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39期 | 王維嘉:最高級最有趣最有意義的遊戲是人生

    時間🎰🐋:2020-10-12

    編者按如何確立學術方向、如何看待學術研究的瓶頸期🍜、國內國外學術氛圍有何不同……對於這些備受同學們關心的問題🏊🏽‍♂️🕍,每個人經歷不同、體會亦不同。本期冰桶挑戰欄目,我們邀請了美學教研室的王維嘉老師給出他的答案🧑🏿‍💻。與此同時🚣🏿‍♂️,王維嘉老師也從專業的角度,帶我們領略了康德美學的一角,分享了他最近研究的興趣所在。

    本期嘉賓王維嘉𓀆,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意昂3美學教研室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康德哲學和美學。在《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Forum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Dialogue: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等海內外雜誌發表論文數篇。

    求學之路

    Q1、在您的學生生涯中,是如何一步步確定走學術之路的🧔🏻‍♀️?

    我最早選擇復旦的時候第一誌願填的就是哲學🖖🏽。因為我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對哲學有興趣了。當時說是興趣是因為自以為自己非常適合做哲學⏲,我相當於是一個決定論者。當然在我成為一個決定論者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決定論是什麽🚛,只是心裏面有這麽一套對世界的這麽一種看法📎💪🏿,覺得好像掌握了全世界的真理一樣,自以為很有這方面的天賦和洞見(笑),所以也就把哲學作為第一誌願🧑‍💼🧦。

    真正進了大學以後讀到休謨對科學歸納法的懷疑論挑戰💁🏿,這個是非常顛覆我的三觀的🍣,因為他完全顛覆掉了之前物理主義式的決定論。所以我也相當於是一下子挨了個悶棍,當時也覺得非常的困惑🕵🏻‍♂️。後來🛌🏿,我又讀了康德等人對休謨問題的看法。至於對這個問題的徹底解決🧢💨,其實是過了很久以後,甚至直到前兩年的時候🥳,才把這個歸納法的問題解決了👨🏽‍🦲。

    Q2、為什麽選擇讀藝術哲學或者說美學這個方向呢🛄?

    這個大方向差不多是在我大三到大四之間定的。是因為覺得哲學相對來說文字性的東西、抽象的概念比較多一點。對於藝術和美的選擇,一方面因為自己本來就很感興趣的👨‍🦳,從小就非常喜歡聽音樂,喜歡搜集蝴蝶🚵🏿‍♀️、貝殼之類的🔊。另外一方面覺得它相對會具體一些,和哲學的那種抽象性有一個對沖。所以當時選擇做藝術哲學或者美學這一個方向,大概定了下來。

    後來我選擇去英國約克大學讀“Philosophy of Art and Literature”的碩士項目,雖然之前也接觸過康德哲學,但真正在那裏選擇讀康德是因為正好入了研習康德的小組🙄,這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和康德屬於那種先結婚後戀愛的🤿,先選擇學康德,然後真學了之後🔱,才慢慢從當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樂趣🦸🏻‍♀️🙆🏽‍♀️。但是研究康德到現在,這又有必然性:如果不享受康德,我早就轉方向了👨🏽‍🎓。

    康德美學其實也是非常難的🪮,我當時有點低估了🎟。對第一🪩、第二批判,特別是第一批判的掌握有一個很高的要求,但我當時其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應該先讀第一批判,再讀第二批判、第三批判,但我是從第三批判開始讀起的,居然因禍得福有了更體系性的掌握。與其說是康德美學的話,更像是入了康德哲學的這麽一個純哲學的大坑。現在還在試著最好能夠努力爬出來一點🎳,往藝術哲學和藝術作品的方向靠攏些🧘🏼🐘。

    Q3、您對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們有什麽建議?

    我覺得心態稍微開放一點,不要一上來就說我一定要做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這是不一定的。像我剛進哲學系的時候,其實想一定要做藝術哲學或者美學,然後我做了美學,我也沒說一定要做康德美學👩🏻‍🏫,然後我真的做了康德美學🦻🏻。做著做著結果做的不只是美學部分了,反而前面認識論部分也都做了🧚🏽‍♀️,最近又在做目的論8️⃣👨🏻‍🍳。你自己有這個熱情,自己喜歡覺得有趣,在這方面就會越挖越深🚴🏽‍♀️。但是不要很早的就做一個很嚴密的規劃💴。作為年輕人,也不要擔心沉沒成本🐆,好像說我已經學了康德很久,放棄了可惜,其實沒必要🛌🏼。這個是有點隨緣的,跟著自己的興趣,跟著自己的激情去走就好了

    Q4🧢、可以結合您在約克大學🏊🏿、魯汶大學留學的經歷,談一談在國外讀書與在國內讀書的差異嗎?

