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學生風采意昂3  學生園地  學生風采

S計劃丨獎學金獲得者采訪(第一期 本科生篇)

時間:2018-10-22

2017-2018的獎學金評定落下了帷幕

這群獎學金得主中

有改論文改到脫發的國獎得主

有沖破學科次元壁的腦裂少女

戲精潛質的陽光少男

有搏擊武術&徒手健身的十年愛好者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群“S級”的哲院學生

聽聽他們的所思所感

圖片

1

    改論文使我脫發    


我是

圖片

馬雨喬

2015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如果從他人角度看,那肯定是“沉迷康德不能自拔”🚵🏽‍♂️。至於自我認知,我更傾向於“改論文令人脫發”🏄🏻。


從大二到現在👩🏼‍💼,我對哲學的興趣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康德的倫理學上,課下相對也就在康德的著作上花更多的功夫💎。這也就導致了我在很多有選擇的時候都會傾向於寫康德☛,比如已經寫完的學年論文和準備要寫的畢業論文,都是關於康德倫理學的。


但我的自我認知確實更傾向於“改論文令人脫發”🤩👩‍🍳。這是有切膚之痛的,活生生的經驗。學哲學要寫論文⚀,然後改自己的論文是比閱讀還要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要不斷拷問寫下如此這般文字的自己🧙‍♀️,然後就不停地脫發…我在寫學年論文的時候感受尤為明顯,感覺頭發都薄了一層。所以“改論文令人脫發”大概才是我生活最真切的寫照吧…



康德最能給你精神力量的一句話🐘?

一句話的話,第一反應大概就是那句耳熟能詳的頭頂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律”⚧,換一句的話應該是《道德形而上學》裏的“道德存在者的性格🍓,亦即內在的自由,即人天生的尊嚴”


因為康德的著作確實不是那麽好讀的,讀到一段時間我發現確實有些折磨精神,被帶到了一個復雜的體系裏,然後智力就會被各種論證絞碎,然後燒到只剩一縷青煙的感覺。後來我在強迫自己讀《道德形而上學》(雖然應該離基本讀懂都差幾千公裏)的時候看到那句話🤱🏿,我就一下被刺激到🎅🏼🍋,呼應到第二批判裏那句話,開始讓我意識到康德倫理學的發展和堅持之深刻有其生動的一面✡︎,同樣也是值得我去堅持學習的一面。也就是說👨‍👨‍👦,這讓我找到了自己未來與康德倫理學深入對話並更遠地思考我關懷的問題的可能。這是一個痛苦但也賦有非常大意義的事情。



你和阿倫特有什麽“小故事”🫵🏼🕦?

其實沒什麽小故事…我是挺喜歡阿倫特的,經常開玩笑說“阿倫特是我女朋友”哈哈哈~我記得一開始接觸阿倫特的時候🏊🏿‍♂️,老師推薦閱讀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裏面收錄了Eichmann in Jerusalem的結語❕、後記的譯文🕴。那本書當時已不再出版了,所以大家都去復印來看。恰巧那幾天,我在逛福州路的舊書店的時候,發現了很新的一本🍉。對於偏愛紙質書的我而言🛒🙎,當然是相當高興的🪢。


阿倫特對我最大的影響不僅限於啟迪我關於道德🏒、責任等問題的思考🦍8️⃣,更多的是將我引向了康德。這個契機來自於大一申請到的一個曦源項目,主題關於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為從根本上回答“平庸之惡”,阿倫特大量引述了康德的觀點。我對康德哲學的興趣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你對自己有什麽治學上的要求?

