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動態意昂3  學術研究  科研動態

虬江論壇·第四、五屆復旦哲學青年沙龍順利舉行

時間:2021-04-28

3月30日下午,在光華西主樓2301舉行了虬江論壇·第四屆復旦哲學青年沙龍,在本次論壇中💃🏽🩴,徐波老師就《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識🧮:理學視域下的人性善惡論新探》這部源於博後報告的新著進行了分享🧛🏻‍♀️🏰。在這部書裏💧,徐波老師以孟、告之辨中的“湍水之喻”為線索🚣🏿‍♂️,重新梳理了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學人性論的繼承與發展,同時關註到了由儒佛交涉所凸顯出的不同解釋框架和理論範式;在具體分判不同思想家人性善惡理論的基礎上✍🏼,對近年來在思想界引起較大爭議的牟宗三“三系論”進行了修正🫸🏿;最後借助張灝“幽暗意識”的概念,對儒家人性論🧢、乃至整個中國哲學的未來走向進行了展望。貫通這部作品的三個關鍵詞是“性善”👨‍👩‍👧、“惡之來源”與“形上之至善”🦬,徐波老師在本次分享中也以這三個關鍵詞為線索,為我們呈現出他在儒佛交涉的學術背景下獨特的思考👿。

報告首先以對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的評論為引子⛹🏻‍♂️,對本書體現的方法論做出了澄清🙍🏼。“二度抽離”的批評雖有不當之處,但這也迫使我們反思“自上而下”的推理邏輯在當代的有效性💎,而孟子“湍水之喻”經典化的過程以及對此的反思正是“自下而上”探究思想史演變的嘗試。

隨後🛠,報告指出了孟子“湍水之喻”所面臨的兩個問題:其一是對喻體(水)的批駁並不等同於對告子理論的批駁;其二是即便放在當時,孟子對水之本性的理解也並不準確🥭。而哲學史上也不乏對孟子水喻的批評,例如劉宗周認為孟子“猶然落在第二義耳”,明代高僧永覺元賢認為四子論性“皆指其用”而未“能識水之體”。而程顥的《明道論性章》中不僅將喻體從“水之上下”轉變為了帶有價值預設的“清水、濁水”,更重要的是區分了“性”的三層結構。第一層是“‘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的超越層,第二層是“繼之者善”的應然之善,第三層是“成之者性”的實然之性📻,它們分別對應“元初水”、“清水”和“濁水”。程顥對“水喻”的這一修正影響了整個宋明理學對性善論解釋架構的範式轉換🧎。

正是在這一全新範式的討論語境下🧘🏼,朱熹和胡宏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開拓的嘗試😑。徐波指出🌒,朱熹對程顥的解讀事實上是用“清水”與“鹽水”的二元結構取代了程顥原本的三層結構,這一改變背後是朱熹自身哲學體系的支撐🫲🏽;而胡宏雖然沒有直接修正“湍水之喻”,但他“孟子道性善雲者,嘆美之詞也🈸,不與惡對”的說法其實是對程顥三層結構的直接繼承、深化和發展。在此基礎上,他指出胡宏與劉宗周在“惡之來源”問題上與程顥的呼應,他們的這一共同點為牟宗三“五峰-蕺山系”的“三系論”說法,以及劉宗周對“幽暗意識”的重視提供了殊途而同歸的佐證

在討論的過程中👨🏽‍🎤,來自不同方向的青年老師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僅就“比喻”“善惡”“超越”等概念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時也結合經典與文本暢談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性。才清華老師指出先秦道家思想中就有超越的面向🥵,而宋明理學的範式轉換除了受到佛教的刺激之外,也應當重視魏晉玄學的影響。王球老師區分了隱喻和類比推理的形式❓,他認為孟子的“湍水之喻”並不能嚴格地歸入上述兩類🈵,它更多是作為一個富有“自上而下”之洞見的經典案例為後世沿用✍🏿。尹潔老師指出孟子通過“湍水之喻”完成了從實然到應然的跨越,對孟子來說這裏並不存在著gap🏋️‍♀️🕵🏿‍♂️。謝晶老師認為先秦文本中對“善惡”的使用側重於趨勢與變化🧑‍🚒,從先秦到宋明人性論的推進似乎呈現出了一種將善惡實體化的傾向。王維嘉老師認為至善指的是善惡的可能性,它指向一種超越層的自由𓀂🌦,因此對至善的“嘆美”其實是對自由的贊美。吳虹老師類比了佛教“安般守意”的修行與《人譜》中的工夫論👐🏼,指出惡在佛教的某些宗派那裏是一種必然性👬🏻、而非可能性,由此引出“人之為惡正如水之就下”的理解。陳佳老師以荀子“化性起偽”為例💃,認為後天教化是使人性中的可能性成為現實的關鍵🏡,而善惡的標準也體現在教化的過程中。王緯老師聯系到阿那克薩戈拉對“nous”和其他混合物的區分,指出在古希臘哲學中也有純粹與否的二分,而這可能影響了西方哲學精神與物質二分的傳統👩🏽‍🦲。王春明老師就著《明道論性章》的文本提出一種不同的解讀,認為從元初水到清水也可以僅指一個經驗的過程🥾,而不一定需要預設從超越的理念下降到經驗世界這樣一個柏拉圖主義的圖景。何益鑫老師認為《明道論性章》前後兩個“性”的概念是循著不同的思路而言🧚‍♂️,盡管有概念上的不一致,但清水濁水的比喻可以包括“生之謂性”的意義🎞。

