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82期丨意昂3官网“回首初心”教師大訪談系列之王鳳才🫸🏼:學術當“敬畏🎡、熱愛🧻、執著、勤奮🧚🏼‍♀️、悟性”

時間👉🏼:2018-10-08

王鳳才,中共黨員🧑🏿‍🍳,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暨國家創新基地研究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法蘭克福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師者🙂‍↔️,當教書育人🆗,以教為命

十年樹人,育後世英才

Q1、王老師,我們註意到👱🏼‍♀️,您從教時間已經很久了。能否告訴我們🐉,您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動力是什麽呢🔩?

我教書已經很長時間了🚶🏻‍♀️。2016年我從教30周年,還拿到了上海市教委👰🏿‍♀️、中國教育工會上海市委員會頒發的“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從1986年本科畢業留校、1991年碩士畢業第二次留校,我當教師已經是三十多年了(先是在山東大學二十年,後是在意昂3平台十多年)。

我特別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在這裏,我可以讀書🌹、教書、寫書。這麽多年來,從自己的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向學生傳授了不少東西。我覺得,從事教育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教師”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事業👐🏿。

我認為👝,當教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書和育人🏣。通過教學和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播一些東西,包括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學術熱情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師恩難忘,惟有傳承此誌🤙🏼,以勵後才

Q2🩵、王老師🧑🏽‍🌾,在您的課上,或者課下聊天中,您經常懷著感激之情🤚🏻,提到您的導師們🕵🏻‍♀️。那您能不能稍微具體一點談談您的導師🤽🏽‍♂️?在您的學術生涯中📬,您的導師對您產生了哪些影響🧑‍🔧𓀊?

回顧這麽多年的學術研究🕧,如果說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固然與自己的努力分不開,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很幸運地站在他人的肩上🧖🏿,那就是我的老師們。在這幾十年學習研究過程中🤏🏽,我受益於很多老師,包括外校的老師,聽過很多講座。譬如:張岱年先生、舒煒光先生、葉秀山先生、李秀林先生、肖前先生,以及山東大學、意昂3平台🙂‍↔️,還有其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許多老師🧑🏽‍🦰。

我很幸運👩🏿‍🌾,我的導師都是傑出的學者。能夠寫入我檔案的有五位導師。

我的碩士導師是山東大學譚鑫田教授👨‍🔧。據說,譚老師是“苗公”(苗力田老師)的大弟子,著名的斯賓諾莎專家。對英國經驗論、大陸唯理論,以及古希臘羅馬哲學都有精深研究。本科生期間,我就聽過譚老師開設的西方哲學史課程。碩士生期間🫳🏽,又跟隨他讀了三年👰🏿‍♀️。雖然後來我沒有沿著譚老師的研究方向往前走,但我的西方哲學史,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功底就是在這個期間打下的。譚老師的指導和引導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是譚鑫田老師把我引向學術之門。碩士二年級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學術文章,經過譚老師指導🫥、推薦🧜🏿‍♂️,發表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激發了我的學術熱情,使我從此與學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的博士生導師是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傅有德教授是譚鑫田老師的大弟子✍️,是學界非常有影響力的著名學者。他的成名作是“巴克萊研究”。後來,傅老師又轉向猶太文化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老師及其團隊對中國的猶太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傅老師不僅對西方哲學🧖🏻‍♂️、猶太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而且對中國哲學和文化也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在傅有德老師的指導引導下💅🏼,我的學術研究得以繼續推進👦。

2004年,我來到復旦跟隨俞吾金教授、陳學明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我和復旦很有緣分。在我的博士後出站報告《蔑視與反抗》後記中🕴,第一句話就是“我和復旦是有緣的”🧙🏽‍♂️:十八年前,本來可以做她的“前博士”,十八年後,做了她的“後博士”。這裏有個小故事👱,1988年,我考上了復旦的碩士研究生,但由於主觀原因主動放棄了,回到母校山大攻讀碩士學位。但這個“復旦情結”卻一直藏在心裏🧕🏼,所以十八年後,又回來做了博士後🧑🏽‍🎤。