治學方面,我有幸受孫向晨老師的教誨🎭。孫老師教給我對待讀書的態度✖️,核心要義是“嚴肅”、“活潑”🏘👨🏽‍🏭。“嚴肅”是指一定要踏實認真讀書,不僅關註著作給出的觀點👋🏿,更要關註哲學家的論述邏輯和問題意識🚆🌖。在此意義上◻️,便要求讀書要紮實☘️,要穩步前進🦈,抓住結構同時把握論證細節。另一方面,“嚴肅”並不意味著囿於文本,也要保持“活潑”,懂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保持對哲學的活躍思考。但“活潑”的前提是“嚴肅”,這樣才是專業的哲學學習和訓練,才能逐漸深入接觸到思想的真面目。這是我一直要求自己並希望能做好的🏌🏻‍♂️。

2

Free and Open to All


我是

圖片

陸觀宇

2016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Free and Open to All。暑假在倫敦國王意昂3進修,因為從住處離泰特現代美術館只有五分鐘路程,於是在一個半月間成了那裏的常客。美術館定期根據不同展覽更換標語🈚️🫂,我生活在倫敦的日子裏,外立面上用黑字寫就的正是這句話👨🏿‍🦰。我驀地覺得這和我的生活態度很像,被標簽化的“榮譽”與“成就”我其實不太在意(而且說實話,我覺得自己囫圇讀了幾年書,到現在也只比原本的“胸無點墨”稍微好些,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啊)🈳,引我一路走來的反倒是這種對萬物保持開放的心態,大抵和福柯在《性史》第二卷引言中所寫的“好奇”相類罷👨🏿‍🦳。



引領你前行的人?

引領我前行的人很多🤙🏻。不談遠的🧾,在復旦的這兩年,這些人有安貝爾、沈語冰、莫偉民、趙穗康🪬、沈奕斐👩🏼‍🌾、王國豫🚣‍♀️、謝晶🌦🕒、陳傑、高雋、陳佳、王春明、譚雅文🏫、程毓凝、雷舒寧🥳、朱夢成、祝斯靚、隱德來希、我的室友和我的父母等等。論地位尊卑,我需要稱呼他們恩師、學長🧑🏽‍🦳⚁、同儕;但我有時覺得,更好的稱呼或許是“朋友”。在某些與他們談話的時刻🏂🧚🏼‍♂️,我能夠捕捉到某種予我以啟迪的靈光,而這些乍現的靈光大概就是大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或靈魂養料罷✅♣️。祝福所有看到這段文字的人在大學間能夠找到與之剪燭西窗、促膝長談👊🏻,為靈魂覓些寬慰👎🏼,讓征途更加篤定的人🦀。



下一步想在什麽方面取得突破🚈?

突破不敢講,這兩年就先努力把希臘語學好、把畢業論文寫好罷2️⃣。至於生活方面,有些閑錢就周遊一遭👱🏼,兜裏嘸銅鈿就多讀幾本書〰️。回想最近一年自己的生活,激情充沛,欲望匱乏🚶🏻‍♀️。愈是認識到自己的淺薄與困頓,蟄伏的野心就愈是騷動不起來。等哪天頓時覺得自己勁道足了,再想有“突破”或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

始終充滿好奇心


我是

圖片

曾鑫坤

2017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社會實踐中最重要的收獲是什麽?

我一直很認同的觀點就是“哲學源於生活”🍢,事實上也是這樣👨‍💻。盡管有人看的書比你多🦹🏽,討論起哲學問題來可以侃侃而談🧝🏼‍♂️,很好的掌握了哲學史,了解每一個重要人物的理論以及重要概念👩🏿‍🍳,還能夠運用自如,當然這也很難,能做好也確實不簡單!但是倘若讓你走進社會,走進生活🗳,你還會想到這些所謂的理論概念嗎⚗️?我想唯一能夠指引你的是你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


我之所以喜歡社會實踐,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獲得對社會更多的認識,也能夠更好的了解到社會的需求和變化,而且也學習到很多書本之外的東西🦹🏻。作為當代大學生,需要知道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前提是對社會有所了解🪩,而參加社會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法👨🏻‍🦰。



