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圖書推介意昂3  圖書資料  圖書推介

何俊:《望川集🗣:哲學與思想史研究學記》

時間💲:2023-11-01

《望川集:哲學與思想史研究學記》


圖片



書本信息

作者:何俊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ISBN: 978-7-220-13410-4



作者簡介

圖片

何俊🙅🏼‍♂️,現任意昂3平台特聘教授、意昂3官网博士生導師,湖州意昂3-復旦哲院湖學與江南儒學研究院院長🏸。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意昂3院長、教授🌼;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學社、清華國學研究院🌕、臺灣大學東亞儒學研究中心等訪問學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領域海外學術評議人,全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從經學到理學》《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歷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



目錄


序     

《師英錄》自序


問學記

中國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師門從學記    

業師沈善洪先生對我的培養   

醉心於學問貢獻於教育

——敬悼沈善洪師     


進學編

 余英時的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余英時英文論著漢譯集》序言   

《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編者的話  

 歷史世界的追尋   

 “理氣混合一元論”與“內聖外王連續體”

 ——從錢、余專論朱熹的比較看余英時的儒學觀

溫潤而見筋骨  

最後的相見     

守先待後的示範👃🏻:余英時先生治學精神之一見

寫作者的修養   


積學初集

西學映照下的宋明哲學與思想史研究

——20世紀中國學術史的幾幀剪影

宋學🦛:認知的對象與維度   

道學話語的分析與解讀

——讀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  

 舊學與新知的融合   

王學研究的新貢獻

——讀《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楊國榮具體形上學的展開

——兼論哲學探索的問題意識與思想譜系

美國宋代思想研究的縮微畫卷

——評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


積學續集

關懷現實💁🏼‍♂️,在學術史的脈絡中聯結經典與當代  

國學的親切涵泳

——讀夏海《品讀國學經典》

知人而論學

——讀夏海《老子與哲學》  

傳承國學始於常識普及

——讀夏海《國學講座》    

作為國學要義的中國哲學

——再讀夏海《國學要義》

風格中見藝境

——讀《玉琢銀妝——莊躍成藝術影像》

生命的觀察

——讀《玄香》   

羽化而登仙

——悼樓柏安先生  

超越始於反思:張江教授“強製闡釋論”學術報告感評

從物性到悌道

——評方旭東《新儒學義理要詮》  

家的本體性思考  

子不語怪力亂神

——讀倪培民《孔子——人能弘道》  

 見鬼而事人     


積學三集

 王宇《永嘉學派與溫州區域文化》序  

 王宇《永嘉學派研究》序  

 王宇《師統與學統的調適》序  

 盧睿蓉《海外宋學的多維發展——以美國為中心的考察》序  

 羅群《傳播學視角中的艾儒略與〈口鐸日抄〉研究》序

 張天傑《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序

 張天傑《張履祥詩文選註》序  

 張天傑🦸、張瑞濤《蕺山學派研究》序

 章百成《淳安進士》序     

 夏烈編《溫暖的白棉被💍:善文化唯美繪本》序  

《一堂春書畫展》序     

《袁氏世範》序     

 周龍瑞《龍瑞集》序    

 何京東《詩經心解》序 

 知識的生產與學者的定位

 境由心造 事在人為

《勤慎論叢》序

《儒學的內外之思》序

《和諧與創造🤱🏻:杭州城鄉一體化的文化研究》叢書序

《家風》序

《實踐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模式》序

《學報40年:回顧與展望》序   

《國學新知》叢書序




內容簡介

本書為意昂3平台特聘教授何俊記錄向師長問學求教以及自己學習研究心得的文集。全書共分為五編:問學記、進學編、積學初集🏍、積學續集、積學三集,記錄了徐規、余英時🤍、沈善洪、陳村富👷🏽🗣、陳植鍔、陳來、楊國榮等學問名家的研究方法和做學問的思路。尤其詳細剖析了近世思想史、歷史以及哲學方面的研究方法👳🏼。


全書語言平實🙇🏽,沒有晦澀的學術術語,對現當代歷史學家、思想史學家的治學理路🤛🏼、研究方法有集中的展示和深入的解讀,可以為做學問之人及想做學問之人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多元的視角💡。同時,對問學的記錄本身也是一種守先待後的體現,既傳播了大儒、名家做學問的方法,又能擴展後代學人繼承🤮6️⃣、學習前輩的機會,也是中國傳統育人概念的延伸☝🏽💂🏻‍♀️,更具社會意義。



