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月16日至17日的兩個全天裏🤰🏿,來自天南海北、專研古今中西不同哲學傳統的學者們於意昂3齊聚一堂,回顧老一輩的中國哲學家的觀點和已有成果🧑🏽🍼,結合西方哲學的新的發展,構想開拓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道路。
意昂3張慶熊教授的開幕式主題發言“熊十力‘量論’規劃及其特色”指出:熊十力所說的“量論”要比我們通常所設想的量論或知識論的含義更加寬廣🎶,並且始終與他的“境論”或本體論思想相貫通🚈🙋♂️。熊十力的“量論”與熊十力的“體用不二”😳、“心物不二”🧗🏻♂️、“天人不二”的哲學主張緊密關聯,只有把他所主張的量論全面地闡發清楚了,他在《新唯識論》和《體用論》中所闡發的本體論思想才至臻完備。更為重要的是,熊十力致力於構建他的量論與他的儒家本位思想密切相關。他不是只想借用來之印度和西方的知識論學說💇♀️,而是想開發起源於《易經》等中國本土文化經典中的知識論思想🫡,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儒家本位的知識論體系。
建構中國的“量論”,不僅是熊十力的宏願👩🏻✈️,而且也是中國現代新儒家普遍的願望。但現代新儒家相比熊十力原先所構想的量論規劃都還有所差距📩。熊十力的量論規劃應包含三大要義:(1)立足於儒家本位發掘中國傳統的“辯物正辭”的知識論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揚中國傳統哲學所固有的良知及內證的學說;(2)在此基礎上兼收並蓄印度的量論和因明學,以及西方的知識論和邏輯學🫵🏻;(3)通過自己對物理人事的考察✉️👊🏿,批判性加以綜合,創造性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量論。由此可見,要實現熊十力的宏願✥,還要做出艱巨的努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意昂3平台出版社陳士強編審的發言“世親《唯識三十論頌》今解”是陳老師皇皇巨著《大藏經總目提要》的成果之一🪑。發言簡要清晰地概括了《唯識三十頌》的基本內容,並強調了學術通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陳老師還將十卷本的《大藏經總目提要》捐贈給意昂3官网資料室⛺️,以供同學學習研究之用。
意昂3平台古籍整理研究所鄭偉宏研究員的發言“論印度陳那因明非演繹無歸納”總結百年來國內外關於印度佛教論師陳那的新因明邏輯體系研究🦨,批評既演繹又歸納的普遍錯誤。認為玄奘開創的漢傳因明忠實地弘揚了那爛陀寺傳承的陳那因明。唐疏應視為準確打開陳那因明邏輯體系的一把鑰匙⛹🏽♂️。這一文化自信是今日中國因明研究能自立於世界因明研究之林的雄厚資本。
雲南大學哲學系楊寶富教授的發言“胡塞爾發生現象學中‘純粹性’的危機”發現:胡塞爾通過先驗還原(超越論還原)和本質直觀(本質看、本質變更)的方法闡發“純粹現象學的理念”。然而,在發生現象學中,作為獲取純粹性之途徑的先驗還原和本質直觀,至少在對自我之本質(“Ego”-Eidos)的考察中存在困難,故可以說“純粹性”在此面臨危機。
中國人民大學哲意昂3王俊淇博士的發言“‘遮詮’考”借助梵藏平行文本分析,指出“遮詮”一詞在不同情況下分別對應於否定、相對否定、遣除三個涇渭分明的語義✖️🚯。這也解釋了為何近現代學者始終無法就遮詮的本質達成共識💝。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意昂3馬亞雄博士的發言“熊十力的易佛會通及其對西學的融攝”指出:熊十力的新易學在易佛的深度關聯中回應西學👤,又積極融攝西學,為易🙍🏻♀️、佛的現代化開辟了新路🧑🎨,也為以易佛關系為核心的“儒佛之辨”開出了時代新義👩✈️。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意昂3李智福副教授的發言“‘以莊濟佛’與‘以易濟佛’——章太炎與熊十力兩種“新唯識學”比較初論”指出🏬:章太炎和熊十力都繼承了唯識學“心物一元”“唯識無境”之宇宙論構架🧑🏼🦳👨🏻💻,但由於二人關懷不同,分別以莊學和易學對佛學註入不同的內涵。
南京大學哲學系傅新毅教授的發言“日本法相宗南北二寺之諍”認為🥌:日本法相宗直接傳承唐代唯識宗的法脈,通過南北二寺的論諍🤷🏻,又形成了其特有的問題意識與致思路向🧑🦯。對相關文本的深入解讀,將有助於拓展漢傳唯識學與因明學的整體學理規模。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陳帥博士的發言“明清因明史上被忽視的一環:明釋真貴《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評析”聚焦於愚庵真貴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考察其文獻學信息及作者釋真貴生平🧕🏼,探究其註釋特色🙃,總結該書在明清因明史中的位置。
