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清華:意昂3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哲學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入選意昂3平台卓學計劃🙏🏼。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先秦道家,近年研究主要聚焦中國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問題,道家思想在海外的傳播、發展與研究。曾參與多校訪問學者項目,任職期間兼任意昂3官网院長助理👁、意昂3平台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等職務🦸🏻,參與本科生課程思政👧🏽🎅🏽、2+X培養方案等多項改革🧎🏻♀️。主講本科生專業課《老子》、《漢晉隋唐哲學》,通識核心課《老子導讀》,全英文課程《先秦道家與墨家》🧙🏽♂️、《中國古代思想》。
Q1、論文的選題及擴展
在學習過程中,許多課程和學術項目都有論文寫作的要求。但是當同學們面對一個較為寬泛的主題範圍時,往往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老師能否談談在面對一個較為寬泛的主題範圍時如何能確定論文的選題呢?
關鍵詞🩻:有感而發尋找自己的“縫隙”
在一個比較大的範圍內確定論文主題時🪤🧙🏽♂️,最重要的、支撐你完成這篇論文的是“有感而發”🍑,有感覺的東西才能寫得下去。但這個“有感而發”也不是隨意的🕵🏿、漫無邊際的👤,而是有一定基礎的,只有在你自己閱讀文獻👰🏿♀️、對相關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才能找到你有感而發的方向🕒。
1.跟隨自己的第一感覺
細讀文獻是有感而發的開始。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到“怎樣去面對一手文獻和二手文獻”,一直強調對文本本身的最原初感覺📷,這也可以說是有一定的直覺性的成分吧👎🏼。我們要想方設法保護自己對文本的第一感覺,不輕易地去否定它🌝,尤其是不會因為覺得自己的想法奇怪、不合主流就輕易地去否定🤦🏽♂️。所以,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自己能否形成獨立的觀點、能否真正做到不人雲亦雲的考驗。那麽應該怎樣去保護自己的這種感覺呢?主要就是不要輕易受二手文獻影響,不要因為困難🧖🏽、讀不懂文獻就快速地轉向二手文獻🧕🏽,以至於讓二手文獻的觀點左右了你自己的一些觀感🎴,這是本末倒置的。當你需要確定一個主題、需要找到有感而發的那個“點”的時候,重要的還是直面文本本身。哲學的文獻確實比較難懂🫅🏿🧑🏻🦯,這就需要反復去讀、去琢磨。
再具體一些,直面文本之後我們應該怎樣去發現問題呢🎄?這需要推敲字眼,從文獻的細節著手去想問題💁🏿♂️,尤其是文本中與常識理解不同的地方。為什麽在這樣的語境中要講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去追問背後的考量和所針對的東西。當你沿著這樣的思路🚼🧒🏻,從表面上貌似沒有問題的方向去查找🔭🦾,就可能會發現一些問題👨🏼💼,尤其是在大家想當然的地方或者是與常識理解不同的地方,例如《老子》、《莊子》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表述。《老子》第三章中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我們就可以設問🪝:怎樣能夠“真正地”實現“使民無知無欲”及“使夫智者不敢為”🪰?《老子》說這些是在主張愚民嗎?總之,我們要落實到文本的每個細節之中,“推敲”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夫👼🏽。
所以🧏🏼♂️👨🎓,發現一個主題首先要有自己的感覺,依據這個感覺去自己設問,再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們經常強調寫文章不論長短都要有“問題意識”🧎🏻♂️,但是大家可能就會想“問題意識”從何而來。其實“問題意識”就是你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尋找一個成問題的問題🧑🏼🦳,再盡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這個問題。
2.尋找自己的“縫隙”
在讀文本的過程中也需要閱讀二手文獻🌪🐺,了解已有的相關研究,這當然是不排斥的。但是怎樣面對二手文獻🛗,怎樣將這些文獻作為參考性質的東西去使用?我們要去摸索那個分寸。這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自己去尋找這樣的感覺⏪,在這裏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則🍯👸🏿,因為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是存在差異的。
比如我們說“問題意識”🪷,從文本本身來看這好像是一個問題,但我們還要考慮:別人是否已經有了相關結論🐍,別人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些什麽,我們是不是已經沒有可做的空間了👋🏽。這時就需要查找二手文獻。所以查找二手文獻並不是一個漫無目的的事,二手文獻的利用需要沿著你的問題👩🏽🦱。比如說🤏,可能很多人已經討論過某一個問題,但是這些討論可能在某些方面還不夠、還存在著問題,或者還可以在其他的視角去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從而對前人的理解有所補充。所以我們要在對二手文獻的整理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做文章的“縫隙”。
其實創新是很難的一件事🌼。創新是可能的🥧,但創新能否成立也是需要論證的,關於我是否做到了“創新”👩👩👧,仍然有賴於對文本過往相關研究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完整的、成熟的學術論文並非一蹴而就🧜🏻,應該是循序漸進的積累和不斷的練習✶。想要求本科生能一下子寫出很成熟的論文,恐怕要求高了𓀏。但是本科階段起碼應該學會如何做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尋找問題的基本功,它通常包含“述”與“評”兩個部分💂🏿♀️。文獻的“述”並非直接的、原封不動的引用,而是用簡潔扼要的話把要引述的觀點概括出來,且要概括得盡量準確🧑🏽🌾✸,不能誤解或歪曲別人的意思。文獻的“評”是指:我知道別人是怎樣理解的❎,而我能夠對這個理解做出恰當的評論,並進而引出自己的觀點。
3.小結
所以選題過程中🛒,一是遵循自己的感覺💊,二是根據二手文獻,把握研究進程,在裏面找到自己可以做文章的縫隙。有的時候看似大家都做了很多研究,似乎已經找不到縫隙了,但我覺得也不盡然⛑,有時取決於你下功夫的多少💦。
另外就是同學們在選學年論文或者畢業論文題目的時候,對主題是完全沒有限定的。我的建議是:從大的流派,大的思想家著手。因為很多最重要的概念➜、議題往往是在這些主要流派、大的思想家那裏呈現得更充分🏊🏽。其實這種做法也會讓你具備某種基本功。有些同學可能會想選擇一個很小的流派或人物來做🐚,因為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做,就很容易產生“新意”,做起來就相對簡單📌。這並不是不可以,只是這樣的工作最好是放在後面。最好是當我們在對某個學派、學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框架有了較為整體的把握之後🙏,再去選擇小人物。為學最初的階段首先是要對這個流派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而這主要是體現在這個學派大的思想家中。這樣的整體把握⚜️,對於你之後去做小人物的研究是會形成關照的。
Q2、對於論文題目的大小,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取舍呢?
