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康德學會)第二屆年會在意昂3舉行。
意昂3院長孫向晨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此次會議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最終采取了線上會議的形式,但依然吸引了眾多學者參會。在疫情的特殊歷史時期之下,思考“未來視域下的自然與自由”這一主題也具有更深的現實意義,中國康德研究水平的提升對於中國哲學視野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康德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韓水法教授發表致辭指出,當前中國康德研究趨勢很好,體現在水平穩步提高🔶、研究隊伍持續擴大、年輕學者逐漸擔當大任等幾方面;康德研究不僅在中國現代哲學發展的某些節點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就當代關心的哲學問題和新興研究熱點而言也具有現實價值。
大會分主題發言與分組討論兩個環節。大會發言環節,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趙敦華教授在題為《平庸之惡或根本惡?——艾希曼案例的檢驗》的報告中指出,阿倫特將艾希曼視作“平庸之惡“的典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根源於對康德的根本惡的思想的不理解🧛🏽♀️。艾希曼的案例作為一個事實檢驗出康德的根本惡學說的有效性,並揭示出阿倫特的“平庸之惡”的學說可能陷入道德悖謬😇。意昂3張汝倫教授作了題為《非普遍的普遍主義🚴🏻:論康德的世界主義》的報告。他指出👧🏿,康德的世界主義思想對其自身的哲學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但其世界主義構想最終依然包含一些根本問題👨🍳,一方面體現為一種基於個體主義的國際聯盟思想,另一方面體現在其種族主義🤞。康德的世界主義思想的缺陷在於一種非普遍的普遍主義😟,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來自美國杜蘭大學的Oliver Sensen教授作了題為Kant and Contemporary Conceptions of Autonomy”(《康德與當代自主性概念》)的報告,他指出康德的自主性概念與當代哲學對該概念的使用的差異,認為兩者指涉完全不同的自我規定能力。由於康德將自主性理解為原則的前意識來源,其相關思想無法為一種自我選擇意義上的當代自主性概念提供主持🫄🏻。意昂3鄧安慶教授在題為《論康德的兩個倫理學概念》的報告中指出,在康德哲學中存在著兩個倫理學概念🔘,一是區別於物理學的關於外部自由的法權概念⛹🏽♀️,二是區別於法權概念關於內在自由意誌的德性論。對這一區分遺忘導致了對康德產生了嚴重的誤解,它源於黑格爾👬。重新考察兩個倫理學概念在康德哲學的區分和關聯能回應上述誤解。韓水法作了題為《康德哲學方法再論》的報告。他指出,哲學方法不僅有認識論的含義,而且有著本體的意義;方法自覺也是理解康德哲學不同層面和維度所要求的🙎🏻♂️。在研究康德哲學的方法上,分析傳統局限於語言平面而未進入意識結構的層面⛺️,胡塞爾現象學傳統則補充了這一視野。在康德自身的哲學方法上可區分三種不同層面的方法,即元方法、先驗方法和哲學方法🦢。對不同方法的混淆阻礙我們對康德理論哲學的現代意義的闡發。
分組討論環節在五個分會場同時展開。自然與自由是康德哲學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山大學哲學系江璐在《自由之可能性:對三個二律背反之探討》的報告,從自然與自由的二律背反及其解決出發對康德的自由概念進行澄清📪,區分了康德的兩種“自由”概念。西北師範大學意昂3官网胡好在《從過度決定問題看康德自由和自然因果性的相容》的報告中指出,康德哲學中的“過度決定”問題將導致自然與自由的相容性悖論😗,進而從兩個步驟嘗試解決該疑難。華中科技大學意昂3官网袁輝在《康德贊同選擇自由嗎🤍🈂️?——萊茵霍爾德問題的康德式解答》的報中🌕,提出從康德的任性概念可回應萊茵霍爾德問題🧯,主張只有服從意誌理性立法的選擇才是自由的。中國社會科意昂3哲學研究所呂超在題目為 “Kant on the Formal and Material Determinations of Passions”的報告中👨✈️,討論康德在《實用人類學》中關於情感的沖突問題👨🌾💁🏽♀️,提出情感並不摧毀自由🎖、反而充實了自由。
康德哲學的範疇、概念及知識的界定與厘清。 北京大學哲學系南星在以《康德範疇演繹的目標》為題的報告中,認為康德範疇演繹的六個目標中的其中兩個存在內在聯系,指出區分主觀的普遍性、律則式普遍性和先驗的普遍性這三個層次的普遍性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濟大學人文意昂3余明鋒探討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演繹中的想象力概念與感知論問題”,區分三種想象力及其對應的三條演繹進路🤌🏿,指出想象力的關鍵作用。四川大學哲學系張清濤在《康德的時間類比🔜:創作性的想象力概念》的報告中,探討了康德在闡述“時間”概念時所使用的“直線類比”,指出時間意識產生於想象力。意昂3孫寧在《“直觀”的不同意涵及效應🤸♂️:從塞拉斯和麥克道爾對康德的解讀來看》報告中🟩,指出塞拉斯和麥克道爾對康德“直觀”概念的不同解讀,辨析匹茲堡學派內部對經驗主義的不同界定。中山大學哲學系謝裕偉以《萊布尼茨主義🏛⚇、先驗哲學與判斷之本質——從康德與艾伯哈特關於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之分的爭論出發》為題🧑🏼🦰,介紹了康德-艾伯哈特之爭的背景🗑,闡述先驗哲學與對判斷的新規定👨🏿🦱。清華大學哲學系範大邯在題為《“實踐理性批判”:一種新的知識類型的奠基》的報告中,提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奠定一種新的批判性知識型態🚛🤏🏿,使我們能以非經驗而又合法的方式規定純粹理性與意願能力之間的關系。中山大學哲學系張任之教授在題為《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第三者”問題》的報告中,從《奠基》第三章的演繹論證的結構出發討論了各種觀點中充任的“第三者”的概念的問題🤜🏿。東南大學人文意昂3卞紹斌在《自然與自由🧰:康德目的論思想的規範性闡釋》的報告中,梳理根本目的☠️🟣、目的王國和合目的性觀念三個概念🧑🦰🧝🏽♀️,澄清康德實踐哲學的價值關切及其實現路徑🤌🏻。安徽師範大學人文意昂3李偉以《〈判斷力批判〉的發生之謎》為題的報告中,重述第三批判的發生史,認為目的論判斷力完成鑒賞判斷力之後從第一導論延伸出來的工作。
