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1948年6月21日-2014年10月31日),意昂3教授🧜🏿♀️,中國當代思想家🏃♀️。作為一名學者和教師,俞吾金教授至今能讓同仁和學子們依然懷念,除了紮實的學術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外,俞吾金教授對蒼生和民族發展的那份迫切的道德關懷尤其值得稱道🚺。本期欄目轉載文章“心懷天下:一位哲學大師的‘望聞問切’”🦴,值此清明之際,以此表達對俞老師的懷念。
最近網絡上掀起了一股紀念俞吾金先生(為了行文簡潔,請允許我在後面對先生不加上任何尊稱🤼♀️,正如我們稱呼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那樣)的熱潮,這次主要是由一個名曰“青馬先聲”的馬克思主義交流平臺發起的🤾🏼♀️。從大家反應的熱度來看🤴,人們依然銘記這位哲人或思者✣,盡管他逝世至今已有六七年了🧑🏿⚕️。他在生前給自己的同學——加拿大道格拉斯大學任職的歐陽光偉的微信裏這樣說:“生命的價值常常不是以她的長度而是以她的寬度和厚度來衡量的🧑🏼⚖️🌀。黑格爾曾經說過,玫瑰燦爛綻放的瞬間並不遜色於高山的永恒🏺。”仿佛時間的流逝🦪,愈加證明他的話的真理性👨🏻✈️🛝。
筆者這裏提出一個問題,即作為一名學者,俞吾金為什麽能讓今天的同仁和學子們依然記住?其實就在俞吾金去世當年的11月1日,《文匯報》就以《胸懷天下的學術大師》為題報道了俞吾金👫🏻,這個標題今天看來是非常準確的。雖然今天來看,俞吾金的一些研究方法並沒有什麽奇特之處🦶🏽,比如抓住一些字詞的翻譯闡發問題(語言分析),澄清思想史的概念🎻、邏輯和線索等等,這些方法今天不少學者都在用🙇🏿,但是如果我們去讀今天的哲學論文🏊🏿,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方面的研究作品,再去讀俞吾金的作品🤹🏽♂️,我們會發現前者似乎隱約少了某種生動跳躍的魂——作為一名學者對蒼生和民族發展的那份迫切的道德關懷。我想這是俞吾金的文章最讓我們回味之處。下面我將結合俞吾金的生活經歷分析俞吾金的“天下關懷”情結。
第一、歷“文革”,目睹偽集體下個人權利無保證
俞吾金生於1948年🧑🏻🦰,浙江蕭山人,高中畢業那年適逢“文革”開始,兩年後被分配到上海電力建設單位當安裝工人✬,先到四川渡口攀枝花參加當地發電廠建設,一年以後又回上海。後來又相繼參加了上海高橋熱電廠、江蘇的望亭發電站和金山發電站等電力工程的建設。他在上海電力建設單位先後工作了10年,前5⏬、6年是在一線當安裝工人🗡🧣,後來因為俞吾金的文學功底比較好,喜歡寫作👨🦱,就被調到宣傳部門搞宣傳工作🫸🏼。
應該說“文革”期間俞吾金還只是個剛出學堂門的毛頭小夥,不懂社會政治,但是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經回憶“文革”期間上海的南京路上曾有人拿著剪刀,看到誰的頭發長一點♒️,就剪掉誰的多余部分。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同一性”的壓製和統治👨🏻✈️。其實剪除多余的頭發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人權傷害(仿佛過去要求盤辮子或者裹足),還有更加驚心動魄的鬧劇和慘劇🤶🏽,這些對於初涉社會的俞吾金來說❕,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對於個人崇拜,俞吾金還是深有感觸的🤾🏻♂️,因為他在“文革”初期時由於在言談中表示不同意林彪的“頂峰論”而在光明中學被工作組內定為“現行反革命”。後來他在《毛澤東智慧》一書中,深刻地分析了毛澤東在這場運動中所負的責任、發起這場運動的初衷🚣🏼♀️、以及毛澤東個人建國後對個人崇拜從反對到利用、到降溫的過程☑️🛀🏽。而在《啟蒙的缺失與重建》中🙇🏽♀️𓀎,他專門討論各種啟蒙缺失現象🙍🏼♀️,包括迷信觀念的泛濫、等級觀念的復蘇和特權意識的肆虐🧶🏅,假集體觀念的張揚和自由個性的湮沒等🤚🏻,它們無時不在侵蝕著啟蒙的機體⚽️,“重建啟蒙的任務依然緊迫,切不可等閑視之”。