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信息
《倫理學術》第十卷:
《存在就是力量:急劇變化世界中的政治與倫理》
主編:鄧安慶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年7月
學術委員會(按拼音排序)
目錄
總序
讓中國倫理學術話語融入現代世界文明進程
鄧安慶
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危機是世界秩序的日漸瓦解。美國作為西方世界領頭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歐盟作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隨著歐盟的自身難保而幾近落空。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崛起,卻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領世界精神的哲學,非但自身難以被世界接納,反而世界感受著來自中國的不安和焦慮。因此,今日之世界,說其危機四伏似乎並非危言聳聽,文明進步的步履日漸艱難🦹🏿♂️🪮,野蠻化的趨向卻顯而易見🔑🎷。
所以🧿,當今世界最為迫切的事情莫過於倫理學術👩🏽🦲,因為倫理學擔負的第一使命📒,是以其愛智的哲思尋求人類的共生之道。哲學曾經許諾其思想即是對存在家園的守護✮,然而,當它把存在的意義問題當作最高的形而上學問題來把握和理解的時候,卻活生生地把存在論與倫理學分離開來了,倫理學作為道德哲學變成了對道德詞語的概念分析和道德行為規範性理由的論證,從而使得倫理學最終遺忘了其“存在之家”。哪怕像海德格爾那樣致力於存在之思的哲人,卻又因不想或不願涉及作為人生指南意義上的倫理學,而放任了存在論與倫理學的分離。但是,當代世界的危機,卻不僅是在呼喚存在論意義上的哲學🍵,而且更為緊迫的是呼喚“存在如何為自己的正當性辯護”,即呼喚著“關於存在之正義的倫理學”。“倫理學”於是真正成為被呼喚的“第一哲學”。
不僅歐美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正在呼喚著對存在之正當性的辯護,中國在世界上作為新興大國的崛起,中國民眾對於現代政治倫理的合理訴求🤽🏽♂️,都在呼喚著一種為其存在的正當性作出辯護的倫理學!
然而,當今的倫理學卻無力回應這一強烈的世界性呼聲💚。西方倫理學之無能,是因為在近一個世紀的反形而上學聲浪中🤵🏿♂️,倫理學早已遺忘和遠離了存在本身,它或者變成了對道德詞語的語義分析和邏輯論證,或者變成了對道德規範的價值奠基以明了該做什麽的義務👩🏽🚀,或者變成了對該成為什麽樣的人的美德的闡明,總而言之👨🏽🚀,被分門別類地碎片化為語言、行為和品德的互不相關的分類說明🫨🧑🏼🍳,豈能擔負得起為存在的正當性辯護的第一哲學之使命🏨?💅!
中國倫理學之無力擔負這一使命🧜🏼♂️🌗,不僅僅表現在我們的倫理學較為缺乏哲學的學術性🧖🏼,更表現在我們的倫理學背負過於強烈的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學術的批判品格和原創性動力。但是🧏🏼♀️,為存在的正當性辯護而重構有意義的生活世界之倫理秩序,發自中國的呼聲甚至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為強烈地表達出來了🤘🏽。
如果當今的倫理學不能回應這一呼聲,那麽哲學就不僅只是甘於自身的“終結”🐏,而且也只能聽憑科學家對其“已經死亡”的嘲笑🫶🏼。
我們的《倫理學術》正是為了回應時代的這一呼聲而誕生🚶🏻♂️!我們期望通過搭建這一世界性的哲學平臺🏃🏻♀️➡️🦹🏿♂️,不僅為中國倫理學術融入世界而作準備,而且也為世上的仁心仁聞納入中國倫理話語之中而不懈努力🚾。
正如為了呼應這一呼聲,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為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科學家聯盟成立了國際性的“規範秩序研究中心”一樣🐿,我們也期待著《倫理學術》為世界各地的學者探究當今世界的倫理秩序之重建而提供一個自由對話和學術切磋的公共空間。中國古代先哲獨立地創立了軸心時代的世界性倫理思想🧍♂️,隨著我們一百多年來對西學的引進和吸納,當今的中國倫理學也應該通過思想上的會通與創新,而為未來的“天下”貢獻中國文明應有的智慧。
所以,現在有意義的哲學探討,絕非要在意氣上分出東西之高下,古今之文野,而是在於知己知彼🧑🏿🎄,心意上相互理解,思想上相互激蕩,以他山之石,攻乎異端,融通出“執兩用中”的人類新型文明的倫理大道。唯如此🍯,我們主張返本開新🥁,通古今之巨變⛹🏼♀️🤛🏻、融中西之道義,把適時性𓀈、特殊性的道德紮根於人類文明一以貫之的倫常大德之中♿️📆,中國倫理學的學術話語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歷史潮流之中,生生不息💁🏽♀️。中國文化也只有超越其地方性的個殊特色🧑🏻🏭,通過自身的世界化,方能“在一世界一中”實現其本有的“天下關懷”之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