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外國哲學》總第22輯
【編委會主任】
江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傑: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擔任,
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寅卯 王 恒 王慶節 方向紅 朱 菁
朱誌方 江 怡 孫周興 李大強 李國山
張學廣 張能為 陸傑榮 陳誌遠 陳春文
陳嘉明 陳德中 歐陽謙 尚 傑 周柏喬
莫偉民 陶 林 黃裕生 韓 震 韓林合
傅永軍 童世駿
【主 編】
張慶熊 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王 球 王 聚 王春明 葉曉璐 劉劍濤 孫小玲
【本輯統編】
劉劍濤
【現象學】
從希爾伯特到胡塞爾:現象學👵🏽,特別是形式數學現象學的初步導論
/ 迪特裏希·曼科著🛵,於寶山譯🐇,宋文良校
現象學時間與芝諾悖論
/ 彭洋
通往他者道路的起點
——原真領域、唯我論領域以及本己身體的物體性表象
/ 畢波
方法論無神論🤷🏻♀️:關於承諾的第二人稱現象學
/ 史蒂文·克羅威爾著,靳希平、蔡文菁譯
論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與“上帝”問題的重新闡釋
/ 荀子傑
伽達默爾的道路
——從“轉向說”與“走向說”之爭說起
/ 張興昌
【分析哲學】
五式、三難與一心
——在懷疑論與獨斷論之間的人類知識
/ 王聚
一種新的束理論研究
/ 倪明紅
語言與世界的撞擊
——20世紀初英國實用主義和分析哲學的遭遇
/ 周靖
從當代心靈哲學的視角看康德哲學中過度決定的問題
——評韓林合的“類三角模型”以及重構的嘗試
/ 毛喜文
【倫理學】
道德官能是多余的假設嗎🧙🏽♂️?
/ 陳海
【政治哲學】
安全職能的根本地位與國家職能之辨
——威廉·馮·洪堡政治思想述評
/ 李育書
卸下保守主義的負擔
——拉塞爾·柯克、歐克肖特論保守主義的根據
/ 王勤棲
【書評】
追尋現代西方宗教哲學之源
——評聞駿《情感與意識:施萊爾馬赫教義哲學思想研究》
/ 周小龍
關於現象學的一種歷史的、方法的和問題的新洞見
——對《現象學導論》的評論
/ 王珅
流形🤵🏻♀️、當下與思的秩序
——讀馬迎輝《時間性與思的哲學》
/ 郭世恒
還原論的迷霧與技術時代的底層邏輯
——評余明鋒《還原與無限💆🏿:技術時代的哲學問題》
/ 劉錚
《現代外國哲學》(半年刊)征稿啟事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22輯)共收錄17篇文章🚵♂️。其中,現象學欄目6篇,分析哲學欄目4篇,倫理學欄目1篇🙇♀️,政治哲學欄目2篇🫴🏻,書評欄目4篇。我們讀下來,覺得這些文章專業性強🧑💻,論述深入👇🏼;雖然讀起來不易,但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參考價值大👨🎤,比那些泛泛而論的大話題文章更值得花工夫細讀品味👱♂️。
這一輯有關現象學的文章較多一些,除了現象學欄目6篇外,還包括書評欄目中的1篇評述肖恩·加拉格爾的《現象學導論》的文章。這裏說的“現象學”是個大家庭👨🏽🥖,指整個現象學運動🚶♀️;如果細分的話,涉及存在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猶太教哲學、現象學與心靈哲學等議題。有意思的是,本輯收錄的這些文章涵蓋了現象學運動的方方面面🎷,從其開端到最新發展都有,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現象學運動的波瀾壯闊和在21世紀的復興趨勢♚。
