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作者🚴♂️🗳:楊慶峰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0年11月第1版
ISBN:978-7-5671-4001-1/TB.19
作者簡介
楊慶峰🙂↕️,意昂3平台生命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曾任上海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2013-2014年美國達特茅斯意昂3訪問學者👱、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訪問學者(2017)👨🏻🦼➡️。目前社會兼職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職業倫理和學術道德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等♑️。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是技術哲學🕛、記憶哲學🐎、數據倫理與人工智能倫理等💃。在《自然辯證法研究》《江海學刊》《南京社會科學》《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新興增強技術前沿的人文主義哲學研究”。出版專著3部:《技術現象學初探》(2005)👩🏻🦱🏊、《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2011)、《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2015)🌴;翻譯出版2部👩🏼💻:《創新系統的治理》(2011)🚓、《將技術道德化🦫:理解與設計物的道德》(2016,合譯)等譯著🛬。
內容簡介
有效利用時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回應哲學基本問題並構建體系成為很多哲學家的主要夢想🐚。我們可以列出很長的一個名單💚,如柏拉圖🆑、笛卡爾📞、康德、謝林、黑格爾、柏格森、海德格爾🌳、利科🍝、巴迪歐和唐.伊德、米切姆💧、斯蒂格勒等等。但是哲學家由於受時代科學技術限製而夢碎的例子比比皆是。一百多年前👨🏽🍳,柏格森試圖從記憶入手解決身心關系問題,但是受到生物學的限製遺憾失敗🍤。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獲得了極大發展並彼此融合💪🏻。同時,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正在演變為社會發展的技術框架基礎,身與心等維度被數字化和智能化💁🏼♂️。人類智能通過技術呈現,人類體驗不斷外化並且通過機器模擬加以實現🏃🏻♀️,這為回應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契機。
本著作即是如此,試圖通過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記憶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哲學闡釋,繼而實現兩個密切相關的目的👨👨👦,其一是為當代記憶哲學復興提供科學路徑的支持🦦;其二是為若幹哲學問題的解決提供記憶方案。其中,科學路徑與哲學路徑形成了兩條共同的有益於記憶哲學復興和發展的路徑。甚至深入分析科學路徑反而更加有助於這一任務的實現。因此,本著作概括1960年代以來記憶研究的整體狀況、多重邏輯👬🏼、技術方法、研究綱領,並進一步分析了記憶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反思記憶研究對於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諸多意義❗️。
目錄
前言
“記憶現象🚷,和我們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為頑強地抵抗著徹底反思的傲慢。”
保羅.利科,《記憶💅🏻、歷史與遺忘》𓀐,第31頁
智能時代為什麽要重提記憶問題🔸?這屬於一個基本框架的問題🍑。“智能時代”特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技術架構的時代;“重提記憶問題”意味著記憶哲學在當代的復興📺。總體看來,記憶哲學的復興需要兩個路徑的配合,一是科學路徑;二是哲學路徑。科學路徑是一種泛稱🧏♂️👏🏼,在記憶問題上包括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哲學路徑可以區分知識論的和現象學的。知識論意味著一種傳統流派,以認識和知識為核心🙆🏽♂️,而現象學則意味著一種當代流派🥯,以意識與身體的統一為根本🛃。這兩種路徑合並起來可以通過三步跳躍來實現🧑🦳🙎🏻♂️:從科學反思到知識論反思,再從知識論反思到技術現象學重構。就本著作而言,不可能一下子完成這樣一個任務,而主要是著力對記憶現象的科學技術成果進行哲學闡述和分析,以期為記憶哲學的復興確立堅實的科學路徑💜。從精神自身看🐂👃,智能與記憶是人類靈魂的兩種力量,在智能時代這樣兩種力量通過機器形式成為一個新的問題👩🏽🦳:機器與智能的融合。這一問題越發引起了哲學家的關註。圍繞上述問題,本著作準備從四個方面作出說明🤳🏼:其一,如何界定我們所處的時代🌽?其二🪝❤️,從哲學問題角度看,記憶研究在當前有何種重要的意義👩🏽🔬?其三,從個人研究來說,為什麽記憶會成為技術現象學發展的一個必然指向?其四,記憶研究在智能時代的意義所在?