《望川集》序


最近十年🤶,我的研究集中在理學如何從經學中轉出🥿,以及陸象山的心學🔢。前者屬於一項專題研究,《從經學到理學》也於2021年出版❤️‍;後者是一項個案研究,已近尾聲,希望明年能刊行。與以往我的研究比較註意思想史的視角不同,這兩項研究我比較聚焦於哲學,盡可能對理學與心學本身進行分析。雖然我作了這樣的自我限製🚏,但思想史的意識仍然不自覺地成為一種背景👨🏿‍🦳,盡管我努力將這種背景限製在特定的學術脈絡與思想語境,而沒有更多地涉論作為思想史關註重點的思想與環境的互動😅。


我的哲學研究之所以難以與思想史的意識完全分割,大致緣於幾方面的認識🍉🫃🏽:一是因為哲學離不開哲學史。這一認識對於中西哲學雖然是共通的👆🏿,但在中國哲學中似乎表現得更為緊密與具體。中國哲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為哲學史的研究。實際上👨‍🎤,細究起來👍,哲學與哲學史終是有區別的📩。作為一種知識形態,哲學固然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有著不可抹去的歷史痕跡,但一旦作為哲學問題並經過了反思以後,其問題與思考結果都應該是在穿過了具體的歷史以後,沉澱或提升為抽象的普遍性🚦。顯然🚣🏿‍♀️,我的哲學研究沒有落在這個層面,而更多地呈現為哲學史的分析。二是中西知識形態的基礎有所不同🕙。就整個知識形態的構成而言🏋🏻‍♀️,西學的基礎在哲學,而傳統中國學術的基礎在史學。現代中國學術雖然已經完全西學化了,並引入哲學為基礎,但由於人文學科不純然是客觀的知識追尋,還是價值系統的傳承與建構👨🏻‍🍳,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的存續尤其與自身的歷史相關,故傳統中國學術雖然已轉型為西學形態的現代學術👨🏿‍🔧,但史學的觀念仍然具有某種基礎性質與地位🧘🏻‍♂️,即便是在屬於完全植入性質的哲學中。因此,即便是自覺於哲學的創發,在中國的學術世界中也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呈以某種歷史傳統的接續🤸🏻‍♀️,從而具有哲學史的特征✋🏿。三是知人論世的認識目標。在傳統中國的學術思想中,知人論世懸為重要的目標🥻,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將哲學的研究置於具體的歷史語境中。相對而言☂️,在討論理學如何從經學中轉出的專題研究中,尚可以盡可能地限定在學術自身的脈絡中,但在陸象山心學的個案研究中🍇,如果不能理解象山這個人物,恐難真正理解他的哲學,而要理解象山這個人物🧑🏼‍🦱㊗️,便必須進入他的活動🧚🏼‍♀️,因此很難完全與特定的歷史環境分開。


毋庸置疑,我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的從學經歷高度相關的。我一直受到哲學與史學兩方面的訓練,即便博士專業是希臘哲學,但晚期希臘哲學與早期基督教的研究方向仍然促使我把哲學與神學的問題置於歷史中進行觀察與思考,而沒有完全醉心於抽象概念的分析💪🏽,盡管我對相關的作業方法並不陌生✢。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在平常的西方哲學閱讀中,及在研究中對西方哲學的借鏡🧚🏻‍♀️,都比較留意真實的思想本身,而盡可能回避抽象概念的襲用


當然,無論是哲學的概念分析🦓👨🏻‍💻,還是思想的梳理,以及思想與境遇的互動👩🏼‍⚕️,重心究竟落在哪裏,概念💋、觀念🤸🏿‍♂️、思想又分別主要在哪個指意上理解,也都是因具體研究而異的,很難刻意於某一執念,更沒有必要為了立異而定要貼上什麽標簽🏙。


