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自然科學研究背景
對於閱讀海量文獻毫無頭緒
非英語母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我們該如何開始分析哲學、科學哲學的學習📦?
本期“周一談治學”中,我們將特約采訪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教授劉闖老師,為我們一一解惑👨🦼➡️、指點迷津🚳。
人物簡介
劉闖,意昂3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物理學哲學🥣、分析哲學和科學史等🤳🏽✊🏿。國外首位科學哲學專業的華人教授,在國際科學哲學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曾在倫敦經濟意昂3做波普爾講座報告,在荷蘭萊頓大學🫸🏻、德國烏泊托大學、波士頓大學、巴黎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講學🪕。
人物專訪
Q1、請問老師您從物理專業轉向哲學專業並從事至今的主要動力是什麽?這些動力是如何使您克服研究中的困難的🚯?
關鍵詞:科學哲學研究的魅力與動力
我認為大多數研究工作◼️,不論是在自然科學裏還是社會科學裏還是人文學科裏,純粹的研究工作都有時是困難且令人生畏的🧏♀️,所以我不會認為哲學研究在這一點上是特別的。在某些方面👩👩👦,如果你說的是純粹的哲學研究,有時候會需要特殊的天分,盡管成就不完全來源於天分🕙,但它確實必不可少🔧。
哲學探究是一種很特殊的探究🏆🐒。如果說的是科學哲學的話◽️,那就更困難了,因為科學哲學是一個結合科學和哲學的跨領域的學科。所以你得熟悉各個科學,至少要熟悉一門。如果你做物理學哲學的話,你得熟悉物理。同理還有生物學🙇🏽♂️、社會科學等等。你需要對一個領域知道足夠多,然後才能應用哲學方法。所以在科學哲學裏做研究需要更多工夫,因為你需要閱讀科學的文獻和科學哲學的文獻🧡。
但是另一方面,科學哲學是一個誘人、有趣的學科。因為它作為一個跨領域的學科讓你有了更多的自由。你同時有做哲學的自由和做科學的自由以及研究所有這些基本問題的自由。所以它更有魅力、更讓人有動力◾️。如果你在做科學哲學,你會更容易被推動,因為那些問題是如此的誘人和有趣🎱。所以這兒有一個平衡:科學哲學更加困難但也更加吸引人🛜。如果你認為一個東西足夠吸引你🙅🏼♂️,你就會有動力。
我在本科時學習物理,而我對那些關於物理的與基礎的哲學問題產生興趣主要是通過閱讀有關愛因斯坦和玻爾對量子力學本性的爭論的著作🧚🏼。它們把我推向了有關物理的哲學問題,並且我發現我對科學哲學的興趣遠大於從事理論物理↖️。因為在這個領域裏,我們可以探討諸如時空的本性以及物理基本過程的本性,但又不需要去處理特別細節的經驗工作。
如果說對年輕的哲學學生有什麽建議的話,那就是嘗試去找到真正吸引你的問題。在哲學裏自我鞭策是很困難的👮🏻♀️,因為哲學不能帶來諸如權力與金錢等等常見的現實動力。而哲學總是與這樣的抱負無緣的。所以既然你選了哲學🪀,那就試著去找到一個真正能迷住你的東西。你不需要自我鞭策,不需要坐下來強迫自己去讀去寫——如果你發覺你總是在強迫自己👶🏼,那麽你可能不適合繼續學哲學😾。
Q2、老師,請問科學知識對於分析哲學或科學哲學扮演了什麽角色以及該如何獲取這些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
關鍵詞7️⃣:從技術化小問題起步
人們對分析哲學的總體印象是其研究近年來越來越技術化並且越發關註一些很小的問題🛤。但這種印象不完全正確💺,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分析哲學就開始於非常小的問題。如果你熟悉分析哲學的歷史💇🏼♀️👨💻,追溯到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主義那裏🏵,人們探究的就是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問題。所以並不是最近才將關註轉向小的問題,而是向來如此🐓。另一方面𓀄🦄,在最近,並非所有的哲學研究者都只專註小的🏄🏽♀️、技術化的問題🧏🏿♀️。今天的不少哲學研究者、科學哲學研究者在做一些很有趣🧎🏻♂️、很宏大的問題。
當然🏛,因為細節上的成果的增多🧜🏿,任何在今天想要處理大範圍的問題的人都得有掌握那些細節的能力。正是因為這個領域已經成熟了,許多細節才會被處理。如果你想進行一些一般的談論,就得熟悉很多技術化的工作。所以做大範圍的工作就要花更多工夫🤳🏿。而大範圍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工夫和才能,這不等於沒有大範圍的工作。
我建議同學們從一個小的問題開始,並專註於對它的研究👨🦼➡️。這樣有可能就可以取得一些成功。而一開始就找一個大問題來做就很難成功🔽。從小問題開始,忍受技術上的復雜性❗️,試著不要抱怨太多。因為你先要解決一個問題🔖,確立自己在領域中的地位。等你在耕耘了若幹年,在領域內得到一定的聲望後,並擁有了把握足夠多的細節的能力,你就可以處理大的問題了👨👩👦👦。
所以那些技術化的小問題,對年輕的研究者反而是有益的。如果你在博士階段就嘗試去解決那些大問題,你很容易就會失敗👩🏽🎨。但是小問題就不一樣了。我的經驗就是如此👸🏻🙇🏼♀️。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British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我研究的是愛因斯坦和馮·勞厄之間的一次關於相對論熱力學(Relativitist Thermodynamics)的通信中兩人有關一些基本問題的辯論🧫。我做了一個非常細致的工作,大獲成功🚵🏼。我第一次投稿就被幾乎完全地接收了,這讓我備受鼓舞👨🏽🦱,並有信心繼續研究🦀。
Q3🙆♀️、請問科學哲學研究是否需要非常深厚的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背景?
