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復習缺乏動力?
翻書馬冬梅、合書馬烏梅💪🏻,無法心無旁騖🏊🏿♂️👩👩👧?
常常覺得難以平衡工作、學習和戀愛🥞?
本期“S計劃”
帶你走進本科生國獎👥、上獎得主的日常
聽聽他們的獲獎的秘訣吧!
# 01
陳輝強:2017級國獎獲得者、學年GPA3.69、“孔子愛好者”
你認為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因為我不太希望自己身上有什麽標簽。“標簽”當然一種“固定印象”👖,它是幫助他人更快地了解自己的途徑,但是它也有一種“成見”的可能性🤌🏿。如果一定要有什麽標簽的話,那我希望它是對我想成就的一種狀態的表達——毋。
大學四年,引領你前行的人?
這個對我而言毫無爭議🧑🏼🏭,何益鑫老師。大二才遇到何老師對我來說實在是一種大遺憾。最初上何老師的課🧘🏽♀️,只是覺得何老師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很貼合,所以對何老師有一種好感;之後,和何老師越接觸也是越覺得何老師越親切。如果不客氣一點說的話,我覺得溫柔敦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等等形容都很符合何老師❕。
畢業後想要在哪些學術方面取得突破
畢業後當然是繼續學業👧🏽。本科前幾年一直自認為是偏向中國哲學的🈺🫢,但是越到後期越發現自己,走向了一種偏頗。哲學就是哲學,我自己卻強硬地給它們分開了🚣🏻♂️。所以在今後的時間裏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缺乏的東西補上🪴🎅🏽。
談談
現在回顧寫作出來的兩篇東西👨🏿🦱,發現當初寫作時心太大🎄,但水平卻有限👮🏻。“望道”時寫作的主題是“天”,寫的時候就意識到“天”太復雜🐋,涉及到了很多面向,但是我卻不能很好地去統合它們🫠。最終只能匆匆截斷👨👧,還是留下了很多的遺憾吧;另外一篇更是反應了自己的錯誤的🤳🏼,當時寫作它時還是比較幼稚🧳,很多東西是比附和累積👨🏽,可是講出來的東西卻不一定能讓人信服。
但不管怎麽說📜🤼♂️,這也算是自己的一種探索。寫這些東西不是因為要去申請某些東西或者是其他外在附加的,寫作時我還是比較純粹的🧑🎨,就僅僅是感覺到它們所處理的問題與我切身相關👩🏽🍳。如果不去嘗試解決這種切己的問題,或許我就會一直處在一種“日常的平均狀態”裏了。
# 02
姚晨萱🏋️♂️:2018級國獎獲得者、學年GPA3.69🦴、“夢想出一冊寫作集”
你認為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我可能是一個“感性意識流”的人,很喜歡和別人“交談”➙,盡管有時候這不在語言的形式上發生🤲👨🦱。交談的感覺有時是理智上忽閃的靈光,有時是感性上湧入的共情✷🧡,當它在微妙的時刻發生的時候🏷,向我顯現為一種難以捕捉的意識流。
所以我還挺享受同各種各樣的人聊天(盡管有點社恐)🫄🏻、走出去實踐的,會打破原來的想象,帶來一種構建新的生活圖景的探索感📌。如果更高追求的話⬛️,“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是一種向往且持續欲求的境界。
如何平衡學生工作與學習之間的關系
如果想著要如何去“平衡”它們,就會很痛苦。學生工作或學習哪一方讓你覺得毫無收獲並且只有消極勞累的話🪂,應該先從它們自身內部調整解決。所以要先確認兩者在自己這裏是否可以兼容9️⃣👨🏿⚕️,從長期規劃上作出取舍,然後才到實際操作的層面。
其實我自己做的學生工作並不算很多🛁,就我的經驗來看🦊,就是老生常談的調整心態加提高效率。現在回頭看🪷,會覺得那些感到辛苦、感到繁瑣的瞬間,或許就是成長的契機吧🥗。當然這不是蒼白的自我安慰,學工的鍛煉讓我更有責任,不僅收獲成就感🧑🏿🚒,也得以與許多人深入交流、互相鼓勵。然後也要減少比較,先專註於自己眼前的生活和事務👨👨👦,理解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充實且樂趣與艱難並存的,盡可能地避免會導致焦慮的因素🐔;先擱置起情緒全身心投入🥤,而後澄清意義紓解情緒👳🏻。最後👩🏿🦲,如果可能的話,在學工與學習之間找到相互調劑的點,提高效率,把註意力掌握在自己手裏💃🏽,不讓任何一方綁架~(比如🌂,我有時會覺得做完學工🏌🏼,學習熱情和欲求異常高漲…或者剛下課去開例會,動腦和打字都會變快👮🏿♀️🌐。)
上一學年我很幸運地和好朋友在同一個部門共事,也日常一起上課學習。有一個步調一致的同伴🗣,可以互相陪伴傾訴和鼓勵,或許是很好的方法。
如何理解
“優秀”一詞,於我理解💂🏽♂️🤸🏼♀️,並非由瞬間時刻被確定的特征與表象,而是包含過去🤌🏻、現在、未來的潛質。優秀既肯定了過去的事實,也體認了未來的潛能,是一種長時間的素養。從此義而談,優秀是發展、進步、持續的,需要持續不斷的超越自我的意識和與之相配的刻苦毅力🏃🏻♀️。所以我認為很難說優秀是一個已經達到的狀態,或者被作為一種標簽💝。
