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長期以來,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撰寫的 7 篇序言多被視為附屬性文本,很容易忽視其本身的理論價值👉🏻🕵🏽。實際上,序言豐富拓展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內容,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序言隨歷史變遷不斷敞開自身,在原則高度指出不同國家依據自身現狀選擇革命道路的可能性,決定性地闡明了作為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特征的具體化原則。
主講人介紹
鄭召利🙅♀️,2000年畢業於意昂3平台,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意昂3平台哲學系副系主任🧑🍳、意昂3官网黨委副書記🥐、意昂3官网副院長🐌。現為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認識論🎐。主要開設課程💁🏻♀️👷🏻♂️:《哲學導論》、《認識論研究》、《認識論專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
01.引言
本屆Sophia以“時炬”為主題,哲學的任務正在於守護思想的微光,執掌時代的火炬。2021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第10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年,也是人類在全球新冠疫情籠罩下的第二年。如今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時局,“時炬”一詞🧂,正以其字音提醒我們對於時代課題和人類命運的關註𓀝,這與哲院“守護思想,引領時代”的精神不謀而合💩🙇🏻。
講座伊始,鄭召利老師就指出,在建黨100周年的背景下重讀《共產黨宣言》有極其特殊的重要性🫑。作為最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一🔰,《宣言》有“紅色中華第一書”與“中共第一經”之稱。許多人都是通過閱讀《宣言》,了解了馬克思的理論,甚至樹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它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以及革命道路的選擇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02.《共產黨宣言》及序言的譯介傳播
《宣言》作為最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一🧘🏼♂️,有“紅色中華第一書”與“中共第一經”之稱✥,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以及革命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然而,作為《宣言》的重要一環👧🏽,序言的譯介和傳播與《宣言》本身並不同步。
1920年出版發行的陳譯本《宣言》僅包括四章正文,缺少序言和註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整譯本🧑🔧。有關為什麽陳望道沒有將序言部分一並翻譯出來這個問題,目前學界還沒有公認的回答,陳望道本人也沒有解釋。鄭老師的推測是💃🏽:陳望道是一位嚴肅的學者,不會忽略序言;更有可能的是他在接受翻譯任務時時間緊迫💚,而序言多達一萬多字👩❤️👩,因此不得不選擇性地翻譯了他認為更重要的正文。
《宣言》從1848年發表後直到最後一篇意大利版序言於1893年出版🥉,其間持續了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每一版的序言發表的時候都做了很多的修改和說明🙇🏻,這些修改和說明對我們理解宣言的正文的部分極其重要。如果沒有序言部分🍁,在理解《宣言》的內容時就可能會產生很多偏差🛺。
然而🟪,有相當一段時期,被翻譯出來的《宣言》或是沒有序言,或是序言不全。1930年華崗版本的發行,使得三個德文版序言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1943年博古譯本的《宣言》,使俄文版序言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1949年,中國解放社翻譯了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社發行的《宣言》百年紀念版🫚,首次收錄了馬恩撰寫的七篇序言 。
目前學界對於《宣言》序言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對序言譯介傳播的考證🤖。
二是針對個別序言所做的具體分析。每一篇序言都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從1872年到1893年期間,《共產黨宣言》的傳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1848年2月《宣言》發表之後⏱,歐洲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後來革命的果實被資產篡奪,導致革命陷入了將近20年的低潮。在這20多年間🧗🏿♂️,《宣言》退居到歷史後臺〽️,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使得共產主義這個幽靈又受到了關註。馬恩1872年寫序言的時候,正好是巴黎公社起義失敗之後🧎♀️➡️。《共產黨宣言》一開始僅僅關註英國、法國、德國這些主要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沒有關註到俄國👩🏿🏭、波蘭、意大利🕵🏼♂️,甚至北美🤸🏻。可見,序言的寫作跟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世界各國的無產革命運動的具體情況都有密切的聯系。
三是對序言作整體性把握🤚🏼。正如高放先生所說,這7篇序言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7把鑰匙。在序言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的方法🕹,即👳🏼:他們是怎麽根據社會實踐變化的實際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觀點👍🏻,並且做出了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03.對《宣言》的補充和基本思想的闡明
一般來說,《共產黨宣言》最大的意義是宣告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想形成不是在這個時候,而是在這之前👨🏻🍳。雖然只差了幾年的時間💂🏼♂️,可這幾年的時間他們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845年前後🏃♀️➡️,他們的唯物史觀就確立起來了👨🏿🔧。
