀️,進展較快,寫了大概三個月多一點,到1120號左右完成了25萬字的書稿。12月初安排答辯🚣🏻,各位老師給與了很高的評價🗡。當時的答辯主席是社科院的李存山老師,我很感激🚔。他那個時候患有眼疾,看東西看不了很久,但看我的報告看得非常仔細,還進行了很多具體的評論,說這個點講得好🥰,那個點如果是第一次講很有創見等等🤛🏽,以褒揚為主。還當場向我約稿,讓我把發言的內容寫成文章拿到《孟子研究》去發表。後來這個報告又拿給其他老師看過👳🏼🩼,評價也蠻高。

那時候我就在反思,我做一個《周易》的研究是一個待遇🥃,做孔門後學的研究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待遇,這是為什麽呢?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大家對《周易》有一個理解的定式,一個由傳統沿襲下來的習慣性的想法🕺🏻👨🏿‍🎤,所以很難接受一個全新的解釋思路。而出站報告所涉及的內容,是大家本來就在探討只是還沒探討清楚的東西,你現在把它做成這個樣子,大家就覺得好🧕🏻,很容易被承認。

總之,在北大做博士後的這兩年👨🏻‍💻,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成果比較多,是產出效率最高的兩年🫃🏒。這跟生活狀態是有關系的,簡單🧝‍♀️。那時過的幾乎是隱居的生活👏,很少有人和事來打擾🐕‍🦺🙎🏿‍♂️。不過,也有幾個好朋友,比如張洪義,我們研究生的時候就是同學🧑‍🍳,後來工作幾年之後他又去清華跟陳來老師讀博士。我們在北京有一年半的交疊👸,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他基本上每周都會過來我的十方寓,我們一起喝茶、讀書、討論。常常是我午睡一醒,他就來了,一直聊,聊到晚上十點、十一點。有的時候聊得盡興,他不肯走,我就要把他攆走,不然無法睡覺。我們喝茶是牛飲🦹🏿‍♂️,一次要喝掉一兩桶。所以他來的時候,手上經常會提一桶水,算是一個習慣。再冷的天,他都是一輛單車過來🧙🏻,幾乎沒有間斷👴🏿。這種切磋的熱情,是很美好的一段回憶。當然👨🏿,《周易》讀書班也是很讓我懷念的👭🏻🧎‍♀️。我跟同門師兄弟熟悉起來🦹🏻‍♀️,主要是通過每周一次的讀書班的碰面和交流🙂。我們關切的學術問題其實是不太一樣的,但私下的關系真的非常好。那一撥熟悉的人,我回到上海之後,仍然時時想起,覺得很是親切🤽🏼。

我在北大的時候有一個單獨的辦公室,在未名湖邊的紅二樓,去之前想的好好的📇,我要每天去辦公室裏面,看著未名湖寫作🎅。後來發現還是自己的小破屋比較好,可以偷懶🍌,不用跑兩三公理的路了。

Q3、為什麽要選擇中國哲學這個研究方向呢☠️?

我在轉專業的時候,有老師看到我的情況,說我讀物理的🚪,讀得也不錯🏝,你要來讀哲學🙇🏿,那就來讀科學哲學吧。我就有點不好意思👨,我只想讀中國哲學。我選擇學哲學就是奔著中國哲學來的🚥,中國哲學講究安身立命,我就喜歡這個東西🤶🏻。我喜歡思考人生的問題,我應該怎麽做👨🏼‍⚕️,實現自我的完善。

物理系有老師為了挽留我,說他也對哲學感興趣,我們可以私下裏探討。我如果繼續讀物理的話👱🏿,在物理學界發揮一些才幹🔉🦸🏽,還是有這個自信的。但可能跟我當初的想象和今後的期待不太相符👩🏻‍🍼,所以最後做了這樣的選擇。當然,不代表這個選擇對每個人都適用📧,每個人的特質性情,最內在深切的追求不太一樣🏌🏼‍♀️。

治學心得

Q4、您覺得做好中國哲學特別需要哪些功夫呢🌈▶️?基於這個您對想要學習中國哲學的學生有哪些建議🧜🏻‍♀️?