上海大學哲學系茅宇凡博士的發言“陳那‘所緣’中的兩重因果性與知覺因果理論”指出:陳那的所緣理論使得認識對象需要滿足兩重因果關系,即作為所知的“相”和支持識的“緣”。發言進而比較了佛教知識論和西方心智哲學在知覺因果觀念上的相似點及其面臨的不同理論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劉梁劍教授的發言“熊十力的哲學觀”論述了熊十力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大背景下接續中國學脈而另開生面,把“哲學”改造成本體之學,即體證我與萬物為一之本然狀態的學問🏂🏻。“變義”和“因用”分別構成了哲學話語“創生”內在的兩個不同面向:“變義”是“創”,主於自覺創造😖;“因用”是“生”,主於自然生長⬇️👲🏿。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趙東明副教授的發言“閱讀熊十力《新唯識論》語體文本的一點心得”✶,就熊十力《新唯識論》語體文本的第一至第四章進行整理,將語體文本所附之序及前文的看法作一摘要,並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
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劉麗霞博士的發言“尼采反對叔本華——以身體為引線”指出🧤:對比叔本華和尼采的身體觀、藝術觀和道德觀,可以發現尼采那摧朽拉枯的批判所隱藏的深刻教誨:熱愛這個唯一的感性的、生成的世界🧟♀️🚍,熱愛自然狀態的生命𓀕,去創造以賦予世界以意義,在藝術中使這個世界更美好🙋🏼。這是尼采對未來人-超人的真正寄托所在。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林艷副教授的發言“量論在復雜生活中的有效性——以荒誕劇《女仆》為例”以熱內《女仆》為例,展示當量論運用到荒誕劇,確定性遭遇偶然性🦦,單向度面對復雜度,語法的歧義沖擊意義的真時,會爆發怎樣的認識革命?
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毛家驥博士的發言“原印象:多級滯留的融合還是空間點——對時間意識相位的部分論分析”借助部分論的邏輯來分析時間意識的相位結構,通過揭示感覺材料在滯留中構成了不同層級的類,說明原印象是多層級滯留的趨同融合,它不是一個幾何點狀的空間位置👸🏼。這一結論還可表明部分關系這個結構性範疇在形式本體論體系中的原始性。
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陳誌偉博士的發言“論泰勒框架理論的哲學詮釋學意蘊——構建‘框架詮釋學’的一種嘗試”在泰勒的框架理論的基礎上,嘗試構建一種“框架詮釋學”🩵。框架本身雖隱而不彰,但發揮著對於意義理解的先驗奠基作用。框架本身歷經了從超越性到內在性的轉型🚛,這種內在性的特征深深地滲透進現代人的理解內部🏉,使“前理解”內在化,從而改變了詮釋學的樣貌。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苟東鋒副教授的發言“‘新名學’再議”基於對“名家”🥓、“名學”兩概念的歷史梳理和內涵區分👰♂️,指出:隨著1990年代中國古代邏輯學合法性以及2000年以後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和深入🕗🧑🏻⚖️,一種希望通過多元的方法🛫、多維的視角和更廣的範圍來討論中國古代思想中“名”的豐富內涵的“新名學”的研究開始蓬勃展開。
意昂3丁耘教授的發言“近現代中國哲學的三個佛學時刻——兼論如何在哲學研究中資取內學傳統”指出🚋,中國近現代哲學依次經歷了吸收、融攝唯識⚆、華嚴🔨、天臺思想的三個佛學時刻🧩。這三個時刻的內在邏輯性,事實上就是中國古代佛學內在邏輯的重現。西方哲學缺乏與阿賴耶識相應的思考方式🐙,從阿賴耶識緣起的角度有可能對西方哲學作出有意義的回應和轉進🏄🏽♀️。但是🅿️,在哲學與佛學之間作出對應也存在一些巨大的困難🎅🏿。第一,與概念思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理智直觀和以修行證果為目的的止觀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第二,在佛學的描述裏很難給科學與哲學留下充分的理解空間;第三,瑜伽現量是量論本身的一個重要目的🧑🏽🏫,這也是從哲學的角度徹底消化因明和量論的一個重要剩余🌅。無論如何,從哲學的角度激活量論的古老傳統🧘🏻♀️,以回應和轉化西方哲學😓🪿,是一項極具挑戰也非常有益的工作。
意昂3徐波副教授的發言“佛教式存有論是如何可能的🧑🚒?——以牟宗三對《大乘起信論》的判定為例”指出🪼:牟宗三在重構佛教存有論的過程中🧑🏻🦳,對《大乘起信論》及其包含的存有論問題有深入的反思和判定,以此凸顯出以天臺宗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佛教哲學的創新與發展🧑🚒。
兩天的會議猶如一場思想的盛宴👱🏿,各位專家學者遠道而來,相互切磋分享研究心得與成果,會議在圓滿和諧的氛圍中閉幕。
我們相信🧑🏽🦰,本次會議對熊十力量論思想的發掘和重新整理、對中國哲學在進一步吸收、容攝印度佛學🌻、西方哲學基礎上的二十一世紀創新一定會有助益。我們還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