關鍵詞:借助文獻閱讀查缺補漏
如果你之間接受的是自然科學的學術訓練🫂🤲🏼,那麽要研究科學哲學你就必須補充你的哲學知識;反之,如果你接受的是哲學的學術訓練,那麽再補充自然科學知識是不難的。
研究科學哲學並不要求學生首先經受基礎科學的基本訓練,不會因為你沒有物理學或者生物學的學位以至於學不了科學哲學。比如說你研究的是物理哲學,那麽你所閱讀的物理文獻本身所包含的知識已經足夠幫助你去解決問題了。你有物理學的學位無疑對你研究物理哲學有幫助,但是物理學背景絕不必然使你成為優秀的物理哲學研究者。當今物理哲學最前沿問題的傑出研究者中並不都擁有物理學學位。因為這一領域足夠成熟,所以你只需要閱讀相關文獻來補充知識就足夠了☕️。所以我給有誌於科學哲學研究的學生們的建議是:閱讀文獻,在文獻中尋找吸引你的問題。比如你想做關於時空(spacetime)哲學的研究🤹🏼🧳,你就可以選擇一個具體的問題🧔🏻♀️✤,然後把相關文獻都學習一遍。等到你把所有的有關文獻都讀過了👩🏼🏭,那麽對於該問題你需要了解的科學知識你就都能掌握了🪢。
Q4🥈、請問您對科學哲學必然面臨的海量的文獻閱讀有什麽技巧上的建議嗎?
關鍵詞:掌握文獻閱讀能力
閱讀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大問題,我也一直在想辦法克服困難🚵🏼♀️。因為英語並不是我們的母語,而文獻內容又很龐雜👳♀️,所以在閱讀上我認為並沒有捷徑,你只能花時間去讀。
如果你的母語是英語🩸,而且你在高中與本科經受過嚴格的閱讀訓練的話,那麽你不必擔心你的閱讀問題。我自認為我的閱讀技巧是很不錯的,但是和我同專業的其他同事一比我就遠遠落後了。他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捕捉到文獻中的信息和它的意涵,但我不行。所以就我的經歷而言🧑⚖️👳🏽♂️,閱讀技巧是需要你們自己去培養和磨礪的。
我的方法是,讀最核心的文章而且只讀文章,如果你的時間不多,那就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讀書上🫴🏻。如今👩🔬,在科學哲學的研究中,慣行的方式是研究者先寫一篇文章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必須要快否則可能被別的研究者占先機,之後再出書把他所研究的問題所在的領域裏其他研究者的成果、該問題的研究歷史👨🏿🦱、未來可能獲得的成果等等涵蓋進去。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某位學者的研究成果👨🏽🚒,那麽你不該花時間讀他寫的書,而是應該讀他發表的文章。不要害怕閱讀內容很詳實難懂的文章,把它們以及所涉及的參考文獻梳理清楚,也可以求助於導師,一位好導師的指導能節約你很多的時間。同時要註意經常被引用的文章🫦,這說明它很重要。
Q5、請問老師您如何看待“在科哲研究中引入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治學方法?
