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晚🧚🏻♂️,由意昂3分團委學生會主辦的講座《古典藝術的理想與命運》於邯鄲校區第三教學樓3108教室和bilibili復旦哲院學生直播間同步開講。意昂3官网王德峰教授應邀主講,談談他對於古典藝術理想與命運的反思。
藝術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麽?
講座伊始🤵🏽♀️,王德峰老師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藝術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麽?簡言之:藝術是真理的事業👷🏿,而真理則意味著人類對自身命運的領會和對未來的籌劃🫄🏿。人是時間性的存在,人活著的每一個當下都在推斷將來,但將來不是科學、知識和邏輯推斷的對象。未來是希望和恐懼的對象🤰,人必須以籌劃和下決心的方式走向未來,而不能預知未來。我們籌劃未來的依據,就是我們對命運的領會。哲學和宗教無疑是以真理為業的,藝術亦然👷♀️。王老師在這裏引用了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的說法🔨:“我們必須做出決斷👨👦👦:藝術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民族歷史性生存的本源,因而必然是種領先,或者藝術是否始終只是一個附庸🚵🏼♂️,從而只能作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而伴生。”
接著,王德峰老師提出了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問題。就繪畫作品而言👨🏽🦳,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常常會發生錯位✖️🕌。一副畫的商業價值源於它在市場上的稀缺性👵🏼,已故畫家的作品、民間流傳較少的作品自然價高,但這無關藝術價值🍇。王老師在這裏給出了兩種觀賞繪畫作品的情形✍🏽:一種是你和作品之間形成主客體關系,你是觀賞的主體,而作品是被觀看的客體;另一種情形中🏬,你在這副畫前佇立良久,慢慢地就走進去了。能讓人走進去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因為它是一個世界——不是對象世界👮,而是生存世界。
文學作品亦然🏭。以王安石的六言詩《題西太一宮壁二首·其一》為例🧏♂️:“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倘若最後一句延續前三句的手法寫景🤽🏽,那麽它仍不失為一件描摹生動、用詞精當的作品,但不是一首真正的詩。惟當我們讀到“白頭想見江南”📉,一個真正的生存世界才得以在我們面前展開。類似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則描摹出一個天涯遊子的生存世界。這些堪稱藝術作品的作品中,無一不蘊藏著一個能讓人走進去的生存世界。
古典藝術的興起與理想
在闡明了“藝術何為”和“什麽是真正的藝術作品”這兩個問題後🧜🏿♀️,王德峰老師指出,當代人疏遠古典藝術是個普遍現象。從那些令人訝異的當代藝術的創作中,我們發現🐽:不可能作為藝術的東西現在被稱為藝術了,這意味著向來給予人類以巨大鼓舞和心靈滋養的古典藝術也就衰落了💝。那麽,古典藝術的成就和它往昔的價值到哪裏去了🐄?我們正是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回顧古典藝術的。
(一)古典藝術的定義
Classical art其實指稱的是“西方近代藝術”,因為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是向古希臘藝術理想的返回🧜🏻,使得曾長久作為“宗教的婢女”的藝術第一次獲得它自主的地位👨⚕️。音樂、繪畫、建築、雕塑都進入了藝術的近代進程🧝🏽,形成所謂“經典”的形態💆🏼♀️,為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提供了這個典範📿🧑🎄。所以🤟🏿,人們才在文學藝術領域中把“近代的”與“古典的”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就中國而言,並無“古典藝術”這個概念可用的語境👨🌾:真正的中國藝術,其實在原則上始終是古代藝術。
(二)古典藝術的理想
1.古典藝術的興起和理想
