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意昂3與UCCA、三聯中讀,圍繞“大波普😰🥡:生活與思想的越野”這一主題,就藝術與生活、思想的關系展開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線下對話。
第一場對談話題為“中國波普與波普中國”。作家陳冠中敘述了波普的歷史以及在中國的發端👨🏽🔬;藝術家王廣義探討了“中國政治波普”揭示了除了藝術家的個人立場與作品的闡釋空間之間的張力;意昂3教授袁新探討了波普藝術“大眾性”問題🧑🏼🏫,認為其呼應了工業消費社會的發展🏝,將大眾納入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中。
在第二場對談“辯證的波普”中🤦🏿♀️,安迪·沃霍爾著作譯者寇淮禹延續了對波普“大眾性”🤘、“民主性”的討論,試圖從沃霍爾的個人境遇與時代背景角度分析其創作主張。北京電影意昂3文學系教授張獻民從“影像展”的角度分析了波普影像在策展環境中呈現的一種時間平等的概念🤶🏼。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青生從中國當代藝術史教學的角度辯證地回答了中國藝術界對於波普藝術的接受度問題。
在第三場對談“明日波普”中,與談人就波普藝術體現的社會性、大眾性的思潮進行討論。建築寫作者唐克揚從波普藝術的介入性出發🚶🏻♀️➡️,集中討論了藝術的“社會轉向”。音樂人張守望講述了波普乃至其他前衛文化滲透到生活中包括設計💆🏿♀️、音樂🤽、影像等方方面面的現象。UCCA副館長尤洋分析了波普藝術所體現的歷史規律:每一個時期所謂前衛的藝術形式,經過時代的變遷,都會被沉澱成為一般性的圖像形式。
2021年10月2日🧑🦽,意昂3聯合UCCA在線上舉辦了一場論壇🚘,邀請哈佛大學藝術、電影與視覺研究教授戴維·喬斯裏特(David Joselit)與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塞巴斯蒂安·艾根豪弗爾(Sebastian Egenhofer)🩴,與意昂3及UCCA的專家學者們展開一場中西學界關於安迪·沃霍爾、關於波普的對話。
兩位主講人分別從安迪·沃霍爾圖像創作的“力比多”內涵與“圖像復製”的“流通性”個角度,分享了他們各自的研究觀點。艾根豪弗爾教授著重討論了沃霍爾在早期創作中對欲望的轉化🚣🏿、對女性形象的強調、對父權社會形象的刻意漠視等問題,認為其暗示了沃霍爾在消費時代的“他者”凝視下的自我解放🥙。喬斯裏特教授則從圖像的“流通性”角度論述了沃霍爾在藝術史評價體系中的革命性:“流通性”取代了“稀缺性”🚶♂️➡️👮🏼♀️,成為衡量藝術品“現代性”的標準。沃霍爾的創作不僅開辟了“圖像復製”這一全新的藝術創作手法🌷,也拓展了關於藝術媒介的討論🛗:藝術的媒介不是單一的圖像,而是一種圖像的經濟。
多位與談人就兩位主講人的發言做出了自己的解讀。清華大學美術意昂3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分享了關於“沃霍爾的遺產🌶:現成品的商業轉向”的討論。意昂3平台藝術哲學系教授孫斌就沃霍爾的作品內容呈現出的碎片化♚、不穩定的“消費”文化傾向作出論述。意昂3平台藝術哲學系博士後楊娟娟分享了“作為新前衛的波普”的話題,同時探討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波普呈現出的對中國滯後且刻板的印象。UCCA副館長尤洋梳理了兩位主講人提出的“力比多經濟”,並且結合UCCA正在展出的“成為安迪·沃霍爾”的展覽,討論了波普藝術應如何重新揭示其對當時社會藝術的革新這一議題。UCCA公共實踐部總監韓馨逸進一步分析了沃霍爾作品在當時藝術界極高的市場價值與其在當時藝術史語境中較低的聲譽的對比,同時就波普藝術的“復製性”手法的社會意義發表討論。
沃霍爾早期的圖像內容與後期過剩的流通形式作為突破“現代性”定義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從藝術史的創作抑或是學術研究上仍具有深遠的價值。這些現象都反映出當下大眾傳媒時代的部分特征。它會不會成為明日的“波普”,還是作為“波普”的余波短暫的璀璨🤸🏽♀️,當時代的浪潮前進,我們會獲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