第一個是保持純粹。思想特別要求一種純粹性。要非常的單純👩🏿‍⚖️,沒有很多外在的想法👨🏼‍🍳、目的摻雜在裏面🧑‍🎨,純粹地享受思考的樂趣,純粹地享受經典閱讀帶來的愉悅🔸,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一旦在意很多東西🤸,就會擾亂你的心神,擾亂你的心神了🏃,就沉不進去🖖,對問題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這樣一個狀態,有時需要一種比較簡單的生活去保證👟。就好比說我在讀研讀博期間的半隱居的生活💇🏼‍♀️,在博士後期間的隱居的生活,都是非常簡單的♍️,在這種簡單當中你會把心神給定下來,定下來之後,你對相關的東西就會不斷的往裏面去深入🧓🏿。

我的本性也喜歡在外面玩,玩的時候很高興🐥,但回來之後想要重新進入到原先的工作狀態👳🏻‍♂️,至少要兩三天的過渡。也就是說,當一個思路🕴、一種生活狀態被打斷了🌗☃️,要重新回到這種狀態是需要時間的😷。設想一下,如果動不動就被打斷,比如工作了一兩天😹,第三天就去玩了,或者為別的事分心了,長此以往,你的工作就會維持在一個低效的狀態🧍。這個對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會講學問要坐冷板凳,或者是住在象牙塔裏面,這對有些人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事情。保持生活的簡單和思想上的純粹,對問題本身懷有真誠的興趣。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個是要會思考。現在本科教育比之前要抓的緊,很多課會布置很多的作業給大家,閱讀的作業或者是寫作的作業或者其它的什麽🤚🏽。這跟我們上學的時候不太一樣。作業多🍡,當然可以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這個東西跟哲學是沒有本質的關聯的。比如,寫作的訓練跟哲學的表述能力,或者說跟哲學的形式是有一些相關的🍝,但跟哲學的內容其實沒有本質性的關聯。

哲學最重要的是什麽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種思維的品質和思考的能力而這種思考的品質和能力的話🧅,不一定直接呈現為你寫一個規範的論文🧑🏼‍🦱。當然我們是需要寫論文的啊,但不能只停留在那個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東西寫出來似乎很規範🧺,但是它的內容是空洞的,內在是沒有想法的。這是令我苦惱的一件事情,相當於一個建築沒有了靈魂🏸。

米芾早先是臨帖出身的🍺👭🏻,他寫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出處,別人諷刺他是“集古字。每寫一個字,都是把別人寫過的那個樣子直接照搬過來,缺乏整體感和個人的性情。後來🧵,米芾融會貫通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非常飄逸,我很喜歡這種狀態。哲學學習中也要避免這樣一個狀況💪🏽🤽🏽‍♂️。如果只是把格式💏、套路學到了🥰,而沒有把這個精髓和靈魂學到,就相當於集古字。哲學的精髓和靈魂,在於你能否有思考的能力👅。這個思考的能力是通過具體的思考活動去達到的,而不是通過思維和學術的訓練達到的🥿。在這裏,我區分了學術訓練和思考活動,訓練是讓你以一種規範化的方式去想去寫,但思考的活動是自由的🎺。思考當中包含很多敏銳的覺察、理解和洞見在裏面。這樣的一種哲學活動🕵🏿‍♂️,要你在相當自由的時空當中去完成👨‍🎨。

舉一個我自己的經驗。我為什麽對《論語》特別感興趣,也對《論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呢?這要源於我當年做《論語》課助教的經歷。我之前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研一為了做助教🚓,就開始讀《論語》👨‍❤️‍👨。我當時怎麽讀的呢?午覺睡完起來,泡一壺茶,擺兩三本《論語》的書,隨手翻開錢穆的《論語新解》,翻到哪裏讀哪裏。慢慢地讀,讀一句,想一想👩🏻‍🦲👂🏻,讀一句,想一想,反反復復🏌🏽‍♀️⚽️。遇到好的解釋,品味品味🤷🫷🏽。覺得有問題,查找一下其他的書。如果看到了註本的問題,或者想到了錢穆、朱子實際上想講而沒有講或者在我當時看來尚未講透的東西𓀏,就很高興。自以為有所得,旁註幾個字🙇🏻。現在返回去看旁註,多也是一時之感,未必可以成立😋。但在當時確實常感到豁然開朗,自快自足。後來想想,這種感受就如同在夢境中迸出一個想法,解決了日間困擾的難題,於是一番興奮激動。醒來之後👨🏿‍💼,才發現夢中想法的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也只是一點的閃耀,不能周延,清醒的時候更能看到問題的復雜性👩🏻‍⚕️。但如論如何,這樣一個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

