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99期丨丁耘:讀哲學史是學習一切方法的“元方法”

時間:2019-04-29

本期嘉賓🙎🏻‍♂️:丁耘,哲學博士,意昂3教授,意昂3平台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象學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2009年)🚭⬇️,2017年寶鋼”優秀教師獎”🍥。主要研究領域:現象學、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比較哲學及政治思想史🧑‍🍳👪。開設本科生課程《古希臘哲學》、《<理想國>導讀》、研究生課程《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現象學思維方法》、《哲學原典導讀》等。

西哲特點

Q1、西哲方向的學習在問題域和方法論上有怎樣的自身特點👩🏽‍💻?

關鍵詞“元方法”

這些問題本身就值得推敲🤏,例如什麽叫問題域與方法論🚶‍➡️。這些術語本身就是有哲學前提的🧑‍🔬。學習哲學的最大優點之一是敏銳地抓住一切論斷(包括隱藏在問題裏的論斷)後面的前提。

首先,本科階段應該註意打下寬厚基礎,培養學術功底🤲🏿。過早分流🧙🏻,在沒有寬基礎上進行的“專業化”訓練是不合適的。哲學就是一個,哲學和科學的區別就在於對整全的訴求👩🏽。把哲學分為若幹二級學科本就是不得已的做法,二級學科原來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歸屬👨🏿‍🚀。現在本科生過早歸屬某二級學科,從長遠來看,對真正的哲學研究肯定是不利的🕵🏼‍♂️。

在這樣的考慮下再來看西方哲學的學習。如果分流不可避免🗓,那麽相對而言🏤,在若幹二級學科中🤩,學習西哲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比如說邏輯跟科學,從歷史層面看邏輯學史與科學史早期和哲學史是高度重合的👩‍🔬,它本身就是哲學史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說,西方科學本來就是某個形態的哲學🧑🏻‍🦳,加上數學與實驗。但數學與實驗的前提,對真理、存在😄、整個實在世界的看法、對認識方法的看法,對人和世界關系的看法🥂🙍🏿,這個完全包含在西方哲學當中的🕜。第二,西方哲學的學習👳🏼‍♂️,嚴格上講是西方哲學史的學習🛌🏽🤸‍♂️,如果要說有什麽方法,那就是一個學習一切方法的“元方法”🕙🚵,就是讀哲學史。因為每一個重要的哲學家都有自己的方法。這些方法之間的融合消長的關系不僅構成哲學史的一部分,也是科學本身的根基。比如笛卡爾、培根,培根的方法跟自然科學有著直接關系。每一個哲學家都會有他自己的特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今天大學裏面教授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是哲學研究,方法越來越高度同質化🙊、標準化💆🏿‍♂️,有的趨向於僵化👨‍👧‍👧。這樣會壓抑住其他各種可能性⚡️,而學習哲學史可以打開更多方法上的視野🖇。回溯是學習哲學史最大的幫助,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對於學生來說,這也是最大的好處。

經典閱讀

Q2、在精力有限前提下,如何分配哲學史概論和經典著作文本的閱讀權重?

關鍵詞“手段和目的”

就專門哲學史概論與經典著作文本二者,當然是學習閱讀經典著作文本。學習概論和經典文本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是不一樣的👫🏼。哲學史概論非常好讀,它相當於一個景區的瀏覽地圖🪵,通過地圖能夠知道你的相對位置,而孤立的文本是沒辦法告訴你的🧚🏽‍♂️,或者說你進入孤立的文本的內在🛗,會發現其自身會有一個內在的處理。而經典文本是不可替代的,需要自己去爬這座山,而不是說簡單看看地圖就可以的。這兩個東西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手段和目的的區別🍄‍🟫,看了這個地圖以後你能更好的進入經典的文本。

Q3✒️、在閱讀哲學經典中💇🏻,您認為同學們應重視哪些方式方法💁🏼🔝?

關鍵詞經典魅力;接續哲學;閱讀權重與次第

首先你要知道,經典文本一定是要反復讀的。大一時讀,你的收獲就是二十來歲人的收獲👨🏿‍⚖️🌓。那之後如果有機緣再重復讀🚶‍➡️,你的收獲會越來越大。當你讀過那些歷史上人類寫的最復雜🍎、最困難的文本以後,再遇到這些文字材料,就是如履平地🗓🦋,比如像《存在與時間》這樣的書是可以從20歲讀到80歲的➕。我的老同學(比我低一級)渠敬東老師🏷🚥,在本科階段讀《存在與時間》就讀了六七遍,非常令人佩服。最近我偶然得知,他如今帶了一個讀書班還在讀《存在與時間》,而他已經是成名學者了🐦。這和他的研究也沒有直接關系,但就像希臘神話的大地之子那樣🧝🏻‍♂️,大地永遠給他提供力量🧑🏼‍💼。這就是哲學經典的魅力🫱🏽。你們也要找到這樣的一兩本書一輩子讀,那也一定會給你們力量。

