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12期丨講座紀實:探索👨🏽🫴🏿、溝通與超越——從我們的治學經歷談開去

時間:2016-04-25

編者按🤢🧕🏿:4月21日晚,“探索、溝通與超越——從我們的治學經歷談開去”主題講座如期拉開帷幕。在光華樓東輔樓102報告廳🌷,意昂3官网劉放桐教授和孫向晨教授就他們的治學經歷🔺、治學感悟與現場的200多名聽眾做了分享↪️。今天的周一談治學對活動當天的講座錄音做了整理🛗,與你共同回顧、學習。

青年人如何高效學習EFFICIENCy

目標堅定敞開胸懷

劉放桐教授(以下簡稱劉):第一🧜🏼‍♀️,要有目標🐍,但不要盲目定目標🧟‍♀️,在年輕的時候就要把目標確定,不要趕時髦、變來變去,這樣容易浪費時間。所以定一個相對確定的目標很重要,定了目標之後就要一路走到底🏇🏽,不管冷嘲熱諷還是批評🐱,不撞南墻不回頭。第二,敞開胸懷,吸取各種養分,不一定要迷信哪個專家,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特長🛌🏻、條件來去做——包括聽課。也就是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學習🦩🧑🏽‍🎓,要盡量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第三🙇🏽‍♀️,我們學哲學的人,還是要註重自學🙅🏿‍♀️,哲學本質上就是一門不斷自我懷疑自我反思的學問👨‍👨‍👦‍👦🚶‍♀️。我看書會帶著懷疑精神去看,看懂了才是我自己的知識👨‍🏭🔈。如果遇到困難,就努力克服——我考大學時比你們困難多了,但是這麽困難也過來了🍍🐱,所以後來我再遇到什麽困難都會自己解決。

堅持追求

孫向晨教授(以下簡稱孫)🤳🏼:我是第一誌願讀的哲學💳,很堅定👃🏽。進入大學後,80年代學校裏的學習風氣非常好,那個時候到了晚上教室裏都需要去搶位子,去晚了就沒有位子了。我很熱愛哲學🚰,但是到了臨畢業的時候我也很痛苦,那時候覺得哲學好像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覺得如果是這樣搞哲學的話👨‍🦽‍➡️,那我不搞也罷👨🏽‍💻。如果哲學只是一種智力遊戲那我為什麽不去選擇數學🏣🙅?我為什麽不去學更加具有智力挑戰的內容?那時候也有很深的困惑。我的感覺是,當你有困惑的時候要真實的面對它,真實的思考你面臨的這些困惑💻,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的🫲🏿,而不是去忽略或者漠視它🦁。去看看這樣一個問題,對你到底提出了什麽樣的挑戰,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克服了自己內在的困惑。那時候我覺得🩶,如果哲學只是學習別人的思想💍,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那哲學好像跟我沒有什麽關系,無非就是把別人的話再說一遍🫸🏼。所以說那時候我其實是很困惑的。最終我也是經歷了一番掙紮才克服了這些困惑,克服困難之後就像劉老師所說的一樣🥲,一定要堅定,因為你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個人的體會是,如果真的是你喜歡你熱愛的事業,“堅守”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沒有這份堅守今天我也不會在這裏了♋️👩🏽‍🔬,或許也和其他人一樣去做生意了(笑)。大家都會遇到各種各樣外在的困難,畢業難👈🏻📃,工作也不一定好找,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在每一代學生身上🦸🏼,都會有各種各樣所謂的困難,但是你要堅守自己的信念🏆,無論是在劉老師這一代,還是他下面一代,還是到我這一代,還是到今天你們這一代,都是一樣的。