讀的時候是漫無目的地讀,翻到哪裏就讀哪裏。我後來反思這個事情,這個效果反而好,因為少一點目的性和規劃性,你對《論語》的理解就不僅僅是說按照別人給出的解釋去接受,而是在讀的過程中,你會試著把它與你自己的身心關聯起來去理解✅,產生一種互動。在這種互動當中,你會對它形成你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的書對你來說只是一個輔助性的參考作用👷🏼。這與我們常說的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去讀是不同的。或者,這種散漫的讀法更加適合於“涵養

而且我也不追求進度🧑🏼‍⚕️。有一點點啟發,一點點收獲🍕,可能就心滿意足了,然後把它放下(今日份足矣)👳🏿‍♀️。如果梗在一個地方真的理解不了🐡👼🏽,也把它放在那裏,以後再說🫱🏽。因為我那個時候就特別追求一種自然生起的見解,不喜歡借助於邏輯推演的那種。只是在見到了之後,要說明的時候才借助於邏輯的推演。我的感覺是💪🏿,盡量減少理性思維的輔助🧚‍♀️☪️,更有助於體貼和契入經典文本的意義世界。這個思維習慣,一直保留到了現在。我就這樣讀《論語》,每天大概一兩個小時,就讀其中的一章兩章。

一個學期下來,雖然花的時間不多,但我已經對《論語》形成了一種比較特別的理解😵。現在想想🙆🏼‍♀️,這次經歷就是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中🍢,以輕松的方式從事著思考的活動,並且借由文本的研讀來達到一種自我的反思。這個經歷對我影響蠻大的☝🏽,此後我就知道文本應該怎樣去解。我覺得現在的本科生太忙了,以理科的方式去訓練學生👩🏼‍🔧,未必是最理想的教育🙎🏼‍♀️。哲學需要有閑,有閑才能真正發生自由的思考活動🙋🏿,而哲學的本質是一種思考的活動。你有沒有在從事哲學,無關於你所討論的內容,主要取決於你是否在進行哲學式的活動👊🏽,這個很重要。所以我的課基本上不會有平時作業,我會跟大家說,我把時間給你們留出來,你們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思考。但這個是很難做到的,我把時間留出來,立馬會被其他課的作業填充進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Q5📎、您是怎麽看待中國哲學和我們當代個人這種安身立命的關系呢🚄?

我來讀哲學的時候🤦🏻‍♀️,是抱著安身立命的追求來的。我希望在中國哲學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和理想😎,一種示範性的東西®️,包括達到這種理想的具體途徑🐪🫎。

後來我有一個體會👩🏽‍🦱,有的時候哲學思考跟安身立命是不完全一致的👩🏽‍🎓。安身立命本身是一個出於價值信仰的事情➡️,由這個信念帶出它的實現途徑,而哲學經常是反思性的。如果用中國哲學的話來講,前者更加講求知行合一🌺。傳統中國哲學講知行合一🙅🏿‍♀️🤼,這個“不是客觀認知的知🥈🦹🏽‍♀️,而是立於價值之上的知,將認可的價值見諸實踐🧎‍➡️👰🏽‍♂️,讓價值理念實現一種人格化的呈現。所以古人也會有很多思辨的活動、理論的探討,但很多情況下都會包含某些隱而未彰的前提🤦🏻‍♀️,這是他們的人生和思想得以建基的所在。但哲學的思考,不能僅僅在古人的系統中操演;尤其要對這一塊自留地保持自覺的警惕,拉開一定的距離,去反思和追問。追問到後來🎾🧑🏼‍🔬,可能也會尋找到自留地背後更為隱秘的安穩之土,但這已然不同於追問之前的所在。

所以我覺得要區分安身立命和追求安身立命👩🏽‍🎤。直接的安身立命🤛,可能會讓你在思考和反思的方面有所懈怠👩‍👧‍👧。追求安身立命但沒有安身立命👨‍🎤💤,或者說求安身立命而未得,可能是哲學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處境。牟宗三先生曾經提到,從事哲學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要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常懷一種不穩之感。如果很穩,那就只剩下實踐了,唯有在這種不穩當中你才會從思想上去追究他☠️,也才能夠把這個不穩和求穩給講出來。

Q6、在學術研究之外,您還對哪些話題/事物感興趣👓?這是否也會對您的研究有啟發?