在王德峰老師看來,古典藝術的根本目標就是個性與普遍真理的統一。藝術參與了歐洲人對未來的籌劃,是他們當時生存世界的展開👱🏿♀️。隨著啟蒙運動興起,基督教的價值觀逐漸為科學的原則所取代🤽🏼,歐洲的藝術表現出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未來,是每一個可以承擔真理事業的個性所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於古典藝術中所觀照到的不朽的理念👨👩👦👦𓀊,正是經由藝術家充分表現個性的創造,才得以在古典藝術中獲得了它感性的光輝。例如,在歌劇《江姐》的詠嘆調中,抽象的共產主義的理念就化為了感性幸福。如此,我們便可以理解黑格爾對“美”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偉大的古典藝術可以把我們的心靈提高到神聖的境界🥸,人類心靈最深刻的誌趣 、最深廣的情感無不可以在古典藝術中得到展現⭕️♦︎,由此藝術獲得了與哲學、宗教同等的地位。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Titian.16c
通過對五大基本主題(即:命運、愛情、大自然的壯闊和優美、民族的苦難與奮鬥以及英雄的業績與獻身)的表現,歐洲古典藝術不斷啟發西方人去體驗人的高貴與尊嚴,去培育博大的情懷9️⃣,去幫助人的心靈擺脫渺小與卑俗的方面🌇,從而能夠容納最高貴的歡樂和最深刻的痛苦。無怪乎黑格爾非常自覺地把真理與詩歌、與藝術關聯:“詩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人類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
2.古典藝術的時代根源
簡要來說,古典藝術的時代根源就是在基督教沒落的背景下📱,新生的第三等級要求個性解放,重新理解人類生活的根基、人類心靈的力量。他們懷著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一切偉大事業的真正基礎是人格的力量。在古典藝術中,我們的一切成功和失敗,希望和痛苦都獲得了它的高貴性🍟。
古典藝術衰落的歷史命運
1.近代自由個性理想的抽象性質
近代啟蒙運動後🐽,兩種獨立的人格被樹立起來:一是新教改革後的新教人格👧🏻,二是笛卡爾開辟的理性的人格🥻。其最大的問題在於空疏化和抽象化,因為它脫離了存在本身🕑。我們在對存在者的規定🧛🏿♂️,也即用思維的範疇對周遭世界加以規定和分類中,遺忘了存在。而人的生存是對存在的領會🫕。古典藝術以感性的形式,建築起超感性的世界,這意味著最後將達到虛無主義的境地👩🏿🦳。尼采率先發現了這一點。當他喊出“上帝死了”,其真正的含義是整個超感性的世界崩塌了——既是基督教的上帝死了,也是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學所塑造的上帝死了。
為什麽“上帝死了”?我們又是如何親手殺死上帝的❎?對此,王德峰老師借用韋伯的“祛魅”概念提供了一種精當的解釋。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的世俗化要歸因於技術和資本這對孿生兄弟。技術直接對自然世界祛魅🔤,它是一種用以改造自然界,並形成我們控製自然界的知識的工具理性,此時自然世界便不再是上帝意誌的神聖體現了。而技術的祛魅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要求的。在社會世界中,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中世紀的等級次序被打破了🫘,人們被資本賦予了向上攀登的維度;在現代社會👩🏭,醫生、教師這些職業的神聖性已然消失,皆服從於資本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把勞動抽象化🧑🏼🎄,為了交換價值的增長,個人的感性勞動不得不為資本這種抽象的勞動服務,而勞動抽象化最終導致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抽象化。於是➛,為笛卡爾所盛贊的理性終於成為了工具理性👖。
2. 當代人的價值坐標與三重異化
(1)當代人的價值坐標