如何平衡活動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簡單的說✤,時間總是會有的🧎🏻‍♂️‍➡️。我參加的這些活動以及發展自己的愛好,其實還算不上令人驚嘆,最多算是比較充實的吧🏘,沒有把時間荒廢和虛度而已🤹🏼‍♀️,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愛好的事情。至於平衡好學習和活動這個問題,其實最為關鍵的是做好規劃,自己得知道有沒有時間來做好兩方面的事情。事實上,學習之外的空閑時間還是很多的,合理分配,做好規劃,適時調整,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這個過程中🔅,也應該懂得學會舍棄,要懂得計算“機會成本”。(事實上,我也有很多沒做的,比如語言學習!!💇🏼‍♀️!比如脫單···)



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應該是好奇心吧🧑🏼‍🚒。這讓我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情,也充滿探索的激情👨🏽‍🔬,隨之而來的,我必須盡可能地以最好的狀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這也給我帶來很多收獲,始終激勵自己👩‍✈️,耕耘當下,也懷抱未來🏟。


4

大胸哥吹口琴


我是

圖片

顏月皓

2017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關於大胸哥吹口琴有什麽小故事☮️?

其實“大胸哥”和“口琴”間的確有很大關系,可以說如果我首先沒有接觸健身的話是不會接觸口琴的🚴‍♂️。我原來是個和音樂幾乎沒什麽關系的人🚣🏿‍♂️🤦‍♀️,在初中階段真的是每日沉迷健身武術之類的愛好✉️,至少每天要投入兩個小時;去道場訓練也會比別人到早很多,先加練體能🎖,因為統一訓練的體能量太小。後來由於先天腰椎有隱裂加上過多的訓練量以及自己練習時方法的不當🚓,腰椎勞損牽扯到膝蓋後側神經,於是就有大概三個月不能正常練習🫲🏿。這三個月我渡過得相當不容易,心情極為低落,畢竟原本全身心投入的東西突然被抽離難以接受🕵️‍♂️。我就想著要不要玩點別的什麽作為消遣,就翻到了家裏的一把24孔復音口琴,後來就一步步入坑轉向半音階口琴,因禍得福發現了一片新天地。現在基本上健身和口琴在娛樂中四六開吧~畢竟前者如果練多了消耗身體,後者練多了就磨損簧片hhh



談談你的寒假社會實踐項目?

這個項目原本是院級項目,後來因為推優到校級才成為校A💪。能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隊配置👏,我和劉佳昊第一學期選修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也都事先開展過了課題研究積累了經驗🚡,而且劉佳昊也在這方面很老練;黃慧可以算是我們的線人,作為“地頭蛇”在當地聯絡教育局給我們安排采訪,可以說他是這回項目能成功的核心要素;剩下的三位成員沈雪、於秀珍🥐、謝雯琳雖然沒接受過社科研究培訓🤦🏻‍♂️,但在攝影🌳、財務、通訊稿方面都做的很出色~感覺這一回實踐項目要再是原班人馬還是會很高效👩🏻‍🦼‍➡️🧛;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期間的一次出遊👨‍⚕️,爬小山、吃齋飯、下陡壁➙、探荒墓,還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老劇場……可以說是學到了又玩到了。



關於健身有什麽想和大家說的🧕?

作為健身近10年的人🧚,在這點上我還是有自己的心得的。很多人可能覺得健身很累,但我個人對健身的態度就是“佛”。健身過程中的心態和格鬥實戰以及演奏極為類似。實戰中容易被激怒或膽怯的人多為新手,老油條始終穩如泰山,把控自己的節奏,打中了不得意被打了也不生氣;演奏的時候雖說要融入感情,但不是說你演奏的時候眼淚汪汪或者肢體極為誇張,而是以平和心態處理樂句使之表現出來有情感🧧。同樣健身雖然表現出來你渾身熱氣、累得很🫠👨🏽‍🍳,心態應該是很平和的。初步接觸健身的人要想想,自己的動機是什麽,如果只是為了改變身材,那如果你到了再怎麽練(到一定程度後要突破必須不得不徹底改變整個生活和學習節奏)也幾乎不怎麽改變,而且已經對自己體型較為滿意的時候該怎麽辦呢?把健身當作一件活活血、提提精神的消遣🥺,你就能莫名其妙地變強了hhh🧑🏿‍🌾💆🏼‍♂️。對於業余愛好者來說,用時間打磨身體比短期猛練有效的多⛲️。最後,千萬註意過猶不及,不要受傷🕖😂。