一、我們所處時代及其特征
一般說來👨🏽🎓,很多人聲稱所處的時代被稱為“技術時代”。“技術時代”成為我們自身何以存在的根據🕙⤵️,人性也以技術為確切的根據而被構建👩❤️👩。但是這種說法多少有些空洞🚵🏻♀️,因為技術時代本身並不清晰♓️。除了這種說法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法✊🏻:“數字時代”。這種說法背後的技術支撐多是數字技術或者數字化的趨勢。另外,“信息時代”也經常被使用,這也是一種哲學式的概括🦸。還有“智能時代”也越來越多地被不同領域的學者所接受。盡管有不同的說法,相同之處是不同時代都會以不同的技術基礎來概括所處的特征。
在上述表述中,我們發現了技術時代的變化特征,這種特征如果以命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萬物以數字的方式存在”或者“萬物自身數字化或者智能化”🧜🏼♂️。前者是從事物存在本身而言的🦘🪤。在日常世界中,一切都以數字為根據,從而顯示出其獨特性👨💻。這種關系並不是還原主義的🔟。還原主義只是指出萬物可以還原到數字,數字成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是,我們所說的與還原主義完全不同。我們想指出的是,萬物以數字為根據,從而顯現自身👂🏼。後者則是從事物存在過程來說的🐠,強調事物呈現自身方式是數字化或者智能化。
數字時代、信息時代與智能時代的表述中存在著很大的交叉性🧢。從技術根據來看,三個表述之間甚至呈現出某種遞進關系。數字時代即在當前時代事物以數字的形式存在🧔🏽,特別是當與計算機出現前的時代相比。這種規定是從事物存在形式角度來界定時代特征的,比如以數字的形式存在的時代。這種規定也是原始素材意義上的規定👨🏻🎤。信息時代可以看做是數字時代的高級階段✒️。因為信息是編碼處理過的數據。事物以信息的形式存在意味著曾經以數字的形式存在,也意味著事物必定以數字的形式存在過;智能時代是信息時代的更加高級的階段🤵🏿♀️。如果信息的目的是指向知識形成的話👩🏻🎨,那麽智能時代意味著事物存在以一種知識化的形式存在,這也意味著事物必定以信息的方式存在過🦻🏼。在某種意義上說,對數字時代💂🏿♂️、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及其技術支撐的反思完全屬於技術現象學的範圍🥌。在這樣一個技術化時代中👩🏻🦼,記憶緣何會成為一個需要關註的問題?我們接下來想說明的是,記憶研究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緣何記憶研究會成為智能時代的一個問題🤵?緣何技術現象學會關註記憶現象?
二、作為解決哲學基本問題方法的記憶
20世紀60年以來,我們面對著兩個科學事件和哲學事件。兩個科學事件是指(1)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成為世紀科學難題⏱🚎,尤其是記憶存儲和提取成為了本世界人類面臨的前十位的最為重要的科學難題,幸運的是記憶研究上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取得了明顯的突破。(2)人工智能逐漸成為人類必須應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兩個哲學事件是指:(1)曾經被認識論遮蔽的記憶問題以記憶哲學和記憶研究的名義開始呈現自身。筆者曾經撰文指出🍞,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開始,記憶與靈魂🪱、記憶與認識成為哲學問題之源。“知識即回憶”“記憶即靈魂印痕”的觀點成為哲學最早的貢獻✋🏽。當代記憶哲學家如貝內克(Sven Bernecker)☮️、米歇尼安(Kourken Michaelian)等借助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科學成果進一步闡述了記憶的哲學本質🤚。後者提出了“記住過去意味著想象過去”的觀點;(2)在人工智能時代,身心關系問題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反思契機🐟。而在解決這一關系問題上,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種路徑:機器路徑與記憶路徑🚏。這兩種路徑稱為智能路徑得以出現的前提。