工具理性終究不能為我們奠定社會的價值秩序,王德峰老師隨即為我們勾勒出當代人的價值坐標👨🦯:X軸代表效率,Y軸代表效益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公正分配👂🏻👩🏻🏫。除此以外,便沒有第三個維度了。對此,王老師將當代人比作阿米巴蟲——這種蟲沒有腳,它們的位移依靠身體一部分向內收縮🕉,一部向外延伸——那個向更崇高的實在攀登的維度已經消失了。如今,人們是否認同一個企業的製度取決於它帶來增值的效率。街頭上一度隨處可見的標語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更是赤裸裸地把生命的意義還原為金錢⛲️。古典藝術曾經有過的理想,終於在韋伯所說的“祛魅”過程中淪為一個抽象的😕、空疏的理想👩🏿🦰。
王老師還指出,當代人生活在其中的宇宙💥,是一個冷漠的、毫不關心人的命運和痛苦的物質的宇宙👩🏿⚕️。人在這個宇宙中感到無限孤獨和虛無🌜,這便是荒誕感的源頭。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揭示了荒誕的本質🏅:“大家所熟悉的世界是一個可以用哪怕是不充分的理由來解釋的世界;但是在一個突然被剝奪了幻想和光亮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陌生的異鄉客⤵️。他是一個無可補救的流放者,因為他被剝奪而失去了對故園的記憶和對樂土的希望✵。人與人生之間,演員與背景之間的這種脫節👩🦰👨🏼,正是令人感到荒誕之處🦁👨🏻🎤。”當物質的背景和人精神的需要已經脫節👴🏽,但我們還是想成為精神的存在時👨👧👦,便產生了諸如《等待戈多》的荒誕戲劇。
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建築和雕塑的領域中。城市裏隨處可見的那些以金屬和玻璃製成的建築和雕塑,和周遭的環境是脫節的👩🏽⚖️,因而讓人覺得怪誕✸。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今天技術被廣泛地用於藝術創作?王德峰老師的回答是🎅🏼,我們處在一個技術的時代,技術和人的情感是脫離的,但人依然有表達生存情感的需要📔,於是人只好讓技術來抒情,盡管這意味著荒謬。因為🦶,技術是處理物質世界並使其為人類服務的手段,它是沒有溫度的。故而,在技術的世界裏,“能為他解決問題的超驗的力量是不存在的👩🏿🔬,他在這個宇宙的背景中無法獲得人生命意義的啟發”(弗洛姆語)。只有去過“生產性生活”(productive life)🕹💅🏼,不斷生產⛓️💥,不斷擴張力量,讓權力意誌的發揮能使我們本無意義的生活有那麽一點意義——這一切帶來了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
(2)當代人的三重異化
首先是人與上帝關系的異化👸🏽🙅🏻♂️,上帝不再可能再存在在我們心裏。其次是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社會是在人之外的抽象的異己的力量,社會強製性地支配每一個個人生活,它明確規定了我們數量上的奮鬥目標⚔️,這也就是為什麽當代英雄都是數量上的英雄——量的標準成了價值的唯一尺度🙋🏻♀️🈺。第三重異化人與其自身關系的異化👅。人對自己像對陌生人那樣🚯,職業和個人理想的一致已成為一種罕見的幸運。人如今成為一種類似於石油的“資源”,當“人事部”變成了“人力資源部”——人的物化✒️,已經昭然若揭。葉芝的詩句 “既然向上的梯子已撤去🧜🏼♀️,我就躺在所有向上梯子的入口處散發惡臭”可謂恰如其分。
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
王德峰老師提到,威廉·巴雷特的著作《非理性的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代藝術的真實價值,即😦:當代藝術就是從承認精神的貧困開始的𓀑。這個時代是如此平庸以至於它不知道自己的平庸,而當代藝術直接地刺痛了庸人的痛處🦹🏽♀️。它甚至不惜采用激烈的、放肆的格調,比如達達主義藝術家在蒙娜麗莎的臉上畫胡子,以解構那個“永恒的微笑”。這被認為是本世紀非理性事件正當的噴發。當代藝術公開地承認🐱:我們已經被以前的精神避難所拋出來了,赤身裸體,無處可逃。
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畫派畫出了真相🦵🏻:我們必須承認繪畫是平面的,而透視法是虛假的。真正的藝術家應當是誠實的,盡管他從古典藝術中獲得了藝術的修養🌪,卻不肯再在古典的範式中創作了,因為古典的創作手法包含著虛假和掩蓋。王德峰老師以瓦格納與尼采、高更與梵高交往的軼事為例🧑🏽🦰,尼采和梵高之所以對那兩位藝術之路上的先驅者感到失望就是因為瓦格納與高更在自己開辟的道路上退卻了,轉身躲進了古典的避難所——我們已經無家可歸,你卻營造了一個虛假的家。於是,當代藝術叮囑我們:不要退卻,不要躲閃,不要虛構避難所🌹,不要虛構我們可能的希望