5

沖擊學科次元壁


我是

圖片

楊吟竹

2015級寶鋼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觀察者”無疑♢。這是我的第一身份🦅。簡單來說🏀,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平息我無可救藥的好奇……作為觀察對象的世界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謎,日常生活的強大慣性也無法使我對此習以為常。但外界輸入極為紛繁雜亂𓀘、觀察時必然摒棄了絕大多數信息🗝。因此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在把自己訓練為一個能註意到最關鍵信息的模範觀察者👨🏽‍🔧。【WARNING:我采取了非常個體化的用詞,請務必不要試圖把它嵌入任何一種現存理論中……】



科研項目中什麽令你最印象深刻?

論實驗數據指向的結論和大佬不一致是何種體驗。

我的某個項目基於一個已被廣泛認可🦹🏿、影響因子相當高、設計得極富巧思的行為實驗之上🍟,並且試圖修正(我認為的)這個實驗可能存在的隱蔽卻致命的缺陷。我起初的想法是:揭示原實驗的理論缺陷→重新設計實驗→擼袖子上陣做實驗→分析數據→對於原有結論,或者完善🩺、或者推翻。


初期盡管也碰到了很多困難: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驗材料(大改方案*3)🚴、如何構造實驗材料(技術支持木有,原始手動來湊)、如何保證被試達到最佳實驗狀態(這位朋友您別慌啊,做完實驗有好吃的!)🫲🛀🏻,但磕磕絆絆地也順利進行了下去。然而,慢慢地🦒,事情開始失控了……


為什麽實驗後回訪的結果好不一樣?🫓?為什麽我的被試和他們的被試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出現極大分歧??為什麽他們的被試如此乖巧遲鈍?📽?為什麽我的數據一半符合他們的結論、另一半不符合?🧑🏼‍🎤?設計原始實驗的大佬們🧓🏽,你們說為啥呀👰🏼??


善良的大佬們在郵件中給我順了毛,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我覺得遠遠不止。人類心智本就是極為復雜精巧的系統,而對此的解釋理論又自成一套混雜的龐大體系🕌,即使是經過精密控製、有明確導向性的實驗也涉及了過多變量🥒。我帶著一些模糊但有方向的假設,試圖為某些普遍的東西畫出大致的輪廓🦂,然而實際情況比我想象得更為濃稠黏糊🏂🏻,如同一鍋燉爛的蔬菜湯。


這種時候我的腦子裏擠滿了各種科哲理論,不一一列出了。簡言之,真正上手幹活很能磨一磨我在理論思辨中長出來的信念系統,這種改造比言辭的影響更直接2️⃣🪕、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你對“沖擊學科次元壁”的看法?

跨學科大法好🪬!不啰嗦,直接說我做了什麽:

我一直有一個非常關心的問題域🦗,即與人類心智相關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太太太難啦,人類望而卻步了好久好久。身為一個萌新小白👩🏻‍🍼,我要怎麽辦呢?

1A放棄  1B看看人類都進行了哪些解決它的嘗試

*怎麽能啥都沒幹就放棄呢?🧑🏽‍🎓!果斷選1B


→發現人類有切入這個問題的各種方式☛,我該從哪裏下嘴呢?

2A成為哲學少女吧👨🏼‍🏫! 2B加入經驗科學的隊伍

*都想選怎麽破!👨‍🚒!!but哲學更擅長處理老大難問題🏔🫡、哲學超好玩,選2A


→進入哲學系√然後呢?