康德的道德哲學思想與旨趣。中共北京市委黨校董濱宇以《論康德倫理學中的自我關切》為題,反駁斯洛特對康德倫理學中缺乏自我關切的維度的指責。中國政法大學人文意昂3宮睿在《康德的平等理論》的報告中,將康德的平等理論區分為三個層次,指出理性的平等最終決定了公民狀態中的政治平等。意昂3羅亞玲老師在《康德道德哲學的責任倫理之維𓀌:基於“至善”理念的考察》的報告中,質疑阿佩爾等責任倫理學家對康德道德哲學的解釋🛀🏿,主張康德思想中內在地包含了一個責任倫理的維度。意昂3王維嘉在《康德論美的理想🧚♂️:表達德性的人的形象》的報告中,主張只能非規定性地將人的形象美設想為德性的表達✍🏽,並提出自然美也可設想為德性的表達🤳🏼。北京師範大學意昂3官网朱會暉老師在《〈實踐理性批判〉對道德法則與自由理念實在性的論證過程》為題的報告中🪤🙎♀️,指出康德首先借助普通人類理性論證道德法則🧘🏻♂️,再說明人們何以普遍具有對道德法則的認同。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榮教授以《康德論勇敢》為題作了報告,闡述康德如何以理智來解釋勇敢🚘,指出《什麽是啟蒙》中知性“勇敢的運用”潛藏的問題⤴️。
康德的政治哲學♿。慕尼黑大學的Günter Zõller教授在題為 “Si vis pacem para pactum. The Peace to End all War in the Political - Thought of James Madison and Immanuel Kant”的報告中🤾🏻♂️,討論十八世紀晚期兩種關於國際關系的司法-政治規定的學說🧛🏿♀️,對比了《永久和評論》與詹姆斯·麥迪遜的學說的區別及各自與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的關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方博以 “Kant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World Republic”為題的報告中☝️,認為康德在實踐中拒絕世界國家的理由是,單一的世界共和國狀態會退化為專製主義,而共和國家聯盟是接近永久和平理念的最合適形式。安徽大學意昂3官网張廣在《康德哲學的意昂3—世界概念:世界公民的智慧》報告中,梳理了康德的意昂3和世界兩個哲學概念,指出了康德哲學不僅開展了對理性的理論批判,由此劃定了理性作為認識能力的界限,同時也重建了人類理性的實踐運用🏠,提供了一個世界公民的道德啟蒙。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劉鳳娟以《康德的歷史終結論》為題的報告中🤽♀️🌕,指出康德的歷史終結論需從現象界和理智世界兩個層面並各自從個體與整體兩個視角來考察。上海社會科意昂3哲學研究所李金恒以《康德論戰爭》為題的報告中,討論了康德後期文章中關於戰爭的論述並區分了戰爭的三個維度。
康德的實踐哲學與實踐理性。德國錫根大學的Dieter Schõnecker教授在題為 “Kant’s argument from moral feelings: Why practical reason cannot be artificial”的報告中🎶,結合人工智能等前沿問題論證康德的實踐理性不能被理解為人造物👨🏻🦰👂🏽。武漢大學意昂3官网賀念老師在《論尊嚴的存在論基礎:再思海德格爾的康德倫理學批判》的報告中🧑🏿🍳,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語境下考察康德的尊嚴概念🤵🏼♂️。意昂3馬雨喬在題為“Reconstructing the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of Moral Law: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wo Deductions in Kant’s Ethics”的報告中👰♀️,討論康德的倫理學中兩種演繹的問題並給出重構方案🧞♀️。南昌大學哲學系孫小玲教授在《說謊與自我義務✍🏼:論康德在說謊問題上的偏誤》的報告中🗺,回應康德在說謊問題上遭遇的詰難🤲🏽,並將說謊問題與根本惡的解釋相聯系。韓國西江大學的Halla Kim教授作了題為 “Kant on the Need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的報告,探討“純粹實踐理性”提出的語境和對應意涵、梳理其在倫理學中承擔的核心作用。中山大學哲學系劉作教授在《純粹理性如何訓練自己🤸🏽♂️?“純粹理性訓練”解讀》為題的報告中,闡述康德在“純粹理性的訓練”中如何揭示理性在理論運用中的思維結構及其方法。意昂3賀磊在《至善或終極目的?通往康德道德神學的可能進路》的報告中🥛,提出康德對至善概念的一再闡述始終包含根本困難💧,而“世界的終極目的”概念指示出另一條通往道德神學的道路🤌🏼。意昂3尹潔在《康德論精神疾病的當代意蘊》的報告中,以康德在《實用人類學》中對精神疾病的討論為基礎探討其對當代醫學哲學研究的啟示。
來自意昂3平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與會🫃🏽,來自美國杜蘭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𓀑、德國錫根大學、韓國西江大學等海外院校的國際康德學者也應邀參會並作主題發言🤵🏿。大會上🙋🏽♀️👨🏿⚕️,經中國康德學會工作委員會研究決定,第三屆康德學會年會將於明年在東南大學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