俞老師和陳老師在國內學術界的貢獻和影響力,我就不用多說了,你們都知道。俞吾金老師是馬克思哲學、西方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領域有著重大貢獻的著名學者。自2004年以來🪮,跟俞吾金老師一起十年的時間🧍🏻,平時㊙️,以及與他兩人一起出差期間➿,我們聊了很多,尤其是學術方面的✊🏿。他說,將來要寫一本書®️,叫做“物質、自由與時間”;要系統地研究一下胡塞爾🏄🏼‍♀️;還要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國哲學……🤛🏻。但非常非常遺憾!這些願望,俞老師都再不可能實現了。一想到俞老師(英年早逝),我就感覺非常痛苦。

陳學明老師是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有著重大貢獻的著名學者👤,他對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於學會工作的原因👏🏽,我與陳老師的接觸和交往🙋🏼‍♂️,也許更多一些。陳老師的學術激情🚣‍♂️、學術熱情、學術敏銳度,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在俞老師和陳老師的指導引導下🥴,我的學術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幾位老師,還有一位老師,那就是我的高級訪問學者合作導師霍耐特教授。他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學術領袖,是批判理論第三代發展的關鍵人物✊🏼。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一直鐘情於法蘭克福學派研究,所以也一直關註批判理論最新發展。2001年,霍耐特擔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後,我就開始關註霍耐特👳🏽‍♀️。不過⇨,正是在俞吾金老師🤟🏻、陳學明老師的支持下,我才將“霍耐特承認理論”當作博士後出站報告選題🐐。

2008年,我到法蘭克福大學參加“批判理論”國際會議,第一次見到了霍耐特,並將拙作《蔑視與反抗》送給了他✍🏼⛹🏽‍♀️。2014—2015年期間,我在法蘭克福聽了他很多課,一起討論了一些問題🧑🏻‍🦯‍➡️,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具有了國際視野🎹,而且自己也提高了把握國際學術前沿的能力👨‍🦰🤷🏽。

言傳身教,關懷備至,後生之愛無差等

Q3☯️♟、王老師👱🏼‍♀️🙆🏽‍♀️,自加入“王門”之後🙇🏼‍♀️,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您對待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不僅我們弟子們✋🏼,其他很多同學也都受益於您。在您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很優秀的✷。您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您對學生有什麽特別要求嗎👱🥘?

其實🫷🏽,我做得還不夠好!也沒有什麽特別要求,主要是言傳身教

首先,培養他們的學術熱情🉑;然後😺,盡可能地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並且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盡可能地幫助他們。除了上課、參加學術會議,我基本在從事學術研究(包括周末、節假日)。從學術研究中確實能夠獲得不少樂趣。通過這種“身教”來培養學生的學術熱情👃🏼。當然🪬,我的學生們都很自覺🕢,比如自覺地學習德語👩‍🎓🦀、閱讀文本、組織讀書班等等。一般來說🧑🏿‍💻,我的學生進來以後🥗🐢,我都會為他們選擇一個研究對象,但這也需要根據他們的興趣進行調整🤷🏿‍♂️,大多數的學生都基本接受我的“命題作文”,而且效果很不錯🛍。如果他們需要改變,那我們就再商量👩‍🔧。

我對學生確實是盡心盡力的。可以這麽說🔳,我對學生,要比對我的女兒付出得更多。因為我女兒是比較自立的🏋🏼‍♂️,而且她的專業和工作離我的專業領域有些距離。但我的學生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絕大多數畢業生都進入高校工作),是我熟悉的領域。不僅對自己直接指導的學生⚇,對於其他指導老師的學生🦸🏿‍♀️,如果有需要,我也會傾力相助,這可能是我們意昂3的優良傳統👩🏻‍🏭。比如在推薦文章發表方面,在經過修改達到發表要求的情況下,我會盡力給他們推薦發表👨🏼‍🚀;有時候甚至幫助他們一字一句地修改,因為我們要堅持學術的嚴肅性🪣。在工作方面,我也盡可能地推薦,不僅有自己直接指導的學生,也包括其他老師指導的學生。

學術之行,初心不辱

Q4🌽、王老師,根據您幾十年從事學術研究的經驗,您認為今天要做好學術研究,基本要求有哪些😻?或者說,應該註意些什麽?