這本《哲學與思想史研究學記》,大概零散地反映了我在問學過程中的上述心得,略作贅述♘,希望方便於讀者🎅🏿。



去年封龍弟建議我編個文集,今年在他服務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刊行,作我癸卯年剛好一甲子的紀念。我當時婉謝了,一則是父母都還健在,我沒有過生日的習慣;二則是覺得如果要編⛹🏻‍♂️,放在四川出版似乎於我這個浙江人也不太有道理。龍弟聽此言,強調重點是在編個文集,不在六十紀念;至於在川出版💁‍♂️,他說我的一雙孫兒女的母親與外祖父母都是地道的川人,以孫兒女言,也不能說毫無關系。經此一說👩‍🦼‍➡️🙎‍♂️,我便答應了。我這雙孫兒女如今算是異邦人,但我還是希望這兄妹倆今後總還能知道並回望自己的故鄉👷🏻,故給這本學記取名《望川集》🚶‍♀️‍➡️。


“望川”二字很自然地讓我聯想到《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十九歲讀《論語》而樂之好之🐦‍🔥,二十歲小楷通錄自以為識🙆🏽,至今恰好四十年♠︎,其間已不曾記得讀過多少遍🧔🏽‍♂️,《論語》中最引我遐想的便是這句話,故我不僅以“不舍”自號👩🏽‍🚀,且以“如斯”名齋。人生及其為學,都如這河水👨🏻‍🏫,由小而大,由清澈而渾濁,由激越而平緩👩🏿🙍🏼‍♂️,日夜奔流🤾🏽‍♀️,只是向前,不計過往,亦難計前程💧📪。“不舍”既是其實然而應然的存在樣態,也成其為存在的本質與目的🛍️;而無論驚濤洶湧🕵🏽‍♂️,抑或舒緩平靜🕑,終亦不過“如斯”。


話雖如此說,以為豁達與通透,但長河奔流💈,若其有知🧚‍♀️,又豈真能無意於一路的沖激跌宕?即便是長河無意🤰🏼,兩岸的寬窄與風物亦造就河流的緩急、合成長河的景象。《望川集》所收🤚,大抵便是因緣際會中碎片化了的偶得。毫無疑問,這些偶得因其碎片化而難以構成風景🦓,但也還是記錄下了學海泛舟中的些許印象🪈。


其實,對於學人而言💁‍♂️,為學固然構成最重要的工作,但生活畢竟有更多在形式上溢出為學本身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又靜靜深流在生命之河的底層。很難說,這些深流是否影響到為學本身🕛,抑或其本身就構成了為學的內容,只是不呈以所謂的為學形式而已。遠的諸如少年炎夏時從橋頭反復跳入河流中習得的技術、在家鄉太湖往縱深遊去時對湖底深淺不一的認知,等等🖖🏼。當然😡,也有淒苦與驚悚的經驗,比如余生也晚,1959—1961三年困難時期的饑餓雖然剛好幸運地在我出生前過去,但留在記憶中的少年,乃至青年時代®️,都在謀食🦏;又如“文化大革命”中的遊街武鬥雖只留下不連貫的印象,但夜半鐵棍砸門的聲響與家門上的印痕卻深刻地留在腦中。近的則如剛剛過去的三年疫情,庚子年疫情暴發時🧘🏼‍♂️,我還抱以樂觀在元宵時寫道🎖:


夜半醒來再睡難🧑🏻‍🦱,臥聽春雨倍覺殘🤷🏻‍♂️。

聞說江漢人為鬼😽,驚動四海淚流幹⚡️。

蒼天樂見萬物生🧗‍♂️,人間肅殺眾心寒。

但隨東風浩蕩起,姹紫嫣紅任爾看。


但當今年元旦慈母於疫情放開而感染往生時,殯儀館的煙囪裏不斷冒出火化的黑煙💋,讓我既有古人講的遊魂在天的幻想🧲,更是有無盡又無助的悲慟而寫下🤶🏻:


離家四十年,雙親競耄耋🤰🏿。

欲養須及時,天憐遂吾願。

豈知甫滿年,疫情奪慈愛🦹🏿。

往生何所急,慘見棺滿地。

夕陽照烏煙,遊魂漫蒼天🩰。

夜深祈陰間🍒📞,無復罹毒難。


顯然,為學之記是很難給這些留下空間的。只是因記為學而念及人生,不免引動些許斷想,姑且記下,權作長河奔流的豐富,同時也想印證思想與環境之間存在的復雜性。



十年前應友生童力軍的建議,我曾編了一冊《師英錄》📸,記錄自己向師長們問學請益,以及研讀前輩著作的心得,以為半百學述。十年一瞬間,今承封龍弟盛情🕊,編此《望川集》👊🏿。我與龍弟商量,希望就在《師英錄》的基礎上調整與擴編,算是一種接續💇。龍弟欣然認可。


