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學生風采意昂3  學生園地  學生風采

畢業專訪第一彈 | 陳仕偉:做哲學不能閉門造車,不要愁眉苦臉

時間:2021-06-01




圖片



陳仕偉,2017級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當代知識論與認知科學。於《哲學動態》等雜誌發表論文5篇,曾獲國家獎學金🖐🏽、復旦相輝獎學金、2021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畢業後擬就職於同濟大學哲學系。

1🛌🏿🕯、您在課余生活有什麽愛好?

最喜歡的是旅遊,看美景🦹‍♂️,與不同的人交流🐞🟪,走在路上的人大多心胸開闊然後是拍照,我覺得通過拍照的方式,去記錄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瞬間是挺開心的事情。平時也會打打球,我各種球類運動都比較喜歡。還有就是做飯,當然我現在沒有條件做飯↙️,但我在國外交流的時候✌🏽,因為受不了吃黃油面包,就還蠻喜歡自己做⌚️。我覺得做飯是一個短時間內收獲快樂的最好的一個方式。因為它就是幾個小時的事,大概一兩個小時做出來之後你就吃掉它🧗🏿‍♀️,還可以拍張照,就很滿足↗️。

2🧑‍🔧🥝、研一的同學們往往還處於一個從文化消費者到學術生產者的轉變之中♈️,有時我們也會自嘲是在生產學術垃圾🛰,那作為一個過來人🤽🏻‍♂️,你能否向我們介紹一下,在論文撰寫時怎樣去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怎樣去判斷題目是否有可做性🌛?

我想首先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什麽是“學術垃圾”。撇開戲謔成分,我個人認為只有不符合學術規範的胡言亂語🦍,或者不著邊際的感慨抒情,才是真正的“學術垃圾”,而符合學術規範但學術貢獻偏少的文章並不是。坦率的說,作為學生而言,無論是研究生還是博士生,都更多還是處在一個學術訓練的起步階段,一開始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想著寫出驚世之語(人文學科尤甚)👧🏻,還是從熟悉學術規範,解決小問題開始🏭🧑‍🦰。

至於說如何去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以及判斷題目的可做性😇🛵,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理解。我個人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應當是一個可解決的一階問題🛎。如果你這篇文章寫出來,能夠對學術討論中的一個小問題(它可能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或概念澄清的問題),有一些實質性的推進的話🎃,它就是一篇很好的學術論文了👮🏼‍♂️。當你通過不斷地訓練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後,你可能慢慢地培養起對更大問題的辨識和把握能力🫷,在此基礎上你才能處理一些更宏大的問題。但是如果在剛進入學術訓練時,你就談一些“存在”🩴、“時間”這種很宏大的問題的話,很可能最後的文章就是假大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3👂🏼、如何有效整理閱讀過的文獻,來構建系統的結構或者框架🫱🏻?

我的理解是☸️🚣,其實這個框架是在閱讀之前就要有的📢。學術閱讀跟閱讀小說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後者可以閑庭信步🍗,而前者的目的性很強⬛️。通常而言🌃,讀文獻之前👫,你一定會先帶著問題去找文獻你對要閱讀的文獻有一個問題提綱,順著這個問題提綱去想,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要讀哪些文獻👼。所以在你閱讀整理之前,其實你要讀的文獻本身就有一個內隱的框架在裏面💾。

至於如何進行整理,我自己的習慣是在讀的過程中間去做一些記錄和批註。之後再用一些基礎軟件,比如Notability或者Goodnotes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對於閱讀過的文獻🧑🏽‍🚒🪁,我會根據問題闡述🌡、正方反方提出的解決方案各有哪些⭕️、折衷方案有哪些、以及參考拓展性文獻有哪些,去做一個思維導圖📈𓀙,最後把這些文獻整個打包,從而形成一個主題式的項目文件。當一個一個項目做完之後,你慢慢地就形成了對一個更大的問題的理解。

4⏺、如何規劃畢業論文的寫作?從開題到中期再到預答辯、答辯,依次要達到什麽樣的要求

我目前只寫過本科畢業論文和博士畢業論文👮🏻,沒有寫過碩士論文,但我的理解是🎍,無論是哪個層級的畢業論文,它的核心任務都是要去解決一個問題🦎。具體來說也就是三個步驟:一是提出問題🪹,二是細化問題,三是解決問題。這三個步驟在具體實施中可能會有一個反復的過程👨‍🍳♛。

比如在開始的時候🏄🏻‍♂️,你有一個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在解決某些小問題的時候通過閱讀產生的,於是你想去解決這個問題,找到這個問題就是開題要做的工作。接下來到中期的時候,你可能就要把這樣一個大問題明確拆分為幾個可操作的小問題🍲。在對小問題的處理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對大問題的表述中是有不精確的地方的,接著你就要再回去修正這個問題的表述,然後重新再產生小問題,再來解決。直到最後你發現大問題完全拆成了小問題,而且這些小問題全都得到合理的解決,此時你整個文章就完成了。寫論文其實就是這樣一點點敲碎了去做的一個過程👨‍👧‍👧,沒有誰是能夠一氣呵成的🫘。

5、您是否在學術研究時遇到過困難?如果有的話,你是如何克服的🤟🏿?

