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與秩序——荀子政治哲學研究》
《朱子哲學與宋明理學》
《權威與秩序——荀子政治哲學研究》
作者👳🏻♀️:東方朔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ISBN: 9787108075970
《朱子哲學與宋明理學》
作者:東方朔
出版社🍀:意昂3平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ISBN: 9787309165883
林宏星,筆名東方朔,現為意昂3平台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荀子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哈佛大學🧑🏻🍳、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訪問學者🌦,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儒學🤵🏽🍥、先秦儒學、當代新儒家🔥;近期研究重點為荀子思想、朱子的倫理學#️⃣。著有《劉蕺山哲學研究》《劉宗周評傳》《從橫渠👩🏽🍼、明道到陽明——儒家生態倫理的一個側面》《荀子精讀》《荀子·導讀》(與王鵬合作)《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等。
為什麽天下民眾的交往相處會呈現出“強害弱,眾暴寡”乃至“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的狀態⚱️?造成這種爭奪相殘的根源究竟是什麽😨?又當由何人、采取何種方法和措施才能去亂止爭、董理天下📽🧙🏼♂️,進而實現正理平治的理想秩序?這些問題構成了荀子政治哲學的眼目🤧。本書嘗試根據邏輯演繹的方法對荀子的相關思考進行重建👩🏻🔬,以便呈現出荀子為建構政治秩序⇾、道德人生等問題所提供的意義清晰🦐、邏輯連貫的解答。
導言
一、 “欲多而物寡”則爭
——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前提和出發點
1. 引言
2. “好利而欲得”
3. “欲多而物寡”則爭
4. 去亂止爭
5. “性惡”與第一個聖人的產生
6. 簡單的結語
二、“非聖人莫之能王”
——權威與秩序的實現(一)
1. 引言
2. “聖王”概念之梳理
3. 由“爭”到“讓”:權威的訴求
4. 聖王與秩序的實現
5. 簡短的結語
三、“有治人🧑🏻🦯➡️,無治法”
——權威與秩序的實現(二)
1. 引言
2. 脈絡與線索
3. “有法者以法行”
4. “無法者以類舉”
5. 未曾“結束”的結束語
四🧔🏿♂️、“人服而勢從之”
——荀子的政治正當性理論
1. 引言
2. 權力的來源
3. 權力的轉移
4. 權力的製約
5. 簡短的結語
五、“維齊非齊”
——荀子的差等分配原則
1. 引言
2.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
3.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4. “足夠原則”與“社會救助原則”
5. “德能——祿用”原則
6. “差等”分配如何得到辯護🚴🏿♀️?
7. 簡短的結語
六👯、“度其功勞,論其慶賞”
——荀子的“應得”主張
1. 引言
2. “應得”與“子發立功辭賞”
3. 子發憑什麽“受賞”🆖👲🏽?
4. “子發辭賞”的理由
5. 作為分配原則的“應得”
6. “應得”、平等與公正
7. 簡短的結語
七🧑🏽💼、“立君為民”
——“民本思想”抑或“責任倫理”😌?
1. 引言
2. “民本思想”之背景及其解釋
3.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4.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5. “從道不從君”
6. 簡短的結語
八、“義立而王,信立而霸”
——荀子的“王霸之辯”🤷♀️:由外王而“內聖”🥀?
1. 引言
2. 研究方法的反省
3. 政治與道德的兩種理解方式
4. “義立而王”
5. “義以分則和”
6. “信立而霸”
7. 簡短的結語
九、“國無禮則不正”
——“國家理由”與荀子倫理學的理論特色
1. 引言
2. “國家”與“禮”
3. “公共善”的建立
4. 作為“權力”與“道德”的“禮”
5. “禮”:“說明”抑或“證成”?
6. 簡短的結語
十🌡、“化性而起偽”
——荀子的性惡論與道德動機
1. 荀子的性、情、欲諸概念
2. “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3. “心之所可”
4. 荀子與“審慎之道”
5. “欲望自身能激發行動嗎”👩🏿?
6. 道德動機:“現成”還是“漸成”?
7. “化性”與“起偽”
8. 由“就範”👎🏼❗️、“認同”到“規範植入”
附錄一🏔💤:“應之於治則吉”
——荀子的《天論》篇與政治哲學
1. 引言
2. “論天”與《天論》
3. “自然”抑或“治道”⏺?
