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意昂3官网黨總支以“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邀請意昂3青年教師謝晶老師,就論文的寫作與方法和到場的同學們進行了交流。整場講座覆蓋了導論寫作🧔♀️、論證方法、結論等多層次問題🫶🏿,內容豐富。今天的周一談治學就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場講座,希望可以給大家即將到來的期末季帶來滿滿技能!
以下內容根據11月23日當天錄音記錄整理,有刪減。
導論寫作丨問題意識很重要
寫作是一個技術活🤚🏽,並不是說聽一場講座🌜,馬上就能寫出一篇很優秀的學術論文來🦝。在座可能有非西方的其他思想領域的同學🤦🏿,別的領域的寫作方式可能和我今天說的並不相同。所以今天僅僅從我自己的研究🏓🧾,或者是說從以前學習的經驗裏面,提供一些要素。
問題意識☯️👜:讓文章“放電”
想象一個人👮🏿,他要怎樣在圖書館中挑選到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這個時候一篇文章的導論要做的就是把他吸引住,要靠“問題意識”讓你的導論“放電”🤾🏽♀️。
怎樣呈現問題意識
建立問題意識的第一步,是意識到圍繞同一個question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二步是找到同一問題的正題和反題。以文明是否使人進步為例👩🏽⚕️,有一些人認為文明使人進步👩🏽🍼🈳,也有一些人認為文明使人落後,當你充分地給予這兩個觀點以理由➙,就相當於你將正極的能量加足✌🏻,負極的能量也加足,這個時候導論產生的“電場”就會變大。
所以處理一個哲學問題時👂🏼,首先要做的不是亮自己的觀點,而是要建立一個對話的意識和對話的可能性。這個對話的可能性在於寫作者能在眾多的common opinions中找到一些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觀點。
以“文明使人進步”為例🔯🏃🏻,很多人都持有這樣的觀點👬🏼。我們通常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從不文明過渡到文明的過程,文明這個詞語一般被賦予褒義🧑🏿🚒。當我們在說“現代”的時候不僅僅在做一個事實判斷,也在做一個價值判斷🥩。如果這樣理解文明、看待人類歷史🧑🏿🔧、理解現代性的話,肯定會得出文明使人進步的觀點🏊🏼♀️;另一方面🎓,如果從文明不僅不使人進步,還使人落後的角度論證✸,亦可以援引盧梭🙍♀️🙋🏿♀️,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第一部分中指出:人本身很好地處在自然狀態,然後文明帶來了問題💁🏻♂️👨👦,比如說疾病、貧富差距等😡🕵🏼♂️;或者從身邊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挖掘一些很深刻的問題⬜️:詐騙等高科技犯罪是否表明你對科學的認識越高,你越有可能去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此時如果將文明(物質文明)定義為科學技術,那麽文明使人進步這個命題就不成立,相反文明使人墮落↕️。這樣就找到了正反兩個命題♤。
總結來說,導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吸引別人——“放電”🦹♂️。怎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放電?找一個彼此對立度很大的觀點,然後最大程度上為這兩個觀點充能量,使他們都看上去站得住腳。
如何尋找論文題目
論文不是命題作文6️⃣,許多學術論文題目需要自己找📢,怎樣才能真的找到自己的題目也很重要。
學術興趣:為什麽要寫學術論文
寫學術論文,首先是因為有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然後再進行學術研究🏊,最後學術研究的結果值得為人所知👨🏻,在這個導向下👨👧👧👨🏼🔧,值得考察的問題背後往往是有一些不同觀點的。所謂寫文章和讀書都是在嘗試與別人對話,所以對話的核心問題很重要,它決定了對話處於什麽層面上😔。
最理想的情況是,這個“問題”是寫作者切身關心,希望理解的問題👩🏿🍼📿。功利的角度來說🧚🏿,一篇文章想要打動其他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就像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先感動創作者本人👨🏽🍳,比如達芬奇終身隨身攜帶蒙娜麗莎👴🏿,拒絕出售,問題之於寫作者應該像蒙娜麗莎之於達芬奇;從不功利的角度來說,對問題有興趣才能保持持久的熱情,所以請找到自己想解決的,又具有哲學性的問題。