最笨的方法是捷徑

👰🏽‍♂️:經常有同學問我,讀書🥖、做學術研究到底怎麽能最有效、最快捷🚣🏽‍♂️?我當時也有類似的想法🧑🏼‍🔬。在我本科的時候也問過老師,“你說我要讀哪幾本書對西方哲學就通了,就明白了?”👶。學生總是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哲學不好把握🛣,好像你把握了這個那個就沒有把握,你把握了那個又有一個新的天地出來。後來我就跟我的學生講你如果問我什麽叫做捷徑,如果你是把哲學當做你一輩子追求的事業𓀔,那就是怎麽難怎麽看、怎麽復雜怎麽看、怎麽繞圈子怎麽看🙍‍♀️、怎麽花功夫最多怎麽看🚴🏿‍♂️!因為你一旦花功夫下去了,雖然看上去繞的圈子很遠🚴🏽,看上去好像花了很多時間只讀了一本書🏄‍♂️,但是這樣最有效。因為真正的你的閱讀化為了你的血肉✥🏃🏻‍♀️‍➡️,成為了你內在的縮影。

勤於精讀擅做筆記

:跟著我讀書的同學都知道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做讀書筆記,我要求的讀書筆記是什麽概念呢?就是說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可能做一年,一本書本來這麽厚𓀑,做完後的筆記可能和書一樣厚。這是對我們真實的訓練,對我們哲學性思考的訓練。對於我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細微之處細節論證的敏感🍖,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大家很想求快、求新、求馬上能夠知道,但是這樣的“知道”一轉身就煙硝雲散。就像劉老師講的,還是要花功夫,真正的讀幾本書是能夠化為你的血肉的。一旦做到這一點,不單單是在哲學上、在我們的專業素養上會有很大的加分⛰,同時對於你整體的素養也有一個大的促進。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一個基礎並不是很出類拔萃的女同學🫏,我就讓她讀理想國👃🏼,做讀書筆記。她讀得非常認真😮,她的筆記至今還是我的範本。她把其中每一個論證都以最嚴格的方式重現出來🧜🏼‍♀️,並且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你可以看到,她花了很長時間🏊🏼‍♂️,也許讀一本書花了一年。畢業後她去了銀行工作🏇🏿,做得很順利💂🏼‍♀️。但是她一直學的哲學並沒有學過其他的專業,在銀行裏要做分析報告。我就問她這個東西你懂嗎?她說,我當然不懂,得重新學呀🏡,但是想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我都做過讀書筆記🧑🏻‍🦳,對他的分析我都能夠講得清清楚楚🤽🏻🍶,那些報告算什麽🤼‍♂️?這不是一個玩笑和傳說,這是真實發生的。很可能你的碩士階段就只認認真真的讀了一本書,都會讓你受益終身。

對我自己來說,2001年我們組織了一個讀書會,到現在2016年已經十五年了🦻🏼,我們每星期都念書,就是今天這個時間🏡,每星期四的晚上。我們讀的書數量也不多,十五年我們讀了大概就五六本書。但是這樣讀下來就很不一樣。

總之,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一樣👨🏻‍🦼,第一,你要真實面對自己的困惑;第二🐿,你樹立了自己的追求,就要堅持🫵🏿🛀;第三🏊🏻‍♂️,笨功夫就是捷徑。

對話🛩:從治學經歷談開去DIALOUGE

——劉放桐老師——

學生時代:自學之精神

🌜:我做學生時不算“好學生”👲🏽,當時考大學非常不容易🧑‍🦼‍➡️,我家裏比較困難👩🏻‍🔧,中學只讀了兩個學期,輟學之後自學了一段時間考上高中,讀了一個學期之後就解放了,當時年輕人對黨是很有信心的,但對自己的道路比較迷茫。我當時就選擇堅持要上學,但是沒有錢,怎麽辦?當時讀中學時要錢的,讀大學是免費的🦵🏽,還有助學金可以申請👩👨🏼‍🚀。所以我就拼命考大學,就考上了🏨。我以前學東西🎾,包括數學,都是自學的,因為沒有人能幫我🚋,所以我就養成了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我做數學題時,總是不看例題,而是靠自己去思考,這可能就培養了我的思維方法。