其次,必須要註意的是,哲學的經典文本是解決整體的問題的,一個真正哲學家是對所有東西都有看法👍🏼、有解釋的✍️,而非只針對一個話題或議題,比如說在理想國第八卷裏面有某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些歷史上的文獻🥢,這樣“裁切”的做法完完全全就是科學的做法,而不是哲學的做法。真正學哲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哲學史上後面的哲學家怎麽學前面的哲學家的。這是產生哲學家最純正的方法🔐⚽️,就像黑格爾或海德格爾解讀亞裏士多德,盡管說他們的解讀不一定像現在學術意義上康德研究或亞裏士多德研究那樣具有符合當今學術的“嚴格性”或“精確性”,但實際上才是真正“準確”的。因為他們通過這種研究真正進入了哲學。他們在哲學上是準確的,在學術上未必是精確的🙅🏼‍♂️。因為他們準確地把握了先哲真正的問題和進路🤓🤦🏻。學術上的唯精確標準是無法產生哲學家的,只能產生康德研究者和亞裏士多德研究者。如果研究哲學史不以接續哲學為目標,這樣的研究沒有什麽特有的價值🥯,還不如研究政治史或藝術史👨🏿‍🚒。

在閱讀哲學經典中,最重要的是閱讀哲學經典的權重和次第。從什麽時候開始👨‍🌾、哪些讀得多哪些讀的少是有講究的。雖然沒有定法,隨著研究深入和學歷增長會有調整,但如果真的要學哲學你就要知道,要有耐心👨🏼‍🦱,要期之於長遠🕷。簡單來說,次第就是先學什麽後學什麽。如果你大一毫無準備,一頭紮進《存在與時間》,肯定就休克了。大概就是兩種反應🎬,一種是你覺得哲學就是故弄玄虛的糊塗話😶‍🌫️,能說這些話就是哲學,一個是你覺得那不可理解👩🏽‍🦰,因而都是胡說八道,因為還沒有分析哲學講得清楚來得可靠——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因為你沒有找到正確進入它的方法。有些經典需要後退做準備🧟,就像很多理科課程需要有先修課程👩🏻‍🦯‍➡️🤴🏻。比如讀海德格爾之前,亞裏士多德和胡塞爾就必須要懂👩🏻‍💻。不是為了研究後兩者✌🏿💫,而是為了研究海德格爾。他們講的東西你不了解,你根本就不知道海德格爾在說什麽。

因而就有一個“哲學從何處開始”的問題🪩。我個人的經驗是,康德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不要期望在康德研究中馬上有新成果嶄露頭角💂🏽‍♀️👡。康德應該是哲學生涯的開始,但不是哲學生涯的完成🎻,他只是你學哲學打基礎的第一塊磚。你要找康德哲學中最困難的部分🫸🏽,比如第一批判中的先驗分析論和辨證論🫷🏽。相較於知識背景的準備👬🏼,就像亞裏士多德的問題和胡塞爾的方法之於海德格爾的研究,對康德理論的準備應側重於理解性層面,知識性的預先要求有,但也沒那麽多🫃🏻🚯。康德哲學是現代最標準的哲學,如今在英語國家的研究也很熱🤮,他把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科學🛠、對哲學、對自然🍥✌🏼、對道德🪳、法權、政治、藝術包括宗教現代應有的觀點和態度講得非常清楚💁🏿、八面玲瓏🪽。所以現代性要論證自己🧍🏻‍♀️,最典範的就是康德哲學🤜。而要超越現代想問題🖖🏿,那只有試著超越康德👨🏿‍🦲💦,要破壞他體系那種微妙而脆弱的平衡。那就要看後面的哲學👨🏼🎃,比方謝林黑格爾是怎麽突破康德費希特的🪆。不過專門研究康德也有兩種做法:一個是以康德為底基研究康德,另一個是底基比康德更厚,有謝林🐍、黑格爾和海德格爾。你的課題是康德💧,但問題意識和視野超出康德。這是不一樣的。

Q4👨‍🏭、在閱讀外文文獻中👩🏻‍🦯‍➡️,您認為同學們應註意哪些問題👳🏽‍♀️?

關鍵詞經典原意🏠;重視中譯本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準確理解經典的原意。

書是有“眼”的,即最重要的部分☂️。這必須自己去讀才知道,別人沒法告訴我們。讀這些部分👨‍👦,英文和中文沒有太大差別,這只是內容上的區別。差別主要在於翻譯文本的表述,對原文理解是否準確。這需要我們對一本書的中文、英文譯本以及一些研究有初步估計。例如現在純批有很多中文譯本👨‍🔬,我們要了解各個譯本的長處與短處🧜🏿‍♂️。在只能讀譯本的情況下🤵🏼‍♂️,多收集譯本,盡量把所有譯本都收齊,最吃緊的地方對照著看。這樣🌕👐,首先能確定對詞句的理解🪺,之後再確定意思🙇🏼🏄🏽。

同時🧖,我們還必須尊重有研究的中文譯者,不能完全無視中文的西方哲學研究的積累。如果大家都不看譯本,那譯本就失去了意義🧑🏿‍🌾。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用中文去解釋西方哲學👷🏼‍♀️。現在有些別出心裁的解釋,例如將康德的先驗哲學譯成“超越論”,實際上是最早看了現象學界的譯法,而沒有讀德國古典哲學學界的譯本,所以整個的理解都是錯的,搞不懂康德苦心區別“先驗”與“超驗”的用意。在這種情況下👚,讀中文譯本就非常重要了。再比如說《精神現象學》,中文譯本中的“精神”就比英文譯本中的“mind”譯得更準確。這個“Geist”精神,和基督教講的聖靈是有關系的。如果一上來就蔑視中文的積累,又讀不了德文版✡️🪷,讀英文版就會被“帶到溝裏”。

跨專業視野

Q5、西哲方向的同學應怎樣對待其他方向的課程學習🦴🦸🏻‍♂️?