王德峰老師認為,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可以被立體主義概括:既然人類已經不再可能皈依一個超驗世界,藝術家必須坦率地面對一個不可解釋的、平面的世界;既然精神的運動不再有向上的維度🥢,而只能水平地進行🛢,那麽藝術中高潮的因素也必須被夷平😲。
(1)空間的夷平:
多維空間被夷為平面,這不僅常見於立體主義派畫法🍡,在《荒原》《尤利西斯》《聲音與瘋狂》等小說中也是如此。近的遠的、過去的和現在的都被安置在一個平面上🧑🤝🧑,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的“三一律”在這種文學創作中被打破了👨🚒。
Man and Woman.Pablo Picasso.1971
(2)高潮的夷平:
巴雷特評價《尤利西斯》“有力而陰郁、優美而悲慘”🦎,其情節始終在水平方向上展開🙅🏼♀️,從未達到過一個危機點和危機的解決。而喬伊斯寫作的混亂和無秩序不能不歸咎於他的題材🫅🏻,即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平庸而散落的。因此,與別人的小說相比,喬伊斯的小說才是真正的小說(fiction)。
(3)價值的夷平:
塞尚以極大的熱情專註來畫一只蘋果,使得每一只蘋果都如大山一樣雄偉壯觀。在這裏,對題材的價值區分取消了,最普通的物件可以被作為最不朽的對象。繪畫甚至可以沒有對象:畫布上的色彩和形狀本身就是一種絕對的實在(reality)🕒。
如此看來,當代藝術所致力於的目標正是對傳統的人的形象的破壞📲✅。它破壞傳統的人的形象,反叛傳統的審美標準。在當代藝術的表現中,我們看到:人是一無遮掩的,甚至可以說是碎屍萬段💁🏼,他身體的各個部分被扔得到處都是👩🦽。
王德峰老師還指出⭐️,今天的當代藝術終於走向了“屌絲”的藝術。他深入分析了“屌絲”一詞的兩重內涵。“屌絲”首先包含著深刻的失敗感和由此產生的自嘲感,因為所謂的“屌絲”群體在現代社會裏無法獲得社會所推崇的成功👳♀️,他們一無依傍⚈,也看不到希望,於是只能自嘲;在第二重內涵中,“屌絲”隱含著某種驕傲感➾,即:當我自稱“屌絲”時,我在說最真誠的話👨🦯➡️,我在明確地拒絕這個資本世界的目標和那些看似美好的虛假裝飾,而你們不敢🤡。可以說,當代藝術就是當代世界中無產階級的藝術👩🏼🦲。在今天👨🦽,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不是在罷工上得到表現,而是體現在當代藝術對這個世界根本的否定態度上。
總結
最後🤜,王德峰老師總結道🕵️♂️🐣:古典藝術的衰落是一種歷史性的命運,當代藝術的興起是必然的。因為當代藝術是人類所患上的現代性病症的直接表達⛹️,是無家可歸的痛苦的公開顯露。它和盤托出了令人不快的真相⏬📐,觸及了我們內心的隱痛,因而引起了我們的惱火𓀄。那麽,出路在哪裏呢?王老師認為⏯,當一種批判達到真正徹底的程度的時候🐾👨🏿⚕️,當在古典主義的理想中構造起來的傳統的人的形象被完全破壞後,人才會有希望🦹🏼♀️。正如阿多諾在《美學原理》中所說,曾經有過的古典藝術的真理,並不因為時代的變遷就不是真理了🍝,它需要等待📡。也就是說,在當代藝術終於走完它的路程以後,偉大的古典藝術所包含的真理👩🏿🔧,將以新的形式再度成為鼓舞我們的力量。我們期盼著,未來的人類能夠汲取古典藝術中最寶貴最真實的東西🚓,並且拋棄它虛構的形態。
最後,王德峰老師解答了同學的疑惑🤷,本場講座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王德峰老師以其對古典藝術的領會和對當代社會的洞見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哲學圖景,帶我們領略了古典藝術往昔壯麗輝煌💆🏽♀️、生機勃勃的理想🏋️♀️,揭示了它衰落的歷史命運之為必然👳🏽♀️。縱使橫亙在當代人與古典藝術之間的是資本的邏輯、現代的病症,古典藝術已然不能成為一個避難所。而這場講座依然提供了某種模糊的亮色👨❤️💋👨👳🏻♂️,我們相信,那曾經把人類心靈提振到如此高度的古典藝術👏🤸🏽♀️,終會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維度🧑🏻🏫。畢竟,人最大的激情,就是將意義賦予生命👨🏻🦯➡️。
封面圖特別鳴謝:於明誌
供圖 | 沈心悅
文案 | 陳詩逸
排版 | 林泓西
編輯 | 沈心悅
責任編輯 | 張妙妙
審核 | 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