剛考上大學時其實比較迷茫,當時國家倡導經濟建設,那我就考湖南大學經濟系✍🏻👩🏿‍💼,考上之後發現課程與自己想象中不同📬,所以我剛開始兩年都很迷茫。為了能夠畢業🥤,我還是要好好聽課,然而我聽課也是有選擇的,我會選老師,也會選課程。到現在我就發現🤛🏼👊🏻,我們學哲學的人🐝,還是要學會自學🙅🏿‍♂️。我看書會帶著懷疑精神去看👨‍👨‍👧‍👦⚫️,看懂了才是我自己的知識。

轉行哲學:舉一反三很重要

🤢:我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直到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雙百方針。我覺得同學們以後不要瞧不起瑣碎的工作🔂,覺得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我也做過很多瑣碎的工作,我曾在編輯部一開始做了一段時間的校對,覺得很有幫助🦸🏿‍♂️🧏🏽‍♂️。後來安定下來,讀俄文的著作🙏🏽、刊物。再後來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我轉行學哲學。1960年我開始從事這一行,一開始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讀,順便說一句,大家讀書不要貪多,精讀一本,舉一反三要好得多🚵。

——孫向晨老師——

自由探索的風格吸引了我

:我是劉老師的博士生,之所以選擇劉老師作為導師👃,理由就像剛才劉老師所講的💪,第一,是目標明確堅定。第二🙏,劉老師給學生很大自由探索的空間。第三,劉老師很有前瞻性和歷史使命感。劉老師可以說是新中國哲學學科發展的見證人🦟,正是由於劉老師這樣的前輩在意昂3的精心耕耘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復旦哲學才能有今天這樣一個影響🧒🏻。剛才劉老師沒有詳細說到的《現代西方哲學》,出了第一版、第二版💂🏽‍♂️、修訂版、新編版,總共幾十萬的發行量,全中國哲學界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本💁‍♀️。劉老師主持將中國影響很大的《杜威全集》翻譯過來,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心和責任感🤩。劉老師還首先推動了現代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

坦誠面對自己所處的時代

:劉老師年輕的時候🔝🧚🏼‍♂️,面臨的是家境的困難和環境的壓抑👨🏼‍🦱。大家現在看到劉老師是作為前輩作為學界泰鬥,但是這樣的成就,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一些可能長我十歲左右,作為現在學界中流砥柱的學者👨🏼‍🔬,面對同學們的一些困難,比如說畢業之後找工作難✖️、在上海買不起房,這個年紀的老師會回答說🐣:我像你這麽大的時候我還在插隊啊♣︎!一場洪水過來🦸🏼‍♂️,全身就只剩下一條褲子趴在樹上。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很滑稽的形象🙊🫸,但真是怎麽過來的👨🏼。你不要覺得現在看著前輩過得很好,我們的日子過得好苦,你要知道當年他們所經歷過的苦你現在無法想象。就我自己來說呢🧝,好像過的還挺好的🙍🏻‍♂️,但是呢80年代上大學,當時的大環境並不利於潛心學術。92年南巡講話後🐼,沒人願意留下做學術,更願意去經商。那時候我留校的工資就100塊,大概是別人的1/5🤰。100塊大概只能過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呢就只能宅在家裏做“宅男”了(笑),當然宅在家裏看書也是挺好的🍗。哲學是一種求真的事業,在任何時代外部環境,各有各的挫折各有各的困難🚣🏼‍♂️。