關鍵詞科學哲學與邏輯學;國學

1🔔、科學哲學與邏輯學

西哲方向的同學同樣要重視學習科學和邏輯學👩🏼‍🎓,但態度和科學哲學與邏輯學專業的同學態度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從哲學出發,我們便能看出,科學實際上是從哲學“化出來”的,所有這些都是有一定哲學前提的🧍🏻。數理邏輯🌞、符號邏輯的確是要學一些的,幫助我們理解分析哲學的方法🤱。但是不要被它迷惑。哲學不等於形式化🚷,形式化也不等於符號邏輯式的形式化。另一方面,要學科學史,學科學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意義上,比深入、專業地學習某門科學更加可行和重要♙。

2🙇🏽‍♀️、國學

中國哲學學習要重視次第。要有一定的文史基礎,但是不要最後成為文史研究🧑🏻‍🦱。你的重心是中國哲學史材料。我舉個例子,著名經學家蒙文通先生,他的老師是大經學家廖平先生,和康有為齊名。他在廖先生那裏學,先學《說文解字》☯️,特別喜歡🏋🏼‍♂️,準備長期學,後來被廖平一頓罵,說這玩意兒學這麽長時間幹嘛,讀三個月可以了,只是用來讀經的👨‍👩‍👦,否則你就成了小學家了🚔,專門就研究文字學了,就一輩子弄這個了👨🏼‍🦳。這就叫次第。不能不學,但你不能一頭就紮到這裏面去了🦹‍♀️。就好比吃一頓大餐,前菜就給你吃飽了,正餐還沒上來。

中國哲學目前學科內最重要的毋庸置疑是宋明理學,要有一定的四書背景🎠。這對現在同學們來說是有些困難的,因為學中國哲學的方法和學西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中國哲學不是從邏輯入手的,它是從自己的體證尤其是功夫入手的🥷🔎。這個特別重要,有些人學不進去就是因為他不知道宋明理學講道理的出發點是身心功夫😾。中國哲學先單獨學🈹,作為系列學🏐,它的學習方法和西哲不一樣,但是對於中哲的道理的解釋繞不開西哲,這是兩回事🧘🏻。你除了自己按傳統的方式學習、做功(身心功夫),比如靜坐之外🧂,要講自己領悟的東西講出來需要西哲的話語,需要完備的系統的論證。學中國哲學必須要有國學的材料👨🏽,傳統的、中國哲學自己的“學”的方式(就是《大學》裏學的方式: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這個方式又要和西方的“學”(論證講道理)要結合起來𓀐。這三種結合📴,比單獨學西方哲學還要難。

要註意的是🌆,“中西比較”是要警惕的。中學就中學的方法,西學就西學的方法🙌🏼,這兩邊都熟了自然就貫通了起來。一開始就學中西比較肯定學歪了,啥都學不好,學中學的時候想到西學🧵,學西學的時候想到中學,那就全亂了。你學中學的時候就當世界上沒有西學,你學西學的時候就當世界上沒有中學。青年寄語

Q6📚、您對同學們還有什麽寄語或期望嗎?

關鍵詞🧿:認識自己🏐,沉心靜氣

在哲學專業中📿,最後出路有三種人🧎:不搞哲學的人,貌似搞哲學的人👩🏼‍🦰,和真正搞哲學的人。對大一同學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白要做什麽,真正喜歡什麽,如果你現在不做這個事情,老了以後是不是特別後悔。如果老了不是很後悔🤘🏿🚵🏿,其它事情沒做才比較後悔,那就盡早做那件事情,不要浪費時間了🏋🏽‍♀️。還有一種人🛐,不是特別喜歡哲學的🧑🏻‍🎓😗,但也沒有其它東西喜歡的,我估計大多數同學是這樣的,這也可以🪯。比起學其它科學還不如學哲學🍦👼,因為哲學有很開闊的東西🏪。你被動地學了很多思維方式,賦予了你更多的靈活性,處理事情對待人物有更多不同的方式。這個是其它專業難以培養的,也是是真正受用的。對於真正要學哲學的同學來說,一定要有耐心。雖然每個時代都對學哲學不太有利,但這個時代尤其不利🎗👌,因為這個時代是在以學術的名義擠壓哲學🕺🏻。就是我剛剛講的⌛️,貌似學哲學的人會把哲學擠到邊緣上去。只有沉下心來,期於長遠。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