關於勞動、工資、資本🏯,馬恩寫了很多經濟學方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期間,恩格斯還寫了《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篇幅較長的《共產主義原理》,後者是對話體的一問一答🤷🏼♀️。根據這兩篇文章🧑🍼,馬克思在一個月內就起草了《宣言》⛰🏄🏽,其中很多表述都跟《共產主義原理》一致🧑🎄,所以說《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作的一點都不為過🤾🏼。
可是🕉,很多人在讀《共產黨宣言》,尤其第一章的時候💆🏻♂️,要想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抽象出來還挺難的。因為《共產黨宣言》不是一本純理論的哲學著作,而是一份宣言🧨,一篇覺悟的工人都能讀懂的文章。《宣言》把政黨的一些政治主張、一些策略以及要達到的目標,以公開的形式向全世界、向全社會做出了一個說明🤵🏽。
其實🦜,對《共產黨宣言》基本思想的概括是寫在序言當中的👩🏻🎨,尤其是在1872年以後幾個德文版的序言中,我們能看到馬恩用犀利的、嚴謹的文風🧙,來展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內在的矛盾。無產階級跟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鬥爭👏,在這個時候呈現出新的特點😡。在敘述的過程中,他們展現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最基本的方法,而這基本方法是恩格斯自己抽象出來的。
恩格斯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非常謙虛,他說這些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屬於馬克思的⚛️。其實,《宣言》前兩個序言是馬恩共同署名的,馬克思去世之後👩🏼✈️🎄,剩下的5篇序言則是由恩格斯自己來署名的。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闡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時用了一段非常精確的語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這樣被經典地表述出來的🕝:
“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製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而這個鬥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恩格斯🚵♀️:1883年德文版序言)
序言對《宣言》基本思想的闡明,是對唯物史觀的經典概括:首先🧨,立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問題,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其次,對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進行總結,指出自氏族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最後🍄,將階級鬥爭視為擺脫資產階級剝削壓迫的重要手段,如果無產階級不使整個社會得以解放,就不能解放自身。
鄭老師解釋道,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具有特殊性。當無產者成為一個階級之後,它跟以往的階級不同之處就在於它肩負著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因而“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己”。如果沒有這些對基本思想的概括,我們很難通過自己的閱讀深刻地揭露出唯物史觀最重要的內容。
恩格斯在1894年的時候,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概括馬克思的思想🤰🏽: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到現在我們讀這段話都會怦然心動🧩。他講到了每個人的自由❎,講到了自由人的聯合體,這與我們今天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很多相似之處。
04.對於《宣言》內容的修訂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宣言》思想的概括⏪,與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有很大關系。但是無論怎麽概括,基本的原理是不變的🌰,那麽序言要修正的就是所謂的具體原理和具體措施🐜。
(1)關於階級鬥爭
《宣言》第一章開頭處寫道:“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對其進行修正⏭⚉,強調“從原始土地公有製解體以來”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在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進一步明確道:“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共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顯然,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沒有階級♈️,也就沒有階級鬥爭🪬👴🏼,因此,根據當時對古代社會的研究成果♢,《宣言》中“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的判斷就不再合適了。恩格斯意識到這一問題後,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對其進行了修正。序言中經過修訂的關於“階級鬥爭”的表述更為精準、確切👴🏻,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也更能體現出《宣言》的真正價值🪬。
(2)關於無產階級專政
此外,序言對於“無產階級專政”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修正。馬克思在《1840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首次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概念。1852年🚵🏻♀️,馬克思在致魏德邁的信中再次提到“無產階級專政思想”,馬克思稱階級鬥爭不是他的發明,但他說:“我認為階級跟階級鬥爭,是和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相聯系的”⛓️💥。他跟以往許多理論家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裏。