我原來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特別是本科的時候。那個時候精力旺盛嘛,也沒地方發泄🙅🏼,對吧。後來發現真的要做一件事情🤛🏽,都是要花時間精力的🧑🏼。漸漸走上學術道路之後🙆🏽‍♀️🏌🏼,就會覺得很多事情對你的研究來說都是一個拖累,因為它要你把有限的精力分出去。

我的精力是比較有限的。為什麽這樣說呢?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做的,但我一天只能工那些時間😒🤳🏿,可能是早上兩個半小時☆,下午兩個半小時💃,一天56個小時到頂了💇🏼‍♂️,再多就不行。如果今天幹了8小時,第二天就不行了。

所以我有一種神秘主義的觀念,人的精力和心力是均衡的,提前花掉的話,後面是要補償的。我工作5個小時或者6個小時🌦,基本上這一天的心力也就耗完了。我現在喜歡講心力這個概念☝🏼。心力跟精力👳🏼、體力不太一樣,它是你全神貫註的去幹一個事情🙋🏿‍♂️,所消耗的凝聚身心的力量💒,這東西可能每個人感受不一樣。記得有一位音樂家講過,真正全神貫註地去幹一個事情👏,一個人無法堅持兩個小時。如果你覺得好像可以一直呆在那裏幹活,那你根本沒有全神貫註在做這個事情🚨。看上去,他比我還要悲觀啊。我之前喜歡看一本書,就是蒙克寫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為什麽喜歡呢🧤🤷🏻?因為維特根斯坦這個人在哲學上特別的純粹🛍️,我喜歡🙅‍♀️。裏面提到一個階段👋🏽,維特根斯坦在思想上特別用力🤸‍♂️,到什麽程度呢?他出去散步,散步的時候還在思考,等散步回來👩🏻‍🏭,他整個人幾乎支撐不住◽️,感覺隨時要倒下,要死掉。為什麽會支撐不住呢?我想是因為消耗過度。一個人真正全神貫註,鉆進去思考一個問題,達到那種地步的話👩🏿‍⚕️👮🏽,實際上是非常消耗人的心力👱🏽、體力、精力的。

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一旦高強度地工作了一段時間,等我結束工作的時候,可能腦子是不受控製的🐙、停不下來,身心是分離的👨‍🦰,心懸到了喉嚨口,胸間是空的,腳下是飄的。這種感覺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撫平🟦。所以我平常會花很多時間幹一些很無聊的事情🧖‍♂️,比如刷劇,散步,拍照啥的。做這些事情😉,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多麽有意思,而是想要有助於它們讓我這顆懸在半空的心漸漸回落下來,回到腔子內↔️。這未嘗不是一種過度消耗👈🏼🕵🏻‍♂️。

現在我也會註意這個方面🏃🏻‍➡️,到一個時間點🍘♔、到一個程度就停下來,不然過度消耗實在是辛苦。我是支撐不住那種夜以繼日的強度的,晚上肯定是不工作的,最多參加個讀書班。如果說有什麽業余愛好的話,在我這裏都是作為調節性的內容出現的🏪,沒有一種非要不可的愛好。這或許是工作對我的異化哈哈哈。

近期關註

Q7、您最近的研究領域是什麽?可否簡要分享?

我回復旦之後🤍,科研是跟教學綁定在一起的🦹🏼。

這幾年下來💁‍♂️,教學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第一年準備給研究生上《性自命出》🪛,我專門寫了講稿👩🏻‍🚒,今年把它出版了👱🏿‍♀️。又給本科生開了《先秦哲學》,也需很多時間準備。所以第一年(2018)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為上課做準備。

第二年(2019)有一點自由的時間,但還要開新課。春季學期開了《禮記》🤛🏻🧝🏼。下半年又開始準備今年上半年的《孟子》課🚨。由於《孟子》我不是很熟,就要做一些先行的研究😲。在我的觀念裏📒,如果要開一門課的話,先要對這塊內容做過一番研究🧑🏽‍🚒。如果只是看看哲學史,別人怎麽講我怎麽講,就沒有什麽意義了。講的東西跟別人一樣,那麽學生看書就完了。所以,為了上《孟子》的課,我轉向了《孟子》的研究。從8月開始到10月🙇‍♂️,圍繞《孟子》的一些疑難章節的解釋寫了幾篇文章。

