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講座會議意昂3  新聞中心  講座會議

    Sophia第八場回顧 | 經典解讀的流變——以孟子“湍水之喻“為引子

    時間:2021-05-28

    講座簡介

    “人之初🤦🏿‍♀️🤽🏿,性本善”大家耳熟能詳,但究竟什麽是性⏭🏊🏽‍♂️?什麽是善?概念本身的討論歷久彌新。先秦諸子常利用水的各項性狀舉例作喻,例如以水無常形、水之不爭、水之就下以及水流不舍晝夜來生動有力地闡發他們的思想🤼‍♂️。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即是儒家以“水”喻“性”。自先秦之孔孟,到宋明之程朱、陸王,再到現代之馬一浮💇🏻、牟宗三👨🏼‍🦱,歷代思想家都對“湍水之喻”有闡釋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湍水之喻”的不斷流變🙆🏽‍♀️,儒家性善論亦有微妙而重大的變化。

    主講人介紹

    徐波🤞🏻,現任意昂3副教授🍔🦻🏽、院長助理,意昂3平台卓學優秀人才。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第7屆“劉靜窗青年教師獎”🤹‍♀️、第2屆“賀麟青年哲學獎”(提名獎)得主。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尤其關註現當代新儒學同宋明理學對中國化佛學的相互融攝⏲。著有《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識:理學視域下的人性善惡論新探》(2019),在境內外A&HCI👨‍🏫、權威刊物等重要期刊上發表文章近10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5個🅰️。

    選題

    講座伊始🧢,徐波老師談到👳🏽,中哲學術相較於其他專業更強調思想的脈絡性發展🤽🏼。一方面🔍,無論是做近現代中國哲學還是宋明理學🧑‍🍼,都需要回歸源頭重新檢視孔孟時的思想🤴🏻;而另一方面我們在今天閱讀孔孟經典時也需要站在宋明理學、近現代中國哲學諸多大家的肩膀上,在思想流變中探究哲學的發展🚑。二者缺一不可,且不可偏廢🧑🏽‍🦲。雖然儒家在近代以來常常成為各種現實問題的“背鍋俠”🧝🏿‍♀️,但儒家思想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一直在和其他的思想做碰撞、交融。講座這天(農歷四月初二)正巧是孟子誕辰,徐波老師以孟子的“湍水之喻“為引子,力求考察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性善論“的復雜性。

    孟子地位之變化

    徐波老師首先談到了孟子地位的變遷,在漢代,荀學是當時的顯學(荀子傳子夏之學),孟子之書一直被列為子部,一直經歷了唐宋兩代的孟子升格運動之後,在韓愈🦵🏽,王安石🙆🏻‍♂️🐞,朱熹等一系列人的努力下,到南宋才穩定地被列為經部👵🏿,標誌著五經系統向四書系統轉換的完成。而一直到清代⛹🏽,《開成石經》才補刻入孟子的內容。

    佛學,經學和理學是孟子升格運動的三大面向🧛‍♀️,而這正是這場講座的出發點。

    對於宋明理學的興起:有兩種說法,一為刺激反應說,一為內在理路說。自唐以來,儒家便面臨著佛教學說的挑戰。韓愈正是在對抗佛學的思想大背景下提了出“道統“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𓀍、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王安石對孟子極為推崇,理學興起之初,佛教仍對儒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近思錄》中更是言佛學害大於楊墨𓀚。

    佛學、經學🕓、理學三股力量的較勁中,孟子論證性善論的“湍水之喻“在解讀的流變中有了極為豐富的思想背景。

    對“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解

    “湍水之喻”本是孟子用來論證性善論的🪑,因此徐波老師先對“人之初,性本善”這句看似淺顯易懂的名言做了深入的講解🔮🧑🏼‍🦰。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流傳很廣👱🏿,在最近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就有華人導演用中文說了這句話。但我們真的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嗎?徐波老師向我們提了以下問題:“人“是生物意義上的還是社會意義上的?“初“®️:可以指惻隱之心嗎♖?“性“如何翻譯成英文?“本“🤰🏽:是本質嗎🧊?“善”🧑🏼‍🦳: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善惡之善一樣嗎?

