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外國哲學》總第21輯
【編委會主任】
江 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 傑: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擔任🚟,
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寅卯 王 恒 王慶節 方向紅 朱 菁
朱誌方 江 怡 孫周興 李大強 李國山
張學廣 張能為 陸傑榮 陳誌遠 陳春文
陳嘉明 陳德中 歐陽謙 尚 傑 周柏喬
莫偉民 陶 林 黃裕生 韓 震 韓林合
傅永軍 童世駿
【主 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王 球 王 聚 王春明 葉曉璐 劉劍濤 孫小玲
【本輯統編】
王 球
【分析哲學】
描述性形而上學的康德資源與黑格爾傾向👩🏻🦲:對斯特勞森的定位性考察
/ 孫寧
虛構悖論,46年之後:問題、方案與反思
/ 陳夢雅
語言倫理學:從涵義與指稱問題說起
/ 劉艷
“非道德主義者”做出真正的道德判斷了嗎🧑🏼🦱🔉?
——駁動機內在主義者邁克爾·史密斯
/ 胡宗超
對事實不公
/ 約翰·蘭肖·奧斯汀 著™️,楊玉成😺、劉艷 譯
數學哲學
/ 萊昂·霍斯頓 著🧠,張莉 譯
【現象學和詮釋學】
先驗視角中的睡眠😒、出生和死亡
——論胡塞爾後期手稿中的時間經驗
/ 楊健
思與現在點:概念史視域下的胡塞爾時間圖表分析
/ 劉揚
為詮釋學的藝術本體論辯護
/ 格奧爾格·W·貝爾特拉姆 著,趙寶明 譯
【康德哲學】
康德的自身設定學說
/ 張宇飛
康德純粹知性概念的形而上學演繹發微
/ 羅正東
康德的社會契約論
——從康德與霍布斯的對比視角進行考察
/ 柳康
康德“認知”與“知識”辨正
/ 馬彪
【社會理論和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中現實主義與情境自覺
/ 馬慶
宗教批判與現代國家的奠基🫱:霍布斯論政教關系
/ 潘旗勝
論查爾斯·泰勒的“現代社會想象”
/ 金海
施蒂納的幽靈:當代意識形態批判
/ 掃羅·紐曼 著🈳🤦🏼,張紅軍 譯
【書評】
從歷史中學習道德探究方法
——評菲利普·基徹《道德進步》
/ 周境林
評王維嘉的《優美與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斷力批判》
/ 李文倩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21輯)收錄的文章共計19篇,其中6篇屬分析哲學🧡,3篇屬現象學和詮釋學,4篇屬康德哲學,4篇屬社會理論和政治哲學🤽🏿♂️,2篇屬書評🧎🏻➡️。
按上述統計,分析哲學的文章居多💅🏿。這偶然之中有其非偶然的因素,從某一側面反映出近年來關心和研究分析哲學的中國學者多起來了🤷🏽♀️,尤其是在年輕學者中🗝。再看國外情況,21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又有復興之勢。這不僅表現在英美的大學中,就連在歐陸的許多老牌著名大學中🏆,研究和開講分析哲學的教授也明顯多於從事現象學和詮釋學的。出現這種情況,不禁讓人追問究竟為何緣故?
記得在20世紀末葉✊,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分析哲學危矣,分析哲學死了🙅🏻♀️,因為分析哲學淪為技術哲學、繁瑣哲學,成了專家小圈子內的事情🀄️,它不關心人生問題,脫離了大眾。在那時,後現代主義如日中天,大有取代分析哲學之勢。而如今又不時聽到這樣的評論🧞:後現代主義已經從滿天煙花落為一地雞毛。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轉折呢🤜🏻📭?
其原因不外乎:分析哲學有了新的發展,修補了以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時代有了新的發展,分析哲學較為敏捷地回應和討論了時代的一些新問題。相比之下,後現代主義雖然對現代性提出激烈批評📸,但解構有余🚸,建構不足🧑🏽🔬,沒能提供實質性地解決當代新問題的方案。
關於分析哲學修補以前存在的缺陷方面🧏🏿♂️,本輯收錄的孫寧寫的《描述性形而上學的康德資源與黑格爾傾向:對斯特勞森的定位性考察》很有啟發意義。在斯特勞森之前,分析哲學家以反形而上學著稱,但他們的做法有失偏頗🏄。在他們眼裏,形而上學成了體系哲學的代名詞,他們以拒斥形而上學的名義拒斥一切體系哲學。但是如若一切體系哲學都被排斥了,哲學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因而當時人們批判分析哲學淪為一種只講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的瑣碎的技術哲學不足為過🏞。斯特勞森提出“描述的形而上學”和“修正的形而上學”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為形而上學恢復了名譽💫。在斯特勞森之後👩🏽🍳,麥克道爾等分析哲學家從康德和黑格爾等體系哲學家那裏吸收資源🤞🏻🚦,建構具有分析哲學特色的體系哲學。正如孫寧指出的那樣☢️:“在他[斯特勞森]的引導下,分析哲學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走上了‘歧途’,將已被拒斥的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命題重新引回分析哲學內部,開始用分析的方式對世界的結構和存在的性質進行刻畫。這種對傳統分析路徑的偏離甚至叛變極大程度地拓展了‘分析’的理論視域🚵🏿♂️。”
確實🙍♀️,近年來分析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支離破碎的毛病🫳🏿。分析哲學家重新認識到本體論在各種類型的理論中的基礎性地位,不再回避研究本體論,而且“語言本體論”“社會本體論”“本體論上的個體主義”和“本體論上的整體主義”等議題現在已經成為分析哲學家討論的熱點👏🏻。以本體論為核心的形而上學在分析哲學那裏現在重新贏得人生的指路向導的桂冠🥴。不過他們不像以往的哲學家那樣熱衷於把形而上學打造為種永恒的真理體系♠️,而是把其視為人生旅途中選擇道路的向導。如果我們發覺這位向導帶錯了路,我們也可以換一位向導來帶路🤷🏿♀️。這多少表現出分析哲學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