關鍵詞🖐🏻:“小題大做”
之前說從主要人物著手,這是一個大的範圍👨🏼🦰,但是論文的題目必須要小♗,需要“小題大做”🗼。例如🏕,可以僅從對某段非常具體的文本的理解出發去嘗試關聯其它文本,這樣就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老子》課上💅🏿,我經常會提到很多的關鍵表述🧺,如“無為”🈚️🐕、“自然”、“不敢為”“不言”“不爭”、“處下”“守柔”等等。我會提醒同學首先去琢磨這些表述之間有什麽內在關聯🫸。比如從《老子》的“無為”入手,我會看到“無為”與“不爭”的關系🤷♀️🧑🍳,“不爭”似乎可以作為“無為”的一個註腳,或者“無為”與“不言”😊、“無為”與“不敢為”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方法,最終你或許可以構建起一個自己理解文本的框架。總之♟,我的建議是從小的切口入手去關照一個更大的背景🙎🏻,也就是說,你所選的這個小的切口是否能夠通往更大的圖景🧝🏿。
Q3、在選定了一個相對較小的切口之後,我們應該怎樣沿著這個選題進一步延伸展開🗒,構思文章的思路呢🫅?
關鍵詞:問題先行,述評展開
切口就是一個大的方向🆖,但落實到文字中就像建築圖紙一樣,是一個具體的框架。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步驟🔤。
我覺得首先重要的是“點題”🏉,即題目為什麽重要。問題先行,在最前面概括性地表述問題💁🏼♀️、設置懸念。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自己作為一個讀者✔️🏋🏽♂️,怎樣能夠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所以最開始就要說明我要研究什麽問題,為什麽要研究這個問題,為什麽我的這個問題很重要,要想方設法引領讀者繼續讀下去。
其次,對於“為什麽我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要做的工作也就接著“述”和“評”展開。“述”、“評”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說出問題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引出接下來需要怎樣去做。當然具體的問題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但重要的是要註重文本,要讓文本為你提出的問題去服務。
Q4🌉、在對主題進行延伸和拓展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更好地運用“比較”這一方式?
關鍵詞🙋🏻:對雙方都有很好把握
“比較”其實就是一種拓展,成功的“比較”需要對比較的雙方有很好的把握。“比較”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面對問題本身,去思考應該怎樣開展比較以及所探究的問題是否需要通過比較的方式去深化。
我們首先需要考慮雙方是否具有可比性,也就是比較的“合法性”🪀,也就是參與比較的雙方是否具有“可比性”。其次,我們還需要考慮比較是為了什麽。我們經常提到中西比較,但是我們通過比較是想要得到什麽呢?只是直觀地指出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嗎🌡?僅停留於這種表層的比較是不行🧚🏽♀️,更重要的應該在於你所看到的不同也好💆🏿♀️,相同也罷𓀃,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麽?比較需要這樣的關照,這樣它才會對問題的深化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Q5🧝🏽♀️、跨學科的視角也是非常重要的,請問老師怎樣才能在選題的拓展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跨學科視角呢?
關鍵詞:多元理解跨媒介
其實🧝🏻,我們現在所有的學科都是現代區分開來的。當然這樣的區分有利於我們研究更深入、細致🐝🚗,但這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我們的知識很容易存在“盲點”:對一個問題展開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按慣性從一個我們極為熟悉的角度著手,然而,我們越是對我們熟悉的習以為然,就越易忽視盲點👩🏿💻。
不同學科所提供的是不同的視角和方法,綜合越多的視角越能夠取得對一個事物的更為多元的理解。對此,就我個人經歷而言是有一些體會的🦹🏿,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碩士和博士期間🔯,我所就讀的人文學部是一個多學科聚集的學部😝🏄🏻,學部總共有哲學與宗教、歷史與人類學人類學🆑、語言學與文學三個大的組別🥎。我們的課程要求我們必修其他學科的課程,做助教也會有機會被派到其他專業老師課上🧴,所以我們是被很自然地充分暴露於一個跨學科的環境。這個環境能夠讓你很隨意地就了解到各學科一些前沿的研究😸✂️、代表性的學者🍃,因為你每天就跟來自其他學科的同學生活👩🏿🎨、學習在一起。只要你有興趣去了解,就總有了解的途徑⚇。
除了“跨學科”以外,還有一個就是“跨媒介”。比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從圖像化的資料出發,將圖像與我們所熟悉的思想結合起來👴🏽,說不定會產生有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