    英國約克大學一個碩士班裏的學生一共不到十人,教不同課的老師倒有四五位🎭,大家學的課有時候也不一樣。在seminar中,老師是非常鼓勵你能夠自己去思考提問的,他不介意你有自己的想法就說出來𓀑,甚至不介意你反對休謨或者康德的說法🐸。這個對我來說是非常刺激🛒👧🏼、興奮的,好像一下子完全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我後來到比利時魯汶讀高階碩士和博士👙,就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了,因為歐陸的學校總體還是比較保守的,側重於文本的解讀和要求紮實的基本功。我的一個老師Martin Moors當時就是把康德第三批判逐節甚至逐行的跟我摳下來,把這個文本徹底給讀懂。對於一些關鍵詞,哪怕一個詞也要研究很久。在魯汶,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對文本解讀的重視🚊。不管是在魯汶還是約克,總體的一個風格還是比較自由的🥐。上完課,回去以後就沒人來管你自己做怎麽做研究,自主時間很多。我非常喜歡這樣⏱,因為我自己想法比較多一些。有了想法再找老師請教;如果自己導師比較忙👩🏿‍🦱🤱,其它老師也不乏樂於助人者。

    相對來說,在國內(特別是本科生階段),討論的機會沒那麽多💈。學生的課很多,以至於一直在忙著上課🧍🏻‍♀️,不太有時間思考👩‍🍳。其次,課上人太多了🧑‍🧑‍🧒‍🧒,聽的部分比較多,自己表達的機會就少🏊🏽。除了上課🦹🏽‍♂️🧑🏻‍🦼‍➡️,其他各種活動也很多,學生和老師都忙,節奏特別快。總之,學生既沒太多時間自己讀書、思考🍷,也沒太多機會和老師深入交流。

    至於我後來自己的一個治學風格,可能是結合英國約克對原創性獨立思考的重視和比利時魯汶對文本解讀的強調。所以🍹,我一方面是一個自認為比較嚴謹、比較重文本的康德學者,另外一方面我對康德還是會有自己的批評。

    Q5🥬、這種外國求學的經歷👨🏽‍🍼🐚,對您的教學的工作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方面👮,我現在課上講得還是比較深,文本讀的很細🦹🏿‍♂️。這個當然也取決於上什麽課,我上的都是比較進階的專業課🙋。另一方面👩‍🏫,我還是會非常鼓勵學生自己思考,鼓勵他們上課提問👐🏻♿,哪裏不懂,哪裏不同意我或不同意康德,或是自己有哪些原創性的思路🥪,在課上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自己去發揮。

    我覺得國外大學還有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師生在課後的互動☔️。因為學生比較少🚁,老師課後相對來說對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上的付出🕵️‍♂️。比如學生寫了一個文章的初稿🤚🏿,可以在期中的時候就發給老師看一下👐🏻,老師甚至會主動要求你把初稿發給他👙,然後他來提一些批評意見。

    對於國內的來說👨🏿‍🌾,因為學生特別多,老師經常會忙不過來😝🙅🏻。但是我個人還是盡量批改一部分學生的初稿,對於所有的學生的終稿我都會給出批改意見,讓他們知道自己到底哪裏寫得出色,哪裏需要改進。這些都是我從國外帶回來的一些經驗吧👨‍💼。

    治學心得

    Q6、初入學術之路的時候,您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怎麽設想並完成的呢?