關鍵詞:引入中國傳統思想資源
每當我發現可以借助傳統中國思想資源去解決我所研究的問題時𓀏,我都會非常興奮。我應用中國傳統思想的方法是,使這些思想資源與我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並闡釋這種思想如何可能給予我研究以啟示。我不想把中國哲學思想強拉硬拽到我的討論中。我只是希望平等地運用各種思想來解決問題。如果可以取材於亞裏士多德的思想,那麽用孔子與老子等的思想也未嘗不可🙋🏽。最大程度的發揮前人留下的思想資源🕎,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這常讓我想到亞裏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在用於解決道德倫理的問題時的復興👮♀️。亞裏士多德的倫理思想在倫理學傳統中被回避了很久,但現在經歷了一個巨大的復興。如果亞裏士多德可以被用來解決問題,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可以嘗試如此,我們可以嘗試轉化他們👩🎓。我在兩篇文章使用了這種方法(“Tian Ren He Yi:an Ontology for the Quantum World”&“Idealization:Getting Scientific Laws by Carving Nature at Its Joints”),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在自然的關節處分解自然》這一篇,我在其中用了庖丁解牛的故事,以此來詮釋自然的關節。這篇文章的主要問題是關於自然律的。傳統的觀念認為,物理定律、科學定律在自然的關節上分解自然,但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以給出不一樣的解讀。關節並不是獨立的,實際上它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節也並不完全就是空的,關節一般沒有空間,但它們仍然是關節。而在談論“天人合一”的文章中🪑,我嘗試彌補物理主義,尤其是心靈哲學中身心問題的困局。物理主義宣稱“物理僅僅關乎物質”,而我在這篇文章中嘗試反對這樣的傾向☞。物理為意識留下了空間🏃🏻♀️➡️,尤其在具體的量子測量問題中,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物理不僅僅關於天,應該是關於天和人的🦹🏼♀️🌪。
國際舞臺是非常公平的,如果你有好點子,你可以把解決問題的好點子變成好的論證。當代研究者對各種思想資源都持包容態度🐈。所以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可以化用中國傳統思想並嘗試借助他們解決一些當代哲學問題。
Q6👩🏻🎤、請問老師是否認為以英語書寫為主的科學哲學領域以及分析哲學領域是完全被“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所主導的呢🙅🏿♀️?
關鍵詞🍈:語言背景限製研究成果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兩方面:一方面📔🧍🏻♀️,認定“科哲或者分析哲學傳統是完全被英語系國家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統治”的說法是太誇張了👼。除了語言以外,它並未給其他文化設定更多的門檻。我們只能說🎒,這門以英語書寫為主的專業領域確實是起源於英美。另一方面,物理、生物等等自然科學的頂級期刊也是英文期刊占絕對主導,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被英美所統治😌,只是說英語是一種通用的語言。你不可能期待你以中文發表的科學文章可以獲得同行的認可🔛,畢竟科學行業很少有外國人會來翻譯中文的文獻或者為了學科學而學中文𓀏。
但我承認👳🏻🪝,在哲學研究中,語言和文化的影響所占比重一定程度確實大於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因為於後者而言🎾✥,語言僅僅只是一種呈現成果的工具。而前者研究裏,語言多多少少會對思考方式有影響🧗🏿♀️🍠。但是我覺得潮流正在改變📳,包括哲學界在內的大部分領域正在變得更加文化多元,更能容納更多的文化。尤其對科哲這門更接近科學的研究而言🙆🏽♂️,語言和文化並不會有很大的阻礙🦵🏿。我相信未來的科哲論文盡管仍然是以英文寫作的🟩,但是它的成就將更多地取決於成果而非它背後文化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路改變也可以見諸近些年頂級期刊的審核流程中。
因此我認為研究成果的好壞和語言關系並不大。我的建議是青年研究者不要太多地擔心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問題。研究最重要的是你們的有價值點子和良好的論證訓練➝。最後證明實力的是成果,而不是語言技巧。你們不需要把英語說的像母語一樣,就像有些外國人英語說得也不好3️⃣🦹🏿♂️,但他們可以看得很快而且用英語很快的寫作⚾️,閱讀和寫作技巧更重要🦵🏿。而口語只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意思即可,所以說不要把語言當作你低產的借口。
我相信未來的學界會是海納百川的,而我來復旦就是為了推進我們的科學哲學的世界化。中國的科學哲學世界化並不意味著科哲論文用中文書寫🫵🏽,而是說它所獲取的思想資源以及產出可以更多地來自中國。英語是世界語言,而不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特殊產品。所以你們應該努力提升英語技巧,不要太擔心英語會使你不適應這門學科。如果真的有人在和你聊學術的時候說你英語不好,那他估計是在找茬。
求索真理、探問時空👷🏽,對話未來……科學哲學以其獨有的神秘魅力吸引著我們沉浸其中🐁,但探索的道路也伴隨著疑問重重。本期推送中,從探問科哲魅力到探討科哲研究的細節,劉闖教授為我們一一解惑。願每位科哲道路上求索的學子都能從中收獲啟發,堅守學術理想,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