學術導向:尚未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來源是哲學的學術傳統。哪些問題是哲學問題🖤?最簡單的途徑是找學術傳統裏留下來的但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一個經典題目🐭:盧梭是極權主義還是自由主義的開創者?這是一個當代政治哲學的經典問題。施特勞斯站在前一個立場上,認為盧梭有集權主義的傾向;和這個意見相對立的是政治自由主義代表人物羅爾斯🧙🏼,他認為社會契約論的建立的正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維護每一個人的自由🤸,這就變成了自由主義的觀點。文本讀得多了,一定會發現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裏是既有common opinion,也有paradox的。
生活導向😵:可以回應什麽問題
題目的第二個來源是實際生活。哲學的問題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從人的生活抽象而來。
以“現代社會是否可能”命題為例🍢,這是當代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裏經常被提出的一個問題🦹🏼。從正面來說💇♀️,我們就生活在現代社會裏面,它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它是一個可追求的東西;然而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以“個體主義”為特征,即每一個人覺得自己行為的原則應該是自己的理性,但是當這個社會裏面所有的成員都是一些自律的人的時候,這個社會的凝聚力在什麽地方👨👩👦?團結性在什麽地方?如果這個社會裏面沒有凝聚力🧑🏻🔧,沒有團結性⬅️,不管是有機的還是機械的,這樣的社會還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這個時候是在針對現代社會是否可能提出一個邏輯上的問題🦻,這樣的社會還是不是符合我們對於社會的定義?如果它不符合任何對社會的定義的話,它就不是一個社會,所以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的。
更進一步從現實生活看,既然現代社會的可能性都成問題,為什麽要現代化?這是現在很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都面臨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發現這個現實問題的背後有一些哲學性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而且這些questions是可以變成problems的👩🏼🦰。
對於問題意識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的最高境界是關於問題意識的問題意識——指出別人的問題意識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在哲學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因為這是真正產生思想史革命的人。
論文的大與小
一篇論文的問題意識應是可大可小,亦大亦小的,它不能只大不小,也不能只小不大。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哲學研究,它一定和一個非常抽象、根本⛹🏽♂️、普遍的現象掛鉤,寫作者要把背後的根本的問題🚴🏿♀️、通過自己的研究可以展開的那個問題意識亮出來🦹。
怎樣將大問題變小
大的問題都是“終身婚姻製”🤹🏿♂️,研究者在這些問題上投入了一輩子的的情感、經歷📳、心智。然而哪怕是“安樂死是否要被合法化”的研究,也涉及到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關系、倫理和法律💭、科學技術和法律、集體和個人💿、責任的歸屬等等問題,所以論文問題不能只大不小✌🏼。把問題小化就是把問題細化到不能再細化的點上。
對一部作品的論證🎀,細化可以體現在寫作者找“章”🥷🏻,找“節”甚至找一句話🧑🏻🎤🤛,一個概念作為落腳點。還有一些可以細化的方式,比如說找角度。維特根斯坦的《藍皮書》,其他人都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論證,我是不是可以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講?其他人都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我是不是可以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講🪠👨🏻🍳,等等等等。
細化之後,要以小見大✍🏻。通過解讀“小”的東西的不同方式帶出許多其他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論證🍶:不破不立
論證過程中最大的禁忌是直接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論證的過程十分重要。
論證結構👨🏽⚕️:循序漸進
