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動態意昂3  學術研究  科研動態

新書速遞 |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 》

時間:2021-11-03


作者:何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年7月

【簡介】

本書主要在晚明思想裂變的大背景下,討論西學的傳入與晚明學者的回應👮‍♂️。作者認為,明代在王陽明以後心學流弊叢生,佛門衰頹🧑🏻‍🍼,思想界呈“裂變”態勢,如何落實道德實踐成為一個最重要的難題。以晚明的這種現實問題為基本立足點,作者討論了西學的傳入過程🏍、策略與基本內容以及相對應的晚明學者的回應🏮,對西學之無法解決當時的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對晚明學者立足儒家立場所進行的道德實踐探索作出了精到的分析。


本書在方法上,以哲學的討論為核心🪣,又將具體的哲學見解放在整體的歷史背景與時代問題中來看待❤️‍🔥,將思想與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作者對晚明傳入之西學及士大夫之回應的研究就顯示出了相當的深度,富有立體感。書中創見迭出,尤其是從明代思想演進的內在脈絡🚄,即中國本身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看待西學在晚明的傳播過程,令人耳目一新💅🏿。在研究歷史的同時,也觀照了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晚明思想的裂變

第一節  王陽明留下的任務

第二節  封域於意識的功夫展開

第三節  良知的內外落實與流產

第四節  佛門之衰頹、改造與失效

第五節  糾彈與問題

第二章  從世俗倫理到天主實義

第一節  目的與手段

第二節  論友道

第三節  斥佛合儒的原因

第四節  天主及其存在的論證

第三章  以耶易儒或以耶補儒

第一節  以耶易儒:不可能與不必要

第二節  以西政西,以中化中

第三節  雲棲袾宏的斥耶

第四節  以耶補儒:科學的與教化的

附:《辟略說條駁》的言說風格與身份意識

第四章  存於現世而面對後世的人

第一節  論靈魂

第二節  靈魂永恒的證明

第三節  人的位置

第四節合目的與手段為一體的後世

第五章  為何破邪與如何破邪

第一節  南京教案

第二節  從行政禁抑到學理征伐

第三節  僧俗聯手斥耶之自詮

第四節  全方位的破邪

第五節  破邪者的問題

第六章  《七克》:克性之謂道

第一節  《七克》的性質🧞‍♂️、文體及對儒家術語的襲用

第二節  服從上帝與後世報應

第三節  克性之謂道

第四節  改過與積善

第七章  《人譜》🫲🏽:成就人生之譜

第一節  回應邪說

第二節  性體及其展開

第三節  過錯的產生及其分類

第四節  改過的方法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索引

【先讀為快】


引言

發源於歐洲的現代化過程對於非歐洲地區的人民來說📟,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客觀上似乎都是以向西方轉型的特征進行著。面對這種強烈的沖擊,中國人自清末以來一直在尋找前進的道路🪥,而認識西方、反觀中國,以及進而探尋彼此間的會通則成為學術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其中,作為中西交通的一段故事🦹🏻‍♀️👨🏻‍🦯,晚明前清的天主教東傳及其挾帶著的西學東漸🤵◻️,成為一面觀照和梳理這一問題的歷史鏡子。


這段故事,本質上是由歐洲的天主教傳教活動所引起的,但我們卻標以“西學”而論之,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傳教士的宗旨是要向中華帝國傳播天主的福音🎰🐦‍⬛,但客觀上傳入的卻不只限於基督教(由於本稿關註的對象是確定的,故我們沒有在用語上區分基督教與天主教),而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盡管這西學並不完整👨‍🍼;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人也沒有清楚地對傳入的新東西作出宗教與世俗的區分,天學、天教、西學這樣的名詞成為人們指陳傳入的新文化通用的術語🧙‍♂️🔎。至於我們對這一歷史的考察限於晚明,則是因為西學東漸固然是兼跨了明清兩朝,但作為接受一方的中國,由於明清的易位🧘🏻‍♀️,已致使思想的演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不宜將西學在明與清的情況混為一談。而此處所謂的“晚明”🧑🏿‍🦰🏄🏻‍♀️,是從思想史的角度講的🌴,主要是指王陽明以後的時代。


明末的中西文化交流,沒有像晚清那樣是在一片硝煙中進行的🫴🏿,這誠然使得後世中國學者可以擺脫情感上的屈辱而進行客觀的認識💂🏿‍♂️,但在我們看來,選擇晚明的這段歷史作為研究對象,還有學理上的原因👩🏻‍🦲。作為基本上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截然不同的中西文明🛀🏻,當歷史的因緣使它們在16 世紀末相遇時➾,彼此都處在發展的同一水平線上,尤其是耶穌會士們所代表的尚不是已開始興起的歐洲近代文明🧜🏽🐳。因此🕵🏽‍♀️,相近的歷史發展階段使得中西文化具有極大的可比性。


從我們的研究對象出發🦻🏻,首先產生的問題就是:天主教神父們究竟想給中國帶來什麽👨🏿‍🦳?以及事實上帶來了什麽?而由此間題自然會引出這樣的問題:中國社會究竟需要什麽?中國人對於自己的需要是否有明確的自覺?顯然🚮,這一跨文化的傳播與接受是發生在彼此之間的事情,因此必然會引發出進一步的問題:雙方的願望在多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如果不吻合🚶‍♀️,又怎麽辦?回答這些問題👆🏼,便是本書的目的🎀。而要真正回答這些問題,分析與討論這一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便成為必須做的工作。當然🐣💇🏼‍♀️,回答上述的問題,切入點有多種,我們所選擇的是👩🏽‍🦰,從晚明思想的演進來考察這一歷史過程,並進而回答上述的問題。


如果說思想史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的意識反應♿,而哲學史的主題是分析呈現於這一過程中的思想本身以及思想間的關系,那麽我們上述所要做的工作既屬於思想史的研究,又屬於哲學史的研究🙂‍↕️👮🏽‍♂️。其中,哲學史的研究構成了我們研究的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被置於思想史的研究中加以處理👩🏼‍🏫🖍。換言之,本稿在方法上是取以哲學問題為主的專題研究,但專題的研究並沒有與歷史的過程相脫離。


因此,本稿在結構上🧑‍🚒,首先是通過對晚明思想的梳理,指出了晚明思想有待推進的問題(第一章);繼而是考察西學的傳入🐉,以及分析由此傳入在思想層面上所展開的基本內容(第二、四、六章)❤️‍;最後是討論晚明學者如何基於自身的問題的解決,來理解與處理西學(第三、五、七章)。由於西學在晚明的傳播存在著一個因時間上的延續與空間上的拓展而帶來的中土人士認識上的深化的問題,故我們在結構上沒有將傳播方與接受方截然放在兩部分中作集中討論。根據西學在傳播中客觀存在著的前後期,並結合其傳播中對道德與科技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在思想層面上所呈現出的基督教天主觀👩🏻‍🍳、靈魂觀與修習觀,我們有意識地分而論之👩‍👦‍👦;自然,中土人士的回應同樣是作相應的展開。總之,思想的演進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展開的,我們不希望這種客觀的結合被人為地分開。


四百年前的晚明思想,因人世之嬗變而至異,更有中西異質思想的對話滲入其中🫵🏽,陷身其局者,各就彼此所是非者而言之,至明亡亦未了👊🏻。面對先賢留存的著述,我雖細玩深思🐧,冀能想見其人,想見其世,然質鈍而工不足🧏🏽‍♀️,於心喻其情誌處,自覺欠缺♚,誠祈前輩與時賢指教。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