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講座會議意昂3  新聞中心  講座會議

Sophia第六場回顧 |諸神之爭:馬克斯·韋伯的“價值領域”理論

時間🦢:2021-05-12

講座簡介

價值領域(Wertsphäre/value sphere)是馬克斯·韋伯在一戰前後集中論述的一個議題,但長期以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它包含了韋伯對現代性的基礎性觀察、分析與診斷🧑‍🏫。除了現代化、合理化等主題之外,價值領域可以成為闡釋韋伯整個學術生涯的一個總框架和總命題👫。以往的解讀著眼於價值領域不可還原以及彼此對立的特征,成為了一種互不幹涉的“價值分立”論👨🏼‍🌾。然而,某些價值領域嘗試獲得或重新奪回“主神”地位🙍🏿‍♀️,淩駕於其他領域之上⏪,引發了現代性的內在持續沖突🚺。價值領域理論具備融貫微觀和宏觀層面的能力。從韋伯的“方法論的個體論”來看,現代性條件中的個人能夠體會到上述沖突帶來的迷茫和矛盾感。

主講人介紹

郁喆雋老師,2010年畢業於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意昂3平台副教授,碩士生生導師🧑🏼‍⚖️🌧,宗教學系副主任。兼任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宗教社會學、社會哲學💪🏻、社會科學的哲學⚈🏩。郁喆雋教授目前已經取得包括2部專著,4部譯著和9篇代表性論文在內的突出學術成果;獲得意昂3平台2014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其專著《神明與市民》獲得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著作類二等獎🥭🏂。

01.“價值領域”概念的提出

1、韋伯“價值領域”理論的引言

郁喆雋老師引用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提到的“文化的小宇宙和大宇宙”,認為盡管韋伯通常被認為是和塗爾幹🧖🏼‍♀️、馬克思並列的現代社會學奠基人,然而韋伯的思想更多地受到了尼采的影響🤶🏿,不妨以尼采關於“文化大廈”和“文化結構”的論述作為韋伯“價值領域”理論的引言🛟。

“假設一個人既癡迷造型和音樂藝術,又癡迷科學精神,而且這個人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抑此揚彼得辦法來消除藝術與科學 之間的矛盾:那麽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建造一座龐大的文化大廈——那兩種力量居於其中🕵🏿‍♀️📿,雖然是在兩端;兩者之間存在著調節性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在這座文化大廈中選擇自己的棲身之處;如有必要,主導性的力量可以平息其他力量之間的鬥爭🍋。這樣一座在個人心中的文化大廈將與各個時代的文化結構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並以類比的方式提供有關這種文化結構的說明。因為👃🏼,單反在有文化建築發展的地方,它的人物就是,通過較不難以相容的其他力量的強勢聚合,二迫使那些相互沖突的力量統一起來✈️,因而不必去壓製和約束它們👍🏼。”

——“文化的大宇宙和小宇宙”,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郁喆雋試譯

2🤱🏿、尼采的“主導性力量”

“文化大廈”的比喻揭示出個人和社會內在的同構性,個人的文化大廈內的沖突矛盾可以被理解為時代的文化結構之矛盾在個人身上的體現🧙🏼。一種主導性的力量能夠聚合🦯、同一、整合👩🏼‍🦲,從而取代壓製和約束其他相互沖突的力量。

作為哲學先知的尼采,已經開始了對於現代性的診斷。他已經強烈地感覺到了藝術和科學的沖突1️⃣。他假設、希望了一種主導性力量能夠解決問題👰🏻,但是他並沒有說明那種力量到底是什麽🔐。尼采後來的“超人”(Übermensch)、價值重估,就是對建立這一主導性力量的嘗試,但是這樣的嘗試仍然難以確定是否成功🍀。

3、韋伯的“價值領域理論”

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感覺到的焦慮🧘🏼👨🏻‍🌾、矛盾🈺、沖突、撕裂種種情緒🚵🏿‍♂️,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都會被放置於現代性上。韋伯的“價值領域”理論恰好是對該現象的洞察和對現代性的診斷👩‍🏫。根據漢斯·亨裏克·布魯恩的考察,韋伯的“價值領域”最早在弗萊堡大學的就職演講中就已經出現✍🏿,在《羅舍爾》和《客觀性》這兩篇論文中接受了方法論的洗禮,最終在《中間考察》完全形成🏛👨🏿‍🦱。