    我正式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應該是在2017年的春季寫的。我從博士論文的初稿裏挑選一個章節,然後好好把這個題目打磨🈲、深入去寫。這篇論文的題目是“Three Necessities in Kant’s Theory of Taste”,即康德鑒賞論中的三個必然性🚘。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評康德的,而且這篇文章是直接說康德在他的鑒賞論裏面混淆了三個必然性概念,即🌓:必然的普遍性、必然的判斷🍉、必然的自由和諧👨🏿‍🎤🚶‍♂️‍➡️。這篇文章我確實是比較得意的,因為我指出了康德的混淆🗣,而文章居然一投就中,並且編輯一個字都沒要求改🏌️‍♀️。

    下周二(1020日)午後🪅,應分團委學生會邀請,我會給本科新生們講一下怎麽寫論文,發表論文之類的,所以到時候我會更詳細分享寫論文的經驗🍑。

    Q7、請問您是否有過學術研究的瓶頸期👷🏿?又是如何看待這種瓶頸期呢?

    對我來說,確實經常會有一些問題琢磨不出來。像我最近在琢磨康德的目的論問題👩🏿‍⚕️,就是康德到底哪些地方是對的🧔🏿‍♀️,哪些地方很有啟發性,如何將其重構。但是我不願意把這個稱之為一種瓶頸,畢竟瓶頸一詞太消極了🧎🏻‍♂️。相反,在我看來,遇到哲學難題😖、需要認真和長時期思考,這種挑戰是很讓人愉快和興奮的。

    如果認為瓶頸期是指文章根本寫不出,或是不知道寫什麽東西。那麽對我來說,就需要打開思路,把研究題目切實當作自己的問題🧑🏼‍✈️,這樣寫論文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的過程。比如8️⃣,前人和前人之間觀點有時候相互沖突,像康德和休謨的意見就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要選邊站了對不對?你需要自己去判斷這個問題到底誰說的對,還是說他們都有一些不足,那就可以批評甚或重構他們的理論🙅🏻‍♀️。特別是康德的一些理論,你有時候讀是讀不大懂的🧑🏻‍🦼‍➡️,甚至你讀了一些別人對康德的釋義,還是覺得不懂😛。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把這一層真正的意思給讀出來的👰🏿‍♂️,你就應該試著去讀懂♐️。我當時就是這樣的,覺得康德那個段落我怎麽讀🤶🏼,都覺得有問題讀不通🤜🏻,後來我把思路打開了👩🏼‍🍳,把這個問題重構之後,我就說康德可能沒分辨幾個概念,可能他自己都沒表達清楚。所以不會沒東西寫的,你只要自己思考,經常去問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怎麽看。關鍵是你怎麽看他,而不只是在學別人的看法。這樣的話🏊‍♂️,就肯定有東西寫🤐。所以對我來說,寫論文不是那麽苦惱的🗝,真的沉下心來去仔細推敲這個哲學問題就可以了👨‍🦲。

    另一種情況是🤮,一篇課程論文是老師要求的,不寫不行🤙🏿,那麽自然對這個題目是沒有感覺的,就會非常被動🥓,寫得很痛苦——我本科時偶爾有那種情況🥷🏻。那時✢,你怎麽寫都寫不好,可能會很痛苦。如果總是這樣,我甚至認為你放棄學術道路都可以的。就是說⚧🈷️,學術這個事情一定要以自己為主,一定要從自己出發的,千萬不要單純地為論文而寫作、為學位而讀書。你要有一種熱情,有一種迸發出來的感覺,覺得這個事情很好玩啊,我一定要好好去玩一下,這個時候你才能做出學問來,也只有這樣的學問是值得做的🐛🔲。否則,還不如參加社會性工作🙎‍♀️,那會比你憋論文更愉快、更有意義⛹🏽‍♀️🏰。

    Q8🧴、從您自身出發👨‍🏫,您認為要做好學術研究有哪些要素呢?

    我認為👩🏿‍🦰,其實學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比較踏實🦴、能坐得住,很喜歡文字的🙂,更加接近於一種學術工作者🎤,那麽他可能原創性的東西沒那麽多。但是這些工作其實真的很需要人來做📷,比如翻譯、綜述🚿、文獻梳理、基礎教學等等,這也是一件很有貢獻的事情。這種工作就一定要有耐性,甘坐冷板凳🤸‍♂️🚱。另一種,不僅需要熱情,還要有更強的原創性、更強調思考和批判能力👨‍👩‍👦。那麽這就需要有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或者說問題意識👴🏻🧜🏽‍♀️。這種類型不是推翻舊理論就可以了🧪,而是推翻了之後還要有一種重建能力,能提出新的理論🕊。

    所以我認為對於不同的類型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類,我認為是確實要坐得住。第二類,是要有這種批判、反思和建構的能力。但是這兩者也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比如一定要喜歡學術研究。如果你不喜歡,還要硬著頭皮做,你就會做得很痛苦,也不會做得特別好的。

    學術關註

    Q9、您最近的研究方向是什麽?可否簡要分享🌆?