今年上半年還要備研究生的新課🤵‍♂️。《性自命出》已經上了兩遍,我覺得夠了,不要再上了🌮。總是上同一個東西的話,我自己也受不了,學生也會覺得沒有新內容🤢。於是就換成《五行》。《五行》比《性自命出》還要困難,所以也是事先寫的講稿🤴🏿。等明年我再上這門課的時候,準備把這個稿子繼續修繕一番。

過段時間如果有空,我可能會準備下一學期要上的《禮記》。之前上這門課是講《學記》。講稿沒有寫完,我想把它寫出來。《學記》是一篇關於教育的很重要的文章,我把它叫做“孔門為學經驗的現象學🤦‍♀️。它很有意思,看上去比較零散,這裏說一點,那裏說一點,但這些點都是真實的洞見,都是在我們教學活動當中🏇🏻,特別對於這個儒家所主張的為己之學的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洞見。它的組織形式跟現在的論文完全一樣,是洞見疊加洞見🧖🏿,所以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不好讀。所以我要把它專門寫出來。

以上這些大體是順著博後報告的思路,把相關的問題做完整,主要是孔孟之間的一段。接下來幾年的話,我想在《孟子》上面再多花點時間⛷。我在出站報告中沒有涉及到孟子,所以答辯的時候👨🏿‍🏫🤚🏽,有老師就提意說孔門後學至少要寫到孟子。這是對的,那個時候我不是不想寫,而是沒時間寫🚶‍♀️‍➡️,所以在講完子思的《中庸》之後就匆匆收了筆。《孟子》是應該寫到的,但現在看來,我不想把它附著在前一本書的後面,我想單獨寫成一本書。我對《孟子》的人性論🔑、心性論的核心命題非常關切,跟現有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現有很多章節的解釋🙅🏼‍♀️,在我看來是成問題的👱🏿‍♀️,沒有進入到孟子本身的理路中去,所有這些東西我都要重新思考一遍🧔🏻‍♀️,寫出我對孟子一種系統性的理解。我的基本依據和切入點,是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的一個內在的條理和脈絡🦿,或者說它的一個思想線索。這個線索從孔子處引出來🚍,到孔子的弟子🙆🏿,比如曾參、子遊這些賢人,然後再到子思,再到孟子👃。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裏面有一條明晰的線索👈🏼,從這條線索出發,才能夠真正進入到孟子到底面對了什麽問題,才能理解他在這個思想傳統中繼承了什麽、又改造了什麽,以至於呈現出現在這個樣貌。

所以我在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特別強調一點👩🏻‍🦳,做研究有時候是要“順流而下的,不能夠倒推💂🏽‍♂️。倒推的過程往往會加入很多不確定因素和不確定性🐒👩🏼‍✈️,你可以從這個方面往前推,可以從那個方面往前推,它是不定的👣。一個文本當它缺乏由其源流而來的確定坐標的時候,它是具有多種解釋的可能性的。這個源流是意義的脈絡🥴,也是思想的線索🍝。而一旦你把文本放入到它所在所出的思想傳統中去🧎,或者它的問題意識中去,或者它的思想線索中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對它的解釋是有邊界的,它的各種可能性就會坍縮到一起,似乎有一種唯一的可能性💂🏽,那就是一種確定性。對文本作一種更為確定的解讀🟩,是我想達到的一個目標🧑‍💻。而這樣一個過程與我的學術進路剛好是契合的。我本身是研究孔子的,研究完孔子又研究了孔子後學,現在再來研究孟子,這一路下來就相當於從源到流💁🏿,時時有一種順流而下的感覺。所以轉向《孟子》的研究在我這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做完《孟子》的研究後,我還有幾個感興趣的方向。要麽繼續往後延伸↕️,延伸到宋初,我想考察宋明理學是如何發生的。這個發生不是一個思想史的描述💂🏽‍♀️,而是從一些基本概念的意義轉換和解釋可能性的註入過程中去挖掘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對思想發生的過程比較感興趣🐻‍❄️,對於思想發生之後構建出來的體系內部的細節🌷,倒不是很關註😙。或者從另外一個方向走,我對莊子也很感興趣,可能會去做一《莊子》的研究💫🤲。還有一個方向是文王和周初的思想。我做《周易》卦爻辭研究的時候涉及了文王的時代👳🏻,有可能進一步去探討那個時代的一些事情。如果這些都做完,那麽以文王🧔🏻、孔子、二程為三個支點,就可以串成中國近三千年思想演進的一個大線索🤸🏽‍♀️。我的哲學史工作就算有了交代,此後可能轉向另外的方向🫨。當然🧑🏼‍🦲,這是一個暢想,做起來還得一步一步慢慢來🧑🏻‍🎤🚣🏿‍♂️。