其實每一代都有它的困難每一代都有它艱難的地方,但是就像劉老師所說的一樣你的內在一定要堅定🫒,內在一定要有你真正喜歡的東西。

如何寫出好的學術論文PAPER

結合長線不斷創新

:以前🛢,梁漱溟到北大時就帶了一篇並不是特別出名的文章🧑‍🎓🧮;胡適進北大時也沒有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進入北大之後才真正拿到;陳獨秀當時也不出名,蔡元培只是翻了翻他主編的《新青年》——這三個人就這樣被蔡元培聘請為教授了🫲。後來證明👐🏼,這些人都是很不錯的,即使意見不同🪒👩🏽‍⚖️,也能和平相處👩‍👩‍👧‍👦🙅🏽,相互學習和探討——比如李大釗與胡適。所以我認為,做學問就是要自由探索,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在於是否符合這個或那個標準🕝。做學問就是要有所創新——不斷超越自己就是不斷創新🤘,不僅是宏觀的格局⛹🏻,具體的問題上也要有些新的見解。現在有些文章我是不想看的,因為同樣的題材、類似的題目,不知道有多少人做過,這樣就沒有創新性,也就沒什麽好看的了。但是同時也要面對現實,你們年輕人要適應這個環境。博士生的兩篇論文必須要發表,但是你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寫這兩篇文章之前自己要有長遠的目標和相應的準備🤦🏽‍♀️,比如,你們發表的文章最好能與你們的畢業論文結合起來🫖,這樣就比較省力👩🏿‍🦲,同時👷‍♀️,畢業論文的選題與自己將來要研究方向可以結合,這樣長遠的目標就會起作用,“大格局”和“小鉆研”就能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創新🫄🏻。在確定了這兩點之後👨🏼‍⚖️,再去確定主題,然後繼續考慮具體的問題。

好文章一定要被人看懂

:關於怎樣的文章是好文章🧘‍♂️,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我認為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寫出來的文章一定要能被人讀懂。再深奧🤼‍♀️、晦澀的東西🔰🧑‍💼,通過你寫出來👨🏽‍🎤,深入淺出🍌🌮,能夠被人看懂🧒🏼,證明你有造詣,而不是膚淺。所以你們更多地要在這方面做些鍛煉。比如,可不可以重寫海德格爾,讓它通俗一些🤾🏼‍♂️。海德格爾📜、胡塞爾等德國哲學家註重思辨、文章的風格比較晦澀🚡,與美國哲學家的淺顯易懂的文風是不同的。很多德國人因為這一點瞧不起美國人,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很多美國哲學家寫出來的東西很有針對性,真正能夠解決問題,你們寫文章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寫出來的東西促進科學進步👵🏼、思想發展,這才是最重要的😨。

確定方向研究根基性問題

:首先,你要把做學問看成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不是為了一個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這樣你才能做好🧑🏽‍⚕️。其次,在做學問之前⚉,你要確定一個主攻的方向👃🏻,然後主攻這個方向中最基本的三🤗、五本經典。在這個基礎上🧛🏻,你做出來的論文可能是其中很具體的問題,但是主幹的部分框架你是了然於胸的。現在有些同學做論文越做越偏⛹️‍♀️,比如🙂‍↔️🦸‍♂️,研究澳大利亞某個老師的思想——這個教授也許有些想法,但是似乎還不至於要寫博士論文來進行研究。因此🪅,論文研究確實要從小處入手🩳,但不要太偏,不要做不值得的研究🤼‍♂️,你要研究哲學根基上的東西🕺🏼。

怎樣堅持參加讀書小組GROUP

享受樂趣建立友誼把書讀厚

🤶🏿:從2001年到現在™️,我們讀書小組讀過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著作,還有《詩經》、《周易》、《公羊傳》🙇🏽‍♀️、《左傳》🚣🏼。這些都是哲學中根基性的著作。至於如何維持讀書小組的活動,第一,我認為讀書要讀得有樂趣,要享受讀書的過程🙎🏻‍♂️;第二,要擺正心態,不要有太強烈的功利心,好像讀完之後馬上就有顯著的收獲。第三🦹🏻‍♂️,充分理解經典⏳,把書讀“厚”。打個比方🏃🏻‍♂️:幹巴巴、黑乎乎🧑🏿‍🦰、硬邦邦的海參看起來不好吃,可一旦你去發它,它可能就會擴充到二十倍原有的體積那麽大——經典也是如此♿,看上去似乎很“幹”,你感覺不到它有什麽“色香味”,比如《春秋》每篇就兩三句話👩🏻‍🦽‍➡️➜,但是你要用你的知識背景和其他史料,比如《左傳》、《公羊傳》進行對照補充❣️,復原出那本書產生時的文化場景,從而了解中國人的面貌和中國文化的積澱是如何慢慢形成的。這些經典都是人類智慧的寶貴的積澱,我們要對它進行“還原”🌎,不僅要靠訓詁、古文字研究等基本功夫🕵🏽,還要意識到這是人類的經驗,你要帶著你的生活經驗走進去。