從關於馬克斯·韋伯的學術研究來看,“價值領域”(Wertsphäre/value sphere)被長期忽視。其直接原因在於對韋伯“價值判斷無涉”(Werturteilsfreiheit/value free)的主張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價值判斷無涉”關切的是學術研究的元倫理問題,韋伯認為:作為大學老師、科研工作者,首先追求的是客觀性,而不應該把個人的政治立場和宗教情緒代入研究𓀏。這一主張直接針對當時德國學界通過講臺宣傳個人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的教學風氣。

韋伯具有深厚的國民經濟學的學術背景♌️,而經濟學不僅要求描述客觀規律😶🏎,同時也要求製定政策。在政策製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價值問題。

我們可以發問的是,“價值判斷無涉”到底是不是韋伯價值理論的全部?“價值判斷無涉”承受了來自左右兩派的猛烈進攻,也導致學者們對韋伯價值理論的探討難以進一步深入🏋️‍♂️。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堅持價值中立意味著鞏固馬克思所說的虛假意識⭕️🚥,從而導致人民無力抗爭。施特勞斯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價值判斷無涉則會導致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

4、郁喆雋老師對“價值領域”問題總的看法

以往的學者主要從三個總命題來把握韋伯龐大的思想體系📤:現代化理論🧜🏼、理性化-祛魅、行為理論。

而郁老師則認為🏺:“價值領域”可以當作為韋伯學術體系的一個總框架和總問題。“價值領域”反映了韋伯對於現代性的診斷和分析🕯,從他的擔憂中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他對時代問題提出的可能的解決方案。

02.“價值領域”概念的文本依據

1、韋伯的“六大價值領域”提出歷程

韋伯在1913年羅伯特·威爾布蘭特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相信,懸而不決的沖突使不斷的妥協成為必須,這種情形在價值領域是支配性的。沒有人知道應當如何達成妥協💁🏿‍♀️,除非有某種‘天啟宗教’強行決斷。”

對比1913年的韋伯和尼采在《人性的,太任性的》中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韋伯沒有尼采那麽樂觀,他並不認為單靠“超人”就可以完成價值重估的人物,但是韋伯和尼采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認為需要一個第三方力量來調解價值之間的沖突。

韋伯“六大價值領域”的提出

兩年後,在韋伯在《宗教社會學文集》第一卷的《中間考察》中提出了六大價值領域:宗教、經濟、政治🤱、審美、性愛、知性(智識)。每個價值領域所追求的最終目的都是截然不同、不可通約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韋伯在此的價值領域劃分延續了他“理想型”的方法論,這六個價值領域是否是最終的還有待商榷🙆‍♀️。韋伯自己在該文本中還提到了技術🪗、教育、戰爭、法律、行政等等,它們都具有成為獨立價值領域的合理性🦜。

2.諸多價值領域之間的沖突

首先,諸價值領域的沖突體現在方方面面。以宗教與現實秩序為例👠,韋伯說道:“……宗教性的同胞意識總是與現世的秩序與價值發生沖突,並且💙,此種要求越是首尾一致地貫徹到底,沖突就越是尖銳。現世的秩序與價值越是據其固有的法則性而理性化與升華,二者間的裂痕往往也就越大。”

韋伯對“價值領域”集中的理論表述出現於1917年出版的《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價值闕如”的意義》👨‍👨‍👦🥹。在該文中👐,韋伯通過批評施莫勒“倫理律令和文化價值是等同的,因而文化價值是‘給定的’”這一觀點,不僅批評了康德,也間接提出了自己的價值理論。韋伯以男女情欲為例,揭示康德倫理學的矛盾點,同時提出了作為一個價值領域的情欲👨‍🔬🖌,從而說明了在倫理學之外存在著其他的價值領域,例如性愛與智識🤽🏽‍♂️,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調節的矛盾