《從希爾伯特到胡塞爾:現象學🦴,特別是形式數學現象學的初步導論》一文向我們展示了現象學是如何開端的🛶。胡塞爾的現象學確實是由對數學基礎問題的思考而創立的。在數學基礎問題上,有“柏拉圖主義”的立場🧖🏽♂️,即主張數學的觀念和原理好比理念世界中的客觀存在物及其規律💾🍎,數學家闡發和證明數學原理🚣♂️,如同柏拉圖所說的發現理念世界中的理念及其原理一樣。與胡塞爾同代的弗雷格就持這種“柏拉圖主義”的立場🧑🏼🔬。很長時間以來,這一立場顯示出咄咄逼人的理由🪃,因而在數學界和邏輯學界廣泛流行。讓我們舉例說明🫅🏼。“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稱“勾股定理”。這是希臘和中國的不同數學家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階段闡發的定理。為什麽它們同樣有效呢?因為它們闡發了同一“客觀的”定理🌡,如同發現了同一天體運行的規律一樣,只不過數學的原理是純理念的客觀原理。然而🏵,到了希爾伯特建立公理論的數學體系時,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意識到,數學體系是依據數學公理建構起來的🔟*️⃣。這樣👦🏼,人們有理由設想,包括“畢達哥拉斯定理”在內的一切數學定理是被理性地建構起來的,而不是以那種類似於發現物理規律的方式發現的🧑🏻🏫。於是,主體通過其意識活動構成數學體系的論點就容易被人們接受了。由此可見👮🏻,希爾伯特的公理論數學體系為胡塞爾架設了通向現象學的橋梁🏌🏽♂️🧘🏽♀️。在胡塞爾看來🔕,不僅從數學公理到數學定理是被主體構成的🫴🏽,而且對數學公理的直觀也離不開意識活動的主動參與。胡塞爾在此闡發了“意向活動”(Noesis)和“意向活動的相關項”的意向性理論🧎,論證認知主體在直觀本質的時候需要通過意向活動進行自由變更,擱置某些意識內容🧚🏼♀️,延伸某些意識內容,集中註意觀看某些意識內容,否則是不可能直觀到數學公理的,甚至不可能直觀到“三角形”和“圓”之類的幾何圖形的本質。當然,胡塞爾在《算術研究》等著作中所闡發的現象學的直觀和構成的學說也引發了心理主義和相對主義等問題💅👨👨👦,這導致胡塞爾後來區分經驗主體和先驗主體,強調唯有先驗主體才能保障現象學的直觀和構成的普遍有效性。這是胡塞爾堅持先驗唯心主義的現象學立場的主要理由🌠,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胡塞爾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是比較弱的🔂,他並不認為“先驗主體”是一個像“靈魂”那樣的精神性實體🤹♀️,而認為它是普遍有效的認知可能性的方法論上的前設👩🏼🦳。這意味任何經驗的主體(任何一個自我)在原則上都具備現象學的本質直觀和構成的能力,正如他們在原則上都能直觀幾何公理,並能由此出發推導出畢達哥拉斯定理之類的幾何學定理一樣。胡塞爾為這個方法論上的“先驗自我”設定的條件是能堅持現象學的朝向事物本身的原則🧎🏻♂️,即不抱偏見地看待事物🤱🏼,按照事物原本的現象呈現描述事物和認知事物的本質🙎🏿♀️。為什麽胡塞爾要建立現象學和走上這條先驗唯心主義的現象學的道路呢?我們能夠從迪特裏希·曼科的《從希爾伯特到胡塞爾:現象學,特別是形式數學現象學的初步導論》一文中覓見其思想發展的線索。