這些思想的交鋒與“水喻”經典化的過程中不同傳統間的交融遙相呼應🧙‍♂️,我們相信,這些多元而縱深的學術思考正是一個充滿活力學術共同體的源頭活水🤛🏼🉑。

427下午3:30🍰🧱,虬江論壇·第五屆復旦哲學青年沙龍在西主2501舉辦本次論壇報告人是意昂3官网王球老師🧛🏼‍♀️,的報告題目是《“濠梁之辯”有解嗎🧑🏻‍🏭?——動物意識、分布問題與類比論證》。我十多名青年教師和多位碩博研究生到場參加。

報告開始,王球老師首先指出💡,我們似乎可以通過內省直接感知到自己的快樂和疼痛之類的意識狀態,對於非人類動物,我們能否直接感知它們意識狀態是有爭議的🤑。這在當代構成了他心問題的直接感知進路和推理論進路之爭👨🏼‍🔬👰🏽;《莊子》那裏🤟,體現為莊子與惠子對於“魚之樂”的意識歸因的分歧🫲🏿;動物心理學那裏🥭,表現為意識歸因的“寬容原則”和摩根法則之間的張力🥔。根據這種張力👉,當我們看到動物的行為表現關於它們能否感受到疼痛或快樂,我們的自然的態度傾向於“寧可信其有”🤽🏻‍♀️💯;然而動物心理學家在進行經驗研究時,則會審慎地“寧可信其無”

老師指出導致這一張力的理由😧,因為意識概念有雙重面向。有客觀的🧏🏼、物理-功能一面面🐥,也有主觀的🤸🏽、體驗-感受性的面。對應於認識論上🚣🏽‍♀️,我們事實上有兩種思考意識的方式🕠,一種是用所謂的物理概念思考某個意識狀態,一種是用現象概念(phenomenal concepts) 思考同一個意識狀態。後者強調主觀現象學體驗🧑🏿‍🦳🐠,疼痛本質是主觀感受。因由於疼痛有兩種性質(兩種面向),所以意識就在認識論上有主觀和客觀的斷裂。這便是Levine所說的“解釋鴻溝”(the explanatory gap) 🥽🧖‍♂️。當我們在做意識歸因時,由於意識狀態的主觀面向涉及價值評估方面🥟,我們的自然態度會傾向采納更為審慎的寬容原則🚵‍♀️。

接下來王老師根據Dinets(2016)對於意識的多重可實現原則的批評中,總結得出對包括無脊椎動物內的所有動物進行意識歸因,我們必須依賴於類比論證🀄️。然而困難在於🚬,對於人與動物關於疼痛的相似性集合F上,有一些可觀察的✍🏽、客觀的物理-功能屬性或生物學種系關聯屬性,它與疼痛的感受經驗C之間,由於存在著關聯斷裂。因此👨🏿‍🦱,我們無法在類比論證中,確定哪些可參考的類比項是恰當的💐。換言之,我們很難確定🤚🏻,人與動物的相似性集合F當中的那些具體成員到底是什麽⏲。為了彌補這個問題♟,Andrews(2015)提出,我們需要一些既有的意識理論作為引導,以此確認類比論證中恰當的類比項👶🏻。這實際上在類比論證中植入最佳解釋推理,以此彌補類比論證的缺陷

對於Andrews建議王老師援引了Varner😯、Prinz、CarruthersTye等人的理論以及他們之間的分歧指出🤕,考慮到我們無法斷定哪種最佳解釋推理是恰當的,因而Andrews所斷言的類比論證加上最佳解釋推理就能解決分布問題的說法,仍將是失敗的研究綱領。並且🧑‍🎓,動物意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僅僅設想它們是否有意識仍然遠遠不夠,還需對意識主觀性構成👨‍👦‍👦👳‍♂️,在知覺豐富性評價豐富性🤲🏼、瞬時整合能力、歷時整合能力自我意識等多個維度加以區分。

在問答環節,王春明老師對於他心問題與私人語言的的關系提出了看法🏋🏻‍♀️;楊睿之老師詢問類型同一論和個例同一的區分;王維嘉老師對於疼痛的現象學體驗是否可以進一步細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謝晶老師對於我們如何用語言表達意識體驗設想了一種語用論的主張。場的其他老師和同學也對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次虬江論壇就此圓滿結束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0️⃣、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