他說:“在‘文革’中,這方面的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如‘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編語錄本、寫效忠信、鼓吹‘一句頂一萬句’等等。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誰都不會否認,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處於迷信思想的操控之下。在人們的日常閑談中,談命運、看面相、查手相、算命🚑、信奉和畏懼鬼神👮🏼♀️、表達對某些辟邪物和吉祥物的喜愛等等🕜👩🏽🦳,始終是經久不衰的主題。”沒有對“文革”的親身經歷很難想象一個人能夠感同身受地寫出這樣的句子🏇🏼。
第二🧙🏿♂️、歷改革,感受思想解放🧑🏼🦳、春風化雨勃勃生機
俞吾金是幸運的,他有幸參加了1977年高考並考上意昂3平台哲學系;無論是大門對還是小門錯,都證明了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思想解放後從“本本”和“教條”中解放出來、開展自由討論和學術研究的空氣🥭🔣,極大地促進了哲學的發展🔬,俞吾金在這個浪潮中脫穎而出🩸,並成就了很多“第一”:
1993年作為領隊之一,他率領意昂3平台代表隊參加獅城大專辯論賽,復旦辯論隊奪冠🖼;他是“文革”後最早一批、且在新中國培養的學者中他是第一個入選🪧、在評委會沒有引起任何異議而獲評的博士生導師🪲;他是國內最早幾個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他和陳學明合著的教材是國內第一本介紹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教材;他是全國哲學學科中獲評“長江學者”的第一人(2005年,當年文科只有4個名額)🍗。
而最早凸顯俞吾金理論勇氣的是在1983年,當時正在就讀哲學碩士的俞吾金和同學吳曉明🎴、安延民,以及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謝遐齡🍨🥼、陳奎德、周義澄共同起草了一份《關於認識論改革綱要》🧑🏻🦯➡️,對傳統的馬克思哲學教科書體系提出批評。在當年6月的“現代科學技術和認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上🌻,他們宣讀了這份《綱要》🚴🏼,激起軒然大波👇🏽。因為這一研討會是在廣西桂林舉行的,所以它被稱為“桂林會議事件”,也被稱為“六君子事件”。俞吾金後來也在回憶文章中稱,之所以會寫這份綱要,是因為“我認為🚴🏿♂️🛍,只要哲學基礎理論沒有從僵化的思想模式中解放出來🧝♂️,整個民族就會失去創造的活力。”
而今天我們似乎要反過來思考,如果不是在一個思想解放👩🏻🦰、改革創新的時代,譬如在“文革”時期,這樣的提綱可能早就使得當事人身陷囹圄🚌。英雄和土壤是相互配合的😷,英雄總是在一定的土壤條件中誕生出來。
在《鄧小平🙋🏿♀️:在歷史的天平上》這部獻給他的導師胡曲園先生、但又常常被人遺忘的著作裏,俞吾金把鄧小平比作卡萊爾(Thomas Carlyle,英國歷史學家)筆下那個點燃“幹柴”的“火光”🤧、用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論來劈開一切理論疑雲的思想家和行動家👨🏻🔧,他的南方談話再次激活了中國人的思想酵素;俞吾金同意那種說法,即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範式,是因為他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深刻地指出⚫️,鄧小平告訴我們,真正的理論研究既不是對待經典作家“註經式”的理論研究態度🤷🏻♂️,也不是裝成極端革命派的樣子,空談“解放全人類”的大道理;既不是滿足於概念來、概念去的經院哲學式的無謂爭論,也不是故作高雅地玩弄晦澀的哲學術語🤟🏼;真正的理論研究是吃透