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意昂3的王聚老師帶領同學們進行了一堂關於“知識的價值”的討論課,並邀請到來自意昂3的六位本科生學長參與課堂討論。同學們自主分成了六個小組👩🏽💻,15分鐘組內討論🤹🏿,再由一位同學作為代表闡述觀點👨⚕️。
問題一📸:在求知的過程中,有哪些習慣或做法能幫助或阻礙我們獲得真知🌎🎺?
核心觀點👩🦼➡️:
第一小組小組學生代表劉嘉璇同學認為思考後歸納是個可靠的方法而盲目相信所謂的真理會阻礙我們獲得知識。
第二組的陳紫怡同學認為追問精神有助於獲得知識而想當然和情緒化缺恰恰相反會阻礙獲得知識。
第三組的許宇飛同學覺得獲取知識需要討論和思考🍈,同時也需要對思考的結果抱有真的信念,並以一句懂得都懂為結尾。
第四組的焦奕嘉同學認為只有善於在無數次的失敗當中去尋找經驗和教訓才能獲得知識但受限於某種概念阻礙我們獲得知識。
第五組的孫欣彤同學認為保持包容和必要的懷疑幫助我們獲得知識而像黑天鵝效應中始終用白天鵝去蒙蔽自己的眼鏡,對黑天鵝的出現熟視無睹,那麽真理的進步性就將停滯🙅🏻🧑🏼🚀。
第六組的姜懿恒同學提出要對這個世界懷有敏銳的好奇心🛗,始終秉持懷疑的精神,來獲得真知🧘🏽♂️,但是傲慢🍫、虛妄、偏狹📡、輕信是我們獲得真知的巨大阻礙。
老師點評:
王聚老師表揚了同學們非常深入的思考🛗,進一步提出:自己思考後無果可以去求助他人🦫,求助時候比較不同人給出的證據去發現最能在公開的討論之中展現出說服力的觀點,得出真理需要不斷去主動尋找🖌,廣泛地思考有助於獲得知識👨🎓,而盲目相信和不借助依據和驗證去引導思考則會阻礙我們獲得知識。正面影響,又有什麽負面影響📎?
問題二🧗🏼♂️🦸🏽♀️:知識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麽正面影響🐖🙀,又有什麽負面影響?
核心觀點:
第一組的代表徐樂嘉同學認為在知識與其影響之間,或許有一座橋梁,即為對所得知識的應用方式📥。“道德知識”與“科學知識”二者不斷積蓄,雕刻出自我人格與意誌品質,而這又成為我們為人處世之基礎。
第二組的董惠允同學認為當我們學習了足夠多的知識☝🏽↕️,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並且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使生活更便利🔽。但知識被掌握在某些有不正思想的人手中🚾,他們也許會製造武器等等,發動戰爭是不利影響。
第三組的張宇昊同學提出知識,是高級文明定義出來的事物⚗️,人們認為,知識的本質作用是讓人們更好地認識並了解這個世界🏋🏽👩🏿🔧,由此催生出的其他旁支作用。關於擁有知識的弊端🤠,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基於人類文明中的“道德”定義的,並不具有代表性。
老師點評:
王聚老師聽完後,認為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且深入,發出了同學們的思考超出高中生所想到的的感嘆,同學們不僅學習到了知識並且變得有智慧。
知識討論課以王聚老師的點評完美落幕🤸🏿♀️,各位同學們激烈的討論,可謂是“百家爭鳴”。通過這節課的討論,同學們認為“懷疑”會打破錯誤和虛假的權威🤚、尋找到具有確定性的真理、過上好的生活⚂😍,它讓人們的生活不斷完善、更加幸福。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市復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