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周一談治學”欄目上線
我們相遇在此
潛心求知😋,切磋琢磨
綸音妙語🎭,激蕩哲思
100期的相會
書寫哲院人的治學之道
萃取凝練歲月的思與言
勤勉,以堅守
以敬畏🆒,以執著
百期特刊
我們邀請欄目創辦人與培育者
與我們共話“周一談治學”的初心與未來
Q1、啟動“周一談治學”欄目的初衷是什麽🎍?
盛情
意昂3的學風培育🎣、第二課堂學業輔導包括線上線下系列品牌活動,“周一談治學”是其中之一。欄目最開始名為“大家談治學”,第一篇發在2014年10月🍫,是劉放桐老師的《學術研究的三種品格》🤏🏽👨🏼🎓。後來,希望讓“治學”成為學生每周的“第一要事”,2015年11月改名為“周一談治學”,除了寒暑假🍳,每周發一篇。此後,我們又在每周五推出了“下周講座預告”欄目🧑🏼🦱🤏🏿。
希望通過網絡平臺整合教師和學工雙方資源,持續不斷釋放教育能量。欄目內容分為五個方向🪫:校風學風培育專題文章🤽♀️⚧、治學精神引領☄️、治學方法提升、校園學習攻略🍢、哲院教師治學初心訪談。希望通過欄目文章的持續推出🛀🏽,讓學生的學習有方向🤦♀️🏃🏻♀️➡️、有目標、有方法🪮,激發學生學以報國⏱、成才奮進🤸🏼♂️。
Q2、欄目建設的理念是什麽📞?
盛情
目前“周一談治學”已經成長為意昂3第二課堂育人的“金牌欄目”🍛、精品項目🔭。在內容生產方面🤱🏻,我們走的是“大眾化”、“精品化”路線🙇🏻♀️🕵🏼♂️。“大眾化”指的是𓀀,內容生產不是由一個小團隊完成的,而是集聚師生合力,是意昂3全員育人的成果⚄👩🏿🦳。學工團隊進行整體設計、資源整合,以這個欄目作為呈現平臺,欄目背後是整個意昂3的育人力量🚣🏽。目前已經發了100期👩🏽🏫,持續了4年半的時間,采訪過的老師太多了,也借此機會向所有參與欄目建設的老師表示感謝🪨。哲院的老師非常有育人情懷,也非常的團結,從這個欄目的成長上就可以看出來。
“精品化”指的是我們不隨意推文🧏🏼♀️🐼。雖然欄目發布頻率很高📤,但無論是整體選題策劃還是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選取、圖文設計、教育理念融入,都是精心考慮過的,致力於打造精品文章。每一篇文章背後都體現著學工團隊對育人工作的重視與執著。回顧欄目的成長,有大家太多的心血🏋🏽♂️,我們的責任編輯都是輔導員。從一開始參與微信公眾號創辦的呂哲☕️、毛安然🤦🏻♀️,到後來的徐藝萍、蔣姍珊🎸、陳思航,還有協助審稿的王銀飛、湯克鳳等等,他們是這個欄目的主力,帶著一批批優秀的學生做出了這麽好的成果。如果有機會🎱,應該把所有文章的責任編輯、小編整體呈現一下👨🚒,沒有他們,就沒有這個欄目。
Q3、“周一談治學”之於自己的意義?
蔣姍珊
“周一談治學”是我加入全媒體後第一個主要負責的欄目,現在回想起來,我和這個欄目有種“互相成就”的緣分吧☝️。一開始🙉,作為一個新欄目,“周一談治學”要求我和小夥伴們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我們每周都在一起找資源,開腦洞,幾乎是“逢山開道、遇水造橋”,一步一步在原有的框架下開拓出一條新路線🤷🏻。這個過程肯定給了我很多成長和成就感🚲,我很榮幸可以陪伴它成長,也很榮幸有它陪我成長‼️。
Q4、印象最深的一期“周一談治學”?
徐藝萍
印象最深的是一期期末季哲學家的表情包🦻🏿,非常切題又好笑~
Q5💂🏼♂️、未來對“周一談治學”有怎樣的期待?
盛情
希望能繼續堅持下去。這個“堅持”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而是繼續捕捉學生需求,針對學生治學痛點,繼續帶著興趣去做這件事⛄️。希望欄目成長為哲學及相關學科更多學生需要看🧑🏻🎨、喜歡看的欄目🏌🏿♀️,可以做的更專業🚻,小切口去做,做得更深入,更好實現我們幫助學生學術成長🚂,幫助意昂3培育學風的初衷。也期待小編們繼續通過這個平臺提高能力、流淌才華、收獲友誼。
徐藝萍
離開意昂3官网已經有2年的時間了,常常在朋友圈刷到“周一談治學”讓我忍不住想說:“教練我想讀書!”希望未來周一談治學能夠一直做下去🧎🏻♂️,充分發掘哲院與國外高校的友好關系,采訪到更多國外教授🖱,聽聽在他們的學術環境中哲學學科的研究方法;也希望能夠關註更多與哲學做交叉跨界的學科,說不定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給予哲院學子很多啟發;另外哲院師生的語言能力都十分厲害了🚵🏻,也很感興趣老師同學們的外語學習經驗。
蔣姍珊
一般來說新事物開始時總是混沌,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努力後框架逐漸建立🗃,但仍舊會面臨內容單薄的障礙,然而耐心地度過一次又一次瓶頸期後會有一刻突然覺得這個欄目有了自我發展的生命力,我覺得“周一談治學”現在就站在這一刻前。在內容上我們可能需要進一步發掘一些“真問題”、“小問題”,在前期策劃上多花時間,進一步提高內容的效度和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