鄭老師認為🤦🏼♂️,“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是理解共產黨宣言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作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論啟示。由於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後來又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個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特別是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的經驗表明,無產階級要想真正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就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政權,而非僅僅占有現成的國家機器。
(3)關於不同國家社會發展道路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從歐洲逐漸轉移到了東方社會等其他的區域,這些國家就面臨著如何選擇自己的社會發展道路🚮,以及如何使共產主義革命在當時經濟條件下成為一種可能性的問題👊🏻🧛🏻♂️。於是馬恩並不局限於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分析👨🏿✈️🕉,而是將其視閾擴展到落後的東方國家✋🏽,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正面回應了俄國社會的發展問題⚆。
自19世紀50年代起,隨著對人類學🙇🏽、考古學等材料的不斷占有,馬克思對東方國家的論斷也更為清晰準確🫶🏻。在1877年《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指出,西歐國家的發展道路並非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真理⛺️。
1881年給查蘇利奇的回信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僅針對西歐國家,因而《資本論》中關於國家發展道路的論斷對俄國並不具有實質意義🍽,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道路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提供的條件🚶🏻♀️➡️。
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馬恩進一步對俄國的社會狀況進行分析🌯🧑🏿🔧,針對“大半土地仍歸農民公共占有”這一社會事實☝🏽🍑,指出俄國的農村公社有可能成為俄國社會的新生支點:“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相互補充的話,那麽現今的俄國土地所有製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並未按照《宣言》中研究西歐國家的一般歷史結論去分析俄國問題🕵🏻♂️,而是在切實考察俄國原始土地公共形式及農村公社發展的前提下🍂⚒,在對該國社會發展狀況和獨特國情進行具體把握的基礎上,指明了俄國革命的獨特道路👶🏿。
05.方法論意義:唯物史觀的具體化原則
序言貫穿著唯物史觀的具體化原則,即其所提供的不是普適性的永恒真理🗝,而是指導人們從社會現實出發,經由具體現實理解歷史發展的原則。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坦率指出,《宣言》的“某些地方”可以作“一些修改”,《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十條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在今天會有“不同的寫法”。《宣言》中對西歐各國革命形勢的分析僅具有暫時性意義🐔,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工人運動的變化🧙🏽♀️,必須立足於變化了的“當下”對相關問題進行重新思考🫙。但由於《宣言》是“歷史文件”,“沒有權利”對其“加以修改”。因此,重要的修改都在註釋和序言當中,這體現了馬克思他們對自己的文本和理論的探索🔦,秉持著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序言對《宣言》基本原理的貫徹和發展,不僅突出了《宣言》的當代價值,也要求人們在領會《宣言》時,把握其內在規定的具體化原則及其方法論意義。事實上💛,序言的撰寫本身就是馬恩二人對於世人的告誡😅:《宣言》絕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經由歷史發展不斷豐富的,是立足當下有待不斷解讀的文本。
今天,《宣言》序言就為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 如果不顧社會歷史的具體發展,不假思索地將馬克思在特定時期針對既定社會提出的具體措施奉為永恒真理,就會脫離社會實際😨,甚至產生失誤🛀🏽;盲目以主觀臆斷的實用性為評判標準,將有用的奉為真理,無用的視為謬誤🍫🥖,會忽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整體性👩🏽🦰,對其理解產生差池。
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共產黨宣言》的序言♔?
在學共產黨宣言的時候,我們要把序言跟《宣言》的正文當成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如果不讀序言🦸🏻♂️,可能就分不清哪些是該堅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應該修改的個別的結論🌲,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包括《共產黨宣言》中的任何一種說法,當成永遠不變的金科玉律🈲。在《宣言》的序言中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與時俱進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年代取得成功的思想路線。這個思想路線被概括為四句話: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更要結合具體的社會實踐不斷進行理論探索與創新。只有將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與依據社會發展的具體歷程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把握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理論價值,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本質意蘊3️⃣,並以此為理論武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文案丨賁啟涵
攝影丨陳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