    徐波老師提到,我們今天絕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現代漢語理解古代經典,這會影響我們對中國哲學的理解,但我們也只能向前看🤨,那麽可以憑借的方法就是對概念本身的流變做到一個細致的把握🤌。

    那麽👨‍👨‍👧,何以為“人“🤹🏻‍♂️?孟子的語境下🧦,人首先肯定是區別於禽獸的人。周初軸心時代的特征就是突破超越。這種人文主義的躍動,開始的特點是向神尋求超越性,但這種向外追求的超越性通過孔孟之後轉變為向內尋求。即從原來的“敬天法祖“向”以德配天“的發展。而人之初的“初”也不只是初始的意思,“初”和四端之心、赤子之心掛鉤,和仁義禮智掛鉤🈵📜。

    徐波老師再次提問:“性“如何翻譯🍙?同學們各執一詞的答案,帶出了“性”概念的復雜性。在孔子那裏🧆,並沒有對性做本質性的定論🌦🏂,告子,荀子又有不同的解釋😑👵🏼,在孟子那裏🛌🏼,性善是一個極為鮮明的立場。

    “湍水之喻”的經典化及其反思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認為性如水,性善惡無定。而孟子說,水有上下之分,水自然向下故人性是善的🤰。但是孟子這個反駁在後世儒門內外都有很多批評👩🏽‍🦳。首先對喻體的批評不能直接批駁告子本身理論的批駁。若以現代知識甚至當時同時代的科學知識來看,孟子對水本身的理解並不完備:井水、泉水、太空之水。

    這樣一種看似詭辯且多少有點苛求古人的推理,實則顯示出孟子“水喻”中一個潛在的核心問題,即“水之向下”與水之“本性”之間是有相當距離的。這一點雖然在現代科學比如地心引力等介入下會更為清楚,但離開了這些科學理論,完全從思辨的角度而言👨🏽‍🍼,在古代的知識背景體系下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

    儒家、佛家對水喻的主要義理批評🫲🏻,大都集中在“落於第二義”、落於用而未見體。(劉宗周👨‍❤️‍💋‍👨:告子專在無處立腳💤,與天命之性尚隔幾重公案。孟子姑不與之深言,而急急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指出個善字,猶然落在第二義耳。)而明高僧永覺元賢批評🔍:孟子及其後世儒家的補充“只是談性的用🤽🏼,而不識性之體”◼️,“倘能識水之體,則不離四種,亦不即四種。而四種之論,不攻而自破矣✊🎟。”

    由程顥“清水濁水之喻”到朱熹“清水鹽水之喻

    在程顥:《明道論性說》,將孟子喻體的變化由水之上下改變為水之清濁🍪。性的三層結構⚛️:一陰一陽之謂道——“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繼之者善——孟子道性善🤵🏽,猶水之就下。成之者性——落實到具體每個人的情境🌝。這三種對應的喻體則分別變為了🤲🏽:元初水👨🏻‍🔬、清水、濁水。

    朱子則將喻體再變,變為清水鹽水。(“釋氏雲:‘如水中鹽,色中膠’,取不出也🧚🏿‍♀️。病翁愛說此)這可追溯到梁代著名居士善慧(傅大士)《心王銘》中的“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他以鹽水來直接指代氣質之性。

    朱熹對於程顥的解讀事實上是用“清水”與“鹽水”的二元解讀取代了程顥原本的“元初水”“清水”“濁水”的三層結構🧘🏼‍♀️。這一改變背後是朱熹本身哲學體系的支撐。在程顥那裏,清水和濁水,表相迥異而實則無本質差別。在朱熹那裏👩🏻‍🍳,清水和鹽水,表相無差別而實質迥異。程顥強調元初水統攝下的性氣一元,而朱熹更強調細分。

    而胡宏的解讀則是另辟蹊徑🤷🏽‍♂️,“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 如果借用湍水之喻來表述胡宏的觀點,“清水濁水同體而異用”應該是一個恰當的概括。而胡宏對於性善論的一大貢獻就在於,他進而直接點明了性善論之“善”可以不是通常理解的與“惡”相對之“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脫於世間善惡標準的“至善”🎄:“孟子之道性善雲者,嘆美之辭,不與惡對也👆🏼👴🏻。”

    徐波老師接下來給了我們一道思考題:“那惡是什麽?”相比於在柏拉圖理念論和基督教神學傳統下的回答:惡是善的缺乏,通過宋明理學的洗禮🕉,劉蕺山的解答是:即非“中”,過或不及。

    講座的最後,同學們向徐波老師提問,針對“性”的深入理解,朱熹和基督思想的相似之處🤟🏼,弗洛伊德“本我”和“性”的細微區分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文案 | 曾鄭偉

    攝影 | 曹大可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