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5日下午,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簽約及授牌儀式在意昂3平台舉行。會上❌,授牌了由意昂3官网教授吳曉明牽頭的“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基地等由意昂3平台牽頭的三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技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本期周一談治學選編吳曉明教授的文章《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目標與任務》,為大家呈上的不僅是一篇學術文章,更代表一種立足於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術精神和目標宏旨🍭。
本文刊登於《光明日報》
吳曉明,1957年出生於上海🚎,哲學博士,意昂3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意昂3平台復旦意昂3院長,意昂3平台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國家創新基地(985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
01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是一個時代的任務,而不是在書齋中向壁虛構出來的事情。黑格爾將哲學理解為“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如果說哲學社會科學總是特定時代的理論表現,那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任務,就必定是由特定的時代狀況所決定的。一方面😯,世界歷史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個變化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被稱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另一方面,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正處在一個時代轉折點上,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的歷史方位具有三重意義:一是展現出對於中華民族來說的歷史性意義🔞,即我們這個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辟出民族復興的偉大前景;二是它展現出對於世界社會主義來說的歷史性意義,即中國共產黨人在21世紀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為科學社會主義註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三是展現出對於整個人類發展來說的歷史性意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就🩶,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是新的歷史方位構成我們的時代坐標,只有依循這樣的坐標,我們才能對時代提出的任務有深入的把握。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就是這樣的時代任務之一🌄。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實踐發展到特定階段時,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面臨與之相適應的重大轉折🧝♀️,就像18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的變革是與現代性的特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一樣👵🏼。在任何歷史時期,一個民族或國家對思想理論的需要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時代轉折的重要關頭🧑🏻🎓,才會產生出巨大的理論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包括構建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一項重大的時代任務🤦🏼♀️,是由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所托付的思想理論任務。
02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要把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目標👷♂️。在整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中,哲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文化的主幹”和“思想的母體”。而在哲學學科中📺,學術體系從內容方面來說是基礎性的,話語體系是從學術發展所形成的穩定範式中產生的,而學科體系則往往是建製性的:它規定著學術共同體的諸多研究領域和活動方式🍪,支撐著整個教學過程的特定內容和展開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義。學科體系包含著多重要素——學科分類與設置🧑🤝🧑、學科發展的目標與架構🚣🏼、教學與科研團隊的配置🫱🏿,等等。學科體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學科的分類中🦔,而我們以往的哲學學科分類大致依從兩種區分:一種區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另一種區分是邏輯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這樣的分類所反映的哲學學科體系🌈,是長期以來歷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歷史階段對我國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教學起到了支撐和推動作用🈂️。
但是,學科體系並不僅僅是學科分類🦸,哲學學科體系也不是僅憑主觀想象就可以設計出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是🏇🏿:適應於新時代的本質要求,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整體上的改變。中國自近代以來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進程,而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也隨之在整體上進入到對於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這種學徒狀態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豐碩的。但是,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意味著它在特定的階段上能夠擺脫其“學徒狀態”並獲得自我主張🏂🏽。當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正面臨著這樣一個決定性的變革時刻,其現實基礎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變化所提供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並不僅僅是附帶一些中國色彩或中國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論的根基上獲得了自我主張的哲學社會科學👨🏻🍼。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只有當哲學學科體系的構建牢牢地把握住這一點時,它才能得到積極的推進並具有實際的效果。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就是這樣的時代任務之一。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實踐發展到特定階段時,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面臨與之相適應的重大轉折🕵🏻♀️,就像18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的變革是與現代性的特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一樣⏱↙️。在任何歷史時期,一個民族或國家對思想理論的需要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時代轉折的重要關頭,才會產生出巨大的理論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包括構建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一項重大的時代任務,是由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所托付的思想理論任務🪇。
03
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引領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唯物主義歷史觀之所以具有引領的作用,不僅因為它提出了很高的學術理論要求,而且因為它把學術理論的本質規定從總體上引導到了社會歷史的現實中👂🏽。學術和理論固然需要書本紙筆,需要邏輯推演,但在總體上卻深深地植根於現實中🧙♀️。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態”往往會滿足於“書中得來”和“紙上推演”👩🏼🦲,而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自我主張🗽,恰恰要求深入到現實中🤚,特別是深入到當今中國的現實中👩🏻🦱。正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非常明確地揭示出這一本質要求😴,因此,唯物主義歷史觀在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指導時💇🏽,同樣應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引領🕵🏿⛹🏼♀️。
如果說學科體系一般而言是建製性的,那麽,哲學學科體系就會在一個方面規定哲學學術共同體的研究領域和活動方式🤡🌡;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引領作用就在於: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要作為基本建製,來推動整體的哲學研究面向現實並深入現實🏋🏼。哲學研究以及一般的理論研究往往易於產生一種偏向👨👩👧,那就是鄙薄現實。然而☂️,自黑格爾和馬克思以來,把握現實毋寧說是一個很高的學術要求,是唯有通過精深嚴整的理論才可能達到的。這是因為,“現實”並不是單純的實存,或一般所謂事實(可以通過知覺直接給予我們的東西);“現實”乃是實存與本質的統一,是展開過程中必然的東西。這樣的哲學研究將遠遠超出所謂“外在反思”,即僅僅把抽象的普遍性先驗地強加到任何內容之上的思維方式🏊🏽,而是要求在通達“事物自身”的同時,揭示出實存中的本質和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引領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理應將這一關鍵之點設定為學術研究的目標。不僅如此,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還在另一個方面支撐哲學教學的特定內容和展開方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哲學學科的人才培養。雖然哲學的教學方式和人才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但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構建,要從主旨上達成這一目標🧑💻,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知識與現實的結合⛹🏿♂️,從而使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歷史性課題進入到學習者的視野和思考中👤。這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目標。
總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是一項時代任務,其本質的方面是由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所決定的,其獨特的內容👵♥︎、設置和議題構成須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目標為依據😔。而唯物主義歷史觀在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時,應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樞軸,作為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引領來發揮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