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88期丨這裏有一份課堂筆記攻略請查收

    時間:2018-11-26

    從一份份紙質筆記

    到劈裏啪啦的電腦鍵盤聲

    課堂筆記的記錄方式在悄然發生改變

    究竟該如何看待筆記的作用?

    課堂筆記要記些什麽?

    如何更好利用移動設備做好筆記整理?

    為切實了解哲院人的課堂筆記狀況

    我們在全院範圍內展開了一項調查

    保存

    本期周一談治學🧍‍♂️🧑‍💼,我們有幸邀請王緯老師和意昂3官网2016級本科生陸觀宇💂🏿‍♂️,分別從課堂筆記的作用、記錄的內容、移動設備如何整理三個角度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啟示。

    教師專訪

    采訪嘉賓:王緯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裏士多德理論哲學、古希臘哲學史、西方形而上學史👲🏼、西方科學史

    Q1:我們發現大學的學習和高中很不一樣🏟,高中老師會特別強調筆記的重要性,那麽老師認為大一新生是否需要像高中那樣做筆記呢?

    同學們做筆記大致有兩種目的,一種是為了課下復習和準備考試𓀃,因此很多學生的筆記非常細致全面✂️,但我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同學們通過課堂,不僅僅是學習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把老師講的所有內容都記下來📳,工作量也比較大⛹️。現在我們很多老師都有ppt,學生最主要的是上課認真聽,課後再看著ppt進行復習或備考。另一種是幫助自己理解,我以前做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習慣拿張紙記一些關鍵詞,然後寫一二三小點這樣。這個過程實際上只是幫助我去理解老師在講什麽,最後記下來什麽其實是次要的🙎🏿‍♂️。對我來說,後一種更重要一些🐌。

    Q2:有不少同學反映有時會抓不住老師講課的脈絡線索,也有老師並不用ppt或者講的並不是ppt上的內容,這時候我們該怎樣把握老師的思路呢?

    這其實和每門課的性質有關,有些課邏輯線索非常強非常清晰,有些課就不是☀️,可能它背後也不是一套系統的知識,本身也就沒有太強的線索。因此,哲學課不僅僅教你知識,更重要的是開闊你的視野🍡,發散你的思維𓀖。這就像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區別🅿️,前者有一個清晰的旋律或結構📇,後者則沒有結構🤶🏼,它起一個音就開始往下彈了🤴🏿,你也不知道他下面要彈什麽,這其實是通過一種更自由的方式啟迪你一種想法或對你進行陶冶🧿。你可以錄一下回去再聽一聽,可能會發現還是很有啟發的。因此,遇到“自由隨性”的課程🤳,跟著老師講的內容走就可以了,遇到你覺得講得很好或者你很喜歡的內容可以記一下,也可以寫一寫你自己的想法🧑‍🌾。

    Q3:費希特曾教導學生聽講時不要試圖記下每一句話,而是記錄關鍵詞,課後再把它們串起來整理成文章。老師對此有什麽看法🍩?

    我覺得這也是要看課程性質的⛷。像在我的“古希臘哲學”課堂上,記關鍵詞就應該沒什麽用🤹🏻,因為ppt已經整理得很清楚細致了✊。但有些課程內容可以,尤其是關於概念演繹。德國人那個時候比較喜歡用構建概念體系的方式來把握這個世界,謝林就曾對黑格爾說🌲:不要著急,以後你也會有你的體系。這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可我們今天不再用這樣的方式訓練學生了🦔。

    目前同學們在平時的哲學思考中,可以註意記一些問題⛈,比如說芝諾曾面對的到底是什麽問題,把這個問題以及問題的提出方式弄清楚,然後看他是怎樣通過悖論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考、理解的方式🧑🏼‍⚕️。

    Q4🧌:老師對於大一同學的學習還有什麽其他的建議嗎💅🏽?

    其實學習主要還是看自己的興趣,剛開始學習哲學可能會覺得無聊💂🏽‍♂️,找不到意義🥛。從小到大可能沒有關註過♗、思考過這樣一些哲學問題🧑‍🦲,如今突然就要討論了🧔🏽‍♂️,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應,但是慢慢就會好一點,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把這些問題變成你今天比較感興趣的事情🧜‍♀️。

    就拿柏拉圖來說吧✋🏻,他所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他認為對的東西,我們可能不理解、不贊成💞。但柏拉圖是想通過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講一個抽象的事情🍋‍🟩🤽🏼,但有可能你讀的時候會局限於它所舉的具體的事例,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具體的事情很荒謬。從抽象的層面上講🙇🏼💮,它其實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類似的,我們要從不同的論證方法中找到共通的問題和關註點🎷。

    優秀學生分享

    采訪嘉賓:陸觀宇

    意昂32016級本科生,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與宗教意昂3聯合培養項目的首屆學生👩🏼‍🦰,2016-2018連續兩年獲國家獎學金”🤘。