機器路徑源自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科爾德莫瓦(Géraud de Cordemoy)🪧。他曾經是律師出身👨🏿🌾,後來成為笛卡爾哲學的追隨者。他在闡述身心關系問題的時候,提到了六種話語。它們分別是“身體與物質”、“身體的運動與靜止”、“自然與人工機器”、“心靈與身體的統一”和“身體與靈魂的區別”。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放置在第三條路徑人工機器上🚚,在今天就是所謂的智能機器上。他在鐘表與人之間做出了比較👦。在他看來,鐘表的運動和人的行為之間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他們共同有一個以及相同的運動原因。根據身體自身而言,也就是原因所謂的東西。”他指出鐘表並沒有靈魂、不是活的。“心臟對於人就像發條對於鐘表一樣”、“移動鐘表發條的相同物質也導致了心臟的運動👌🏻。” “因此🎫,因為不可察覺的物質血液被加熱🚵♂️;因為它血液能夠滋養身體,因為它血液能夠進入頸動脈然後進入腦,在大腦中,這些不可察覺的物質進入那些其他物質部分不能夠緩慢滲入的部位👨👨👧👦。它們從更大部分分離並且構成了一些身體部分,它們因為機敏被稱為‘精神’。這些精神從神經流入到所有肌肉以及是的我們身體能夠以如此令人自豪的方式運動。這些同樣的精神👨🏻🌾🧑🏼🎤,一部分導致了心臟的跳動。因此心臟是一個容器👰♀️,血液被加熱🤶🏿,在被加熱後,肌肉把血液朝各個身體器官末端推動✸。就像大腦接受心臟血液,從這裏精神形成。因此,心臟從大腦精神中接受,它用來朝著所有身體部分輸送血液。”
現在看來✊,17世紀哲學家所給出的用機器的形式來闡述人類行為充滿了樸素的類比,而且充滿了難以解釋的“不可察覺的物質”等概念。這種說法並不能夠讓我們信服👱♀️。所以說機器路徑終告失敗🧐。但是,人工智能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是智能機器這種新的形式,這種機器的動力更多是算法和人工神經元。從本質上看👐🫵🏿,兩個階段的做法都是相同的,用物質化的方式試圖解決身心二元的問題。從智能機器入手,我們就碰到了記憶這一隱藏至深的因素。
記憶路徑也是源自法國哲學。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提出了一種大膽的設想,用記憶來解決身心二元關系問題。他在序言中寫道,“這本書肯定了精神的現實性和物質的現實性,並且嘗試基於一個精確的例子來規定二者之間的關系,這個例子即記憶✸。” 但是不幸的是,由於當時生物學和心理學的限製🦈,他的這種做法終告失敗。幸運的是🦻🏽,100多年後🦐,生物學與神經科學、心理學融合的結果是導致了很多記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記憶現象的神經基質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揭示♟。此外,神經科學的成就也不斷成為人工智能學科的一個重要基礎。這無疑湧現了一種可能性路徑👩🏻💼:智能路徑🧝🏽♀️。
智能路徑與機器路徑關系密切,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現在人工智能某種意義上依然被稱之為機器🙅🏿,只是其工作原理從機械變成了算法,其功能變得更加強大🔇,從根本上看依然是物質性的存在🙊💇♀️。只是智能路徑高於機器路徑的是👨🏼💻🍫:依靠深度學習的智能機器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生成性對抗網絡(GAN)就是這樣一個明證;智能機器具有了主體性,或者是人類主動賦予的或者是自我掙紮過程中覺醒的。如果從深度學習角度看🪦,這意味著機器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繼而有可能形成自身的經驗;意味著記憶與遺忘問題再一次浮現出來💛,更意味著記憶成為理解人工智能的關鍵概念🤸🏿♀️。當然智能路徑對於身心關系問題的作用也恰恰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在智能機器這裏,身心的關系形式出現了新的情況⏬🦻🏻。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始終在構建著一個心的物質基礎🍡🚎,而成為身體行動的源頭🧜🏼♂️;而這種方式很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傳統的方式💂🏿♂️。但是行為主義則有著新的可能性〰️👨👧👧,能動體與環境之間產生行為關聯🧑🏼🏫,這進一步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所以新的問題是🚯🩷,智能路徑與上述兩種路徑的真實差異需要加以解決。
三📉、技術現象學的記憶指向
作為當代哲學中的一個劍走偏鋒的流派,無論唐.伊德還是維貝克構造的後現象學傳統的確是采取了一條偏鋒路線🌆:他們從技術與人的意向關系出發,深入到生活世界中的不同層面的技術物的分析上。這條道路讓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僅以2018年7月在荷蘭特溫特大學召開的“人—技術的關系:技術哲學與後現象學”來看,這次會議有200多位各個領域的學者參加👩🏼💼,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甚至維貝克的技術調節理論對於人工智能、甚至今天的垃圾分類有著實踐性的指導作用。然而,也正是這樣,這條道路正在讓我們走向一條極端經驗化的道路。這條道路甚至有些執迷於瑣碎的經驗性、技術性分析💺,而忽略了技術現象學的根本問題:技術在構成我們自身的根據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所以才有了“偏鋒路徑”的說法。