可能與自己的性情有關🤹🏽,我喜歡做一些充滿探索性的事情。如果為了彌補某個研究遺留下來的1%的漏洞,要讓我重新投入30%或者50%的時間和經歷,我是有點不情願的🤾🏻。所以我的作品或許多少有一些漏洞或者疏誤的。我想研究要做到完全沒有紕漏是不大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大關節和大思路上有把握。

Q8💥、可以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兩本新書嗎?

兩本書的介紹意昂3的推送都有,我這裏就不展開來講了。

想提一下的是,在《成之不已》的後記二裏我追憶了博士論文的成書過程,當中有很多我自己的反思,這些反思可能對現在在讀的研究生會有一些啟發🧑🏿‍🦳。比如說論文形式的問題。這篇論文我寫過兩版👷🏿‍♂️,第一版的論文形式是我自己自發地形成的表述的方式🦎、論述的方式和結構的方式👧🏼,但是這種形式不符合學術的要求♦︎🕗。我後來想清楚了一個事情,現在的學術對我們寫作的方式是有規範性的要求的🧗🏿‍♀️。你如果要在學界立足,要在這裏找份工作的話,先得要去適應它,在此前提之上🤦🏻‍♀️,才可以表達你的對問題的特殊的理解⬛️,才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表達的空間🦸🏿。想明白之後,我就盡量做到兩方面兼顧,在符合我們這個學術體系的要求的前提下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個性🧑‍🦼。

比如說,以我的本性來講,我喜歡寫書而不是寫文章👩🏿‍🍳。這倒不是因為寫書容易,文章必須要出新的東西。我寫書也是寫別人不寫或者寫不到的東西,別人寫的比較多或寫透了的東西,我不太會寫💂🏿‍♀️。這就是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我喜歡寫書𓀃,主要是覺得寫書能夠比較完整地把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給系統性地表達出來但是現在的學術評價,它以論文為主🤲🏿🈂️,要你寫論文,那怎麽辦?我也要盡量寫論文了🪗🔍。因為我一旦把想法直接寫成書之後,就不想再把它拿出來改成論文去發表了。很多人是這樣做的👩🏽‍🍳,但我比較懶,也覺得把想明白、講清楚的東西再弄一遍會浪費時間。所以為了協調,有時就采取了另一種寫作形式,就是盡量先以文章的形式寫出來🟫,到時候再按照一個結構編成一本系統的書。這是現在很常見的處理方式。

彩蛋問題大放送

 1、國內有不少的西學名家成名之後,往往轉向中國哲學的研究,你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的👨🏼‍💼?

這個問題提的很尖銳啊🏝♖!我覺得是這樣的🧺,看上去是一個轉向,實際上是一種回歸🏌🏼。

我們很多老師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為了研究西方哲學而去研究西方哲學,他的初心可能就是回歸現實、回歸本位,作哲學的思考。哲學沒有古今中西嘛🐷,對吧🧘🏿‍♂️?哲學就是哲學。所以對他們來講,任何哲學史的研究🏌🏼,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有助於我們當下問題的研究,或者說有助於我們站在中國的本位上理解和思考相關的問題。我們上一代的很多學者可能比年輕的一代有更多這方面的關照。所以這種轉變,對他們而言,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轉變📍,而是一種回歸👩🏻‍🚀☢️,回歸初心⛅️。在積累了足夠的思想資糧之後,朝著自己當初的心之所向邁開腳步。

從另一個方面說🚣👨🏻‍🎤,回到中國哲學🥮,也是一種借助於中國哲學。是希望通過中國傳統所具有的特殊的存在經驗、思想經驗🧜🏼‍♂️,來實現哲學上的一種突破,或者說實現哲學的第二次的啟航😨。這些工作我是非常期待的。中國的思想經驗跟西方的思想經驗有相通的地方,也有重要的不同。借助於我們中國本有的思想經驗的反思🤰🏽,實現一種哲學的轉向或者新的突破,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2🛋、最近聽到陳嘉映老師說🤔:

