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慶熊🕵🏻♀️、郁喆雋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2.1
ISBN:9787542675897
作者簡介
張慶熊,1993年獲瑞士弗裏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副主任。
郁喆雋,現任意昂3平台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宗教學系副主任。兼任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目 錄
序言
第一章 哈貝馬斯晚年的哲學著述和對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回應
一、哈貝馬斯晚年學術著述和轉向問題
二🐤、哈貝馬斯對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回應
三、哈貝馬斯哲學思想的來源和效應
第二章 徘徊在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
一⏭、論康德的道德自主性概念
二、論黑格爾的倫常歷史性概念
三😂、論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倫常概念的批判
四➕、論哈貝馬斯融會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相關觀點的良苦用心
第三章 分裂的西方🖖🏼,裂隙何來?
一、舉目變局
二、分裂的西方
三、“我們的”不是“普遍的”
四🐗、裂隙何來𓀄?
五、內在的斷層線
六👱🏻♀️、出路何在?
七、結語
第四章 《分裂的西方》及其底層邏輯
一、混沌時局與理論貢獻
二、“對話”主題日益凸顯
三、批評單極霸權
四🤾、交互主體的對話模式
五、理想主義的黃昏💆🏽♂️?
第五章 重思耶路撒冷“遭遇”雅典
一、何謂耶路撒冷“遭遇”雅典🙍🏽♀️?
二、哈貝馬斯的“宗教轉向”
三🩰🏅、“轉向”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四、對於當下中國的意義
第六章 “後世俗社會”解析
一、導言
二、世俗、世俗化與世俗主義
三、世俗化的“迷思”
四🧛🏿、哈貝馬斯的“宗教轉向”與“後世俗社會”
五、總結
第七章 宗教可以/應當進人公共領域嗎?
一、“公共領域”概述
二🧏🏽♂️、論爭的背景、經過和文本基礎
三💝、羅爾斯的觀點
四👜、哈貝馬斯的表述和批評
五👌🏼、修正和比較
六😦、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和啟示
第八章 理性與宗教間的角鬥與協同
一、哈貝馬斯論民主的法製國家的前政治的基礎
二、拉辛格論自由國家的前政洽基礎
三、哈貝馬斯論理性與信仰間的對話和合作
四🧑🏽🏫、拉辛格論理性與信仰間的對話和合作
第九章 現代化過程中的倫理缺位和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
一、政教分離與“倫理缺位”
二、宗教語言與“翻譯”
三🚹、發揮宗教積極作用
四、宗教融入公共領域的體製保障
第十章 商談倫理作為解決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一條出路
一、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原則
二、普遍化原則面對的挑戰
三、商談倫理原則面對的挑戰
四、哈貝馬斯的解決方案及其問題
五、對當代漢語學界的啟示
附錄:哈貝馬斯上海之行記略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
西文
“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社會哲學研究從書”總序
本叢書以“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社會哲學”為研究主題。社會研究要以人為本🛴,而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研究的種種問題都與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相關。事實與價值、規律與規範、必然與自由、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一元與多元、說明與詮釋等社會研究中的觀點和方法論爭論,乃至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文化科學、精神科學等學科分類和這些名稱的由來,無不與人在社會中的生存方式緊密關聯🤜。人一方面有自我意識🧎♂️🧄、自我決斷能力,自己為自己立法和選擇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人也受製於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有些學者旨在建立一種既定性又定量的社會科學,希望能像自然科學一樣正確預言末來發生的事件;有些學者認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本質差別🦸🏽,社會科學具有闡明人生意義和倫理教化的職責;還有一些學者則旨在把上述兩個目標綜合起來。於是乎,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𓀌、交往行為理論、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理論應運而生👩🏽🎨。在這些社會理論中所涉及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是這套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社會哲學研究叢書重點關註的問題。