但是,技術現象學不僅僅要面對生活世界中的技術物和文化物品,也應該回應哲學基本問題⛰。在本文中,身心關系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技術現象學應對這一問題具有先天的優勢🖊:其意向性關系的理論能夠有效地讓我們切入到這一基本問題中🥋。如果我們在“技術與人類”與“身體與心靈”之間找出內在關聯,很容易從內在性這一方面獲得線索。當技術現象學的內在性維度顯露出來,知覺的首要地位也就顯示出來。只是我們不能夠再回到此處,唐.伊德延續著梅洛-龐蒂的做法對於本文提出的回應哲學基本問題並沒有太多幫助。事實上⚠,被大多數學者忽略的是,唐.伊德從保羅.利科那裏獲得過極大啟發📝,而且他的博士論文恰恰是闡述利科的解釋學。在闡述中,他忽略的因素是記憶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在利科的哲學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分量👨🏼💻🚳。
所以,要超越後現象學過於關註外在性的局限,回歸內在性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只是我們不能回到現象學的經典之源:知覺,而是要回到其被遮蔽的地方——記憶。用現象學自身的術語來說,回到記憶自身。我們透過伊德,看到了利科,一條被無視的記憶線索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下接來要做的是,通過技術現象學的內在反思指明這條路上3️⃣,保羅.利科被忽視的作用♻️,並且讓每一個人看到這條路徑在哪裏發生了斷裂,又如何在這個時代獲得了新生,並且能夠以新的方式接續了上述斷裂🪜。
四、抵抗理性反思傲慢的記憶
在現代哲學家中😩,有位學者對記憶闡述被遮蔽起來🦸🏼,這就是黑格爾👉🏼。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談到了哲學方法的根本。在他看來,哲學的內容是“現實的東西”🔧,“自己建立自己的東西👷🏼,在自身中生活著的東西,在其概念中實際存在著的東西。” 而方法是“全體的結構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純粹本質性裏。”黑格爾談到了數學方法🧑🏭,只是他從哲學的角度鄙視了這種方法🤛🏻。黑格爾給予我們的是總體性方法,他所要揭示的是全體結構展開的過程。就記憶而言,他要揭示的是“個體不再需要把具體存在轉化為自在存在的形式🧐,而僅只需要把已經呈現於記憶中的自在存在轉化為自為存在的形式🕜。” 多數學者尤其關註到了精神如何從自在存在轉化為自為存在的過程,卻多少忽略了這些現象的存在之所——記憶。
在經典現象學家那裏,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和薩特🤳🏼,記憶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甚至談論“記憶現象學”的概念都有些奢侈🐟。除了胡塞爾🏄🏿♀️👨🏼🦰,我們很難在上述四位哲學家那裏找到集中的論述。在胡塞爾那裏👬,我們在《內時間意識現象學》《想象、圖像意識與記憶》等多部著作中可以看到有專門的章節討論記憶與知覺、記憶與想象⛸、記憶與時間的問題🤦🏿,但是這些論述也是非常零散地分布在知識問題域的邊緣地帶👋🏿。而在其他三位學者那裏,情況更加糟糕🍧,記憶變成了只字片語,難以尋覓🥗📓。
但是技術現象學開啟了不同於經典現象學的維度:唐.伊德的技術現象學讓我們看到了被大多數學者忽視的保羅.利科🍆。直到利科出現,記憶問題的狀況才大為改觀。他出版的《記憶🏄🏿♀️、歷史與遺忘》中從理論路徑與實踐路徑,使用現象學解釋學的方法闡述了記憶現象。這一著作後來變得非常有名。其中表面原因是當年幫助利科編纂此書的助手——馬克龍——在2017年當選為法國總統🤿。這位總統的出場讓哲學界興奮了許久。因為他師從利科學習哲學,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柏拉圖的理想在今天實現了,哲學王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當然,這多少是一種樂觀的猜測。事實上,這部著作之所以重要的深層原因是第一次對記憶問題進行了觀念史的梳理🧖🏼♀️。盡管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哲學家如洛克🤶🏻、休謨🤪,但是其作用還是不容忽略的。此外👨🏿🦱,這本書在記憶研究上給予了新的框架:理論路徑與實踐路徑結合的框架🧟♀️。在理論路徑中,他探討了記憶的理論問題,從“記住什麽”到“誰在記憶”的轉變;在實踐路徑中🚣♀️,他重點探討了記憶的使用和濫用問題。