    可以啊,我最近研究還是蠻有趣的,最近在研究目的論🧑🏿‍🦰。因為我自己在上這個課💍👴🏻,這個內容我研究很久了♚,今年從暑假開始一直在思考康德目的論,之前也讀過,但是之前沒有讀得那麽深🧔🏼‍♂️。

    我個人認為康德目的論裏面有兩個關鍵點,一個關鍵點是自因性,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比如說一棵樹,它能夠繼續生長出樹來♦︎,因為它就是樹這個種類🪁,它自己是它自己的原因——一棵柳樹就長一棵柳樹👩🏽‍🎓。作為一個類是可以這麽講的,但是在個體上面,其實是不存在自因性的🦹‍♀️。因為如果說ab的一個原因的話🪜,ab肯定是兩個東西。就好比說📇,這棵樹繁衍出了那一棵樹📚,哪怕兩棵樹看上去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它就是有這棵樹和那棵樹👁。這個呢其實也就像布裏丹的驢子,它面前有兩垛草,左邊一垛⬇️,右邊一垛,兩垛一模一樣🌲✒️,它不知道應該吃哪垛,然後這頭驢子就餓死了。康德哲學裏面會做一個區分:所謂兩垛草一模一樣,並不錯🧔🏼,但這只是在知性的角度來說🧑🏿‍⚕️。如果從感官的條件(即時空形式)來說,那麽這堆草在左邊,那堆草則在右邊。一棵柳樹產生另外一棵柳樹,那麽💍,一棵在時間當中是在先的,另外一棵則是它的結果。這個語境下🦓,自因性其實是不存在的——但它又在另一個意義上可以存在,這就不展開了。

    還有就是互因性,互因性強調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它們能夠相互協作:ab的原因,b又是a的原因,兩者相輔相成。這就是它們在相互實現上的一種協調🖕🏿,或者說是系統性。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蜜蜂采花蜜。那些植物沒有蜜蜂是沒法繁衍的,但是反過來講🏋🏿,沒有植物的話蜜蜂也活不下去🛹🪇,所以它們互相是對方的原因👪。我個人做了拓展,主張這涉及到德福一致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覺得追求幸福和追求道德會是沖突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把道德直接理解為康德的道德法則😰,而是把道德理解為為他人的幸福的一種奉獻👳🏿。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同時,也能夠實現他人的幸福,那他是不是也具有了一定的德性呢🔨?這樣的話是不是一種幸福和德性的一致呢?比如說蜜蜂只是為了自己生存,所以去采花蜜🫅🏿;但是它采花蜜的過程當中幫助植物授粉了👖,它也是幫助植物繁衍了。所以蜜蜂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時候🫥,也實現了植物的幸福或者說是生存。這樣一來,好像它在實現自己的時候,也實現了別人🎈。這種利己與利他的協調,是不是一種幸福和德性的一致呢🤷🏽‍♀️✌🏼?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想法沒定下來🍹,這是我最新的、正在進行中的一些思考🚣🏽‍♀️。

    我再給你提一個比較有趣的點⤵️,我剛才講自因和互因𓀔,它們是怎麽聯系起來的呢?你想想看🦚,如果a能生成bb又生成a,這是他們一種互因。那麽ab這個系統它在總體上是不是不斷地發展壯大?它就是ab。如果把這個系統(ab)叫作x,那x裏是不是有一種x在生成x?這是不是有一種自因性?是的,所以說自因性和互因性在這兩點上是聯系起來的,可以說自因性其實是互因性的一種體現🎣。

    那麽與自因性相對的是什麽🚍?是他因。就是說😀,它自己不是自己的原因,相反,別的東西是它的原因。那麽你會發現🧑‍💻👳🏽‍♂️,互因性是兩面的👯‍♀️🙇🏼:一方面👨🏻‍🦼👳🏿‍♂️,a產生b🦸🏿‍♀️,b產生a,這是一種他因。但是,另一方面🛫,這兩個他因組合在一起了以後,它的整個系統就自己有一種自因性。所以說互因性其實體現為自因和他因這兩面。

    Q10、您同意康德說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說法嗎?您認為美是什麽🏃‍♂️‍➡️?