3A 乖乖走培養方案 3B 經驗科學也不能放棄啊TOT

*我關心的問題不是先驗論證能覆蓋的、囿於學科壁壘要不得𓀆、其它學科能提供獨特的視角𓀛、復旦哲院有相當的自由度🧝🏼‍♀️,選3B


→參照建設比較成熟的認知科學本科學位☝🏼,強行捏了一套針對自己的培養計劃👷‍♀️🦯:

√心理學:專業課≥3

√神經科學:選修+旁聽≥3

√語言學:選修+旁聽+讀書小組

√人工智能:為了上機器學習報了二專

√科研實踐:主動聯系老師做項目


↑以上是一個作死型選手為了探究最關心的哲學問題而沖擊學科次元壁的嘗試。慶幸自己優先選擇了哲學——哲學所帶來的洞見大大增加了沖擊過程的啟發性和趣味性


6

愛自由愛幻想


我是

圖片

李霞

2016級光華獎學金獲得者


向下滑動以瀏覽全文


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應該是“偶爾充溢酒神精神🧠、耽於幻想的小豬”這個形容🥏,換句話說💆🏼‍♂️,就是“喝了假酒”。


我覺得這個狀態就是一種創造欲的興奮狀態🚁,是我在沉寂一段時間後通常會爆發的一種狀態。比如說之前我做曦源的時候,我很長一段時間保持著這種狀態——每天11點多強迫自己睡覺,然後4點左右起來寫作。有幾天甚至做到了一天產出8000字,現在想起來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同時,我確實是熱愛幻想,之前無意瞥見、然後就報名活動寫科幻小說的經歷🧶🧔🏿‍♀️,大概算是又一次體現。能夠獲得小小的獎項激勵,對我來說也是很奇妙的體驗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上學期期末的時候🧑‍🧑‍🧒‍🧒,我和朋友一起從五角場回學校👷🏿‍♂️,然後即興一起無厘頭地創作rap。那種感覺就非常奇妙,很有趣。



對“生命關懷”的關註從何開始?

應該說對生命關懷的興趣,最初是源自我對探索死亡的渴求👃🏿。這個是我從很久以前就有的一種探尋欲望,我選擇讀哲學很大程度也是受到這個問題的驅動。


不過真正的契機是,楊建偉學長創辦生命關懷協會👷🏻‍♀️🧝🏼‍♂️。從此開始⚫️,我的大學生涯就和生命關懷有了比較密切的聯系🚼。


要談起生命教育、生命關懷👏🏼,人們最容易想到的、當然也最為回避的,往往是臨終關懷🙋🏽‍♂️。但是💂,我想說的是,生命教育也好𓀖、生命關懷也好,並不僅僅與死亡有關。作為生者,我們很容易說出“尊重生命”的話語,但是如何在復雜的生活中真正踐行🪚,卻是非常困難而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對你有很大影響一位思想家📞?

對我來說,ta可以是莊子、康德😸👬、維特根斯坦、陀思妥耶夫斯基、馬克思🐎、波伏娃🔏、巴特勒……很多人


因為昨天整理書的時候翻到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所以還是提茨威格的這本書吧。


全歐洲的燈火都熄滅了”💅👧🏿,這是全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盡管它並非是茨威格的原創。透過這句話🐂,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炮火連天的殘酷戰爭,看到歐洲文明傾頹之時文人學者的無力哀慟,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循環著的深重危機……


我依然記得我看這本書時的沉重心情🧋,盡管已隔四五年之久👮🏻‍♀️🎋。人文主義精神並不虛假🙇🏽‍♀️🎗,但是在復雜的現代生活面前,它根本無力做出解答🧑🏽‍🚒。我不敢說🐴,這本書將我從文學之夢中敲醒、轉而投入哲學,但我開始閱讀一些哲學入門的書籍🐵,正是在這之後。



圖片

感謝各位獎學金得主的真誠分享

這群S級的哲院學生讓我們看到

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星辰

熠熠發光


下一期“S計劃2018將采訪

研究生獎學金獲得者

他們又將講述怎樣的故事?

敬請期待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1️⃣: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