對於哲學自身而言,記憶研究並不是為哲學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對象。記憶本就是哲學的古老問題之一,無所謂新舊區別💡。對記憶進行研究是哲學自身的應有之義🪚💁🏽♂️。重要的是,研究記憶的價值我們更喜歡采取保羅·利科的說法↘️,“抵抗反思的傲慢”。“記憶現象🤵♀️,和我們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為頑強地抵抗著徹底反思的傲慢。” 在智能時代🕺,反思和理性表現出一種慣常的傲慢姿態,計算和算法也成為指導一切的原則。數字化與智能化被看作存在顯現自身的唯一方式🏙。在這種力量面前,我們卻手足無措👷🏼♂️,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應對。但是,幸運的是,我們通過唐.伊德發現了保羅.利科。他以一種奇特地🩴🚡、不經意地闖入到我閱讀的視野中。他的“抵抗反思傲慢”的觀點猶如一束光線💆🏼♀️,將會照射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把握住了當下智能時代記憶現象的意義所在。我把發現他的那個時刻的體驗記錄下來🚹👨🏻:
2018年9月8日早上7點,我坐在開往北京的高鐵上📸,清晨的陽光透過車窗照射進來,非常舒服⛽️。我拿出了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記憶、歷史與遺忘》,隨便翻閱,無意中被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記憶現象,和我們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為頑強地抵抗著徹底反思的傲慢🤹🏻♀️。”這句話仿佛一束陽光🐭🌿,照射到我的精神深處,讓我猛然領會到了記憶的重要性:記憶是作為一種批判理性反思的傲慢的工具而存在🧑🏽💼,這就是其根本意義所在。在這一時刻,記憶不再被我理解為僅僅是意識的功能和狀態表達🛥,而是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視野🧔🏿。通過記憶自身以及遺忘讓我們直面自身🪢、歷史和社會🕵🏽♀️。正是在這兩個概念基本上🤽🏿,我們建立起自身認同、歷史認知以及時代圖景。
後記
每個故事都有獨特的敘事方式,每本書也都有其值得琢磨的後記。
2000-2003年讀博期間,我對技術的現象學分析感興趣。以技術工具性(熟知)反思為發端延續著海德格爾的思考,但是如何找到一個堅實的基點進行超越(找到真知)卻成為日後苦苦思索的問題。回想一下,2005年的《技術現象學初探》是對技術工具論的多方反思👘,但是向何處超越卻成為懸疑🤽🏼;2011年的《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反思》將技術體驗看作是超越的朦朧指向;2015年的《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則重回哲學史對伊德技術哲學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找到了其忽略的記憶維度★。後來,一個契機悄然而至🧔🏿。
2016年,我剛剛完成了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項目“20世紀記憶科學與技術發展報告”,這一報告主要是梳理和反思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記憶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及前沿情況🧛🏽🦯。在報告完成之後,我萌生了將其擴展成一本著作的想法。這一想法是想回應現象學如何應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難題。但是這個想法實現的過程卻是艱苦的。幸運的是,2018年,在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總編鄒西禮先生的鼓勵和幫助下,這本書獲得了上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2018)的支持。從定稿到封面設計🦘,與他進行了N多次的溝通🙆🏿♀️。在此表示由衷謝意!另外這本書也是我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圖像技術的體驗構成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同時,這本書也見證了我人生轉折點。2020年全球趕上了新冠疫情爆發;個人趕上了工作的調動🤡,可謂世界巨變與人生轉折形成交點。但一切都順利地向好發展📪。在此之際,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從家人到朋友,從同事到領導🫢。
最後👩🏻🦽➡️,還是以10年前《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後記中的屈原的那句話作為結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故而🧏🏽♀️,這篇後記不是一個總結,而是一個新的征途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