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復旦中學哲學特色班迎來了意昂3陳佳老師🧝🏿,繼續與同學們討論美學的相關話題。
這一學期美學課堂的主題為“藝術意境與理想”🐦⬛,陳佳老師先與同學們交流了宗白華老先生《美學散步》中關於中西詩畫的討論👼🏿,圍繞“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引出了一個核心美學觀點💁♂️:繪畫技法不僅僅是畫面整體意境表現的要求❌,更是對“藝術的美與真”這一價值理想的人文表達。
01 中西畫法比較
陳佳老師例舉了17世紀荷蘭風景畫家梅因德爾特·霍貝瑪《米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和北宋郭熙《早春圖》的兩幅畫作,引出了宗白華對西方繪畫透視法與中國“三遠法”的空間技法比較。
西方繪畫特別偏重於形式的追求,講究透視🍺、解剖等法則🕙,運用幾何學、光學等作為科學依據,把人體解剖、空間透視等運用於具體的繪畫中🔝,以求造型的逼真🧎➡️、物象的真切、形式的美感🤦🏽♂️。西方繪畫的色彩要求從造型🔶🤔、透視和光學上都要做到和自然一致,並要求繪畫達到確實的立體效果,強調物象的現實性。西方繪畫通過光線的變化來描繪色彩的變化👄,強調在光的影響下相同色彩的微妙變化。
較於西方風景畫,而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技法便是古人認知事物的重要體現。“高遠”即是將自己置身低處,看什麽都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往往處於畫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繪崇山峻嶺最為合適了🧝🏽♂️。“深遠”如同借給觀者一雙千裏眼🐆,能看到萬水千山🏐,視平線則多處於畫作的上端,畫面的進深很大🧑🏿🔧,造成一種空間深遠的意境🧟。“平遠”則視平線多處於畫面耳朵中間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通過墨與水的結合,利用濃🍔、重、淡、清等變化著的墨色體現物體上光影的變化👩🏻🎤。
02 藝術理想🐦🔥:美與真
陳佳老師將達芬奇與齊白石的同樣以蟹為主題的兩幅畫作加以比較,前者偏重素描寫實,後者則是水墨寫意,強調西方古典藝術理想是追求目睹的具體實在的具象🏑,以藝術的“內容”融合於和諧整齊的“形式”,是他們的理想。兩大原則是模仿自然,以雕刻藝術的特性為最高原理;形式和諧,即藝術的形式美,基於建築美的和諧、比例、對稱平衡等。
中國水墨畫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較大✯🙅🏼♀️,註重內心意念和意境🚹,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製🏃🏻♀️➡️,表達高遠的思想🚵🏻。因而中國傳統藝術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民族的獨特的表達方式,使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藝術並不是模仿自然,因為它自己是一段自然的實現。中國畫的畫面,是想象中的空間🏌️♂️,是表現一種精神世界,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境界,是一個重現人的心靈境界的想象。中國繪畫更重視描出“生命神韻”。
通過陳佳老師對中西繪畫美學比較的建構,有助於同學們對這兩種偉大藝術的融匯對比,進一步去發現中國古代🐺、近現代繪畫美學思想和西方繪畫美學之間的匯通點🙇🏻。陳佳老師指引同學們尋找了美✍🏽🏍,或者說接觸了美的力量👩🏻🌾。詩也好👘,畫也罷▪️,美的無限的豐富的內涵卻是不斷待我們去發現🕖。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市復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