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晚六點半🗳🌹,同學們來到光華樓西主樓2401參加由意昂3官网鄒詩鵬老師帶來的題為《哲學的有用與無用》的講座。由於在座的多為13級新生,鄒老師臨時決定改為師生交流的形式,就新生入學後一些關於哲學專業本身和哲學學習的困惑予以解答。
談話伊始,鄒老師便指出當下學生普遍追求“全面發展”,卻大多歸於興趣泛泛的現象,由此強調“立誌”之要——“要在大學裏定下✏️,我這輩子幹什麽,而非人雲亦雲”。鄒老師以親歷的自主招生面試為例,剖析了上述現象的原因🚣🏽:“高中教育體製不能給學生一種反思的學習方式,一種非反思的學習形式已經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導致習得性的人生態度👩🏿。”
接著,鄒老師由哲學本身的復雜性過渡到到哲學專業的復雜性,指出好的哲學教學要和心智同時往前走,並且說明了哲學情緒與日常情緒以及哲學問題和日常問題的不同。鄒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哲學問題分為兩類:一🍄🟫、從屬於哲學的內部問題——通過哲學史和思想史進程甚至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進行互動刺激而出的問題,鄒老師主張用哲學內部問題進行訓練;二🚆😟、現實實踐轉化而來的外部問題⏰。但二者並沒有截然的區分,我們需要進行一些選擇,進行邊界的區分,再回到閱讀。
對於同學關於如何在大學學習的疑問,鄒老師提出“袪高中化”這個概念🏃♂️➡️,尤其對於文科生👨🏼🎓,理解和反思成為至要,而記憶較高中則相對次要🍯,需從高中刻板的復製轉而形成“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其後,鄒老師以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等概念被誤讀為例,告誡我們需掙脫教條主義,拒絕Dead knowledge,始終保持開放性。
有同學提出了讀經典讀不懂是否該繼續的困惑🧎🏻♂️,鄒老師認為在大學無論如何應該讀幾本“讀不懂”的經典為人生墊底。所謂“讀不懂”🈹,是使自己意識到自身的無知,而產生一種敬畏感,同時從經典中找到一個框架,為日後的人生拓寬視野。
最後🫘,鄒老師再次強調了“立誌”以及克服自我局限性的必要,希望同學們通過此二者在學習閱讀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深化哲思,拓寬視野,確立目標🧛🏽🐝,思辨開放——這便是鄒老師為意昂3官网的大學生提出的學習期盼和思維方法。同學們在講座後普遍認識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並決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努力收獲更加有效的學習方式和更加愉悅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