談到現代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社會哲學,不免需要介紹和評述現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與社會哲學的各個流派💁🏼,我們這套叢書的諸多小冊子將以此為專題分別展開研究。但作為中國的研究者🚂🧑🏽🦳,心目中要時時謹記🆎,如何聯系中國現實的國情和文化傳統,加以反思地把這些社會理論和社會研究的方法介紹給中國讀者。這是我們這套叢書的意義之所在。我從賀麟先生在其《文化與人生》的序言中得到啟發。他提出了“有我”、“有淵源”和“吸收西洋思想”這三個要點🥷🏻。我想這三個要點也是這套叢書的要求。“有我”指有自己的思想見解,不人雲亦雲地抄襲現成公式口號,以自己的真知灼見解答我們自己的時代所困擾我們的問題。“有淵源”指,雖說有我👨🏼🦲,但並非狂安自大,前無古人;追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淵源,在與傳統的對話中獲得啟發🤦🏿,以史為鑒,尋找解答當前社會問題最佳方案🥷🏼。“吸收西洋思想”指🧔♀️,有淵源,發揚文化傳統🧑🏽🌾,卻並不頑固守舊;對於西洋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虛心以理會之🧑🏼🦰,切己以體察之,期望將其根本精神🤵🏼,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給國人🗳,使中國人感到並不陌生🫱🏿。
賀麟先生是在八年抗戰爭取得勝利之時寫下這篇序言的。他認為🧑🏼🚀,在這期間🌚,不但高度發揚了民族的優點⛹️,而且也孕育了建國和復興的種子。筆者意識到,如今這些種子已經到了茁壯成長的時候了。本小冊子的各位作者,希望繼承賀麟先生的誌願,融貫中西文化🤦🏻♂️,采納百家之長👈🏼,為民族復興和人類幸福,社會哲學的研究作貢獻。
本系列叢書的研究和出版得到2017年上海市文教結合“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和2017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國外社會科學方法論新形態及中國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71ZD041)的資助💧。
張慶熊 謹識
2019年11月18日
序 言
當今世界不太平😐,哈貝馬斯憂心忡忡。二十一世紀伊始🐿,不祥之雲伸展在世界的地平線上。2001年的9.11事件拉響了舉世震顫的警報,隨之而來的阿富汗戰年、敘利亞戰爭至今沒有平息的跡象🤪🧖🏿。不僅如此⛏,西方也發生了分裂,歐盟出現英國脫歐事件,法國出現黃馬甲運動,美國發動貿易戰。宗教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成為兩大憂困當今時局的思潮。近十多年來,哈貝馬斯主要關註宗教和社會治理這兩大問題。在他看來👏🏼,世俗化與非世俗化之間的矛盾🍙🧭,社會團結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構成當今現代性進程中的主要張力。處理不好這兩大矛盾,在國內和全球範圍內都會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導致非理性的血腥沖突👰🏻♀️,乃至世界大戰再次爆發。
哈貝馬斯對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反思體現在他這十多年來發表的大量著作和論文中。本書作者對哈貝馬斯新近思想有一些跟蹤和評述,散見於不同的刊物中。考慮到哈貝馬斯的見解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我們把相關論文收集起來,按章節加以編排和修訂🪮,以便提供較為完整的視域。
本書各章及其作者如下👨👧:
第一章 “哈貝馬斯晚年的哲學著述和對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回應”(張慶熊);
第二章 “徘徊在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張慶熊);
第三章 分裂的西方,裂隙何來?(郁喆雋);
第四章 《分裂的西方》及其底層邏輯(郁喆雋)🔛;
第五章 重思耶路撒冷“遭遇”雅典(郁喆雋)👎;
第六章 “後世俗社會”解析(郁喆雋)🎡;
第七章 宗教可以/應當進人公共領域嗎🏄?(郁喆雋)🧜🏽🗾;
第八章 理性與宗教間的角鬥與協同(張慶熊)💆🏼♂️🧞♀️;
第九章 現代化過程中的倫理缺位和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張慶熊);
第十章 商談倫理作為解決當今世界焦點問題的一條出路(郁喆雋);
附錄:哈貝馬斯上海之行記略(張慶熊)
哈貝馬斯關註焦點會因時局變化而轉移,但基本思想一以貫之,交往理性和商談倫理是其哲學思想的內核🍭📉,也是他為解決當今世界緊迫問題所構想的途徑。
張慶熊 郁喆雋 謹識
2019年11月27日於意昂3平台光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