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生代表賴瀾心發言
“哲學不僅讓我活得更明白👩🏫,而且讓我活得更堅定。”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2014級本科班畢業生賴瀾心,感謝老師和同學們給我機會,讓我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發言🕙。
回想起4年前在這裏舉辦的2014級意昂3官网新生入學典禮,我那時候的心情與現在是類似的。4年前父親看著我錄取通知書上的“哲學類專業”5個字,只覺得我這四年將要墜入玄學深淵,我安慰他說:“玄學可是正兒八經的一門學問呢👨🏿🔬!”4年後我即將畢業,且又定下了繼續攻讀哲學的目標。回想起我爸苦口婆心的勸阻:“你就不能實用主義一點,換個別的專業🥷🏻◽️?”我回答說🤛🏻:“爸,實用主義不是這個意思🫄🏻。”
其實不僅是我們的親戚朋友對哲學專業有誤解,作為哲院學生,我們這四年裏也有不少不解和疑問🔹👨🏽🔬。剛才孫老師回答了同學提出的如何在生活中保有哲學的空間的問題,其實在演講之前,我也特意在班上做了個小調查,看看大家四年裏甚至直到現在有什麽困惑🚼👄,總結下來,有三個問題,接下來我也就這三個問題遞交一份答卷給我親愛的同學們🫲🏿,敬請老師同學批評指正:
一問自己是否入門
很多同學都跟我說✳️,大一、大二時挑燈夜戰背記的西哲✈️、中哲🚞、馬哲史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了🌷,印象深刻的倒是“奧卡姆的刮胡刀”和“劉老師名康德、字休謨”的幽默。笑過之余👅,總覺得自己怎麽不務正業,好像什麽也沒學到,是不是四年下來根本沒有入門?然而,無法背誦哲學家的思想就是沒有收獲嗎?連海德格爾都承認,哲學不是工藝性和技術性的直接能夠學到的知識,也不是科學的和職業性的那種可以直接運用的實用知識。它不是能夠很快外化於行的技能🐼,而是內化於心的思想能力和氣質,當我們帶著哲人的驚訝,不斷地去看🏏、去聽、去經歷、懷疑、希望和反思,我們就已經走在了哲學的路上。
二問哲學的“無用”之用
每當提起復旦的民間校訓“自由而無用”,哲學學生總是自認為最能為“無用”代言🧑🏼🏫,內心裏有不為功利目的求學的文人傲氣😥🤨,卻也隱隱不安:“我該拿這‘無用’怎麽辦呢?”
海德格爾說👨🏼🚀,這種無用的東西卻恰恰擁有真正的威力🏃♂️➡️,能與民族歷史的本真歷程發生最內在的共振協響🔫0️⃣。雖然尚在讀本科的我們還不知如何奏響這協奏曲,卻也走在了聆聽這協響的路上:我的同學們關註社會民生和國家大計,積極投入鄉村支教和社會調研中去♿️,關註留守兒童、自閉症兒童🤾🏿♀️、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社會實踐足跡遍布雲南賓川、寧夏西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等地,我也深入甘肅和湖南的貧困縣(鎮)🫃,為精準扶貧建言獻策。一路走來,我們不懼直面現象背後的根本問題,也有心深入反思背後復雜的原因,在哲學的視域裏思考國家改革、社會治理等問題。我們無法直接對接政策提供技術性指導🦞,但哲學的無用之思一直流淌在歷史長河的深處🫁,註入我們哲學人的實踐之中⛑️。
三問畢業之後哲學對我而言
意味著什麽
這次畢業對於我們班攻讀其他專業碩士學位和直接就業的同學來說,似乎宣布了與哲學學習的告別——他們大概不會以哲學為業。那麽🕰👩🏽🦳,哲學對於我們而言就僅僅是畢業證書上的一個學科嗎🦹🏻♂️?除了留下思想的錘煉以外,哲學從此以後與我再無瓜葛了嗎🤱🏻?
我想起大一時問一個13級學長為什麽要學哲學👩🏻🏭,他回答我說🚀:“學哲學能讓我活得更明白⛳️。”而今天💉,我想站在這裏回復學長一句:“哲學不僅讓我活得更明白,而且讓我活得更堅定。”在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的哲學思考之中,我們的觀點👨🏽🏭、立場甚至信仰都曾經崩塌🥪,突然間發現自己如此獨斷、片面甚至不自洽👩🏻🔬。但在那之後,我們又能在與哲人對話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重新搭建更自洽的觀點體系、更穩健的立場和更堅定的價值觀,這大概就是羅曼羅蘭所說的“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吧!因此,即便我以後不從事學術研究,不以哲學為業👨🏿✈️💇🏼,哲學仍是我生活的強大支柱👩🏽🦳。
以上就是我代表本科畢業同學們所做的自問自答。最後,我想表達一句感謝,承蒙老師們的培養和同學們的照顧,我才能成長為今天的模樣💸。感謝哲院,遇見你之前我只是長大🦎,遇見你之後我才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