我遇到最明顯的一個困難可能就是論文發表。我記得在18年的時候我有一篇文章寫出來,接連被幾家雜誌拒稿🫶🏽🧑🏻‍⚕️,這個過程是挺痛苦的🚣🏿‍♀️。那段時間其實我也處於一個閉門造車的狀態👩🏽,就是悶頭自己看文獻🐶、寫東西。我後來發現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因為你再怎麽努力地去看文獻做東西👏,你只有自己的視角♢,而且只有自己之前閱讀過的東西作為背景知識🗻。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你很可能會缺失一些重要的視角和文獻。那時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去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當時無論是參加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生論壇,或是去參加分析哲學年會,還是去參加南北五校論壇,我都試著把自己的文章扔出去,然後得到一些同行(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提出的意見🤽🏼‍♀️。做哲學一定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你一篇文章的胚胎拿出去讓別人去評判,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別人給你提意見🙍🏽‍♂️,你拿過來修改👩‍🦼‍➡️,這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但是文章就是這樣改出來的。我的那篇文章經過反復修改,最終也發表了🧑🏽💆🏽‍♂️。這個過程給我的一個啟示就是做哲學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跟自己的同行多交流。

6、你在碩博期間曾去德國和美國交流訪學過🚣🏻‍♂️,你覺得這些經歷對你有何幫助?

會有幫助🧄🧎‍♂️‍➡️。首先說的寬泛一點🙇🏻‍♀️,這樣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氣質、乃至對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會有影響。這個東西聽起來很玄🌊,但事實上你會發現😖,你出去走過之後,甚至出去玩過一趟之後,你對於整個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希臘的時候,當時住雅典青旅,和五湖四海的同齡人交流,在衛城下賞月喝酒,談天說地。這些可能不是學術的交流,但是他們帶給我很不一樣的看待世界的視角,這種經歷我覺得對於個人成長是很重要的。

具體到學術而言,德國🎾、美國的博士生計劃跟國內不太一樣🏬,培養方案不同。這就讓我看到了在不同的培養方案之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他們如何去做哲學📜♢。這些經歷使我作為一個以漢語學習為主,但也必須兼顧英語學習的分析哲學工作者🔘,能夠形成一個不同視角🖐🏻、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工作方式的對比,我認為這是很有幫助的☠️。

更坦率地講,哲學工作,尤其是分析哲學研究🚣🏿‍♀️,國外尤其是英美這邊相比國內還是有一個提前量的。去國外交流你能看到當前國際最前沿的同行在做什麽,他們在想哪些問題🐅,他們又是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這些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提示作用,讓你知道大概的方向是什麽👨‍💻。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作用📒。

(你當時去美國和德國去交流了多長時間?交流的過程是怎樣的?)

我去德國是半年,然後去美國是一年,德國是碩士期間去的。我覺得碩士期間出去,更多的是一個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你也不要完全待在一個書房裏,只跟老師交流😫。這個時候還年輕💇🏼‍♂️,這個世界這麽大,能玩的時候盡量多去玩一下,我就利用假期策劃了環歐洲旅行。去美國是在博士階段開完題之後🕵🏻‍♀️,我當時聯系的是Duncan Pritchard教授,他是做知識論的老師,跟我的研究方向也非常契合🤟🏿。到了博士階段你就需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和論文去找老師😑,跟他交流🚔,然後一個一個解決問題。這個階段學習目的更強。所以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玩法📄。出國交流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當你真正完全投入到英語環境之後,你必須去參加那些研討課程,去用英語跟你的同行交流,這些對你的口語的提高還是非常大的

7、據了解💗🚣🏻‍♂️,您即將在同濟大學擔任講師。你能和我們談談求職的過程和感想嗎👣👴?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學術圈求職的一個範例,就是需要有導師推薦🦡,一定要有推薦信。但是我想強調一點,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盡管推薦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時你自己的實力也很重要🧑‍🦼‍➡️,直白的講就是你論文的發表量🙇🏼‍♀️。發表量最明確地表明了你自己當下的一個實力🤵🏻,這也是老師推薦你的基礎👨🏿‍🏭。當前國內學術圈的競爭挺大的👨‍👩‍👧,求職是挺艱難的一個過程,但我還算比較幸運。

8🧘🏻、從碩士到博士,一般人都會有壓力徒增的體會,所以想問您讀博的心態要如何去調整?