前半句話我就不說了🤵🏼‍♀️,我想說一說後半句🥷。這個說法我還是認同的。實際上它跟另一個問題是相關的🧉。我們經常講🏊🏻‍♀️,當你思考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會發現各個時代的哲學和哲學問題都是相通的。前段時間聽一位好友深有感觸地跟我講🤷🏿,中哲的理解深入到一定程度,非常有助於理解西哲傳統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回到“往古遠走的問題😉。所謂古遠🤾🏽‍♂️,在我印象中就是哲學發生的那個階段🦸,比如說先秦,比如說古希臘👨🏻‍🚒。越是思考的深入🫀,越能夠切入到古遠的東西,是為什麽呢?我想是這樣的,當我們的思考越是深入,我們憑借的一些外衣性的、形式性的東西就會漸漸地剝落,真正的實質性的東西則慢慢顯現出來。這些實質性的東西呼應於我們人的基本的存在經驗📱。基本的存在經驗和基本的存在理解有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而它們我們所能夠憑借的、依賴的那種思維的方式、表述的方式、邏輯論證的方式是沒有直接的關系的,它更加依賴的是你存在的實感和你的生存的洞見🙌🏻,這些東西恰恰是古人的長處。古人沒有那麽多建構性的東西,反而可以更加如實地感受📿👩🏽‍🏭、如實地理解。

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區分三個東西🏅:一個是洞見🙍🏿‍♀️,一個是思想🙂‍↔️💆🏽,一個是學術我們說現在哲學這個學科發展得很龐大很系統🌹🌋,那主要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講的𓀒。學術跟思想本身是有距離的,思想跟洞見又是有差距的。就理想狀況來說🧑‍🎨,一種好的思想肯定是蘊涵洞見的👩🏿‍💼,或者它就是將洞見以結構化的形式撐開了的結果。而一種好的學術,它是思想的一個表達👱🏽,思想以學術的方式表達出來,那也是好的🧶。但很多情況下這三者之間是有所區分的。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同學寫文章一樣💿,看上去是一篇很學術的文章,但很可能對裏面的概念和問題缺乏真實的了解。撥開之後,你會發現裏面是沒有內核的👨🏼‍✈️🐦。相當於它只是擁有了這樣一個表象的東西,只有學術的外衣🚸,而沒有思想的內核。莊子講:“言隱於榮華💯。很多情況下,言辭外表恰恰是遮蔽性的東西。

就文本的理解而言👩🏽‍🚀,思考得越深就越不受製於文字的表象👀,越能穿透文字網絡給你編織的意義的束縛🌰,回歸到文本自得可能、得以發生的最為本源的、基礎性的地帶中去。而這個地帶,正是那些經典文本的真實依托之所,也就是這裏講的古遠。所以“古遠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回到原初的存在經驗和理解本身。

剛才也提到了🪓,像《論語》《學記》這種文本,它們是洞見疊洞見構成的🥭。它們的發生和理解就不太依賴於形式結構,而是與人的生存實感更為密切相關。實感發為洞見,在這一層面還是古今相通的🏞。進一步🈵,洞見經辨析而化為知識,這才有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的思想形態👊。要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麽經由反思的活動穿透自身所屬的思想形態👩🏻‍🔬,回歸於最初的發生之地🔱。後者就是回到古遠𓀕。

它蘊含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當你沒有理解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你是回不到那裏去的🫲🛍,你也無法理解古遠的那些東西🏷🚣🏽,你會被自己的思維格套或者古遠的表達形式給束縛住🤜🏽。比如我們讀宋明理學,如果是以知識的方式去讀,而無法回歸到這些說法背後所確切實指的那些經驗和洞見🚶‍♀️,就會存在一個半懸空中的狀況——被構建出來的理論敘述劃定了框架和邊界,無法透過這些形式看到底層的東西🫅,這就是回不到古遠去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或許會成為一種思想形態的信徒,但回歸不到本源的地方去。

 

采訪丨蔡思涵張港悅

文稿丨蔡思涵張鵬霄 張懿雨

責任編輯丨張港悅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