靳希平和蔡文菁合譯的史蒂文·克羅威爾所著《方法論無神論:關於承諾的第二人稱現象學》一文很長,翻譯出來不容易。譯者翻譯這篇長文,想必是看重它的份量和價值👰🏿♀️。可以看得出譯者在譯名的推敲上也花了很多工夫,如把“Dasein”譯為“達在”,想兼具音譯和意譯的效果。這一譯法能否流行,就看中國學界的接受程度了🚪。這篇文章不僅長🧙🏿♀️,讀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從內容上看🌒,此文從胡塞爾的現象學說起🤬,對照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現象學🪢☠️,以列維納斯的作為“方法論無神論”的“第二人稱現象學”為靶子展開論證⚛️↔️,最後得出了一個德裏達式的解構主義的令人震撼的結論🧑🏿🎄:“說上帝呼喚我也就是把我自己稱為上帝。”可以說🚝,此文涵蓋德法兩國現象學運動的復雜歷史★💆🏽♀️,這對了解現象學運動的發展情況和所爭論的問題很重要,至少作者提供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解析視角。這篇文章的難點和價值正是在於這種視角。克羅威爾采用了德裏達的解構策略。列維納斯是一位具有猶太教背景的現象學家👳♂️🐦🔥,他對現象學歸根究底持有神論的立場🙋🏼♂️。為什麽在此要講“方法論無神論”呢?這與現象學的原則有關。現象學反對一切先入為主的哲學立場,不論是形而上學的實體的存在或不存在🙎🏻♂️,還是神靈之類的超越的東西的存在或不存在,都要對之執行現象學的還原🧜🏻♂️,對之存而不論。列維納斯的猶太教神學現象學歸根到底是要表明上帝是存在的,但如果他要做現象學,那麽在一開始就需要對這種有神論的立場存而不論,這就是所謂的“方法論的無神論”,即一開始把“上帝存在”的立場懸擱起來6️⃣👩🏻🚀,然後通過現象的描述表明他所持的有神論立場具有明見性,從而打開括號,得出上帝存在的結論。列維納斯的論證策略是從一種“你—我關系”出發,通過呈現“寡婦📷、陌生人或孤兒”的“面容”而展現作為超越者的上帝的面容。正因為作為“大寫的您”的上帝無處不在,每時每刻地在監視我的所作所為🐾,在呼喚自己的良心,所以我們每個人通過看見“寡婦、陌生人或孤兒”的“面容”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聆聽良心的呼喚🧘🏿♀️。列維納斯所說的“你—我關系”和“您—我結構”正是經由現象學而呈現“良心的結構”🛀🏻。要知道,在猶太—基督教那裏😬,“良心”指的無非是上帝作為你的良心的最終法官對你的行為的監視和審判。可參見《聖經》中的經文:“善人的良心有時預告實情👩🏻🦼➡️↪️,遠遠勝於七個坐在高處觀望的哨兵🤏🏻。”(思高本《德訓篇》37:18)“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和合本《羅馬書》9:1)克羅威爾的這篇文章論證,列維納斯如果堅持“方法論的無神論”,如果真的做到堅持面向事情本身的現象學的原則的話📙,那麽他未見得能論證上帝的存在,因為從“寡婦🙎🏻♂️、陌生人或孤兒”的“面容”中未見得能識別出從“高處”臨近我的作為超越者的上帝的存在的結論,即便承認有所謂“良心的結構”,這個作為良心呼喚我的所謂“我之中的上帝”🤽🏽,也可理解為我自己呼喚我自己:“上帝呼喚我”與“我把自己稱為上帝”難以區分🔳。這就是克羅威爾采取德裏達的解構策略後所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令人震撼的,當然也可商榷🙋♀️🚅。你為什麽沒有從“寡婦、陌生人或孤兒”的“面容”中看到從“高處”窺視你的上帝的“面容”呢🤷🏽♀️?這是因為你的“心太硬”🦶🏿,你的良心被你的私欲遮蔽了。這是猶太—基督教的信徒往往會采取的反駁策略🌇。這也不免使我們想起中國哲學對良心結構的論證方式:你自己的“大我”的良心被你的“小我”的私欲遮蔽了🔫;一旦你通過道德修養的功夫克服“小我”的私欲🪤🧰,彰顯“大我”的本心,你就會見證你自己的良心。當然🫴🏿,此處的“良心”不是被理解為來自上帝的監視和終末審判🚵🏻🧑🧒🧒,而是被理解為來自“天地之心”的本體,“大我”與“天地之心”或“宇宙大道”融為一體。對於克羅威爾或德裏達來說👨🦽🫵🏻,這樣的反駁是無效的🚸,因為這與尼采的“自己把自己視為上帝”的權力意誌的自我決斷在論證的理由上是等價的。當然,德裏達並不是通過論證“自己把自己視為上帝”的正當性來否定作為“大寫的您”的超越者上帝👮♂️🎖,而是把此作為一種解構的策略。