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86期 | 張誌林:把對科學的深入思考作為契機

時間:2018-11-12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大科技時代以波瀾壯闊之姿呈現自身的背景下,本屆博士生論壇以“科技發展與文明的未來”為主題,思考科技發展背景下現代文明的走向。為了迎接即將舉辦的論壇,我們分別采訪了意昂3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張誌林老師和王誌偉老師。那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老師關於這個話題有何看法?

張誌林教授

代表作:《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技術解釋研究》

科學就是在一定的👂🏽、獨特的社會建製中,在科學共同體中進行的活動以及形成的科學成果的集合

Q:您從事科學哲學研究很多年了🫸🏻,您認為什麽是科學🖱?什麽是科學哲學?

A👳🏿:“什麽是科學”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科學哲學中的劃界問題,即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從科學哲學來看科學🧙🏼‍♂️,有三個層次來理解:(1)科學知識的集合。牛頓不僅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而且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而只有當這種完整的科學學說出現的時候🙋🏽‍♀️,我們才會說有科學這回事,所以科學的第一個方面是很多科學成果的大集合🫅🏼。科學首先作為一種研究成果的集合被我們所接受🫱🏼,即意味著它成為公認的知識。(2)科學共同體的獨特活動。這要求我們做第二個區分,即科學家和非科學家的區分✶。科學家作為一類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群體出現了,而科學家這一群體是由共同的科學活動而相互聯系,慢慢地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科學共同體🧸,共同體之間又以特定的思考框架作為範式,也就是庫恩的“paradigm”。(3)科學共同體的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這裏所謂特定的社會環境指的就是獨特的社會建製🛡,科學家和他們的活動被納入到社會建製中來,成為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的一部分。

科學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科學方法論的存在。在科學共同體形成的同時,在共同體內部有它們共有的一套理論框架、探索方式,使科學家之間保持某種默契,這就涉及到科學方法📻,比如說通過嚴格的實驗獲取經驗證據、針對特定問題構建科學理論、根據科學理論推導出新的預測,憑借經驗證據來檢驗科學理論🙉,依據一些方法論的標準對相互競爭的理論給出評價並做出選擇等👩‍❤️‍👨,當然這些科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們一直在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科學在特定歷史中涉及到具體的文化🎅🏽,比如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就涉及科學與文化的深層關系🚉。

那什麽是科學哲學呢?《科學哲學的歷史導論》一書的導言中給出了關於科學哲學的四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科學哲學表述的是在某種意義上基於重要科學理論且與之相一致的世界觀。根據這種看法★,科學哲學的任務就是要詳細闡述科學更廣泛的含義🫔。它可以表現為對談到“存在本身”時所使用的本體論範疇進行思辨,比如懷特海竭力主張👩‍👧,物理學的新近發展要求用“過程”和“影響”等範疇代替“實體”和“屬性”。

第二種看法是,科學哲學闡述的是科學得以成立的預設和傾向🐁。一個科學哲學家也許會指出,科學家預設了自然不是反復無常的,自然之中存在著研究者可以理解的並不復雜的規律性。此外🌓,他還可能揭示出,為什麽有些科學家偏愛決定論的定律而不是統計性的定律🧙🏿‍♂️,或者偏愛機械論解釋而不是目的論解釋。這種看法傾向於同化科學哲學與社會學。

第三種看法是,科學哲學是分析哲學式的,可以使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得到分析和澄清這門學科並不是要對最新的理論提出半通俗的講解,而是要弄清楚“粒子”、“波”、“勢”和“復合”等術語在其科學用法中的含義。

第四種看法是,科學哲學是一種二階學科👆🏼🧑🏼‍🚒。科學哲學其實是在哲學的立場上去反思科學🙇‍♂️🙋‍♂️,比如說科學為什麽能夠解釋事實🥻,它是如何解釋事實的,它用什麽方法來解釋,這些問題是針對科學提問的。因此🚴🏻,“二階”的含義是說𓀙,如果事實擺在那裏是零階,科學面對事實進行研究是一階,我們對科學進行研究就處於二階的層次了👨‍👨‍👧。其中,作為一種建製化的專門的學科是第四種顯得最明顯🧑‍🦰,但第四種如果從前面三種看的話🔭😇,他當然涉及對科學的一些概念的分析👳🏼‍♀️,當然也得分析與科學相關的一些預設🧛‍♀️,因此它容納了前面第二種和第三兩種觀念類型😅🧘🏽‍♂️。

科學和技術並沒有分離

Q:現在有一種觀點是科學與技術的分離越來越明顯,包括很多高端的科學理論甚至和技術沒有關系,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或者說您認為科學和技術已經分離了嗎?