    我不完全同意。康德是這麽說的:對於美🤏🏻,我們說它對應於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於是無目的。那麽,如果沒有這個目的概念,你怎麽說它合目的呢?我個人不太同意的地方,就在於你都沒找到這個概念,怎麽能看出它是按照這麽一個概念給製作出來的呢?

    不過這個問題非常復雜,你還不如直接看我的書去得了😋,反正我只能說我對康德沒有完全的同意。至於同意的部分:我認為的形式,確實就在於對這個形式的表象會引起我們想象力和知性之間的自由和諧。基本上,和諧對應於合目的性📼,自由對應於無目的🙍🏽。康德關於自由和諧的說法我是很贊賞的🌶🐸,但是康德把它理解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我認為這個觀念是自相矛盾的🎒🐕。

    Q11、您可以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新書嗎?

    可以啊🏘,這本書名字叫做《優美與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斷力批判》🫄🏻,本月底或下月初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主要研究第三批判裏面的前半部分,就是康德的感性判斷力批判。現在有一種翻譯叫做審美判斷力批判🧑🏽‍💼🍡,我是不贊成的👨🏿‍🦰。

    我這本書呢,一方面是按照康德的線索🐁,對康德逐節加以闡釋和批評。另外一方面🗽,我批評和發揮的東西還真的是挺多的👨🏽‍✈️,就不僅僅是闡釋的,而是在闡釋的基礎上面來說康德這個點到底對不對🖤,如果不對👨‍👩‍👧‍👧💆🏽‍♀️,要怎樣才能對。有些地方我就直接加以重構了💸✦。我對康德真的是還蠻多批評的,但是為什麽我還願意去寫康德呢♧🚂?因為他真的給我了太多太多的啟發。第三批判問題是很多🧗🏿‍♀️,但是啟發更多。

    第三批判就比較玄妙、有靈氣,和第一批判風格很不一樣。但是康德確實有很多地方沒寫清楚👨‍⚕️,甚至他可能就沒想清楚👩‍🏫。所以這也是我要在他基礎上面更進一步的地方🥄。

    Q12、在研究領域外👨‍👩‍👧‍👧,您還對哪些話題/事物感興趣?是否也會對您的研究有所啟發?

    因為很小的時候🔃,我爸帶我出去抓蝴蝶什麽的👩🏼,所以我小時候搜集蝴蝶,現在也很喜歡這些,後來也開始收集貝殼🤵🏼‍♂️。在國外的時候,因為我在比利時那邊留學很多年嘛,很喜歡他們的新藝術主義(Art Nouveau)🧑🏼‍🔧,經常去布魯塞爾觀賞這類風格的建築。然後,我自己也非常的喜歡去西班牙那邊玩,去看高迪的建築🍳。總之喜歡自然、美、藝術🥎。除了建築🦹🏻,我也很喜歡聽音樂,主要聽的還是古典音樂,但搖滾音樂也聽一些🚶🏻‍♀️。回到國內的話,因為平時在上海,這方面機會更多一點,最喜歡逛的就是自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

    那麽這對研究有沒有啟發👈🏻?那當然有了,我要不是因為對這些美和藝術、對自然感興趣的話,壓根就不會選擇藝術哲學了🪴,對吧?所以對我來說◼️,可能這個已經不能說是研究……你說它是不是研究領域外吧🛀?好像是❣️,但它其實又不完全是。說實話我很多時候寫文章🙋🏽‍♂️,特別是講康德美學🦵,那些是很抽象的。但我心裏面其實是有具體的例子,我是帶入這個具體的例子去驗一驗——就是在自己的直覺上面👫🏼,這個理論對不對。這是很重要的。

    青年寄語

    Q13⚧、您對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們有什麽建議🧑🏼‍💻?