我是研究西學的,我在讀中國古代經典時就會進行比較,看看歐洲在同樣的局面下,會呈現出怎樣的態勢;看看歐洲面臨相似的問題😌,會產生出怎樣的規則——找找他們與中國人想得不一樣的地方🤶,這樣讀書,你就會讀得很有意思,還能在讀書小組中建立友誼,鞏固“學術共同體”。因為在學術共同體中,友誼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維也納學派🏡,裏面的學問家都有身後的友誼。幾乎所有的學派的形成、學問的誕生都是有友誼作基礎的。因此,大家不要把讀書小組看作很功利、很工具性的東西,你若是享受它,15年也是彈指一揮間🙎🏿。

如何應對初次為師的緊張TEACHING

教學相長

:我的回答很簡單👏,要有“教學相長”的心態。做學生或做老師都要有自信,要尊重學生和老師。可以用韓愈《師說》裏的一句話概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要記住這句話👵🟠,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就我自己來說📤,我做老師之後,對學生是很尊重的😆。當我的學生有與我針鋒相對的觀點時🤫,我總是很高興👩🏼‍🚀。做學生的時候,要有懷疑精神,老師講的、書上寫的東西是否正確,還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判斷,有了這樣的精神,就不會產生“我成為老師之後就比學生高一等”的想法了🤮。

另外,你們成為老師之後不要擔心什麽,放膽去講→,講不好就寫👷。我覺得不論是聽課還是講課🧽,都要追求“新內容”。我在北京大學聽過很多大師的課,但是我不根據他們的名聲和權威來評價他們。比如有一位專家,我非常尊重他,但是我聽他的課,越聽越糊塗,所以我聽了兩次之後就再也不去聽了🧹,馮友蘭、金嶽霖口才不錯🧔,兩個人都不“擺架子”,他們上課也有新的內容💁🏻‍♀️,我時常會去聽✋🏻。

第一次任教經歷

😳:其實我深有體會。我1993年留校時是碩士💂🏽‍♂️,當時留在西方哲學史教研室Ⓜ️。有一陣子哲學史這門課只有我一個人上。當時我很緊張,因為很多書我都沒看過。我覺得如果上課只講教科書👩‍🦯,就像劉老師說的,所有人都可以用教科書自學,書上能夠看到的知識沒有理由再聽我講;如果我要講自己的體會🤾🏽,從可是從古希臘到黑格爾,那麽多書我都沒讀過↘️,我怎麽能講?所以我每天都在拼命看書。我最大的感悟也是“教學相長”,很多時候我走上講臺,都不是完全準備好的🤽🏻,而是在邊講邊準備🕡,邊講邊學習。那時候時而很狼狽⚓️,因為自己對很多東西還是很困惑⛽️。但是教書的過程中⚙️⚪️,你能花時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裏下功夫,並且在講課🥟、與學生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心得,這就是很好的事情。另外𓀋,有職業精神非常重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如果做不好🧑‍🦼,那還不如不做。還有,心態要好👢🥽,也許你從學生轉變為老師就是兩天、兩個月的事情🙋🏽‍♀️,你不應該以外在的身份的變化來衡量自己👸🧑🏿‍💻,而是以你學問本身的積澱和自己的成長作為標準來審視自己👅。

彩蛋

學生問🔻:中國有深厚的思想資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是要學習、吸收西方優秀文化。遊走在中西文化之間,發現中西哲學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常常感到兩種文化的錯位和割裂感,我想知道老師如何處理文明之間的錯位或割裂感?

