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委會主任】
江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傑⛸: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立群 馬寅卯 王 路 劉 傑
朱誌方 江 怡 楊大春 余 平
張能為 張慶熊 張再林 李國山
尚 傑 姚大誌 陸傑榮 陳春文
陳嘉明 周柏喬 歐陽謙 倪梁康
郭大為 郭貴春 顧 肅 童世駿
韓 震 靳希平
【主 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孫小玲 葉曉璐 劉劍濤 王 聚 王春明
【本輯統校】
劉劍濤
【目錄】
語境主義反懷疑論與標準下降難題 / 王聚
信念與意誌——訪斯托耶普教授 / 馬提亞斯·斯托耶普著🦯,秦洋👥、鄭偉平譯
感覺材料理論的重構與辯護:一項初步嘗試 / 周靖
個體演算及其應用 / 亨利·S.萊納德、納爾遜·古德曼著,毛家驥譯
追尋語言的本質 / 羅曼·雅各布森著🫳,曾譽銘譯
切己的當下經驗可達嗎♙💀?——對布洛赫與海德格爾早期思想的一次比較嘗試 / 張興娟
自身意識:一門理論的批判導言 / 迪特·亨利希著,張任之譯
聖俗張力之下的新政治方案——但丁《論世界帝國》述評 / 王晨
康德的“歷史辯證法” / 劉鳳娟
論“一切規定都是否定”:黑格爾與斯賓諾莎 / 劉長安
叔本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與革新——以自在之物說為視角 / 吳曉平
早期海德格爾的歷史哲學及其與《存在與時間》的關系 / 詹瑜松
海德格爾的“anwesen”概念及其生存論淵源 / 洪子婧
為居住而思想:海德格爾、阿倫特與實踐性沉思 / 榮斯·巴克瑪著🐈,馬小虎譯,王宏健校
愛鄰人和愛世界🍬:阿倫特的奧古斯丁之旅 / 王寅麗
慎議民主的主旨及其副產品 / 陳常燊
從伊壁鳩魯到功利主義🩰:快樂論的自我辯護 / 劉科
納斯鮑姆“能力進路”視域下的動物正義理論思考 / 葉曉璐
西田哲學與《善的研究》 / 段世磊
漫畫的原則 / 恩斯特·H.貢布理希、恩斯特·克裏斯著🧖,牟春譯
從中西比較的視角談論“做人”——評張任之《心性與體知——從現象學到儒家》 / 李明陽
《現代外國哲學》(半年刊)征稿啟事
【序言】
本輯《現代外國哲學》收錄的文章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認識論;(2)哲學史🐭;(3)倫理學和政治哲學;(4)美學和書評。我們按照這一秩序進行編排。
有關探討認識論的文章以分析哲學居多,但是現象學🫅🏿、結構主義等流派也探討認識論問題,我們把相關文章編在一起,便於參照。認識論面臨懷疑論的挑戰,但懷疑論自身會陷入悖論:只有當我對我的懷疑不懷疑時,該懷疑才能成立。歐洲近代哲學自笛卡爾起就試圖從懷疑一切開始確立“我思故我在”的不可懷疑的命題。但是自身意識真的是完全自明的嗎?切己的當下經驗真的是完全確定的嗎🧫⚀?這些問題依然值得探討。當代分析哲學試圖從語境原則和實踐過程出發處理懷疑論的難題。認識是與語言結合在一起的。語言符號具有能指與所指的結構,但能指並非只是再現作為已有事物的所指,而且還具有標指意義。按照皮爾斯的看法🔱,語言符號與人的行為形成一種互動👳🏽♀️,符號的意義可以通過其效用在人的行為過程中被確證或被更正🦸🏻♂️。這是皮爾斯的強調語用的符號學與索緒爾的結構主義符號學不同的地方。羅曼·雅各布森在《追尋語言的本質》一文中對此有全面和深入的闡釋。迪特·亨利希在《自身意識🦹🏻♂️:一門理論的批判導言》中對“自身意識”這個近代哲學的關鍵概念作了全面梳理,是相關研討不可多得的入門參考資料。
中國學者歷來相當重視倫理問題📱。有不同的建構“善”“正義”的思路:康德式的先驗主義的進路,現象學、存在主義的進路,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進路,杜威的實用主義和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的進路🙎🏿。近來,納斯鮑姆的“能力進路”也頗受關註🤩,這可視為對康德式以普遍人權為基礎的倫理學思路的改進,使之貼近實際情況,擴展了其解釋的效力和應用的範圍👫🏼,其中包括為建立有關動物保護的倫理學奠定理論基礎。
讀了段世磊的《西田哲學與<善的研究>》⇨,聯想到 20 世紀初以熊十力為代表的新儒家的哲學建構♦︎,發現東方哲學有一些相同的特點。西田批評康德訴諸認知範疇和道德規範的形式主義🤾🏼,主張以沒有主客二分的“純粹經驗”為出發點😡,肯定人格的本性中具有善的本源🧑🏻🎓。熊十力同樣把“物我兩忘”的純粹經驗作為可靠起點🧈,由此體認本心與宇宙本體相通,為道德修養和倫理實踐確立本體論的基礎。東方哲學的這一特點或許與佛教的涅槃學說和儒家的性善論傳統有關。康德強調先驗的道德律令也與基督教有關人因墮落而性惡,以及上帝與人“立約”的思想傳統有關🧑🏼✈️。西田和熊十力都意識到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對本國的傳統哲學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近年來🦻🏽,中山大學開辟了一條把西方現象學與中國傳統儒家心性哲學相結合的新路子,借助現象學的方法更加精細地闡發人何以體察自己的心性,體知他人與萬物,參悟本體🫲🏻🧏🏼♂️,學以成人。中山大學在這方面的成果之一體現在張任之的新著《心性與體知——從現象學到儒家》中,本輯收錄了對這一成果的書評📼。希望我們以後能更多地發表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及各高校各種別具特色的新研究成果的書評📼。
張慶熊、孫向晨
202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