A首先這個題目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從現代科學或當代科學來說🥞🧑🏻‍🦽‍➡️,大家公認的是從“小科學”到“大科學”的發展👈🏿。在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時期✵,科學研究者被叫做自然哲學家💆🏿‍♂️,像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牛頓🔷、波義耳等人😰,用現在的觀點看,他們只是“小科學”研究者🧝🏿‍♀️,所從事的是業余的研究💾。而隨著科學建製化之後,現代科學的特點是借助實驗取得對世界的觀察證據,那麽隨著實驗的要求越來越強,比如器材更全備ℹ️,實驗室更大、人更多,它的趨勢是從個人研究到團體研究🪄,對技術手段的依賴也是從越來越弱到越來越強,比如物理學要求大型的粒子對撞機🧎,天文觀測也是如此,這樣的話應該是科學與技術越來越密切。也就是說,科學越來越依賴於技術手段才能展開它的研究。因此🕺🏽,科學和技術並不是越來越分離的👷。

另一方面👨🏼,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確實發生了一個變化。原來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線性模型,比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所謂的應用研究過程中就會涉及技術及其開發,然後進一步推向市場。而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人們認為從這個線性模型來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的關系是有問題的,因此在九十年代學界提出了一個象限模型,就像數學中的四個象限🧟‍♂️。其中就強調,有的基礎研究本身就是針對技術問題的⭐️🍰,比如巴斯德,他的本意是要解決一些醫學問題🏌🏿‍♂️🚥,結果最後提出一個可以算作是基礎研究的關於細菌的研究,之後還引申出關於消毒的原理。在克林頓當政的時候,時任副總統的戈爾主持起草了一系列具有政治性的科學技術報告書🧑🏽‍🍼,其中就有從象限模型來看科學與技術關系的論述。因此,不管是從社會的發展的情況還是從理論上的分析來看,科學與技術關系越來越密切,而不是彼此分離。

在做了這樣一個糾正之後,問題就變成:在什麽意義上,大家感覺到科學與技術的分離越來越明顯🏯,甚至感覺到部分尖端理論與理論無關呢?有可能是對於這些尖端科學的成果,大家尚未發現它在技術應用上的開發潛力🕵🏽‍♂️,但這不能說是科學與技術的分離。當然也可以在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個問題🧑‍⚖️,但這樣一來,區分科學與技術的最主要的標準就成了科學是否得到應用的問題了。科學本身作為一個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關鍵在於求知本身,即為求知而求知、為知識而知識🐾、為真理而真理。由此來看,應用這件事情就不屬於科學研究本身🙋🏽‍♂️,而是技術的開發。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科學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同時技術開發的潛力也沒有被大家看到,可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好像科學與技術是越來越遠的,但其實這是正常的🔆,說不定它還是一件好事。

科學與科學主義的區分十分關鍵

科技現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也造成了科學出現之前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倫理方面的問題就引發了很多人的一個討論,然後就有些人因此而反科學🩵,就質疑說科學帶來了一系列比如說道德退化啊👩🏻‍🚒,就認為人類不應該去發展科學技術,那對於這樣的想法您是怎麽看的?

A🧑🏿‍🍼: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是否應該歸罪於科學🏂。這裏要做一個嚴格的區分🤦🏻‍♀️,即科學不等於科學主義✏️,後者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立場。科學主義確實是一種隨著科學發展自然產生出來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它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成為評價一切問題的元標準,或者把所有其他的價值,像認知的♦️、社會的、倫理的、道德的價值全部奠基於科學價值之上💈😾。這當然是對科學的一種獨特理解💆‍♂️,一種意識形態化的理解。而就是這樣的理解才造成一個問題:科學及其應用究竟有沒有界限?民國時期的“科玄論戰”,其爭論的要點就在於究竟科學可不可以給我們提供人生觀,其中持肯定意見的人就是科學主義派,他們認為科學沒有界限,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我認為這一點是錯誤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由於反科學主義而走向反科學本身,那就過界了。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現代的諸多問題科學固然不能全部解決,但是許多問題離開科學能得到解決嗎?所以,我們還是要在對科學擁有更好的理解以後👩‍🎓,再回過頭來更好地、合理地運用科學💅,而應該拋棄那種把科學提升為一種主宰一切的意識形態的科學主義。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人的自由意誌🆚,它就有能力、義務和責任,就需要立法

Q:人工智能問題現在比較熱門,比如有一種可能是,未來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去做🖤,而讓機器人來做。您覺得這樣的轉變對人類社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對人工智能您是什麽樣的看法⇾?