劉🏄🏽:中西文化傳統明顯不同,這個不同不等於二者會割裂。中國有優秀的文化傳統♚,且長期存在,中國文化的傳統在中國文明長期存在、綿延不斷上作用很大✥。但是🙆🏻‍♀️,我們在理性上確實比西方落後🕵🏿‍♀️,因為西方最早出現商品生產,勞動力買賣使得人與人之間附庸的關系解除,人與人之間平等;另外,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特征是人性的解放,無產者可以通過出賣自己的能力維生,勞動者有自由性,商品經濟占主導地位時資本主義就產生了,人性開始解放,個體解放,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從而促進生產發展,帶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成就超越了西方千年文明的生產力發展成就,在這一點上,中國比西方發展得晚🌽,鴉片戰爭後很多戰爭中國失敗,因為人們缺乏理性和科學技術。但這不意味著中國文化就要科學主義🤏🏽。

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其實我也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我已經這個年紀了♟。這個問題還是一直在討論: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中西文化傳統是明顯不同的,但是這個不同不等於這二者是割裂的。中國有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且中國這個文化傳統是中國得以成為幾千年來長久存在的這麽一個國家🤦🏻‍♀️。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證明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起了重要作用。從我內心我是肯定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但我必須要看到,有一些地方我們確實比西方要落後——理性𓀝。這個理性是怎麽來的🧭?我是學經濟的🔴,講來講去就講到經濟☝🏻。讀《資本論》🛄,第一章就是讀商品的屬性,商品的二重屬性,商品怎麽來的。搞清楚這些問題就知道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一種買賣的關系。沒有勞動力的買賣不會出現商品生產🧏🏿。西方最早出現商品生產🧕🏼,這不是說中國過去就沒有,成系統的商品生產是西方開始的。剛剛講了,勞動力必須要自由買賣,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人性的解放,你作為一個無產者,你當然是一無所有🦀。但是你還是有自己的腦袋,自己的能力◽️,通過出賣自己的能力維生。西方理論理性的發展比我們要強。唯科學主義是不行,但是要發揚人的能動性。錢學森在發問之時應該有他自己的答案。我們的文化傳統裏面缺乏理性的基底。我們的體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我覺得思想還可以解放一些👴🏿。

孫:劉老師講得很好,核心的問題並不是中西問題🤸🏻‍♂️🏌🏻。現代文明的核心,一是自由,二是理性的反思,以現代文明的標準來看的話🦸🏽,我們還有一些路要走🗑。但是就中西文化來看的話👩‍👩‍👧👱🏻‍♀️,其實是各有所長的👨🏼‍✈️,你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你有一個標準🤷🏼‍♂️,想要判斷是這個對還是那個對。但是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一樣,經典,無論是西方的經典還是中國的經典,都凝結了我們的先人對它整個文明的看法。在座可能有很多哲學專業的同學,都知道海德格爾所說的“面向死亡的存在”,大家可能覺得很有道理,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面對死亡🦬,然後來回觀我們的生活💴。但是你會看到,海德格爾的分析當中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沒有世代。但是對於一個中國人👳🏿‍♂️,他就會說我的生活不光是being towards death,向死而生,還是being 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s👨🏼‍🎤,我的生活還要面對我的下一代和我的上一代。以這種方式來看待生活,它可能又會呈現另外一種樣態。這就談不上誰好誰壞。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需要思考是他是怎麽講?它的路徑在哪裏🛴?他是如何來刻畫這樣一種生活?回過頭來看中國🦹🏽‍♀️📄,你會覺得中國和他很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這種不同的理由在哪裏?我們是怎樣來看待🐂?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能有所了解之後,你的感覺就不再是困惑👷🏿‍♀️,應該是覺得很通透🌤🐹,很明白。我知道了💇‍♂️,你(西方)是怎麽回事🤛🏿,也知道了我(中國)是怎麽回事✤,也知道了我們為什麽不一樣🔻。我想這個大概是我們現在應有的一種態度。

(根據現場講座錄音整理,未經主講人審閱)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