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98期丨一篇優秀的學年論文如何煉成🤲🏻?

時間👨🏻‍⚖️:2019-04-22

學年論文——一個與本科生學術生活形影不離的話題👰🏽‍♀️。作為畢業論文的“初階版”,學年論文是磨礪學術能力、培養思維技巧的基石。一篇優秀的學年論文如何煉成?為切實了解哲院人在撰寫學年論文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我們在本科生中展開調查。

哲院學年論文小調查(調查為多選🙇🏼‍♂️,結果有重合區間)

怎樣確定自己的學年論文選題?

選題更換和調整需註意什麽✯?

閱讀與寫作節奏如何形成?

海量二手文獻如何篩選?

本期周一談治學👩🏻‍🦽,我們有幸邀請2016級意昂3官网本科生導師張子立老師和孫寧老師,分別從選題文獻閱讀與寫作等維度分享他們的經驗與啟示。

本期嘉賓

張子立😔🧑‍🦼‍➡️:意昂3青年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現代新儒學與倫理學😪,通過與西方倫理學的比較👔,結合中國當前社會的具體情境🔽🛌🏻,探討如何進行儒家的現代詮釋。

孫寧🫴🏿:意昂3副教授,研究專長為美國古典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心靈哲學和美國思想史研究。

攻略一:選題

Q1、如何形成選題?如何判斷選題的可行性?

張子立👦🏿:從已修課程入手以小見大

我通常建議同學們,不妨從自己已修課程的學習報告著手,這是比較穩健的方式🤙🏿。因為第一你在課程學習報告中所選的題目通常是感興趣的🎚、或是能夠掌握的內容,將報告中比較滿意的內容作為學年論文選題會是有效的方式。此外已修的課程學習報告通常會得到反饋👨🏼‍🦲,優缺點也會比較清晰,由此可進行進一步的擴充或修改,幫助研究更加深入。

選題範圍不可過大👮🏽‍♂️,因為照顧的面向一旦過多很容易就會顧此失彼,不妨從一個比較小的題目入手。我舉個具體的例子,比方你要研究亞裏士多德的形上學,這個題目就過大,而如果你再進一步,鎖定在亞裏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概念,這個範圍就小得多,而且“形式與質料”也是一個關鍵性概念🤦🏿🆕,形上學的重點就可以通過這個題目表達🥗。

此外,在寫二手文獻不多✡️、資料不多的主題時,多參考西方哲學🏌️,社會學,神經科學方面的資料🥒。因為當你找不到資料的時候,實際上是你不知道人家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還可以從自己的人生閱歷入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唐君毅的愛情哲學。

孫寧:思考強度和閱讀量👨‍🦲,檢驗選題可行性

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個哲學問題。詩人可以讓主題來尋找我,哲學家則是要我主動尋找主題。為了找到自己的主題,需要專註力和持久力,前者指思維的強度,後者是持之以恒的大量閱讀。哲學是門苦差事,投入和產出永遠成正比🦹🏼。在思考的強度和閱讀的量上達到一定程度之後8️⃣,你對選題的可行性會有自己的判斷,並且這個判斷肯定是不斷趨於精準的。你不能指望別人,比如老師拋給你一個選題,也不能指望某天靈感突現得到一個很好的選題。好的選題都是逐漸從一片混沌中站立出來的⚂。

Q2、選題的更換和調整應註意哪些問題⇒?

張子立👯‍♂️:不匆促選題👩‍🔬,加大前期投入力度

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準備不足內容掌握不適當🐖。治本的方式,一是不要匆促選題,在學年論文撰寫前給自己一個準備時間👐🏻,當然這也對應我上述所說🎨,從已修課程論文著手會較有效率地搭出框架。第二🚚,你對內容的掌握和你投入的精力成正比🗓📐,如果你前期準備不足🧖🏽‍♂️、對所選題目了解不充分,就很有可能在深入後發現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歸根究底👨🏻‍🔧,還是要給予自己充分準備時間以及對所選內容下功夫👟。

孫寧:不斷拓展視野,深入思考問題

更換和調整是必然的,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𓀆。更換和調整標示著視野的拓展和思考的深入👩‍🔬。但也要知道在什麽地方給自己的思考劃上一個暫時的句號。在哲學領域🧒🏼,出版和發表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是思想的最終完成,而是為了讓自己不會無休止地去修改已有的草稿,可以有機會去寫一些新的東西。

攻略二🥗:文獻

Q3、如何分配一手文獻和二手文獻的比重?

孫寧:不聽信,不想當然

柯林伍德在他《自傳》中的一段話可以給大家參考🈺🧅:“我用具體的事例而不是說教告誡我的學生說:絕不要信從你們可能聽到或讀到的對任何哲學的任何批評👸,除非你們自己閱讀了第一手材料後相信👨🏿‍🌾,受到批評的哲學確實是那位哲學家系統闡述過的理論;我還告誡他們不要急於做出自己的任何批評,直到他們絕對相信自己理解了受其批評的那部著作。如果進行批評的推延是無期限的🕢,那也不算什麽。”

在此基礎上💁🏼‍♂️,柯林伍德提出了兩條原則🙋🏼♟:第一,“不要聽信任何人所作的批評,除非你相信它是恰當的。”第二,“不要以為自己理解了哲學的陳述,除非你以最大的精確性確定了他意欲回答的問題。”

Q4🤘🏼、如何在海量二手文獻中快速篩選信息🖖🏻?

