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大科技時代以波瀾壯闊之姿呈現自身的背景下,本屆博士生論壇以“科技發展與文明的未來”為主題,思考科技發展背景下現代文明的走向。論壇雖然已圓滿閉幕,但哲學思考永不停息👨🏿🌾。本期專訪,我們特別邀請到清華大學的吳彤教授與我們一起探討什麽是科學哲學、科技發展帶來的問題以及新的時代哲學所擔負的使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吳老師都說了什麽吧!
吳彤:清華大學教授
科學哲學是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哲學
Q1🧚🏼♀️、您從事科學哲學研究已經很多年了🚴,您是如何看待科學哲學的?
A🎵:我是1985年進入這個領域,開始是做自組織哲學,後來做復雜性哲學。2000年又轉到科學實踐哲學,從教從研確實有三十幾年了🚶🏻♂️👱🏻♀️。從研究領域上說,科學哲學就是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是philosophy of science,而不是scientific philosophy,不是科學的哲學🥕。科學哲學可以分為普遍化的科學哲學和專門化的科學哲學。普遍化的就是一般的科學哲學,研究科學理論的一般結構、語句、規律🧑🎤、表征等基本問題。專門的科學哲學是每一個學科都可以在後面加一個哲學,比如物理學哲學👩🏽🔧、理論物理學哲學👫、實驗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生態學哲學等等。這是一個很龐大但是從事研究的人並不多的領域,它是以科學為對象,又以學科分類為基本依據進行特殊研究的哲學。
科學哲學的研究內容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從本體論上說,就是對象本身所蘊含的哲理。比如我們的世界是不是物質構成的🙋🏼?在基本粒子層面,粒子物理學就要討論基本粒子之間的關系是什麽🦾?是不是最後的粒子🙅🏽🙆🏿?是不是所謂上帝粒子🏊♂️?科學不研究的就歸到哲學裏,哲學就要問這是不是人類終極的認識🧔🏻♀️?從本體上說🟤,所有的物質是不是由這些最小單位構成的?第二,從認識論上說🧑🏻💻,就是研究這門學科的發展規律和概念。每門學科都有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理論體系的結構🧔,這些是對學科的研究,這門學科的科學哲學就會研究它。比如科學理論的結構是什麽樣的👉🏿?是不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構成的⏺?它是如何進行解釋活動的👆🏽?這些解釋活動說明了什麽?第三🏥,從方法論上說,簡單地講就是科學是怎麽進行研究的🧙🏽♂️?研究的基本範式和路徑如何🚴🏼♂️?人和技術的關系如何等🚕🧑🏻🍳。
科學哲學是對科學這一房屋的研究👨🏽🚀,而科學是在房間內工作
Q2、那您認為科學和科學哲學的關系是什麽?
A🧔🏻♀️:有人說哲學是指導科學的,但是科學哲學領域的人並不這麽看。哲學確實從科學中受益很多🕚,拿了很多東西🧏🏽♀️,而且又是把科學作為對象。我們是大量受惠於科學本身的🤱。但我們的工作和一般科學家又不一樣。已經在這個領域裏的人,他們就不會走出來對這個領域作全景式的概覽,也不會進入到裏面分析每個房間的結構,他們是在房間裏工作的人👨🏼🦳。我們是對這個房間,包括他研究的對象和他本人,都進行研究🏃🏻♂️➡️。我們是從外面來看,並且一只腳踏進來。
科學和技術不僅沒有分離🫒,而且聯系得更加緊密
Q3、現代社會中有一種看法是科學與技術的分離越來越明顯🚦𓀀,尤其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可能更需要技術,科學退居到幕後🤶🏻。您是如何看待科學與技術的分離的?
A🔨:我認為這種判斷是錯的🩲。科學和技術在今天應該是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了,而不是分離⚠️😔,分離是表面現象。可能從中國來講𓀐,從古到今,我們的實用主義的特點比較明顯🤦🏼♀️,過分關註它的應用層面。其實所有的科學,包括人工智能都和科學乃至數學緊密相關。比如人工智能的軟件就是算法,算法就與數學中的拓撲理論🍡、復雜性理論密切相關。這個方面沒有進展,算法就沒有進步👧🏽。所以硬件本身是一個基礎⚄,軟件部分則成為一個能夠走到前沿的瓶頸🛩。我對於這種過分關註應用,以為只要關註技術就能發展好科學的觀念,是持反對態度的🌉。
反科學主義其實反的是唯科學主義💫🐈,就是反對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Q4、現代科技毫無疑問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前科學時期所沒有的倫理🧑🏼💼、環境等方面的問題🔙,然後就出現了一些反科學主義的態度,您是如何看待這種態度和現象的?