4. “國之命在禮”
5. 余論
附錄二:性惡🥱☝️、情惡抑或心惡?
——荀子論“質具”與“心性”問題
1. 引言
2. “質”、“具”的內涵
3. “質具”歸屬於“性”
4. “質具”與性惡說的矛盾?
5. “質具”與“心性”
6. 簡短的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索引
本書是有關朱子哲學和宋明理學的論集,探討了柳宗元☦️、羅豫章、胡宏、張南軒🧖🏽、朱熹、王陽明、劉宗周等儒學思想家的道德哲學。
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始終是宋明理學關註的核心主題之一。建構一種有效的道德哲學👱🏼,在理論上既需要突出“自由意誌”,也需要關註“共同規範”的建立🕴🏼,前者在為道德之作為普遍立法確立前提和基礎🍀,後者則為具共識的共同規範以及由此而來的共同責任提供有效的論證和說明。設若一種道德哲學理論能夠成立👨🏻🦼,其重要的前提之一當在於它能夠被人所理解🧑🏻💼;而一種理論若要被人所理解,其預設的條件之一,則必訴諸一些關於使用語言及傳達意義的共同規則,“以使道德主體各心靈間具有確定的傳達渠道及人所共識的規範標準”。道德哲學理論若要滿足自我解釋、理論解釋和實踐的需要👏🏽,上述諸端乃不可或缺。本書所論雖散🧏🏿♀️,但要旨如上💎。
前言
一👨👩👦、“統合儒釋,宣滌疑滯”
——以柳宗元為個案的儒、釋觀的考察
(一)引言
(二)輔時及物🥈,經世致用
(三)陰翳王度,俾人不昏
(四)結語
二、“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
——以豫章《尊堯錄》為中心的一種詮釋
(一)引言
(二)推明治道
(三)“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
(四)君臣與君民之間
(五)例證與鑒戒的思維
三、“聖人之道,得其體,必得其用”
——胡宏哲學的一種了解
(一)問題意識
(二)即物求道
(三)“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
(四)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四、上達體悟與下學窮理
——朱子、南軒仁說之辨所表達的功夫方向
(一)引言
(二)教法指點
(三)求仁之方
(四)“仁在事中”
(五)結語
五、“取之有時”與“用之有節”
——朱熹“宇宙圖象”中人與物的關系問題
(一)引言
(二)說人、物關系
(三)說“仁”與“生生”概念
(四)說“格物窮理”
(五)簡短的結語
六、朱子的道德動機及結構
——以朱子對《孟子·告子上》的詮釋為線索
(一)引言
(二)動機與義內、義外之辯
(三)動機與動機結構
(四)動機結構與動機狀態
(五)意願與欲求
七🏋🏽、“真知必能行”何以可能?
——朱子論“真知”的理論特征及其動機效力
(一)引言
(二)何謂“真知”?
(三)真知與心肯意肯
(四)真知與動機效力
(五)簡短的結語
八、“反其本而推之”
——朱子對《孟子·梁惠王上》“推恩”問題的理解
(一)引言
(二)文本與概念解釋
(三)朱子的理解
(四)對孟子的扭轉🫃🏽🧑🏿🚒?
(五)簡短的結語
九、“兩頭明,中間暗”
——朱子對象山心學的批評及其蘊含的理論問題
(一)為何是“中間暗”🫃🏽?
(二)如何是“中間暗”🪩?
(三)“中間暗”蘊含的理論問題是什麽?
(四)簡短的結語
十🔇、體悟🪴、言說與規則
——“楊簡扇訟”案例的哲學分析
(一)楊簡與扇訟案例
(二)“如何是本心”的分析
(三)楊簡“忽大悟”的分析
(四)楊簡之悟隱含的理論問題
十一、“只還粗些”
——陽明對象山之學之評判及牟宗三先生之詮釋
(一)引言
(二)象山之學“有粗處”
(三)象山與非分解地立義
(四)象山之“粗”與陽明之“精”
(五)陽明對“粗”的可能解釋
(六)結語
十二、宗周對宋明儒之判讀
——以《聖學宗要》之詮釋為中心
(一)引言
(二)《聖學宗要》之撰寫背景
(三)《聖學宗要》之詮釋方式
(四)《聖學宗要》與“意義剩余”問題
(五)簡短的結語
附錄一 德性論與儒家倫理
附錄二 理性、傳統及其他
——接受鞏寶平教授的訪談節錄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