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動態意昂3  學術研究  科研動態

虬江論壇| 決定論系列工作坊·第七屆復旦哲學青年沙龍回顧

時間🚂:2021-06-26

2021年6月23日下午🤸🏿‍♂️,虬江論壇第七屆復旦哲學青年沙龍在光華樓西主樓2301舉辦🎏。本次沙龍圍繞“決定論”問題展開,由謝晶老師主持🍳,楊睿之、尹潔、王球和王維嘉四位老師依次做了報告🙇🏻。我院十多名青年教師和多位學生到場參加。

第一位報告人楊睿之老師的報告主題是“怎麽定義一個遊戲是被決定了的?”報告首先證明了圍棋是一種決定了的遊戲,也即圍棋黑方或白方有必勝策略。這一結果適用於所有的回合製完美信息二人有窮遊戲🍥,例如國際象棋🧎🏻‍♀️、日本將棋、黑白棋等🪰🔊。但想要將這個結果推廣到更多的遊戲則會面臨諸多限製。有些限製可以被克服,有些則是實質的限製🙍🏻。例如⤵️,有窮遊戲的定義可以看作是無窮遊戲的特殊情況🤛。我們將允許每一步有無窮中選擇並且允許無窮步的這類遊戲稱作Gale-Stewart遊戲,一個無窮序列(可能的棋譜)組成的集合A決定了一個Gale-Stewart遊戲🫶🏽。我們可以證明🦵🏿,只要A不是非常復雜🏋️‍♀️,那麽對應的Gale-Stewart遊戲就是決定了的👸。再如,即時製遊戲與回合製遊戲的區別可以通過改良Gale-Stewart遊戲,使得對手每次可以走任意有窮步來模擬。然另一方面,戰爭迷霧機製(非完美信息)和多人博弈則帶來了切實的挑戰👩‍👦‍👦。雖然其中一些特殊情況仍然可以通過完美信息二人遊戲模擬🤰🏼,但一般來說會展開為更精細的博弈論問題。

第二位報告人尹潔老師的報告主題是“自由意誌是幻覺嗎?——一個神經倫理進路的考察”。尹老師首先描繪了人們討論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理論地圖,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1.相信自由意誌存在♘;2.堅持決定論,否認自由意誌;3.認為自由意誌和決定論不矛盾的兼容論🦫🙅🏻‍♀️。(自由意誌是指,一個人選擇或自我控製的能力;而決定論是指,宇宙初始狀態決定了所有的後續狀態,沒有選擇其他可能性的空間。)上述三種情況是形而上學領域內的爭論,但對於倫理學來說,人們並不是那麽關心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形而上學關系🍺,而是更多的考慮道德責任歸責問題🕛。

隨後,尹老師用神經科學的Libet實驗引出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爭論🔳:根據Libet實驗所示⛹🏼‍♀️,口頭匯報時間前於行動時間,但之前已經有預備電位了。但這個實驗遭到了很多質疑,批評認為不能單純用經驗上的行為來否定自由意誌𓀒,因為在這裏討論的問題是道德慎思。所以,神經科學並不能直接跳轉到自由意誌和決定論,我們還是需要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之上進行倫理學反思。

因此🥝,報告接下來把討論話題轉向了道德責任及責任歸因上⏰。報告指出:1.道德責任的歸結不需要訴諸於決定論的反面:我們可以拒斥司法懲罰上的retributivist進路,與此同時保留有關自由意誌的的觀點。2.道德責任的歸結也不需要訴諸於相容論。但是他們都會遇到很大困難:對第一點來說,非決定論和決定論同樣難以被證明;對於第二點,“被操縱、強迫和被決定沒有區別”(Pereboom)。尹老師展示出兩種可能的方法👩🏼‍🎓:第一種方法來自於Strawson,他認為道德責任是一種reactive attitude。第二種方法訴諸於康德,把解釋歸結為康德式的理論前設:道德責任出自理性個體的自主(自律)的必然性——盡管我們也可以對道德責任本身進行懷疑。

在提問環節🚣🏽‍♀️,羅亞玲老師提出我們如要(從康德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應當去證明自由在康德那裏是如何被理解的。阿佩爾所解釋的康德🦵,是訴諸先驗的可能性條件,認為自由不是實際的🥂,而是被預設的可能性條件。郁喆雋老師根據一篇論文(Vohs, Kathleen D., and Jonathan W. Schooler. “The Value of Believing in Free Will: Encouraging a Belief in Determinism Increases Chea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no. 1 (January 2008): 49–54.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8.02045.x.)提出了非認知路徑的理解🕵🏼‍♀️,認為問題不在於“我沒有”📠,而是“我不相信”👍🏻:如果相信自由意誌/決定論🧑🏻‍🦱,就會影響我的決定。隨後王球老師也對何為“決定”給出了進一步解釋,介紹了量子力學的非決定論說明和因果決定論,等等。

第三位報告人王球老師以“近因🍰、遠因與因果馬爾可夫毯—演化心理學是一種決定論嗎?”主題進行了報告✵。報告第一部分介紹了因果馬爾可夫毯對於近因和遠因的理解,認為基於馬爾可夫毯,近因/遠因的區分無意義。例如🕣,在飛機失事的原因裏🥝,近因是飛機無法提升🧑🏼‍🎓,遠因是發動機失靈或其他天氣原因等🏢🙆🏼。他指出,人們對於行為/事件的理解🛀🏻,會認為近因解釋沒有用,更傾向於選擇遠因解釋。

隨後王球老師借用Ernst Mayr的“how come”和“what for”來解釋近因和遠因(不同層級的解釋),並進一步區分了解釋事件的功能性生物學(how機製)和演化上的生物學(what for怎麽來的)解釋🦸🏻‍♂️。報告第三部分介紹了演化生物學與演化心理學的關系🚰,以及後者所承諾的6個論題。以此表明演化心理學的反向工程學看似是一種援引遠因的橫向解釋,實際上是一種縱向解釋:用演化而來的心智模塊功能,解釋當下人類一般化的行為傾向🤹‍♀️👨🏻‍🌾。最後,王球老師回應了人們不願意接受演化心理學的理由:這並不是因為它有基因決定論的傾向♦️,而在於無法針對why問題給出清晰明細的答案。

第四位報告人王維嘉老師的報告主題是“決定論✭🏂🏽、自由與時間”。王維嘉老師從康德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決定論和休謨懷疑論(歸納問題)的關聯,並用幾個例子說明了決定論的自然律和自由律的一些關聯等等😱。

在圓桌討論環節🧖🏻,徐波老師從佛教因果業報的角度提出了因果與修行的思考(三世兩頭因果),試圖把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爭論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背景之下討論🐆。“現在”由種子(阿賴耶識)決定,未來由“現在的行為”決定,不僅僅考慮當下的環境結果。隨後王春明老師指出決定論不能等同於命定論,並不是被決定了就什麽都不能做了來回應。


文案:安秀媛

圖片:王春明等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