A: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科技領域的擴大,而且更加深入到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第二個問題是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擔憂變成一種反科學主義🦋。這裏面其實是有差異的。
有一種反科學主義🧖🏿♀️,比如盧梭,在那個時代就反對科學、反對技術,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當代對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擔憂的一部分人其實還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人主張的是一種反思態度,強調要審度。還有一部分是批判的。我們通常用反科學主義把這三種人混在一起,其實不對。
而且反科學主義也不能等同於反科學💆♀️,不是大憲章時代主張要搗毀機器的盧德主義者。反科學主義其實反的是唯科學主義🙇🏻👨🏻🦽➡️,就是反對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稱之為反唯科學主義♾。這種反唯科學主義和通常的反科學主義不是一回事。已經去世的龔育之先生,他是自然辯證法和科學哲學領域的前輩,他曾經提醒我們不要唯科學主義⏮,但也要反反科學主義,他主張要采取一種對科學反思的立場🤱🏼,這就不能籠統而論🐋,要看具體問題了。
不能說有些人反轉基因就說他們反科學。就反轉基因來說,其中有反轉基因食品的🤾🏽♂️,因為它可能威脅人的健康;還有一種是反轉基因作物的🤾🏻♀️,我也是持反轉基因作物的觀點。因為這涉及到種子安全,因為轉基因植物沒有第二代🍝,只能生產一季🙇🏻♀️⚖️,雖然它的產量很高。但這容易被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把種子壟斷,壟斷的後果有兩個:第一,在生態領域裏,有可能產生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第二,有可能涉及種子安全和糧食安全👨🏻🌾🤹🏻♂️,比如說戰爭時期或國際交往很尖銳的時期,它就會變成製約其他國家的手段🐍。我不是反轉基因產品,因為這個是沒有定論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還沒有得到證實。
所以要進行區分,不能一概地說反科學主義,這個陣營五花八門。一概地把它們稱之為反科學主義者,可能會傷害一批人的感情🫴🏿。而且,也不利於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家之間的聯盟👵🏿。
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製度建設和哲學反思
Q5、現在的一些很熱門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您是怎麽看待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A:這個方面很有意思🤾🏻♀️,我們首先是要張開雙臂擁抱大的變革🤹🏿。因為,技術的發展對於生活的便利等各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手機還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就希望它能夠更快、更便捷🟰。現在的中國人甚至把手機變成了移動的自我,所有的東西都在手機上。什麽都能丟,但是手機不能丟🍚。那麽,5G、物聯網的發展肯定會更加便捷,當然同時也會產生許多問題🤰🏽。比如🕺🏼,它需要你的身份識別,從而確保安全性⚆🚵🏽♂️。不過,做這些事情的公司其實是雙面性的。隱私泄露可能是技術不成熟或者人為不當,但還可能是有意販賣,那就是犯罪了☑️👣。但這個問題不在技術本身⛹🏿♂️,技術其實可以把這扇後門關死🧑🦽,像美國政府曾經要求大的科技公司開一個後門,如果一旦出現問題🥨,司法部可以通過公司來查找某人的閱讀痕跡等。但是法律上、倫理上允不允許是個問題,那就涉及到技術的倫理問題,比如關於手機使用的倫理學問題、關於互聯網使用的倫理學問題。
我是希望製度建設要跟得上,不是要讓技術暫停,而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要有預防性的製度措施🧙🏼♀️。今天我們叫負責任的創新,而不是單獨說創新✫。比如研究生命科學技術🚌,現在有倫理審查委員會。首先要通過倫理審查🛵,這項技術的發展會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會不會危害人類?這是要進行倫理評估的🌂。除此之外,法律製度⚠、經濟製度也要跟上🌪🧛♂️。
技術的飛速發展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製度建設老是落在後邊。問題出現了再去解決🤸🏻♂️,但是新的問題總是不斷出現👰🏻,就像線性循環一樣。還有,哲學也要反思👩❤️👨,就是要對製度設計提供底層的理論思考,讓設計者有所警覺🍪。有這樣的哲學家進行思考,其實對技術界是好事👼,可以幫助提前做到製度的規約或者倫理的規約🧑🏽🎤。
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是一種半樂觀的態度
Q6、在您對科技的判斷下,您是如何看待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人類文明的未來🤟?
