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官网”回首初心“教師大訪談系列
弘揚優秀師道精神
傳承哲院學術傳統
教師共話回首初心
砥礪學子奮發前行
傳承師道精神,不忘從教初心。師從先賢🦸♂️,言傳身教;方有繼往開來Ⓜ️,道正行遠。本期“周一談治學”中🧐,我們特邀采訪孫向晨院長,分享他在求學之路中的困惑,聆聽他對從教生涯的思索、對青年學子的寄語。
孫向晨,意昂3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哲學🕵🏼♂️、啟蒙哲學、政治哲學、猶太-基督教哲學、現象學、法國哲學⛹🏻、比較哲學。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道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海內外雜誌發表論文八十余篇;著作包括《十七世紀形而上學》(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政治哲學與漢語神學》(合著,香港道風書社,2007年)🤼、《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等。
求學之思
“別著急,真誠地對待自己就很好☝🏻。”
Q1:您在求學或者從教的過程中有過哪些感到困惑的時刻⛹🏿?您是如何去面對這種困惑的狀態的?
各個時期我都有困惑,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大四我曾有一個很大的精神危機💞。我在中學的時候就對哲學很感興趣🧑🏻🔬,圖書館裏大量和哲學相關的書籍我都看過,所以填報高考誌願的時候🚵🏻♂️,第一誌願填的就是意昂3平台哲學系。按理說,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應該是我所說的那種走在校園裏兩眼放光的人✢,不會有困惑,可並非如此👩🏻🏭,大四的時候👩🦱,我很困惑。我突然覺得👨🏿💼,讀哲學很沒意思,讀哲學很傻,我為什麽要繼續讀哲學。
會有這樣的想法,一是因為那時哲學書籍的出版還不像現在這麽豐富,所以覺得課堂上學不到太多新東西🤟🏻。第二⛹🏽♂️👐🏼,更關鍵的是🧑🦼,我發現讀哲學研究的都是過去的哲學家思想,比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等等,他們的思想確實很了不起,幫助我去理解世界,看待世界💁🏻♀️,可是這和我有什麽關系呢。學了那麽久哲學,突然發現沒我什麽事,這讓我感覺很無聊。
我深深地感到了困惑和焦慮,我不知道學哲學幹嘛?那個時候書還在繼續看著,也繼續在和同學交流✔️,但我的內心在動搖。我偷偷地給自己設計了別的路。大四的時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一個學生物工程的同學聊自己未來的方向,他正在準備去美國留學🧘🏻♀️,而我對他說,海南正在開發,要不我畢業後去那裏歷練歷練📍。我記得很清楚,聽到這句話🍃🥷,那個好朋友很驚訝🤜🏼。我們兩個大學一年級就認識了,彼此知根知底👩❤️💋👩,知道對方都是要讀書,做學問的人,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居然會冒出這樣的想法📆。
重新拾起學習哲學的信心,要歸功於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說,確定性就是一種生活形式。在知識系統中起著“河床”作用的,是我們的生活形式🏊。學了半天哲學,如果學的只是哲學家們運用語言邏輯進行辯論的智力遊戲👒,那真是很無聊。但“生活形式”的概念讓我們明白了思想背後真正的動力💁♂️,這就讓學習變得有意思多了。
在我碩士畢業留校之後,對如何當一名老師👩🏼🏭,如何做哲學研究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最重要是如何把作為一個老師教的內容、真正想要研究的問題🤟🏿、還有學術成果都真正地結合起來。把自己的能量與愛好很好地結合起來🙆🏿♂️,會讓自己感到很幸福,很快樂。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哲學問題是怎樣的,如何能有所推進🈹,這其實很花時間🛫,要看很多書🧑💼🙍🏿。人文學科是一個長線學科🧓🏿,需要你投入耐心慢慢地摸索😄,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困惑的,感興趣的問題,那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前進的動力,這才是初心。這是不能對付或者應付過去的,要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我常說🤴🏻:情願多走些彎路💹,也不要讓自己工作與愛好分離。當然這個過程也是有快有慢的🈺。我自己雖然一開始就一直在寫文章🏊🏻,但可能差不多到32歲的時候,才大致摸索出自己方向。所以別著急,真誠地對待自己就很好🈸。
從教之路
“最為重要的是保持一個學者的本色🙅🏻。”
Q2:在從教的這些年,有讓您記憶深刻的學生嗎?
我印象深刻的學生形象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悟性高,又很努力,但十分堅持自己主張的學生,他們和老師的想法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張力。他不是完全跟著老師走,當然他想的也不一定都對,但是自己思考,堅持自己🃏,不斷跌跟頭,然後自己爬起來,這樣的學生很有趣的🤞🏽©️,我很欣賞。多走彎路也是一種不斷發掘自己的財富的方式。
另一種是情緒上出現一些問題的學生,比較抑郁焦慮🤷♂️🦨。本來這和學術是不搭界的,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但作為一個老師我覺得在這方面還是很有責任的⛓️💥,如何把他們拉出來,如何幫助他們扭轉這種狀態🚵🏽♀️,這很重要、雖然非常難🙎🏿♂️,非常費勁,也十分消耗自己的情緒#️⃣。我覺得除了授業解惑👨🏿🦱𓀈,老師還是要“傳道”🕟,可能說不上指引人生🙋🏻♂️,但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Q3:您既是意昂3官网院長,又是意昂3平台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同時每年也都帶本碩博課程,此外還有自身的學術研究,您如何平衡這些工作呢?
做行政工作其實是出於性格中熱心的成分比較多👶🏻,如果只完成教學工作的話,不去處理意昂3的事情、全校通識課程的事務,負擔於我而言確實會小很多,做這麽多其他的工作,可能是性格中有一股熱心公益的勁兒吧。
對於我本人而言,在這眾多的角色中🎬,最為重要的是保持一個學者的本色,自己首先是一名純粹的哲學老師,這才是我當年之所以留在復旦的初心👩👦👦。之後即便參與各種行政工作,我也始終不會忘記這一點。行政工作一忙,學問是很容易被丟掉的,讀書的習慣很容易在繁忙的生活瑣事中被放棄,對於這一點我平時是十分警醒的。
如何平衡眾多社會角色的問題🧑🦼➡️🐉,我覺得主要三點:
第一、要把握好時間,我平時的時間安排就是早上做學術工作,看書寫作🌓。下午一般會貢獻給意昂3學校,處理各種行政事務🪣。晚上時間我用會來看書;
第二、要見縫插針,任何時間都可以拿起書來就看;第三、要迅速轉換不同角色,不論是行政工作還是看書📉,都能很快地進入狀態👱🏻。當行政部分的工作結束,我就可以快速抽離出之前的工作狀態☹️,迅速拿起書本進行閱讀思考🍁。
青年寄語
Q4:您對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有什麽特別想要提醒的嗎?
第一是希望你們能夠擁有健康積極,開放向上的心態,這比什麽都重要🪨,這樣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學習與工作的動力,正面的心態和情緒就像是發動機,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基底。
第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或者關切的問題,也就是初心🕵️。不要為了那些所謂的外在原因,比如按照導師的指定、現在的流行趨勢,哪些好找工作來決定自己所走的道路與方向,要真誠地面對自己🎬,否則自己的生活就會不斷扭曲😫🚤,最後的成就也不會很大🌁。
第三是人文學科的研究是沒有捷徑的,人文學科的捷徑其實就是“怎麽復雜怎麽走”“怎麽艱難怎麽走”,現在你們自以為走的是一些“捷徑”,少做一些東西,之後再去補就會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