壓力取決於你自己怎樣去看待讀博這件事情期待越高,壓力越大💩。如果你一開始把讀博當成是一個跨越階層的階梯🙋🏿‍♂️,那你可能會覺得累👩🏻‍🏫,因為投入-回報不成正比,讀博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但如果你自己真的是對於討論問題、做學問,有一個發自內心的興趣的話,把讀博當成玩票,就不會太有壓力。

當然這樣說可能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因為每個人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會面臨切實的家庭壓力,有些人可能會有來自於父母🙅🏼🧑🏼‍🎤、長輩🧚🏿‍♀️、導師的壓力,有些人甚至有來自於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的壓力,這只能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而不同的壓力得找不同的方式去解決。

那麽怎麽去調整心態?我認為就是跟周邊人交流。還是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封閉的狀態,越封閉越容易胡思亂想🔱,該玩就玩🧜🏿‍♀️。我比較喜歡旅遊,拍拍照🤰,打打球🧜🏽,和同學玩玩桌遊。無論何種形式💨🧏🏻,重點在於你要找一個短期見效快🕠、回報周期很短的愛好來平衡一下👩🏽‍🔬。因為嚴格意義上講🛀,讀博士或者說學術工作是一個回報周期非常長的事情🤷‍♂️。最快你寫篇文章可能也要6個月,投稿又要6個月🍡,可能一年之後你才能夠獲得文章見刊的那一點快樂🤘🏼,但到那個時候你的快樂已經磨平了,所以總的來說是很痛苦的過程。但有些事情👨🏼‍🍳,比如說做飯,幾個小時你就把飯做好了🛀🏻,然後把美食吃掉,你很快就收獲了快樂👈🏽。這種短線的快樂如果生活中多一點的話,你的壓力自然而然就小了。

9🌗、您對讀博深造選擇院校有什麽建議🍖?國內國外選擇標準怎麽確定?

這個是因人而異的一個事情。因為我認為讀博一方面跟院校的培養計劃有關🍓,但同時也跟你選擇的導師有關。某種意義上🤱🏼,讀博期間對你最重要的是導師。如果能跟自己的導師誌趣相投的話🧛🏻‍♀️☕️,我認為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碩博的導師都是張誌林老師。我自己當時選擇在國內讀博士,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覺得跟他非常誌趣相投。我們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術上都是在一條路上走🤴🏻,對形而上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對非自然主義立場的堅持,交流沒有任何障礙。甚至我認為我的性格——我之前其實是比較靦腆的——受到他言傳身教影響很大。這讓我感到很幸運,而且我也很感激他。

選擇國外院系,你要非常仔細地去甄別👂🏻,因為現在國外野雞大學很多,最好還是去Philosophical Gourmet上看一下哲學系的排名,一般前30左右的計劃都是很不錯的,可以嘗試去申一下。如果沒申上的話😗,國內其實有一些培養計劃我認為也相當不錯。比如說復旦的科邏系🚶‍♀️‍➡️,實話說現在做得相當不錯🙍🏼‍♀️,也引進了一些國際化的老師🤨,像劉闖教授🚣🏼‍♂️😛,Malcolm Forster教授,做得都非常好,都是國際一流水平,而且我們的課程設置也越來越均衡。整體上還是看你自己☝🏽,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需要你自己聯系導師🧫。而導師跟你的誌趣是否相投,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

10、您有什麽畢業寄語送給學弟學妹嗎🙆🏽‍♀️?

沒有什麽特別的寄語吧🏌🏿‍♂️,就是嘗試著去自在地讀書🦦👨🏼‍🎓,並且享受和珍惜這段時間。學生時代是你可以去低成本犯錯的最後時光⭐️。你只要不去做那種違反學術規範的事情(學術底線是絕不能碰的💇🏿‍♂️,這是品行問題)👩🏿‍🔧,在學術上犯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老師乃至整個業界對你的寬容度也非常高。你說你的文章觀點有問題,做一些看起來很幼稚的東西,老師不會嘲笑你,而是去引導你改進自己。但是可能到了工作之後,無論是社會上的工作還是學術工作👱🏼‍♂️,你的負擔要重很多,因為大家對你的期望會更高,相應地你犯錯的空間會減小,這個時候你就會更累。所以說享受這段自由的時間,然後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無論是讀書也好⇒,生活也好。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