如果說尼采雖然宣稱“上帝死了”,但還是為避免陷入徹底的虛無主義,通過肯定“權力意誌”而尋找形而上學的依據♨️,海德格爾雖然主張“方法論的無神論”🍛,但還是通過肯定“聆聽存在本身的呼喚”為良心尋找形而上學的依據💥,那麽德裏達的解構主義則徹底掏空一切形而上學的依據,不留下任何這方面的肯定性答案🦶🏻。這是否將導致徹底的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呢?德裏達留下的一句話是:解構主義幫助人贏得徹底的解放,人類的希望將通過這種徹底的解放而呈現出來👳🏼。克羅威爾的這篇文章正是采取了這種解構的策略,在這一連串復雜的論辯之後我們看不到任何肯定的答案🎙。它究竟是給我們帶來徹底解放之後的“希望”,還是無所適從的“迷茫”和“失望”呢?這是花時間認真閱讀這篇文章的人在極大的震撼之余不免要思考的問題。
王珅撰寫的書評《關於現象學的一種歷史的、方法的和問題的新洞見——對〈現象學導論〉的評論》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一種新進路。加拉格爾的現象學進路與克羅威爾的截然不同。如果說克羅威爾向我們展示了法國現象學的樣態,那麽加拉格爾則向我們展示了美國現象學的樣態。克羅威爾評述了列維納斯的神學和倫理學取向的現象學,而王珅評述的則是一種與當代認知科學和心靈哲學緊密結合的現象學,它為人類探索腦科學🃏、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的語義分析和深度學習的奧秘提供了有效的現象學研究路徑🙅🏽♀️。在某種意義上,它像是回到了在《從希爾伯特到胡塞爾:現象學👨🎤,特別是形式數學現象學的初步導論》一文中的那種現象學的研究對象上去👩🏻🦱,而不是延續那種經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和德裏達的現象學的進路。現象學是多種多樣的,從數學、邏輯🐍、意識結構和認知方式到人的生存方式🐉、存在意義、倫理價值和他者面容及上帝🤏,都可以成為現象學的研究對象。現象學的研究不僅可以與希臘和希伯來的傳統哲學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而且還可以與當今世界的前沿科學和認知理論相結合☝️。這些豐富多彩的樣態和進路不僅使經典現象學獲得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為現象學研究的後繼者不斷開啟全新的研究領域。肖恩·加拉格爾的《現象學導論》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導論性著作👇🏿,他的特點是舉重若輕🏊🏿,能把復雜的問題用讀者可以看得懂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在此還要贊賞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張浩軍教授的精準而通暢的翻譯,他的中譯本給肖恩·加拉格爾的《現象學導論》錦上添花🌔,為中國讀者看懂現象學架橋鋪路👨🏿🦲。
本輯收錄的現象學方面的文章比較多,所以編者找出3篇能夠反映現象學的歷史和發展趨勢的文章發表一些讀後感👱🏿♀️🍡。當然,本輯收錄的分析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文章同樣值得推薦🚟。本刊為了推動中國學者的現代外國哲學研究🎾,特別歡迎書評和相關文章👨🏿🎓。我們讀了本輯收錄的4篇書評後看到,這些文章在評述書的內容時還指出值得商榷的問題和提出希望。我們覺得作者也可作出回應,本刊願意成為一個激發思想碰撞的學術討論園地😶。
202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