A🐴:人工智能在學術領域裏面通常放在信息化時代以後,從哲學上考慮是信息哲學一個很熱門的分支。這件事情引起如此多的關註🤛🏻,從哲學角度看,真正的要害不光是人工智能不能簡單地看做一門技術,否則的話人工智能就只是一個復雜的人工機器,僅僅是區分於自然物而已🧑🏻‍🏭🌖,人工智能的出現也只是表明了一個人類有技術能力造出一些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這件事被關註的原因不在於人工智能的技術屬性,上個世紀這個事情開始受到廣泛關註時,大家都會提到圖靈、圖靈測試👨🏿‍🎤。這個測試就是說在程序測試問題之後🚶,我們無法分辨到底是人的回答還是機器的回答🕦,那它還是不是機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追問到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什麽?西方哲學的傳統就是說區別在於理性,能用理性進行描述的就是思想🔆,思想裏面最厲害的就是理性的推理,理性的推理最技術化的表現就是計算,霍布斯就是這麽講的👩🏿‍💻。那麽,在計算上🫠,從計算的速度和計算的容量這個角度來講🤓,沒有任何人懷疑人工智能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而大家在哲學上真正關註的是通過人工智能能否在全面的意義上達到人類智能的水準,如果能,人工智能就可能代替人類,甚至能夠反過來消滅你。有一個人工智能的行家叫麥卡錫,他最先提出這個問題,因此真正值得關註是:在人所具有的那個水平🧑、那個級別的智能,我們的人工方法能不能實現?這是要害。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回過頭去想,如果人工智能研究裏面我們只有最極端的兩個回答就是“yes”和“no”🪲,那就涉及我們人類智能裏面是不是只有計算這個問題現在大家都不這麽認為了,因為人還有情感反應㊙️🚵🏻‍♂️、自我學習能力等。我們可以問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計算機編程的方式能否表述我們對世界的知識🚣🏻,這就是表達問題,也就是說人類的所有心智都可以被表達化👩🏽‍✈️,但這種觀點其實有預設:世界是存在的🤗、世界是可認知的🧗🏿‍♂️、對它的表征具有真理性,而這種真理符合論在哲學上已經成為一個爭議紛紛的學說💨,但人工智能運行的基礎其實就是這種符合論❓🙍🏻‍♀️。這個問題在哲學上就要涉及對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語言💜✍🏽,以及我們和世界之間關系的理解。所以🌟☕️,在這個問題意義上,人工智能會成為哲學🧑🏼、技術科學、認知科學共同關註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能如果要具有人所具有的智能水平,那麽至少要在兩個角度突破所謂的計算,計算在哲學上講就是來自於邏輯🧍🏻,邏輯在人工智能裏面涉及兩派🧝🏿‍♂️,邏輯人工智能和非邏輯人工智能邏輯人工智能❤️‍🔥🟩,從分析哲學上講🍆,從萊布尼茨到布爾到弗雷格到圖靈再到哥德爾♻,基於我們現在的數理邏輯基礎🤷🏽‍♀️,所有命題都能用數理邏輯來表達,它的基礎是集合論、模型論等等,這是一類😭。現在還有一類則是模擬我們人類的大腦能力🧠、生理性的人類思維🆙🤳🏿。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問🥶,人是超出純粹形式邏輯推理的,而人工智能怎麽去跨越這個界限呢?它能做的就是計算這個方面🧀,我們說除了這個方面人類還有情感,還有行動,我們有自由意誌🏪,我們有信念,我們有處理具體問題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這裏的突破口可能有兩個: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要有常識🎨,比如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不一定按照邏輯形式來做,我們可以改變情況,語境是不能被忽視的🧑🏼‍⚖️,那人工智能能不能突破常識呢?這是一條進路🎸。另一方面就是,要把人工智能看成具有人一樣的思考能力,具有我們人類所具有的信念🤘🏻、意圖📷、願望🧑🏽‍🌾、需求👿、意誌,乃至於自由意誌,這就代表了一種立場,叫做設計者立場,或者叫做意向性立場,也就是要把機器看成具有所有這些人類所具有的心理品質。

