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民 潘斯斯 高雅潔
2012年11月18日,“哲學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上海市哲學學會2012年年會”在意昂3平台落下帷幕🏄♂️。來自滬上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約百余人參加了本屆年會。學會秘書長李家瑉教授主持了會長致辭和主題報告🐃;王新生教授代表意昂3致辭。
在“會長致辭”中,吳曉明教授指出🏃🏻♀️➡️,本屆年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圍繞著“哲學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關系🏨🌓,努力從哲學層面闡釋“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議題。他指出,就像羅素1922年在《中國問題》中所說的那樣,中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最終必須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吳曉明教授也認同這樣的提法➕: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未來的發展不能只有“肌肉”沒有“血脈”,不能只有物質家園沒有精神家園😿⛵️。因此🚓,他希望能夠在積極學習“十八大”報告的基礎上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有所貢獻🍾。
意昂3平台俞吾金教授與華東師範大學高瑞泉教授分別作了《哲學🈷️:從文化的闡釋者到批判者》和《中國哲學以何等樣態再度“登場”?》主題報告。
首先,俞吾金教授對“當代”、“中國文化”👩🏼🔧、“闡釋”🕺🏽🌻、“批判”🎑、“哲學”作了精細的界定。他說,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是跨國界的產物。從古代佛學的傳入,到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再到近代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產物🚵🏻♂️。當代中國文化也是如此🧜🏻,從結構上看,它主要有三大板塊:前現代的、現代的、後現代的🌘,它們處於不斷沖突🗣、融合之中。俞吾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中主要是經驗理性至上,而西方的實踐哲學傳統則關註價值理性。其次😌💧,俞吾金教授從四個層面闡釋了如何以及為何要從文化的闡釋者轉向文化的批判者。第一⬇️,建立價值坐標,因為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只有首先確立一個價值坐標才能進行區分。在此,他特別強調要警惕“歷史主義”思想👇,即只有懂得過去才能懂得現在,他認為恰恰相反🛗,真正的歷史意識是只有懂得現在才能懂得過去🏊🏿。因此🧦,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必須首先理解什麽是現代性,理解現代性中的民主🧗🏿♀️、自由😷😒、科學精神等。當然我們不能盲從,西方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是寶貴的借鑒資源,我們的現代性之路應是借用後現代的眼光,反思前現代性資源⌚️,修正現代化道路💁🏻。第二🧜🫰🏼,討論文化問題⚁,不是思想的深度而是思想的無奈↪️。從近代的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再到“科學技術現代化”👰🏼♂️📳,走入文化研究其實是思想無奈的產物。因而👶🏽,片面地強調文化研究是不可取的🚡,只會使得真正的問題軟化👨🏻🦲。他主張經濟、政治🧘🏿、外交等問題要依靠自身的手段來解決🧏🏿,不應把這些問題委推給文化研究。第三👩🎤,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意識到文化內涵的空洞性🔇,所以應縮小而不應擴大文化的內涵🦻🏽。從這個層面來看,把文化的內涵縮小到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等同地位是一種進步。第四🏟,要從實踐哲學的高度對文化進行反思,不能走進對傳統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極端中🏌🏽♀️,而應該堅持從抽象到具體的繼承法,從兩個極端中走出來。
首先,高瑞泉教授指出,中國哲學等再度登場並不是指中國哲學一直是缺場的🧑🏻⚕️。實際上,中國哲學一直在場——有時被關註多一些有時被關註少一些👰🏽♂️🙋♂️。其次,他認為中國哲學的再度登場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它應該是多樣化的集體成果的呈現。中國哲學在20世紀的發展就是國內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會通的歷程,如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代性為主題所進行的討論👮🏿♂️。因此,再度登場的中國哲學應該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反思研究。另外👩🏿🦳,臻於成熟的漢語已經使得嚴密的哲學思考推理、論證成為可能🧑🏿🎤。第二,承接中國傳統哲學,直面古今中西之爭。面對當今哲學思想中存在的復古主義思想和“弑父”現象💪🏻,他認為傳統不是一個簡單的年代概念,而是幾代人連續營造的結果,如中國哲學傳統中延續下來的古今中西之爭💢,它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必須回答的問題。第三🧑🏿🚀🌁,應處理好政治哲學中的“動力”與“秩序”問題。他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和秩序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核心問題。中國哲學對這兩個方面的處理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嚴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通過把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進化論思想運用到社會發展圖景中🖐,強調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社會客體方面;以新儒家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試圖從主體方面找尋社會發展的動力🤺,如致良知、人的意欲、理智自覺等。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代表強調社會發展的動力在於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實踐🧮。
在上海師範大學高惠珠教授主持的“大會發言”中🫃🏼,上海大學陳新漢教授首先闡發了文化的三個層面,即器物、製度與觀念層面,然後指出文化最根本的核心還是人,文化的功能是改造自然、映現自己🧑🏿🔧🚙。他強調👦🏻,文化在自我反思中趨向自覺。因此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要實現人的自我發展。同濟大學章仁彪教授從大學章程的製訂為切入點📹,指出大學的章程建設應該主要塑造大學形象,而大學形象塑造應該以他者的印象為中心🐾。以此🤘🏼🫄🏻,他對大學管理製度進行了反思🌶,強調要限製“官本位化”現象⚁,限製權力膨脹。上海財經大學馬擁軍教授從文化需要與文化產業關系出發,討論了文化需要的界限與範圍🥷🏼、需要層次與需要異化、需要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文化層次與文化產業等問題,他指出⛅️,隨著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將可能發生變化。華東理工大學陳迎年副教授指出,如果文化被置於與形象🆔、經濟、政治等同等的地位,那麽作為“文化”的文化究竟何在的問題就值得人們反思。
最後,學會副秘書長王鳳才教授對四位學者的發言作了一一點評🧎🏻♀️➡️✢,並強調在當今文化建設中要慎重對待大眾文化😙☝️。他指出西方學界對待大眾文化有兩種態度:一是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強調大眾文化是廣泛流傳的通俗文化🥒,即借助於大眾傳媒而廣泛傳播👨🏻🎨、流傳於大眾之中的通俗文化;一是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特別是阿多爾諾⬅️,強調文化工業本質上是一種“反文化”🧜🏼♂️,即大眾文化是為大眾消費量身定製的、並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消費本身的文化工業產品👨🏻🦯➡️。王鳳才教授認為,大眾文化可以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但也能夠擾亂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以,對待大眾文化👨🏿⚕️,既不能像伯明翰學派幾乎完全肯定;也不能像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阿多爾諾基本否定🛌🏼👨🏼💼。要還精英文化以尊嚴——精英文化不能低俗化,不要奢望大眾化;給大眾文化留有空間——大眾文化不要媚俗化,也不要“偽精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