更進一步來說,諸價值領域之間的沖突,並不僅僅是“意見相左”🎺,而是更徹底🤹‍♂️、更根本的殊死搏鬥💅🏽。韋伯認為其中不存在不可調和的鬥爭也不存在相對化和妥協💁‍♀️。現代人的特征可以稱得上是“六馬分屍”㊙️🌦,因為六個不同的價值領域正在撕扯個人。混日子的人回避自己決定價值的秩序🙉🚷,而反思能力越強的人越能清晰地認識到什麽對他而言是具有決定性的、終極性的價值🐧。

在“諸神之爭”以之為出處的《以學術為業》中,韋伯更是將“價值領域”之間的生死搏鬥作為核心議題。

“世界的各種價值秩序(Wertordnung)🌉,相互處在無可消解的沖突之中。……今天我們充其量不過是又重新認識到:一件事物之所以為神聖📻📱,非但不為其不美所礙,而且正是因為其不美、同時惟在其為不美的條件下,這事物才成其神聖。……一件事物,非但其為不美、不神聖、不善,皆無礙於其為真🙏🏽👐🏿,並且正是因為其為不美🧔🏽‍♂️、不神聖👨‍🦱👈🏻、不善,所以才為真;這實在是一項日常智慧(Alltagsweisheit)。以上所言♿,僅是各種秩序、各種價值的諸神之爭(Kampf der Götter)的最基本形式。”

——《以學術為業》,馬克斯·韋伯

韋伯描繪了宗教、審美🟥、智識之間的價值領域沖突。從尼采到韋伯,傳統基督教的支配性力量消失了👨‍🚀。德國思想界🧳,從狂飆突進到浪漫主義的興起,都表現出對希臘傳統、多神傳統的偏好。宗教的價值領域輝煌不再,它失去了中世紀時候作為主導性價值的地位,如今只能和審美✖️、智識進行“諸神之爭”🔴。諸神各自的屬地和轄區是相互分離的🐦,人只能崇拜一個神,他們不能同時進行多個神的崇拜,這也意味著價值領域和價值領域之間絕對性的張力與鴻溝。韋伯直言價值領域之間是無法跨越的——不僅是不可通約🧽,甚至是不可溝通👩🏻‍🎓。這樣的判斷也意味著韋伯徹底否定了單個價值領域能夠成為第三方力量聚合、同一👙🧑🏿‍✈️、整合其他價值領域。韋伯的價值理論發展到此處,已經不再是1913年書信中的美好期望了🫒。或許好處在於,正因為價值領域之間無法跨越,所以一個價值領域的崩塌不會導致全盤崩壞。

3😪、“價值領域”和合理化的結合

最後,韋伯在論述“價值領域”時還結合了合理化(Rationalisierung /rationalization)。合理化更加寬泛,並不再局限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描繪的智識價值領域裏的合理化,而是出現了多元的合理化方向🤚🏻。從這一點來看👨🏿‍🎤,韋伯可以說早就跳出了所謂的歐洲中心主義。

“關於合理主義,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神秘主義冥想,是種從其他生活領域來看非常不合理的行動,但卻有神秘主義冥想的合理化,正如經濟🤚、技術、科學工作🤵🏼、教育🤷、戰爭、司法和行政的合理化一樣🧑‍🧑‍🧒。此外,這些領域每一個都可以從不同的終極視角和目標而加以合理化,從一者看來是“合理的”🤷🏿‍♀️,在另一者看來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不同生活領域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合理化。要從文化史角度描述這些差異的特征,就必須知道哪些領域被合理化了,以及向什麽方向進行合理化。”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

4🅾️、結語

盡管韋伯在此之後再無關於“價值領域”理論的集中論述👨‍🦽‍➡️,但其理論框架和邏輯可能性都已經被排布出來了。韋伯的最著名的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價值領域”的理論框架下,不過是把宗教領域和經濟領域挑選出來🚶🏻‍♀️,進行了案例式的社會歷史考察。