但這裏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要賦予計算機自由意誌,就要解決決定論和自由意誌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首先我們是設計者立場,我們要設計出它具有剛才所講的這些心理素質的東西🙋‍♂️。從設計角度看🧑‍🎓,它是決定論的,但同時我們又賦予它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就是常識🖨👩‍🚒,在一定情境之中隨機應變📔。它是我們設計的,但是到了情景當中面臨選擇你決定不了它,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引領這個目標🕥,它就既是決定論的又有自由意誌,這是一個難解決的矛盾。大概現在人工智能真正要突破的難點就在這裏,就是如何賦予計算機以人所具有的常識的能力🎒,人所具有的廣義的心理屬性,這和我們的邏輯、語言哲學、心靈哲學,還有認知哲學,全部交融到一塊🧒🏼,所以是非常值得關註的一塊🏯。

那麽如果我們認為機器通過這樣的計算方式能夠實現,那就馬上有一個問題是🐪📊,可能它們會代替我們;如果說不能實現,比如說塞爾就這一看,那就沒有上面的問題。但似乎有不少人覺得這是可能實現的🌆,於是就要回答你們剛才提到的問題。面對可能的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這涉及了很多層面的東西。

我們說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人的自由意誌,它就有能力🌪、有義務、有責任,我們就要立法,一種新的社會就會開始,取代我們原來基於家庭血緣的𓀊、宗族的等等的社會👳🏿‍♀️♿️。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而且參照源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對它進行道德的約束。由於我們還是設計者💂🏻‍♂️,我們就要立法,規定懲罰的標準,規定相關的義務和責任,如果這些都設計好了,那麽我們和人工智能的和平共處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不註重這個問題,技術又確實能夠達到那種水平,那就太危險了。所以👨‍🏭,與其說我們現在有什麽答案,不如說提醒我們要關註這個問題,它涉及到一個大問題,關乎我們人類文明的未來💽,關乎人類未來文明的形態🤹🏿‍♂️。

把對科學的深入思考作為一個契機🔀,跳出現代性的牢籠

Q:現代科技迅猛發展,您覺得在這樣的趨勢下人類文明的未來應該是怎麽樣的?

A:從哲學上說,現代科學發展已經扮演了構成世界的重要力量,它的方法和概念已經影響到我們對社會的理解,所以科學其實已經籌劃了我們現代社會的在世結構。既然已形成這樣的結構📪,那麽走回頭路就是不可能的👡。換言之💂🏿,拒絕科學而走回前科學時代這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在接受科學存在、合理理解科學的基礎上來構建、來設想未來文明的形態🏵。根據前面的啟發,科學主義是我們首先要加以拒絕的。

馬克斯·韋伯認為🤱,工具理性使人類處於“現代性的牢籠”之中。借用這個想法𓀕,在現代性進程中,科學作為最顯著的標誌💇🏽‍♀️,其中就有工具理性🧍🏻‍♀️,有狹義理解的所謂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據此,對未來社會的理解就是如何重新反思現代性👨‍👨‍👧‍👦👳‍♂️,以幫助我們跳出“現代性的牢籠”。對於這件事情🕤,韋伯當時是很悲觀的。工具理性使得我們的社會有兩個最明顯的標誌🐕‍🦺,一個就是理性化🧛🏽‍♂️、數字化;另一個就是官僚結構🙎‍♂️。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一切活動不問價值,只問手段🫷🏻👨‍👧‍👦。舉個例子,當代人都想要成功,那什麽是成功呢?這馬上就被功利化而不是被給予價值評判⤴️,這顯然是工具理性的理解方式,所以我們要以對科學的深入思考作為一個契機👱🏻💧,對現代性的負面因素進行反思🆔,然後跳脫出來。