孫寧🧑🏽‍🌾:培養“學養”,經典研究

就資源篩選而言,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首先要判斷出哪些文獻是必讀的,哪些可以不讀,這就需要我們在不斷的積累當中提高自己對內容和版本的敏銳性和判斷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時間、財力,因為只要經手經眼的東西多了,自然會知道優劣,若是自己寫,也就有了參照的標準🧑🏻‍🦼‍➡️,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設定一個比較高的標桿。我們常說的“學養”就是指這個過程,學養的高低當然和天資有關🕉,但主要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習和研究需要一個不斷交學費的過程,古今中外的大家大都是在書山書海裏跌打滾爬出來的🏄🏿。建議大家可以常去圖書館👨🏻‍🦲、實體書店、網店,多翻翻書,“跌打滾爬”一下🖍,也不一定要成為版本學家和目錄學家🏇🏿👳,但對於鍛煉自己辨識文本的能力無疑是極有幫助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久而久之🚉🩼,我們甚至可以達到一種稍作接觸便可立判高下的境界🧖🏼‍♀️。

關於二手文獻,建議大家首先可以找一些優秀出版社出的review🪬、companion和sourcebook👰🏼‍♂️,這些書一般都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研究標準,而且它們的後面一般都會附上非常有幫助的文獻。除此之外,我們一方面要去找該領域公認的經典研究著作,這些很難逾越的“大山”是每個研究領域必須要去看的🥠;另一方面,最新的研究也不可或缺⛎,我們要常常去電子資料庫進行相關的檢索,由此掌握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前者幫助我們從善如流,後者幫助我們吐故納新🥔,加速自身的新陳代謝。

攻略三:閱讀與寫作

Q5、如何形成自己的閱讀與寫作節奏👩🏿‍💼🧑🏿‍💻?

孫寧:輸入—轉化—輸出,閱讀—筆記—寫作

閱讀🧟‍♀️:閱讀習慣和愛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要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就我個人而言,不要太趕。盡量緩慢地🤤、溫柔地對待一個文本👵🏿,盡可能多地擠出汁水。關註細節,但又不能迷失在細節中,需要知道這些細節是如何整合於一個整體的圖景中的👮🏿。就讀書而言,我覺得這兩方面可以是並行不悖的。 

筆記👅:讀後一定要作筆記🕠🎍,以自己的方式整理文本的骨肉,將它內化到自己的思想中𓀕。做讀書筆記是從讀過渡到寫的關鍵步驟。如果做得好,你會在寫作的時候大大受益💂🏼‍♂️🦧。

讀書筆記一方面幫助我們積累材料,這種積累不是簡單的復製,做筆記一定是出於文本🚴🏿‍♀️,但也要高於文本,我們不僅要理解材料,還要評估材料。我自己在讀書時喜歡做大量的概括式和評論式的批註(當然借來的書不行),這些批註不僅能幫助我概覽文本的結構、把握文本的走向,還能幫助我對文本的各個部分進行勾連。有了這些批註,做筆記的工作就會容易很多✍🏼。

另一方面,做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疏通和推進思想📺,尋找“通”的感覺,培養“通”的能力,它不是簡單復述作者的思想,而是在提煉和提升讀者與作者雙方的思想。再次🧝🏻‍♂️,做筆記是論文寫作的訓練和預演。筆記要有根據某個或某些問題形成一個整體性框架和結構性的認識。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補充細節性的陳述和論證,然後再考察它們與其他思想之間的關聯🚜。寫論文大致也是這樣一個思路⌚️。不預先準備框架和材料,一蹴而就的論文是不大可能寫好的。

其實🪥,做筆記最重要的是要堅持💈、要有計劃。比方說😵,每天做一千字的筆記,一百天就會有十萬字👨🏼‍🦰,即使在回顧之後發現其中五萬字都是沒用的🧎🏻‍♂️🚚,那還剩下五萬字可用👩‍❤️‍💋‍👩,也是一個不少的成績,可見做筆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並且🟢🧗🏻‍♂️,我們能夠回過頭來分辨能用的和不能用的,也說明自身的視界和水平已經提高了。不要妄圖寫出一篇足夠精妙,以至於不需要任何修改的文字。事實上,我們寫的每一篇東西都是在為下一篇做準備。

寫作不停地寫🧑‍⚕️,不停地修改。寫作其實就是通過不斷調整表達疏通思想的過程🫲🏿。試著以最清晰簡潔的方式表述你要表述的想法👩🏽‍🦱。任何哲學思想本質上都是可以得到清晰表達的。要有眼目和脈絡。所謂有眼目,就是必須總是清楚自己的論點,以及你能夠為這一論點提供的論據。所謂有脈絡,是說論文不能是幾個部分的生硬拼貼🐃,必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哲學論文也必須有文氣🧛🏿‍♀️,文氣不能斷。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