分析哲學得以復興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積極回應了20世紀後半期時代發展提出的許多問題👰。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環境汙染、社會風險、科技倫理、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世界和元宇宙🫠👨👩👦。對這類與科技相關的知識論、本體論和倫理學的問題,分析哲學家的專業水準和反應的敏捷程度通常都高現象學家和後現代主義者一籌。我們發現那些屬於“哲學+”的教材或研討論文集,如科學技術哲學🧵、邏輯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環境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等,大都是以分析哲學家為主編輯和撰寫的。據了解🙎🏼,分析哲學家在上哲學課時喜歡舉一些日常生活中耳聞目染的例子展開討論,他們也擅長援引當今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概念闡發自己的哲學見解。這有助於吸引一些非哲學專業的學生選修哲學課和參與哲學討論,並能在社會上激起更大的反響。而在歐陸大學的哲學課堂上通常以閱讀和講解哲學經典為主,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哲學專業水準才能選修相關課程。我在這裏並不想評價哪一種教學方式更加好一些,而是想指出分析哲學家通過這種教學改革打破了哲學的小圈子🚦,更能吸引各行各業不同愛好的人參與哲學討論。這大概就是為什麽近年來青年學生中喜歡分析哲學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本輯的現象學和詮釋學欄目下有3篇文章。我覺得這3篇文章本身的專業水準和學術質量都很高。國內外現象學和詮釋學的研究近年來的一個成就表現在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現象學和詮釋學大師的遺著及手稿的出版和研究上,從而呈現出更加完整的現象學和詮釋學的形象。如本輯收錄的楊健的《先驗視角中的睡眠、出生和死亡——論胡塞爾後期手稿中的時間經驗》就屬於這一類研究👗。此文討論了胡塞爾後期思考的人的生存的更廣闊的意義上的時間經驗問題。以前有的學者認為這些問題是海德格爾討論的,胡塞爾避而不談🤞🏽👨🏽🏭,現在發現情況並非如此。當然胡塞爾的討論方式與海德格爾有很大不同。胡塞爾著眼於現象學直觀視野下的時間經驗,他關註這樣的時間經驗的呈現方式🏃➡️,限度何在🥳,哪些是被直觀地把握的,哪些是被推論出來的,哪些屬於自然心態下的置定或信念🍥。胡塞爾主張把有關“存在”的信念放在括號中存而不論,但這並非意味他主張沒有被直觀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東西👱🏽。因此,潛意識的領域、睡眠、死亡🙍,乃至上帝的觀念,並非現象學不可探討👨🏼🚒,但現象學的探討必須以明見性為依據,分層次地對各類存在物的概念進行構成👷♀️。在此對照維特根斯坦的觀點或許有助於理解🧑🔬。維特根斯坦主張區分“可說的”和“不可說的”,但他認為“不可說的”並非是不存在的或無價值的,有些不可說的東西是可顯示的。在維特根斯坦那裏作為不可說而可顯示的東西,在胡塞爾那裏是可以按照現象學的方式構成的東西,但這樣的構成必須要有牢靠的依據⚱️,即必須以我們在活生生的體驗中所直觀到的現象為依據💆🏽♀️。套用孔夫子的話來說:“不知生,焉知死。”談論死亡,要以生的體驗為依托;談論睡眠,要以人睡和醒的體驗為依托🤥;談論無意識或潛意識🏄🏼,要以當下的意識現象和意識流為依托。這關系到現象學的原則問題。即便胡塞爾談論上帝👲🏽,也始終堅持現象學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則。
盡管國內外現象學的研究和出版依然絡繹不絕,但我們隱隱約約感到現象學發展到今天遇到了瓶頸。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國內研究現象學的哲學活動非常活躍👰🏽♂️,近幾年來好像有點被分析哲學反超了🧯。這瓶頸是否表現在對當代現實問題的回應上呢?當代的現象學並非完全沒有創新,如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致力於建設新現象學🙀,但總的來說重量級的人物不多🏊🏻,成效不大👨🏼⚕️。如果不突破這樣的瓶頸⏪🧎🏻♂️,現象學就要落伍,而分析哲學的聲勢將越來越壯大。但我們仍然認為🧗🏻,相比英美分析哲學,歐陸哲學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歐陸哲學具有紮實的哲學史傳統,畢竟希臘哲學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搖籃🕐,康德和黑格爾營造了近代哲學的燦爛高峰🧖♂️。哲學的每一次新發展既需要處理新問題,又需要通過反思起源而面向未來。歐陸的現象學、詮釋學🗃、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和社會批判理論等哲學流派保持和發揚了歐洲的人文精神,註重闡發人生意義,如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哲學上做出深刻和全面的反思🤝,一定還會有復興的機會。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多樣化的西方哲學流派的新動向⏰,也能夠結合中國國情開創面向新時代的輝煌的中國哲學。
202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