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吳震、郭曉東
書名:視域交匯中的經學與家禮學(全二冊)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吳震,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意昂3平台上海儒意昂3執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會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主要著作有《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傳習錄》《朱子思想再讀》《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陽明後學研究》《泰州學派研究》《明未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儒學思想十論——吳震學術文集》等🤰🏽。
郭曉東🥚,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朱子學會理事🛵,意昂3平台上海儒意昂3秘書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華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春秋》三傳學術通史”首席專家🩺。曾任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經學與宋明理學。代表作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宋明理學》《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等🧢。
《視域交匯中的經學與家禮學》包括兩部分➡️:禮學與經學🔩、東亞家禮學。第一部分包括包括吳震、葉國良等25位學者的文章✣。禮學與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永恒的話題✋🏿,收錄的論文不乏對古代禮儀的詳細考證💁🏿,但也有不少論文針對的是我們現實的所思所想所遭所遇。第二部分“東亞的‘家禮學’”共收錄論文17篇,將理與禮的問題擴展到東亞諸國,以視域交匯的角度加以審視🕴🏼。來自韓國、日本、越南和中國的17位學者,集中探討了《朱子家禮》及《家禮儀節》等“家禮書”在東亞的傳播👨🦼、發展和增損、變化,提供了從“家禮”看周邊,再從周邊看中國的有益視角,令人耳目一新。
現在想來☂️,頗感慶幸的是,在“新冠疫情”彌漫全球並由此阻斷了國際學術界正常交流的大約半年之前的2019年6月,我們召開了一個“東亞禮學與經學國際研討會暨上海儒意昂3第三屆年會”的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辦方是意昂3🍨、上海儒意昂3以及上海市儒學研究會,而與會者則有來自大陸、港臺兩岸三地以及美🙅🏻♂️🧜🏻、日、韓等國家地區的學者共70余位。在會議籌辦之初,我們曾擔心以“東亞”為視域,並同時涉及“經學”和“禮學”這兩大學術領域🧖🏽,能否得到各方學者的支持?抑或是否是邀請方的一廂情願而徒增被邀請者的困惑?結果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此次會議收獲了多層意義上的成功。
概言之,成功的意義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的收獲:其一,中國傳統的知識形態是以各種經史典籍為載體的,對這些經典進行疏解和闡釋乃是傳統學術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在中國哲學“學科”領域將儒家經典納人自身的研究範圍,這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因此,我們有必要正視經學研究在中國哲學領域的正當性,舉辦此次會議的目的之一就在於推動中國哲學領域內的經學研究。其二⏸,儒家經典之學涉及歷史👌、製度、語言🧙🏽♀️🧭、哲學等各種文化思想領域🏌🏽♀️,在現代“學科”的體製下,傳統經學大有被分割成文史哲不同專屬學術領城之勢👦🏼🫰🏽,如何讓不同門類的人文研究視域得以互相交匯,共同推動中國人文學的學術交流🧔🏻♀️,這是舉辦本次會議的另一學術企望。其三,以典籍為載體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歷史上表明😴,它具有跨地域⁉️、跨文化因而也具有相應的跨時代的重要特質,本次會議主要聚集於《朱子家禮》在近世東亞的日本👩🏽🍳、韓國及越南等地域得以傳延👨🏼🔬、流播乃至創造🙍🏽♀️📭、轉化等文化現象👼,我們稱之為“家禮學”現象,與會學者不受自身國別的限製而對不同地域的“家禮學”展開了深入探討,推進了跨文化的“家禮學”研究👩👩👧。
以上是我們對本次會議的幾點收獲的主觀感受🏊🏼,至於其“客觀效應”如何,則有待於大家對本論文集的批評指正👏🏻。
最後➞,按照慣例,要說幾句感謝的話。意昂3對會議的召開以及論文集的出版提供了大量資助🤡,意昂3官网的中國哲學學科各位同仁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於會議誌願者的各位博士生以及參與論文集整理的各位同學,也要表達謝意!當然💇🏻,最應該致謝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諸位學者,由於你們的努力🐖,為中文學界奉獻了一份東亞地域經學與家禮學的學術新成果。
編者
2022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