於是🤣,我們就面對一個重要的區分,即事實與價值的區分。如果說科學只管事實🔴,不管價值的,那麽科學就是處於所謂中立的位置👨🏽‍🍳,因此我們要觀察、要客觀👮‍♂️,現在很多科學家還是持有這樣的立場。但在哲學上,事實與價值截然二分的看法以受到嚴厲的評判,並且不少哲學家認為科學一定要受價值影響💿。阿瑪蒂亞森所做的一個關於印度貧窮的研究🦹🏼‍♂️,按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的說法,就打破了事實與價值的區分🫳🏼,展現了價值對事實的引領或價值與事實之間的糾纏;同時,此類研究不光是屬於正統的經濟學,還帶有廣泛的政治倫理含義🏛。這至少是對我們的一個提示😩,而且還有許多研究都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樣態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說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海德格爾對現代技術的批判等🏊‍♀️💁🏼‍♂️。

哲學要把現代性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轉化為有效的哲學問題來進行思考

Q:我們展望了文明的未來,那我們反觀我們自身,您覺得哲學在這樣的處境中應該承擔起怎樣的使命?我們這些年輕的哲學人可以做些什麽?

A✹:這個題目要讓我們的心情激動了🌪,就是我們為什麽要闖到哲學裏來💁🏿‍♂️。我們可以回到哲學的源頭🧑🏽‍✈️,理解哲學的本性📵。雅斯貝爾斯曾提出“軸心時代”這個說法🅾️,古代的幾大文明,如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印度文明,還有中國文明🫃🏻,都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同時出現。我們要註意一個前提,當時並不存在文明之間的交流,這幾個地區相互脫離🧋,不會相互影響,但它們同時關註了一系列相同的問題,這個現象被雅斯貝爾斯稱為“人的覺醒”🍅,也就是對“人之為人”的思考🪔👩🏼‍💼。按西方的說法就是,大家都在集中思考哲學問題了💆🏿‍♀️。我們借用胡塞爾的講法,人們開始擺脫純粹“自然態度”,開始有“思想態度”了,因為他們開始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然後詢問世界有什麽結構、由什麽構成、它的起源是什麽,我們人在世界中處於什麽樣的位置,我們做什麽才有意義等等。從經驗出發,我們不可能感覺到世界這個整體👨🏿‍🦰,但這其實是人的概念把握能力👨🏿‍🚀📊,這就導向了反思,也就是哲學的源頭🚶🏻‍♂️,因為哲學就是一種反思的能力🧑‍🧒。所以人們開始反思🚶🏻‍♀️,開始思考人之為人和追求世界的意義,就開始承擔起思考如何過好一生的使命👂🏼。回到現代,面對我們的在世結構,即整個現代化的圖景,我們直接要面對的就是“現代化的牢籠”🫵🏽。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學會反思,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這些東西賴以發生的基本前提和預設🥬,思考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從而凸顯出一種整體的圖景。然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展開哲學批判性的思考🕴,比如我們對世界圖景進行徹底的概念分析,進行嚴密的理性論證,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把它轉化為有效的哲學的問題來進行探問♌️。廣義地講🦦,這就是面對著現代性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當然作為哲學人還要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專業的思考。所以☛,哲學人區別於普通大眾的地方就是你要有一個真正的哲學的視角👨🏽‍🚒,我們要能有效地問題化♛。年輕的學者就要首先學會做哲學🧙🏿‍♀️,學會哲學問題化的方式✊。

胸懷理想,腳踏實地

Q:您主要研究的領域是技術哲學,您認為技術哲學應該如何定義?技術和技術哲學之間的關系是什麽♾?

A🖖:其實我在回答前面的問題時也已經提到了🧏‍♂️,就是要認認真真做哲學⛹🏽‍♂️。而想要做好哲學,首先要打好基礎,最重要的就是我想提倡大家要超脫一點,不要受社會的所謂“成功學”的影響,過早地功利化,換句話說🦻🏼,就是要有理想。比如剛才討論的那些很重要的現實問題,我們要是把這些問題有效地轉換為具體的哲學問題,就可以形成一篇碩士論文或者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哥德爾曾說過🤟🏻,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其源頭就是古希臘偉大哲人柏拉圖的理念論所提示的思路🤷🏼‍♂️:存在著現實世界和理念世界這兩個世界,前者是後者的分有和模仿❌,後者是前者的指南和標桿。引申開來,我覺得,用理想籌劃現實🧙🏽,引領現實,評判現實🤞,塑造現實,乃是一個哲學人的神聖使命🌸👃🏿。作為一個哲學專業的碩士生或博士生🧷,我希望同學們的理想一定要和哲學相關,一定要樹立高遠的理想,並通過切實的努力不斷地接近其誘人的狀態。簡言之,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樹大誌,同時要腳踏實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鬥。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