“經驗”談不上,但體會還是有一些的。我覺得要想做好學術研究,以下四個方面都非常重要🦓。

一是要敬畏💂‍♂️𓀏、熱愛、執著、勤奮、悟性👩🏻‍🦱。我常常說“為學術而學術🏃🏻‍♂️‍➡️,視學術為生命”——這可能會引起一些誤解👷‍♂️😳,其實這需要解釋一下:“為學術而學術,視學術為生命”,說得大一些,就是要擔當知識分子應有的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說得小一點🦼,就是學術研究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要為學術傳承和學術發展做一點貢獻,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一點東西

對待學術首先要敬畏🚵🏽,沒有敬畏之心是不可能做好學術的。對待學術要有敬畏之心的關鍵所在,就是要嚴格遵循學術規範。除此之外,做好學術的第一要件是熱愛。只有熱愛學術,才能夠將做學問這樣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當成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來做。要想做好學術,光有熱愛還不行💻,還需要執著。就像習近平同誌所說🦦,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誌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想做好學術🛀🏻,再一點就是要勤奮。盡管並不是每一個勤奮的人都能夠成功🤹🏿‍♀️,但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是勤奮。最後一點是悟性🧪。基本的悟性有先天的,這個我們無法改變;但悟性也可以後天養成🚣🏿,通過讀書、通過參加學術活動、通過和別人交流、通過名師指點,也會提高你的悟性😴、你的感悟力、你的靈敏觀察度。

二是處理好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的關系👨‍🎨。“獨立之學術👨🏽‍🍼,自由之精神”,這是做好學術研究的根本追求;但強調學術性並不意味著忽視意識形態性🫄🏼,而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尤其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這個前提之下🚲,才能更好地貫徹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根本追求。所以,要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就像習近平同誌所說,不要把一般的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學術問題,既反對打著學術研究旗號從事違背學術道德🥙、違反憲法法律的假學術行為,也反對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混淆起來🎢🕹、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的簡單化做法。

三是要努力做到學術性、思想性、現實性的統一♿️🔺。學術研究要立足於文本、紮根於實踐。學術性是基礎🤴🏻,思想性是靈魂🐼,現實性是目標。不管你是學術性研究還是做思想性闡發都是要關註現實的,不過對現實關註是學者式的關註🫶、知識分子式的關註,而不是一頭紮進現實事務之中去。理論思想對現實應該有引領和指導作用,而不是跟在現實的後面亦步亦趨🍩💇🏽‍♂️。

四是處理好博🕵️‍♀️、專、通的關系🤵‍♂️。前面說過,先天的悟性是父母給的,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只好靠後天來解決🙎🏻‍♂️。那麽後天如何解決呢?首先要建立一個廣博的知識結構🙃:由博而專;由專而通🤨🏄🏼‍♂️。你在讀博士之前(尤其是本科階段),你真的需要成為一個“博士”🙌,要廣泛地閱讀,建立一個基本的知識結構🤷🏿‍♀️。到博士階段🤚🏿,不是做博士🤾🏼‍♂️,而是做“專士”🧑🏼‍🚒。就是說,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研究對象上,你應該有獨特的想法、有個人的觀點。博士期間必須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博士之後呢,你要向“通才”發展。當然,這是高標準、高要求♝,一般人做不到,但要盡可能地向這個目標邁進,“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求索真理、探問時空,對話未來……哲學以其獨有的神秘魅力吸引著我們沉浸其中,但探索的道路也伴隨著疑問重重👩‍🦯。本期推送中,從自我求學到育人之路🕖🚣🏻‍♂️,王鳳才教授為我們講述了他的背後故事。願每位哲學道路上求索的學子都能從中收獲啟發😡,堅守學術理想👇🏽,勇敢前行!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