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愛民、祁濤
繼2011年12月26日召開“第一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之後⭐️,上海市哲學學會“第二屆中青年學者論壇”於2012年8月20日在意昂3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哲學與人類文明”。出席本屆論壇的正式代表共有30多人🐨,分別來自上海市各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報刊雜誌社。
該論壇委員會召集人🚴🏿♀️🙆🏽、意昂3王鳳才教授主持了本屆論壇“會長致辭”和“主題發言”。該論壇委員會顧問、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吳曉明教授致辭。他首先強調本屆論壇主題的重要性,認為這是當今世界與中國發展使之顯現的結果👩🏽🔧,是中國經被動向西方學習轉向主動思考的結果;其次✶,他強調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中國有著自己的固有傳統,但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面臨著再度青春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後,他指出理解和把握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應是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屆論壇共有六位學者主題發言。該論壇委員會顧問、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哲學所何錫蓉研究員從哲學與人的生存自覺角度並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的生存智慧,對當今中國生存危機問題進行了反思🧄,認為西方哲學不論理念論還是生存論都不能解決人的生存危機問題,倡導天地人統一的中國哲學可提供有益的啟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意昂3馬擁軍教授以駁斥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論為出發點🧑🦯,澄清了資本時代的“自我意識”哲學中人與對象的顛倒狀態🥭👰🏽♂️,並從理論上闡發了超越這種顛倒狀態的可能性👩🏼⚕️🪻。上海社科院哲學所余治平研究員指出了西方現代化進程的“霸道”本質,認為中國發展應超越但不能繞過現代化,但應從中國傳統思想中汲取養料🚁。東華大學人文意昂3王平副教授指出🌶🈸,面對資本文明單一化模式中國應該如何走的問題是當務之急🪡,並說新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不能解決中國問題,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可取之道。上海理工大學社科意昂3胡緒明副教授認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使得對理論的需要凸顯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視角為這一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借鑒🐨,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物化批判、工具理性批判等仍是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金瑤梅副教授首先指出當代文明發展遭遇了財富增長與消除貧富兩極分化的瓶頸,在當今中國它表現為如何尋找市場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平衡點,為此她比較了“市場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異同🚇。通過對兩者的比較🤸🏿♀️,她指出只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解決以上難題。
王鳳才教授對六位學者的發言逐一點評後🤽🏼♂️🤰🏽,對該論壇做了展望和要求。他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上海市哲學學會“中青年學者論壇”建設成為上海市哲學屆中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平臺🪤🏕、信息交流平臺🔼、人才培養平臺⛹️♀️、關註現實平臺🥃。他強調學術研究要努力做到學術性、思想性、現實性統一,學術是基礎、思想是靈魂💆🏽、現實是目標☔️。當然,關註現實不是紮進實際事務中,而是與現實拉開一段距離關註現實。另外⛸,他還從文化與文明的差異、文明論的不同類型、文明發展模式等角度對本主題進行了闡發。
《學術月刊》總編田衛平編審主持了本屆論壇“大會發言”和“自由發言”。在該時段🏀,許多學者圍繞著論壇主題從不同視角做了精彩發言🧑🦳。例如🔝,該論壇顧問👩🦱、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師大陳衛平教授從切身感受出發提出了兩點問題👉🏿:一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與研究五四以來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批判;二是反思對中國傳統文化一些評價的學術根底何在。該論壇顧問、上海市哲學學會秘書長、上海電力大學李家瑉教授則談到了文明發展模式應如何以哲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他認為這涉及到對現代性問題的中國式表達⛹️,這種表達應該是哲學的而非政治的表達,而且這種表達應該滲透個性化體驗👷🏽♀️。另外,還有許多中青年學者圍繞著論壇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後🥈,田衛平編審說,哲學應該關註現實🫲🏽,不應在時代變化👩🏻🚀、社會變動面前“失語”,哲學學者應該將自己對社會的反思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