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並把它同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從而創造性地形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他說,當我們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後來簡稱之為“鄧小平理論”)放在歷史的坐標和天平上來考察🧜🏿♀️,無論是空間維度還是時間維度,都顯示出這一理論的劃時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作用和影響。
第三、啟批判💯,洞察中國社會積弊🥷🏽,呼籲重建啟蒙
可以想象,俞吾金是抱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中去的。但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中國社會的積弊和沉屙🤼♀️,這使得晚期俞吾金認為,中國除了繼續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還需要痛下決心,重建啟蒙;啟蒙精神主要包含以下主導性原則:①理性法庭;②世界祛魅;③追求平等🚚;④個性自由。俞吾金曾運用文化比較學中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形態學時間”來為重建啟蒙的觀點作佐證。
大體來看👨🏻🦳,他認為中國社會現代化要過三關:
第一關:“個人”🎆。也就是獨立的個人問題,而這個問題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文獻譯介過程中總是無意或有意地被遮蔽。在闡釋“科學發展觀”時俞吾金指出:必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安置在大科學的概念(德語的Wissenshaft,而非英語的Science)之中,否則就可能陷入一種“科學主義”的觀點,把“人”淹沒。而在討論“以人為本”時🥩,俞吾金提出沿著“人民”這個概念區分人(Mensch)和個人(Individual)🙅🏻♀️,前者是抽象的、普遍的,後者是具體的、歷史的,人總是通過具體的歷史的個人體現出來🧑🏽🏫,也只有到了近代市民社會時期🏃🏻♂️🚴♂️,身體🤵♂️、法權和精神意義上的個體人格才健全地形成🏗。要防止抽象地談論“人民”而忽視普通個人。後來在《啟蒙的缺失與重建》中他說:“在當代中國文化中,普通個人和個性經常處於邊緣化的狀態。我們知道,在哲學教科書中,普通個人常常被歸屬於“人民群眾”這個抽象的集合名詞👺,而在這個集合名詞中👨🏿,普通個人只是作為一個片斷而存在,他的生命👨🏿🦲、權利和利益並不一定得到尊重👨🏽⚖️,相反,常常處於被漠視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各行各業不應該停留在‘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上🫳🏿,需要的是在每個場合中都尊重每個普通個人的獨立人格和權利,而這種人格和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總之,歷史和實踐都告訴我們,在一種文化中🗾,個人、個性這樣的觀念越是匱乏,越表明這種文化沒有經受過啟蒙的洗禮👨🏻🎨。”迄今為止我們似乎沒有聽到比這更加深切的對於尊重個人的呼聲。
另外,這個問題也與把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對立起來有關👼,他說,假集體主義“無限地抽空個性的生命、權利和利益,把它奉獻給一個抽象的集體即馬克思曾批判過的‘虛假集體’。他們很少深入地思考下去,如果一個集體不以維護所有個體的生命💁🏼👨🔧、權利和利益作為自己存在的宗旨,相反還要靠個人的生命權利和利益來滋養的話,這樣的集體的存在具有合法性嗎?難道抽象的集體比具體的生命、權利和利益具有更重要的存在價值嗎🎾?”