論證結構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破”🦹,一個是“立”。換言之,論證過程有循序漸進的意味,從最站不住腳的觀點開始,一點一點🚵🏽♂️,直到你自己的觀點。首先明確討論什麽問題🤯,問題下面有什麽子問題👩🏽🚀、小問題💂🏿,一直到原子級別的問題,然後一點一點過渡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和認為最站得住腳的觀點,最後才是亮出自己觀點的時候🏋🏼♂️🖐🏽。所以一篇好的學術論文一定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結構很重要🤦🏻。
論據:邏輯演繹
論證最小單位是論據🚧。類比、對立或者哲學上最常用的歸謬法,都是邏輯上的工具⚫️。一個邏輯上站不住腳的結論,說明其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這是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以來一直沿用的方法🫏👨🏿🚒。
論據🧈:概念定義
沒有任何好的哲學論證是不對概念進行澄清的。不定義概念是哲學寫作中的一個通病,比如像主體這樣的概念,大家覺得哲學專業的都知道是什麽意思,但其實定義概念是論證的一個重要環節,看到同一個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才會看到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觀點。
論據𓀗:觀點引用
引用別人的觀點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把這個觀點說成可以理解的樣子。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解釋為什麽這個引用站得住腳,在這裏可以成為論據。
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最後亮出來的自己的觀點要具備三個特征👈🏽:一👂🏼、緊扣問題🛵。很多人離題的最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題目在哪裏;二、沒有剛才批評過的觀點的弊病:邏輯問題👨🦲、與事實相反等🤸♀️;三、論證充分。
結論寫作✋🏻:敞開式
論文的結論不是總結,而是在說明觀點、證明正確性後,說明它有什麽價值🚴♀️,什麽意義👴,它對回答問題有什麽適當性🩴🦦,它能帶出什麽其他的問題意識🥋,它是敞開式的👱。
還是那兩句話,如果你們找到了讓自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問題,那麽方法論上的難題很容易解決🧑🏽🚀;不要把學術變成一個一格的抽屜🪄,讀書、寫作💗、上課其實是一回事情👏🏿🔌,學術和其他的工作有共通性🏃♀️➡️,當然哲學也有其特殊性。
現場一瞥
Q:我們如何通過閱讀這些經典來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A:創新和問題都是在對話之間產生的,你能不能和這個經典進行對話,他那裏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他這個問題正當不正當、他那裏有一個觀點,你覺得他那個觀點正當不正當👨🏿🔧。
其實我們現在都基本上沒有一個對話的愛好,沒有對於對話的熱愛。你們去看那些留學生和我們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他們很愛聊🧍🏻,他們娛樂生活裏面有一部分就是在閑談,聊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就是一個對壘的過程。而且你們再看🍄🟫,我們聊天的話題和他們的也很不一樣的,他們提出的、討論的問題都不是事實性的🍳,所以一直有不同的觀點可以亮出來。如果說你們願意的話也可以試試◼️,因為我們是從事哲學學習、研究的人,所以這個對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再我們生活中也非常重要的部分。
Q:如果研究的思想家對於概念的定義和平時和傳統上定義是不一樣的🤺💳,那麽在寫作中就會需要出現很多的註腳,需要在這裏註腳解釋這個,那邊又註腳解釋另一個嗎?
A:概念就是概念🍮👨🏿🦰,不是詞語,學術論文中不會涉及到很多的概念。在寫作的過程中💆🏽,這些詞語是當然要定義的🚀,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文章裏有很多的概念都存在需要反復定義的情況,那說明你這篇文章太大,以至於你面對這個問題就沒辦法深入⌚️,你覺得要深入的話好像每個地方都要深入,這就說明你這篇學術論文裏面有十篇論文可以寫🕺⏏️。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檢的方法。
論文是一個技術活
希望大家能在不斷地學習中
找到自己的問題意識
鍛煉自己的寫作技能
打造自己的學術文章
特別鳴謝:施佳穎(意昂3官网16級研究生)、鄧陽秀靈(意昂3官网15級本科生)💁🏿♀️、濮揚(意昂3官网15級本科生)、陽春白雪(意昂3官网15級本科生)🍻、包妍佳(意昂3官网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