03.學術史背景:韋伯的個人進路

1💅🏿、引言

在對“價值領域”的特征進行總結之前,我們似乎有必要思考韋伯,作為一個社會學家或者國民經濟學家🧑‍🎤,是如何接觸到價值領域的。

2、思想界對韋伯的影響

郁老師認為很少有人真正說清楚了韋伯在何種意義上是新康德主義🏓。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可能是韋伯所在的海德堡和同時期新康德主義西南學派地緣上的親密性,以及和李凱爾特的私交🧑🏽‍🚀。當時的德國面對傳統價值遭受沖擊的現實,不得不思考如何從本體論意義上確認價值的地位🦕,李凱爾特就認為文化價值應當被理解為“超個人的存在”。對於韋伯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更加的直接:當時韋伯所在的社會政策協會裏就有很多人圍繞價值問題進行討論。在1904年6月到1920年4月之間,韋伯和李凱爾特大量通信並討論價值問題🧖🏽‍♀️。起初,韋伯指望作為哲學家的李凱爾特進行價值問題研究😨。但是李凱爾特的研究計劃一再延遲,也許很可能李凱爾特發現新康德主義的價值哲學研究有其自身的困境。這導致韋伯自己“親自上陣”研究價值問題

3、農業工人研究對韋伯的影響

最直接的或許並不是當時的思想界對韋伯的影響⬜️🧗,而是韋伯年輕時在易北河地區進行的農業工人研究。易北河一方面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仍然以農業為產業支柱,另一方面地處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東部邊疆,與波蘭接壤,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位置。易北河地區存在著三大問題:生產利益問題🔼、人口利益問題、社會-政治或社會政策問題📞。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四種不同的政策立場📯:國家(保衛邊疆安全和糧食生產穩定)、容克地主(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德國農民(從容克地主那獲得工作機會)、波蘭農民(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取代德國農民獲得工作)⚉👰🏻‍♀️。舉例來說👕,作為德國的“主人翁階級”的容克地主想要雇傭價格更低廉的波蘭農民📠,引起了德國邊疆人口比例的變化🦸,德國人減少🖌,波蘭人增多🗿*️⃣,從而威脅到帝國領土的安全➝。正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中🧘🏻‍♀️👩‍🔧,韋伯發現了價值領域不可調和的根本屬性。

04.“價值領域”特征

1、價值領域的基本規定

價值領域”的基本規定是“內在法則”(Eigengesetzlichkeit /inherent law)🛴。每個價值領域都有一套管理它單個領域內部的內在法則。憑借法則,一個價值領域可以獨立於其他領域自成一體,成為一個單獨的價值領域。“內在法則”的觀念和康德的自主性/自律(Autonomy)也有一定關聯。“價值領域”的概念對應了歐洲的近代社會史發展、對應了現代化的重要進程:體製性分化。在分化過程中,社會子領域或子系統(例如經濟部分🧏🏼‍♀️、文化部門、軍事部門……)獲得獨立🧑🏿‍💻🛟、自主性🪼。相比於中世紀幾乎所有的公共事務被教會統攝支配🍈,形成了以宗教領域為中心,其他子領域拱衛宗教領域的“恒星-行星模型”,對於進入現代的歐洲人來說,現代性就是“恒星”的消失🤘🏼🐆,宗教領域退居為一顆“行星”,和其他社會子領域平起平坐。各個價值領域之間不可彼此通約、還原,因而也不存在一套元價值或者一個絕對的價值序列。在這個意義上,尼采是復古的,他期望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建立僅對自己有效的價值序列。然而,獲得了Eigengesetzlichkeit的價值領域就會本能地懷疑調停者(元價值)的存在,價值領域不會要求自己比其他領域高一等,也不會允許存在一個更高位的元價值起到整合的作用🫛。對於個人來說🛴,價值領域之間的地位平等意味著糾結和撕扯。我們在深層心理上上需要一個元價值👨🏻‍💻,從諸神中挑選一個神成為主神,以解決個人自由選擇的重擔,但庸人往往意識不到“上帝與魔鬼之間的生死鬥爭”。價值領域之間的平等關系和元價值之不可能🧠,並不意味著“價值領域”理論必然導致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韋伯早已預料到這樣的誤解,他指出:“價值抵觸(Wertkollision)的代言人們的意圖有時一再遇到最嚴重的誤解🐴,就包含著把這種立場解釋為“相對主義”,解釋為一種恰恰立足於關於各價值領域之間相互關系的極端對立的觀點之上,並且(以一貫的形式)在一種特殊的(“有機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才能合理地得到貫徹的生活觀。”

