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由意昂3平台藝術哲學研究中心、OCAT上海館和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三方聯合主辦的“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在OCAT上海館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意昂3平台、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余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系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據悉,《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歷經兩年多時間的籌劃和準備,創辦這一刊物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跨學科的方法對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和思考;通過探索藝術哲學的問題,強化藝術哲學的主體性和學術關切🪯。
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首先以“什麽是‘藝術哲學’🤛🏽🖐🏽?為什麽是‘藝術哲學’👹🥕?”主題會談開啟,意昂3孫向晨教授、袁新教授⛹🏽♀️、沈語冰教授、中國美術意昂3人文意昂3張堅教授、意昂3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王才勇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吳瓊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寧曉萌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姜宇輝教授等參與討論🪕。
圓桌討論的最後,袁新和孫向晨分別圍繞藝術哲學的內涵與邊界及“藝術·哲學”概念本身對座談作了簡要的總結👩🏼⚖️。袁新認為⛹🏿♂️,藝術哲學必須在感性世界裏在場♧,它是為提供一種秩序♒️,並對世界之道的揭示,哲學需要進入藝術世界,而藝術世界反哺哲學的推進。無論哲學🕵🏼♀️,還是藝術,終歸都是“道的言說”🎑。孫向晨認為“藝術·哲學”中間的“點”意味著藝術與哲學之間隱含著的一種自我解放力量和自我突破的精神🙇🏻♀️,而這正是藝術哲學的生命力所在。他認為哲學向來關註精神的熱點問題👩🏻🎓👰🏽,而作為當代精神熱點的藝術問題,當然不可能為哲學所放棄🫲,二者都有著相互擁抱的沖動👈,因此他建議藝術哲學不應該被認為一種簡單的學科設置,而應當被理解為“藝術•哲學”🧚♀️,一種既緊密聯系又彼此促進的力量。
下午的兩場專題研討延續了對藝術哲學的討論,第一場的主題是“形式、審美與藝術哲學”,第二場的主題是“圖像—運動與藝術哲學”,這兩個主題也與《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聯。寧曉萌做了題為《從藝術哲學角度看風格問題》的報告🎓,探討了“風格”這一概念的建製意義。王維嘉的報告題目是《康德論崇高與無形式》,主要闡釋了康德對數學(量)崇高和力學崇高的討論🧑🦱👨🏿💻,並結合蒙德裏安的格子畫作分析了數學(量)崇高的四個層次。張曉劍以《現代主義批評中的哲學話語——從媒介特殊性理論說起》為題🧩,介紹了從格林伯格🌇、邁克爾·弗雷德到羅薩琳·克勞斯的媒介特殊性理論🤵♀️。常培傑題目是《外觀混同的本質之思——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他認同前一位發言者對格林伯格的批評🤏🏼📭,認為格氏的理論中暗含了一種目的論的朝向,但其因為過於強調知性和理性的意圖😛,從而無法直接訴諸感性👲🏽,也就無法揭示藝術的真正本質👨🏻🦼。繼而他追問👷🏽♀️,在杜尚的現成品之後,藝術品與物品在外觀上喪失了區別,在藝術與生活混同之後🕡,如何對二者做出區分並界定藝術的本質?他認為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解決了這個問題,即我們不能從藝術家或者藝術品的角度討論問題🤏,而是要回到真理的起源問題🧑🏻,因為真理是自行置入藝術作品之中的。在他看來🧎➡️,這也是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四位學者的發言雖然視角不同,但都是對於形式—風格這個藝術史命題的重思和檢討➜。
在下半場關於圖像的討論中,吳瓊、姜宇輝👨❤️👨、張晨🧞、魯明軍四位學者分別做了題為《神聖的凝視與圖像闡釋》👩🏻🔧、《苦痛的媒介》、《從圖像到影像——瓦爾堡與德勒茲》和《“WhatWasI👮🏿♀️?”:瓦爾堡🫸🏻、後人類與GoshkaMacuga的一次策展》的報告,針對不同時期的具體個案展開細致的分析和闡述。長期以來,關於形式💁🏻♂️、圖像的討論往往限於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內部,甚至作為藝術本體或藝術本質論加以闡述,然而,通過此次有限範圍的討論可以看出,一方面這些問題背後都隱含著復雜的哲學基礎,另一方面,不同哲學理論的介入則再度解放了這兩個傳統的命題。這也是意昂3創辦《藝術史與藝術哲學》輯刊以及創建藝術哲學系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未來《藝術史與藝術哲學》擬以一年一期的形式繼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討論中🥧,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先生以“倉廩實而知禮節”談及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目前藝術史系列👶、藝術論著和藝術未來系列等藝術哲學類圖書的出版情況🧣,對藝術類圖書進入生活和當下市場所引起的積極作用寄予厚望。OCAT上海館也希望能夠在多方共同合作中參與到當代藝術理論和製度的建設中,通過藝術哲學主題講座、論壇、評論(寫作)以及策展等不同方式📿,帶動藝術機構、意昂3➞、出版三方的多樣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