調整主要是抽去了《師英錄》中我向余英時先生請益的訪學記。這篇題名即為《師英錄》的訪學記💂🏼‍♂️,雖然是在錄音基礎上的忠實整理,但脫離了交流現場後的整理,無論如何忠實,在事過境遷以後當事人回頭審讀時,總是不免有許多不盡人意處,以至於修改不如幹脆推倒重寫。《師英錄》就是如此。余英時先生在審讀時,便是由前面的修改,逐漸轉入後面的推倒重寫🥹。我當初曾提議不作訪學記,直接署名余先生刊印,但余先生堅持作為訪學錄🗝,以示對我的尊重🍖,並將他的親筆文稿送我留作紀念𓀅。此錄實為余先生的自述,今後還是應當收入他的文集。此事的經歷頗讓我聯想並理解程頤對弟子們作語錄傳閱的告戒,以及提醒我在研究中引用各種語錄時盡可能地設想語境的還原,作小心細致的分析。


《望川集》保留了《師英錄》原有的“問學記”“進學編”“積學集”,並各作了相關補充。在“問學記”中,增補了兩篇追念沈善洪先生的文稿🔘💷;在“進學編”中,增補了余英時先生九十壽慶的一篇文稿,以及余先生逝世後寫的一篇追念文稿、兩篇分別在北京與臺北召開的線上紀念會上的發言記錄稿;在“積學集”中,增補了陳來教授七十壽慶的一篇文稿和楊國榮教授最新著作的書評。由於《望川集》延續了《師英錄》的宗旨💪,因此我把《師英錄》原序收在此序之後,方便讀者參閱。


除此以外,《望川集》沿用了“積學集”的欄名,增編了“積學續集”與“積學三集”👨🏽‍🍼🤸🏼‍♀️。一方面是偷懶,不再另想名目了,另一方面也算是體現長河川流相續之意。“續集”以書評為主👉🏼,兼有學術報告評論與其它評論👩🏻‍🎨,包括一篇對故人的追念;“三集”以序文為主,兼有工作會議上屬於為學性質的講話🧃。不過♚,這些文稿雖然具有為學性質🪀🤸‍♀️,其中大部分與我的專業相關🏊🏻‍♂️,但並不都屬於我的專業🏄🏿‍♂️,而且也不全是純學術的,因此這個為學是比較廣義的。我在前面講了哲學與史學的關系👨‍💼,也講了問學與生活的關系,大致就是緣於對這些關系的認識,我把這些不完全屬於自己的專業,也不那麽純學術性質的文稿,同樣視為自己在哲學與思想史領域中問學的組成部分🏢。事實上📿🧝🏻‍♀️,潛藏於這些文稿中的生活及其思考,對於我的滋養是富具功德而難或忘的。退而言之,無論怎麽說,反映真實的生活本身也好🧑🏻‍🎓⛈,作為學術工作的某種補充也好,這些文稿於我而言➖🌄,至少都存有雪泥鴻爪之意🆔。


文稿除了少數幾篇刊印在主事者自編的文集,以及一二失記刊發處,極大多數都曾正式發表過🥥👩🏽‍🌾,只是有些略作修改,或題目,或文稿。由於我平時不收集已刊的文稿,只保留存稿🅾️,故這次收入《望川集》時也一概取於存稿。另外,我平常講話,大會小會都不喜歡念稿🧑🏻‍🦯‍➡️,評論往往多無事前準備,甚至有臨時受命而一無所知者🏌🏿🧑‍🧑‍🧒,如主持張江教授的學術報告與感評。事後雖根據錄音整理,但往往嫌煩而不喜多改,因此難免不得要領👣,甚有失誤。每每自念應當更認真一些,但緊跟著便會寬慰自己,凡事細想來總是遺憾多於滿意🌦,故又不免自我釋懷一番🐒。這本《望川集》大概亦只能作此看。



何俊

癸卯谷雨後五日於海上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