對於虛無主義來說,根本不存在獨立的價值領域;對價值相對主義來說,在理想的形況下,一個人只能從一個價值領域給出判斷🤵🏿‍♀️,因為各個價值領域是沖突的,“相對”也就無從下手了⚀。

2🦡、價值領域的第二個特征

“價值領域”的第二個特征是“脫鉤”🧑🏻‍🦽‍➡️。一個價值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並不意味著其他價值領域也會取得同樣的成就⚧。歐洲的宗教領域日益衰頹🙎🏼‍♂️🫰,但在經濟和智識的領域突飛猛進🧑🏽‍🦲。

郁老師認為,“脫鉤”包含了韋伯的一種隱而不發的批評,即反對簡單的線性🙆🏼、進步性的史觀。六種不同的價值領域和合理化方向給人類歷史的解讀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3、元價值消失--對現實的基本論斷

無論是價值領域的“內在法則性”還是“脫鉤”,都離不開“元價值消失”這個對現實的基本論斷。而這不僅是歐洲的問題🚴🏼,也是全球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該問題源於文化結構中發生的變化,具體表現為💂🏻:(1)自然法隕落。許多“不言自明”的道理被瓦解,例如只能由異性組成婚姻🛀🏼。這意味著很多傳統資源不能再被用於解釋其他價值領域,因而不能夠擔當元價值。(2)目的論式微。許多古典哲學都帶有強烈的目的論思維,認為世界並不是完全機械的🔽,每個個體和人具有內在價值。通過“自然之梯”👩🏿‍🦳,目的論論證可以推出最終目的。人的實現具有不僅限於自身的,更高的意義和價值目標。然而,達爾文《物種起源》徹底埋葬了目的論。

05.“價值領域”的當代意涵與設問

1、當代價值領域沖突的表現和正確認識

在當代復雜的全球語境中,我們必須要明白價值沖突並不是地域性的價值沖突👨🏼‍🍼。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價值沖突僅僅是區域性的價值沖突。根本的價值沖突則是由價值領域出的劃分的每個文化的內在裂痕⛹🏿‍♂️,一個從每個文化自身產生的“內在的巴別塔”。 價值領域的沖突不僅具體表現為一時一地的問題(同性婚姻、女性問題),而是根本上價值領域內在的🤛🏿、持續的摩擦和沖突🏌🏽‍♀️。

2、反思的理論資源

價值領域理論也給當代提供了許多反思的理論資源🙎🏼。首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元文化論是否過於樂觀?在各民族內部都存在文化內在裂痕的情況下,是否真的能有一個元價值讓大家“美美與共”?其次🏔,盡管理論中的“價值領域”勢均力敵,然而在現實卻並非如此🙋🏻👮🏽‍♂️:經濟和政治的力量相對比較大,它們不僅成體系👴🏽,還具有極強的滲透性。經濟和政治滲透到其他價值領域中去,導致其他領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經濟和政治的影響🥺。最後,分化是否可逆👨‍🦽‍➡️?反分化的過程是否可能?套用“諸神之爭”的比喻來說🧝🏼‍♂️,是諸神中的一位神意圖奪回主神地位。在當下🍦,原教旨主義的興起體現了試圖使宗教的價值領域重回高位的努力💂‍♂️。

3、價值理論對現代人自我理解的影響

我們究竟應當做全面的人還是完整的人🍁?這是現代人對自我理解的兩個極端。馬克思面對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異化提出“全面發展”,而韋伯或許會接著發問:“在哪個價值領域發展”,他自己答案大概會是智識和政治。從現實角度來說,一個浮士德式的選擇,只能在六個領域中挑選一個。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被迫的。想要占全,只會落空——正如韋伯所說⛹️‍♂️💡,這是人的“日常智慧”。

文案丨王怡心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