    要說建議的話,我只能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兩點☛。

    第一點,學得要踏實,讀書要靜下心來。特別是一些原著,你要靜下心來仔細去讀,自己去一行一行摳下來,不要自己閉門造車,也不要急著瞎發揮6️⃣,發揮一定要有基礎😿。

    第二點🚧,我希望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所批評🧙🏻,有自己的看法🙎。倒不一定說自己憑空有一套新理論,而是說現在確實有很多的解讀或理論🕖,他們相互之間是沖突的🧗🏿‍♀️,你要選邊站,拿出自己的立場去讀。
    所以說這兩點上面要達到一種平衡🚠:既能夠靜下心來去讀書,又能夠進行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只是學習而已。

    彩蛋問題大放送

    Q14👨‍👩‍👧🥈、我們了解到您最近關註了一部西遊題材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您平時玩遊戲嗎?最喜歡的遊戲是什麽?

    我這個也蠻糾結的🕵🏿‍♀️,我是挺喜歡遊戲,但是我最近把遊戲徹底戒了。我突然把遊戲全部都刪掉的原因是,我覺得玩遊戲太浪費時間了🐒,而且人生是一場更加豐富多彩的遊戲。我最近在思考為什麽玩遊戲容易沉迷——它其實在三點上有魅力,這個是一個哲學問題,國外也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遊戲的魅力,首先在於反饋機製👨‍👩‍👦‍👦,你做什麽事情🚵🏽,它會有一個獎賞🐕‍🦺,比如殺怪掉寶,這個蠻刺激的🧛🏻‍♀️。第二點是它有一定的冒險,或者說一種偶然性的。比如殺一個怪會掉什麽寶,神裝還是垃圾,這種偶然性像賭博一樣的會讓人上癮的。第三點是它的新奇性,你在生活裏面見不到的那些東西,比如在遊戲裏面,你可以假裝自己在另一個時空🎋,擁有另一個身份、性別、甚至成為別的物種。

    然後說道為什麽我不想繼續玩遊戲呢🧘🏽?因為我發現一個更好玩的地方,戲如人生。當時有這麽一個想法,我覺得最高級最有趣最有意義的遊戲是人生。你的工作是一種遊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一種反饋機製。說冒險的話,有可能你今年收成特別好,也有可能不巧發大水,然後把你的瓜田都給淹了,這就是偶然性📬。此外,你可以不斷的拓展自己🧒🏻,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去有一些新的見識,迎接新的挑戰。所以人生是一種遊戲。這麽一想的話👩🏿‍🏫,人生這個遊戲比那個電腦遊戲什麽好玩多了。

    至於黑神話悟空:我當時看到他們的一個視頻,那我倒不是把它作為一個遊戲去喜歡🎅🏿,而是發現它裏面的美工和音樂,整個的做工非常令人驚喜,感覺藝術性非常得高📥。哪怕一些背景裏面的細枝末節,比如羅漢、佛像🪗☔️,還有一些怪物的設計等等,都很精致🏘、很有中國風的美感,我認為他們那肯定是有高人指點的。這個遊戲我還是非常非常期待的。不是作為一個遊戲,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像電影一樣的藝術品來看🀄️,但是他最後能做到什麽程度🐘,我就不知道了🩵。

    Q15、我們了解到有學生以您的語速快為主題送您一幅漫畫,您覺得這幅漫畫有真實的反應您的語速水平?是否有考慮過降速呢⛹🏼‍♂️?

    漫畫當然誇張了點🖐🏽,但我語速確實比較快。其實🧑🏿‍✈️🥴,讀稿的時候,我語速反而能慢一些。因為那稿子我已經寫好了➕,我不用邊想邊講,而是可以把註意力放在控製語速上。我以前也想過這個問題,要不要把自己上課時的語速降下來,但我後來發現不行。是越講越快的🧍🏻‍♀️,然後同學們反而很詫異👩🏿‍🍳,怎麽還變速的。

    所以我現在折中的一個辦法是講一會兒停一會🌨,就上課的時候就可能我講完一段比較難的文本,會停個一兩分鐘讓學生想一想👨🏽‍🎤。那麽💱,他們自己會整理一下思路🤸🏿,甚至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個方式🌗,目前為止比較成功👸🏿。

    采訪丨張易超 蔡思涵

    文稿丨惠麗雲

    製圖排版丨陳文靜

    責任編輯丨張港悅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