A:這個現在還不夠清楚,我昨天過來參加同濟大學的一個講座,其中涉及到人工智能問題,比如人工智能有沒有自我意識🩼?這個問題科學家和哲學家都還在思考。那麽人工智能的意識是不是一定要和人一樣?人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是不是後人類?如果是後人類的話會不會一定超越❔👰🏻、取代人類?這些都還不清楚。
從當前看,狹義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地很好了🪫,像機械手、無人機、語音識別等,成就也都很顯著。但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認為通用的人工智能還早著呢,萬裏長征的第一步還沒邁出來🧑🏼🚒。哲學家或者文學家、科幻作家對人類未來的思考是有啟示的,提供了審視的眼光和憂慮🂠🤼♀️。
我覺得這些都是對的👉,但是不要覺得人類未來就是沒有希望的🐷,我是一種半樂觀的態度⏳,我認為如果我們發展出了通用層面的人工智能🧚♂️,那人本身的意識和智能也已經很靠前了🫱。
目前我們老是站在一種主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認為人類是世界上唯一有自我意識的物種,一切都要在我們的控製之下☂️🧣,都得為我們服務👱🏿♀️,這種命題本身是不是有問題👁?有沒有可能比如當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性🧑🏻🎨,能夠自繁殖👩🏿🔬、自生成、自運動等等,到了那天,甚至都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來生產自己👳🏿。而且它也有了反思意識等等🥲,就說明它也進化得很好🥪。那它作為最高的智慧是不是會認為只有消滅人類才是最合適的?也許它也有和諧意識👩🌾📳,將其他物種當做自我和他者關系來加以保存,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認為有諸多可能性🤜,那就只能且行且看。不必悲觀⚱️,只是說對目前出現的人工智能的問題有人類的擔憂,有助於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過程中製定一些倫理規約,要讓人工智能和人類的發展協調起來👩🏼🦰,不一定非要讓人工智能去符合人類,人類也不一定所有都對🏂🏿。
哲學除了是貓頭鷹和牛虻外🐦🔥,還是報春鳥
Q7、如果哲學仍然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關鍵🏄♂️,您認為在當前處境下哲學是否還有這樣的使命🤲🏼,或者說哲學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承擔這一使命?
A:我認為這一使命還是存在的🌼🧑🏼🔬。因為哲學不只是19世紀的黑格爾說的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在黃昏起飛。它也是一只牛虻⛔️,幫助人去尋找缺點🪆、尋找錯誤,讓人警醒💆🏼。
它還可以是一只報春鳥👩👧,提前對未來做預測或者反思。從預測的角度,並非完全是實有的科學🧑🎤🤩,也有可能是根據藝術🚶♀️➡️,也可能根據人類心智的想象👳🏻♀️。但這些不止是人類命運,而是整個藍色星球上的生命共同體的命運的關註,我們已經反思到人類要是把其他物種滅掉,那我們人類共同體也就完了。人類的反思在不斷往前走,以前說中國民族共同體🤦🏿♂️,或者某個社區的共同體,從小到大👃🏻,含義從淺變深,哲學就擔負著這樣的使命。
博士生論壇是一個很好的開闊視野的平臺,要能夠把握住人生的機遇
Q8、依據您對哲學的判斷👩🏼💼,您對我們這樣的碩博生從事研究有什麽建議呢🤾🏽♂️?以及對博士生論壇有什麽建議🧖🏼♀️🧑🦽?
A🏊🏼♂️:提供一個過來者的經驗吧。首先要聽導師的話,導師的意見很重要🚫,他們是過來人,會提供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果有自己的一些獨立的意見也要和導師商量👩🏼,商量著來做。其次,要多讀書🎀,尤其是自己本專業的書。然後要做到專博合一,專精的功夫要拿出八到九🧜,博也要讀相鄰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
博士生論壇也是一個很好的開闊視野的平臺。但是這個就不是個人所為了,每個學校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來請一些人來做講座。如果你能夠把握好機遇,聽到一些自己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東西🛳,就會對自己的發展有很好的啟示。
我是北師大78屆物理學專業的🛀🏻,在82年有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去聽一個講座。當時我們物理系有一個老師從比利時普利高津回來做一個講座,普利高津是做自組織和耗散結構的。我在講座上給這個老師提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帶有點哲學的味道⛴。我旁邊坐的老師恰好就是我後來的碩士導師,他看我提了這個問題就問了我一些相關的情況,就鼓勵我考他的研究生,後來我就考上了。我的導師也是當時國內非常著名的做自組織哲學的專家。跟著我的導師🩰,我就進入到了這個領域🥚,這就是人生際遇。這是你之前根本想不到的,是一個生成的過程,但這些過程一旦塑造完成🙍🏻♀️,就改變不了了。
如果你是做宗教學研究的,以後想去做計算機👱🏻♂️,和你本科背景毫無關系🐐,可能就根本無法做🏄🏻♂️。從毫無目標,到有專業方向🪲,好像越來越窄🤹♂️,但是越來越窄就說明你越來越專深了。專深的過程通過博的方式,還能對相鄰的領域,比如基督教、天主教等領會更多。碩士可能是很小的題目🙋,比如基督教的某一個理論,那博士或者未來的工作可能在和宗教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有更大的發展。
就像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一樣🏄🏿♀️,從世俗世界通過一個極窄的洞,突然打開了一個世外桃源🔜。等於說👨🏽🌾,你要經過一個瓶頸🛠,如果你研究得好了,就會越來越開🦔。所以🧑🏽✈️👨🏻⚖️,博士生論壇是能夠了解世界、了解不同領域的非常好的平臺👈🏼。
我的一個同學是上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我們是一個宿舍的。他當時就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講座有一句話啟發了你🧼⏺,這個講座都是值得聽的。但是你去之前是不知道的🚬,去了之後認真聽的話就會有很多啟發。關鍵不在乎形式本身🙋🏿🙎🏻,而是怎麽利用這個形式📭🧑🏽🎄,從而達到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