可能每個人心裏對優秀的模樣有不同的想象,我自認為距離優秀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我還比較喜歡這種有距離的狀態🕕,不必被外部既定的標準和定式的框架所限製,慢慢走慢慢做,也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領域投入嘗試、留下一些痕跡🤹🏻。我覺得💃🏻,來自外部的對“優秀”的承認絕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也並不重要,引導我一路的還是自洽且保持向善前進的趨勢吧🤸🏼♀️。並且,感覺身邊有很多美好且有趣的人,但他們都不需要用“優秀”來標榜自己🍢,卻開闊了我許多關於美好圖景的想象與憧憬🧑🏿🎓。
下一步想要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最近面臨升學的選擇,還有很多迷茫的地方🥢。說突破不敢,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堅定且願意熱忱投入的方向,然後一步步踏實地前進吧🧖🏻♂️。但往近一點說,我還挺享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事件的,比如說走就走的旅行𓀖、著手讀一本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的書、走在路上對某一刻場景莫名感動...希望這種不確定性多多降臨🧜🏼。務實一點的話🚶♀️➡️,想重拾鴿了無數次的運動計劃🧕🏽,努力寫好眼前的論文,然後多思索🛀、勤記錄,留下一些可以翻看的文字🌉。
# 03
王妤寧:2019級上海市獎學金獲得者、學年GPA3.80、“靈魂常常抽離環境”
你認為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
自我懷疑,以及隨之而來的韌性。這看起來很矛盾,但確實是這樣的。
在自己投向自己的目光中,我發現我沒辦法給自己找到標簽,盡管他人眼中的我可能有很多張標簽⚱️。所以我也恐懼在他者投來的目光中那個被標簽化了的自己,無論從綿延的人格中抽取哪一個斷面並把它定格下來,我都感覺到它將立即脫離我,成為我不再能夠掌控的東西➛。於是面對諸如“最能代表你的標簽是什麽🩹?”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自我抒寫,久久難以落筆🕵🏻。但還是想為這種懷疑辯護👷🏻♀️。它源於一次又一次對自身和世界的發問🧑🏽🎤,出自對理想中的某種原型(盡管我說不出它是什麽)的堅信♟。雖然我自己常常消極、有時虛無,但它不是消極的和虛無的,它使人擁有在保持初心的同時不斷調整航向的靈活,以及隨之而來的長久的韌性🧣。
社會實踐中最重要的收獲是什麽,最深的感受是什麽?
最重要的收獲是“對自己的再定位”。
實踐是尋找平衡的一種嘗試➜。在一種生活狀態中不假思索地向前疾馳了一段時間之後,再面對自己時🐵🙂,會有一種不安感👩🏼⚖️,比如有一個學期我一直在埋頭讀書,但在某個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專業的理論和術語開始變得面目可疑。後來在周報和青年的經歷🚣🏽♂️、以及一些社會實踐經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它把我從原來的生活狀態中拉出🍴,但不是拉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與兩種狀態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一種更冷靜也更寬廣的視角去思考自己喜歡、擅長、能夠、應當做什麽🫙,去思考以何種姿態在生活中安放自己,以何種位置在世界中安放自己。理想的狀態則是發現無論是對自己的專業還是對實踐的經歷,都基於對自己和世界的進一步了解而有了更堅實的信心🚧。
對自己有怎麽樣的治學要求?
精確和真誠📿。精確🦵🏽🎄,既包括智識上的穿透力,也包括表達上的切中肯綮😀、不枝不蔓🫁。真誠,既包括對他人真誠😶🌫️,也包括對自己真誠👨🏽🦳,後者永遠是前者的前提,它意味著警惕表現欲、表演欲,以及對贊賞、榮譽和頭銜的渴望,意味著“為學由己”。它其實更像是一種修養上的要求。這些在我看來很重要但是又極難,就算不能做到,也應當懸為準的。
下一步打算在哪些方向上取得突破?
其實最想要取得突破的方向和上一個問題是一樣的(笑)。還有一個想要突破的地方是自己的“完美主義”🖇,它雖然可以督促我把事情做好,但有時高自我要求也會帶來沮喪。希望它可以成為溫柔的而非苛待的、不怕犯錯的、勇敢的完美主義。
學習從來不是知識的“堆放”
而是能力的創造
以勤勉👨🎤,以堅持
腳踏實地,日積月累
讀書沒有捷徑
國獎從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