    使用軟件:OneNote

    筆記結構

    將一門課的所有筆記放在一個筆記“簿”之中,按照類別(課堂筆記、讀書筆記等等)分在不同“節”下🚫,一篇筆記記錄在一“頁”上,暫不使用“子頁”🤦🏼‍♀️。這種結構除了一目了然之外👩🏼‍💼,它每一層級的容量非常適合本科學生的學習內容與要求。當然,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調整💾🌃。分類結構大概如下圖,目錄欄(灰色的部分)從左到右依次是:簿、節♊️、頁,右邊白色的部分為我在某一頁上做的筆記。

    要點一:厘清邏輯

    對於課堂筆記而言,是要明白老師介紹的是什麽知識🛩、提出的是什麽觀點,他/她如何解釋這個知識點📵👨🏼‍🍼、用怎樣的例子論證這個觀點🫒,如何承接到下一點等等;對於讀書筆記而言🏊🏿‍♂️,是要明白作者探討的問題是什麽🤰🏽🧘‍♂️,他/她的論點是什麽,論據是什麽,論證如何進行等等。就哲學學習而言,一場振聾發聵的課和一本力透紙背的書類似,都需要清晰有力的邏輯支撐,因此,就這個意義而言,課堂筆記和讀書筆記的結構也是類似的。

    首先🙆🏿‍♀️,同學們在聽課或閱讀時要註意“問題意識”,最好事先明白老師/作者探討的問題或最主要的線索是什麽(可以是一個核心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哲學問題等),並且循著這個線索整理內容的邏輯。

    在擁有問題意識之後🏪,其次應該註意課程/書本的論證結構💂🏻‍♀️🧓🏼。“問題意識—論點—若幹論點—若幹論據—結論”,這樣的論證結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整理筆記的方式。

    最後在整堂課程/通篇章節結束,講師/作者的結論應該已經非常清楚了。我認為非常有必要的一點👨🏿‍🦱,就是最終用自己的話將結論復述出來。這樣做相當於英語中paraphrase的練習,不僅有知識的輸入(input),也有自己的輸出(output)💂🏻‍♀️。這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並掌握課程/書籍的邏輯4️⃣,並鍛煉我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加深我們對知識點的記憶🔁。在筆記中,我會將這個結論放在筆記的開頭👩🏼‍⚕️,重溫筆記時🧑🏽‍🔬,課程/書本的問題意識和結論則更加一目了然了🧑🏿‍💼。

    要點二♓️🫳🏽:批判思考

    批判性思維,在哲學學習的視角下,是在明白對方(可以是講師🛀🏿,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同學)觀點的邏輯之後🤾🏽,理性分析對方的預設是否可取、論證是否合理、結論是否紮實等等。

    因此,論證結構的整理其實毋需按照講師/作者設定的框架來。乍一看,在上課的過程中或許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在對於“厘清邏輯”的基本操作較為熟悉了之後,我們便能夠具備用自己的邏輯框架來理解一堂課/一本書的能力💪🏽🧎🏻‍♀️‍➡️。以我最近讀的普特南《理性👨‍🦰、真理和歷史》中“缸中之腦”一章為例,在最後整理讀書筆記時👩🏿‍🍳,我的分節便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展開。

    還有一種需要運用我們批判性思維的筆記便是書評🛌。我在前文中很少談及在聽課/閱讀過程中自己產生的疑惑。產生疑惑的或許是講師/作者語言的晦澀和邏輯的不明晰🧑‍🦽,也或許是他們與我們相抵牾的觀點🩻。在遭遇這種情況時,我會寫作書評(comments or remarks)。我在這裏講的“書評”其實完全不是學術評論(review)👩🏻‍🔧,它可以是幾則評論🧑‍🌾、幾點感想🧖🏿‍♀️,甚至只是對一個觀點的補充。然而,書評終究是反思的產物。它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消化知識或觀點,也能夠鍛煉我們自己識別他人論證之漏洞的能力,對塑造我們自己的哲學立場大有裨益。我們應該註意的是,如果可以,在寫書評的時候同樣應該註意邏輯脈絡。我個人習慣的書評結構正是作課堂筆記與讀書筆記的結構,將自己的論點、論據條分縷析地展現出來🤵🏿‍♂️。

    要點三:精煉語言

    我認為有必要探討筆記語言的問題。在聽課時🈵,我認識的許多人習慣追求一字不差地記下講師的每一句話⚡️,在聽到重點時加粗字形、放大字號、打一連串感嘆號🤸🏻。我曾經也以為,只要我的手速足夠快,知識就會魚貫進我的腦海中。實際上並非如此,就我的體會而言🈸,如此機械地記筆記造成的大多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後果。此外🕺🏿,如此記下的筆記頗為混亂,在日後重溫筆記時也會帶來種種困惑𓀆,甚至讓人不忍卒讀👮🏻‍♀️。

    因此,我認為筆記的語言以精煉為宜🧒。精煉😆🧋,既旨在不失大意🍍🥜,又要求杜絕冗長。實際上🧚🏿‍♀️,筆記和我們在進行寫作訓練時所作的“提綱”在語言風格上或許是類似的👨🏻‍🏭:論點鮮明直白🏊🏼‍♀️,論據直擊要害;言辭簡明🕳,點到為止🤷🏻‍♂️,思想的洪流卻能暢行無阻。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