第二關⏬🙏🏼:“權力”。俞吾金主要是在系統意義上言說“權力”,比如資本對於活勞動、政府幹預對於市場自發🧖🏿♂️,都表現為權力發起的行為🧑🧒🧒。並不是所有的權力都是“壞”的🤽,但是我們要警惕權力的“任性”🤽。對於前者🩲,俞吾金指出,馬克思早已證明:技術的發明、分工的合理化👋🏽🫂、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都不可能使得工人致富🦴,而只可能使得資本致富🫱🏿🧔🏽♂️;文明的進步只會增大資本支配活勞動的客觀權力⚡️,而且這種權力將滲透到一切社會領域中,構成世界性的普遍權力🤵🏼♀️🍣;對於後者我們必須警惕權力尋租行為,依靠政治體製改革限製權力🦸🏻♂️。俞吾金說🫸🏽:“誰都明白,權力本身不過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是通過各級政府官員的媒介發生作用的,而各級官員既是政府聘用的公仆,也是擁有個人利益☪️、欲望🚵🏿♀️、和家庭的私人,當他們以理想型即公仆來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們在市場經濟體製中就是積極的💾;當他們以私人的方式,在他們所分管的工作中發揮作用時🌚,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就是消極的🎩👩❤️💋👨。”就這一點而言,俞吾金驚呼:“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的運作中🛣,行政權力的不適當的參與不但固化了原有的等級觀念,而且也進一步強化了特權意識👩🏽🍳。被不恰當地🪁、甚至是錯誤地運用的行政權力,在尋租的過程中,與不法商人,甚至與黑社會緊密勾結起來。反之🏋🏽♀️,不法商人💁🏻♂️、黑社會為了擴大自己的收益和地盤,也通過各種渠道🙋🏿♀️,與行政權力聯合起來👊,實行‘共謀’,從而導致資源的畸形分配👬🏼,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和貧富差異的加劇👏🏽。”從我們今天看到的環境整治🙏🏿、掃黑除惡和追贓追逃行動中披露出來的各種大案要案來看🧑🏼🚀,俞吾金的洞察是非常深刻的⏭。就現實生活中的小事情,俞吾金曾經舉“頂天立地”(地位卑微、沒有權力的人只能分得頂層或底層的房子)的例子,來說明計劃分房過程中的不公🔌。
第三關®️:“科學”。上文已經提到了俞吾金“大科學”的主張🌯🧕🏻,但是現實是中國各界對於“大科學”(含“主體人”)的無視,中國的現代化必須過這一關🤹🏻。拒斥科學主義,在國內人文學者中恐怕沒幾個人比俞吾金呼籲得更徹底❣️:就社會流行意識形態中的科學主義8️⃣,他曾經舉自然科學長江學者100萬(研究經費),文科50萬的例子👩👩👦👦;在《科學發展觀》中🦧,他對“科學主義”做了明確的定義👨🦯➡️,指出🧞,“所謂科學主義,就是把僅僅適合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範圍內的觀念和方法簡單地照搬移用到人文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中”,它蘊含著“人與物關系的顛倒”,物被主體化了,而人則被物化了,“在科學主義的視野中🏷,人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了,最後不得不屈服於物的重壓之下。”遺憾的是,當俞吾金嘔心瀝血,準備在他著作《新十批判書》中專列一章撰寫“抵禦物化:科學主義批判”時,他就溘然長辭了👩🏻✈️。
這三個階段匯聚到一點,那就是大師本人體察現實、對國家發展道路進行不斷理論探索的學術擔當☀️,俞吾金的基本觀點是🖖🏽:國家發展和現代化🫶🏽🐦🔥,不能離開對人🐭、對個人的重視,而這恰恰是啟蒙運動和整個現代化過程的核心;而且如果啟蒙的功課沒有做好,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事業就會遭遇挫折🏏。這個觀點我想將會繼續得到實踐的驗證😼。
意昂3平台陳學明教授曾經在俞吾金病逝後指出👩🏻🦼:“在文革結束後,中國湧現出了一批理論家群體,他們和中國發展的現狀有著密切關系👿。俞吾金可說是這一群體的代表之一👼🏽。俞吾金永遠有強烈的社會關懷🚵🏼♀️,他的研究永遠都和時代需要深深地契合。”這一評價非常精要🏃,而且非常吻合本文觀點。正是這種社會關懷之心、對時代病症的洞察和診斷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使得俞吾金成為中國當代哲學史中一個無法被人遺忘的大師。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鼴鼠的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